紫姨樂了:“大浦行,這句接得正經不錯,就賞你一句三杯。”
何四媽今兒個也不把自己當外人:“紫姨屬您學問大。嚴探長一句三杯,那就罰您三句一杯,多唱幾句好聽的月亮歌來,給大夥兒聽聽——”
“罷,三句一杯也夠喝了。不過,誰要是能即刻說出,我念的這首詠月詩,一共用了多少個‘月’字,今兒我還有賞。”
紫姨打賞,那還能不是好玩意兒啦?在座幾個人,不由都豎起了耳朵——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紫姨一開口,秋姍立刻就知道,這便是張若虛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了。可是還沒等她的腦子轉過彎兒來,紫姨話音剛落,隻聽一個低沉嘶啞的陌生嗓音,從角落裏響起:
“十四個‘月’亮。”
這下,十九號院兒裏所有的人頓時為之目瞪口呆了——即刻開口報出數來的人,竟是坐在角落裏的老獨頭?!
紫姨心裏明白,這老獨頭不像他人,聽自己念詩的時候,總會被詩詞的意境分散了精神注意力。僅僅在對一個“月”字的發音上,老獨頭的聽覺高度集中——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以一念代萬念”的效果了。
待到酒酣飯飽、主客盡興,已是月上中天時。
大浦和秋姍都紅著臉,他們互相攙扶著,告辭出了門;小町喝得又笑又唱的,稀裏糊塗地被何四媽弄回自己的小屋裏去;隆龍突然借著酒膽……放聲大哭,這是以往從未有過的事情。隻有曾佐的臉是喝得越高,就越發青。紫姨隻好打發何四媽去廚房,用山楂片給他泡碗解酒的湯來。
何四媽說:“隆龍這孩子,長不大啦!”紫姨搖搖頭:“會哭了,就是長大了……”曾佐喝過山楂水之後,一雙眼睛直瞪瞪地望著紫姨,突然湧出兩滴淚珠,在月光下閃閃發亮……
紫姨一見,心也酸了。
她卻做並不在意狀,語調淡淡地說:“曾佐,這是秋姍讓我轉交你的——她抱歉晚了好些天,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啊!”
曾佐猶猶移移的伸手接過一個樸素的紙包。打開來,是一條銀灰色的羊毛圍脖兒。耳畔隻聽到紫姨還在絮絮叨叨:
“這是她跟那個薛護士剛學會的。人家巧手的女孩子,這麽簡單的平針兒打條圍脖兒,兩、三天的功夫也不用。咱們秋姍是初學,她笨,打了整整兩個星期呢……”
一輪好大好亮的中秋滿月,正懸掛在皇糧胡同十九號院兒的上空。天上沒有一絲兒擾月的雲彩——明兒個,該是個太平的艷陽天吧?
記憶中的《皇糧胡同十九號》——(代後記)對皇糧胡同的描寫,來自我兒時生活過十年的北京東四四條胡同——路麵寬敞,十幾棵古老的大槐樹,夏天在我上學的路上遮下一片蔭涼。我還記得,一座座廣亮大門前,坐著歷經滄桑歲月的門墩兒。有的石鼓上還蹲著呲牙咧嘴的小獅子……它們大都被撫摸得亮光光、滑溜溜的。因為路麵寬闊,院落宏偉,大、小轎車進進出出。那會兒,算是一條頗有氣派的大胡同了。
這條胡同因為路麵寬闊,院落宏偉,加之新、老居民們的社會地位,從解放前到解放後的最初一、二十年,小轎車和大轎車進進出出,那會兒算是那一條頗有氣派的大胡同了。
因為這條胡同解放前就多有舊官僚的闊大宅第,解放後,有幾座兩進、三進的院子,作為敵偽房產被政府接收,充作了公家的幹部宿舍。我家居住的那個院子,就是其中的一個附有寬闊偏院的三進大院子。記憶中的那個大院兒,裏麵至少有大、小上百間的房子。踏上台階走進大門,那塊傳統的避邪影壁正麵,曾幾何時被繪製了一個巨大的八一五角星。被胡同裏的老百姓們暱稱作“八一大院”。
我家占用了後院兒的幾間北屋,其中一間主房也是北京人常說的那種“大屋頂”。天花板很高,房間的麵積也很大。那裏曾經是父母的臥房兼客廳。就在那座大屋頂下,我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還玩過捉迷藏的遊戲……很奇特的是,門前長著四棵名副其實的參天大樹。在樹下我聽纏著小腳的老保姆講過鄉下鬧鬼的故事;認識了喜鵲、烏鴉和胸脯上有片紅色羽毛的啄木鳥……
小學同學不少就是胡同裏世代業主的子弟。我到過一位姓紀的男同學家去玩,他家那座美輪美奐的院子,就是我在故事《罪證》中描寫的前朝公主府的原型。裏麵的紅漆迴廊、假山、亭台、鬆柏、梅花……
紀家的“三太奶奶”,是一位拄著根雕花硬木拐杖的佝僂老婦人。三指寬的黑緞子“抹額”中間,還鑲著一塊翡翠帽花呢。她的滾邊兒夾坎肩是發光的綢緞,古色古香的黑色百褶裙,裙裾下露出了尖尖的三寸金蓮……這種人物形象和家居環境,讓我這個革命軍人的女兒覺得,時光是倒流的,是凝固的。我回家問媽媽,為什麽我的同學要叫那個老人“三太奶奶”?媽媽回答我說,也許,你同學的太爺爺有三個老婆唄!
都是六十年代初的記憶了——老胡同,老四合院兒和老北京人。
很多年以後,我曾一度回到那條童年的胡同——老槐樹所剩無幾了,座北朝南的門洞和它們的門墩,要麽消失了,要麽破敗了; “八一大院”還在,走進去,覺得已不似記憶中那麽寬敞、整潔;我家門前那四棵參天大樹,連樹根兒都沒有留下;胡同裏的很多老四合院,因為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而增建的小磚房子,使原來的宜人景觀蕩然無存……盡管我們說,這就是歷史,誰也無法令現實生活之水凝結不動。但我在美國的紐約和波士頓,看到過很多一百年前甚至將近兩百年前的古老建築。它們仍在為子孫後代們擋風遮雨,迎來送往……
胡同的大量消亡,難道不是我們北京人的遺憾麽?
其實,我筆下描述的“十九號院兒”,是童年記憶中一個真實而難忘的地方。至今,我不知道坐落在皇城根北街的這個院子,建築設計師是哪國人?隻是知道它的擁有者或居住者們,曾經有洋、有中、有官、有民,皆非等閑之輩。住在那一片兒的老百姓說起這座十九號院兒, 自始至終都懷著敬而遠之的好奇心。當我走進“十九號院兒”時,共和國剛剛成立十年。院子的主人是我的親姑父母。他們是打進北京城的,也是作為“敵偽房產”,這個院子被安排給了紅色政權第一代公安部的負責人之一,安了家。從表麵看,十九號院兒臨街的大門,跟一般的四合院沒有什麽區別。內部的建築格局,則大不相同……
何四媽今兒個也不把自己當外人:“紫姨屬您學問大。嚴探長一句三杯,那就罰您三句一杯,多唱幾句好聽的月亮歌來,給大夥兒聽聽——”
“罷,三句一杯也夠喝了。不過,誰要是能即刻說出,我念的這首詠月詩,一共用了多少個‘月’字,今兒我還有賞。”
紫姨打賞,那還能不是好玩意兒啦?在座幾個人,不由都豎起了耳朵——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紫姨一開口,秋姍立刻就知道,這便是張若虛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了。可是還沒等她的腦子轉過彎兒來,紫姨話音剛落,隻聽一個低沉嘶啞的陌生嗓音,從角落裏響起:
“十四個‘月’亮。”
這下,十九號院兒裏所有的人頓時為之目瞪口呆了——即刻開口報出數來的人,竟是坐在角落裏的老獨頭?!
紫姨心裏明白,這老獨頭不像他人,聽自己念詩的時候,總會被詩詞的意境分散了精神注意力。僅僅在對一個“月”字的發音上,老獨頭的聽覺高度集中——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以一念代萬念”的效果了。
待到酒酣飯飽、主客盡興,已是月上中天時。
大浦和秋姍都紅著臉,他們互相攙扶著,告辭出了門;小町喝得又笑又唱的,稀裏糊塗地被何四媽弄回自己的小屋裏去;隆龍突然借著酒膽……放聲大哭,這是以往從未有過的事情。隻有曾佐的臉是喝得越高,就越發青。紫姨隻好打發何四媽去廚房,用山楂片給他泡碗解酒的湯來。
何四媽說:“隆龍這孩子,長不大啦!”紫姨搖搖頭:“會哭了,就是長大了……”曾佐喝過山楂水之後,一雙眼睛直瞪瞪地望著紫姨,突然湧出兩滴淚珠,在月光下閃閃發亮……
紫姨一見,心也酸了。
她卻做並不在意狀,語調淡淡地說:“曾佐,這是秋姍讓我轉交你的——她抱歉晚了好些天,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啊!”
曾佐猶猶移移的伸手接過一個樸素的紙包。打開來,是一條銀灰色的羊毛圍脖兒。耳畔隻聽到紫姨還在絮絮叨叨:
“這是她跟那個薛護士剛學會的。人家巧手的女孩子,這麽簡單的平針兒打條圍脖兒,兩、三天的功夫也不用。咱們秋姍是初學,她笨,打了整整兩個星期呢……”
一輪好大好亮的中秋滿月,正懸掛在皇糧胡同十九號院兒的上空。天上沒有一絲兒擾月的雲彩——明兒個,該是個太平的艷陽天吧?
記憶中的《皇糧胡同十九號》——(代後記)對皇糧胡同的描寫,來自我兒時生活過十年的北京東四四條胡同——路麵寬敞,十幾棵古老的大槐樹,夏天在我上學的路上遮下一片蔭涼。我還記得,一座座廣亮大門前,坐著歷經滄桑歲月的門墩兒。有的石鼓上還蹲著呲牙咧嘴的小獅子……它們大都被撫摸得亮光光、滑溜溜的。因為路麵寬闊,院落宏偉,大、小轎車進進出出。那會兒,算是一條頗有氣派的大胡同了。
這條胡同因為路麵寬闊,院落宏偉,加之新、老居民們的社會地位,從解放前到解放後的最初一、二十年,小轎車和大轎車進進出出,那會兒算是那一條頗有氣派的大胡同了。
因為這條胡同解放前就多有舊官僚的闊大宅第,解放後,有幾座兩進、三進的院子,作為敵偽房產被政府接收,充作了公家的幹部宿舍。我家居住的那個院子,就是其中的一個附有寬闊偏院的三進大院子。記憶中的那個大院兒,裏麵至少有大、小上百間的房子。踏上台階走進大門,那塊傳統的避邪影壁正麵,曾幾何時被繪製了一個巨大的八一五角星。被胡同裏的老百姓們暱稱作“八一大院”。
我家占用了後院兒的幾間北屋,其中一間主房也是北京人常說的那種“大屋頂”。天花板很高,房間的麵積也很大。那裏曾經是父母的臥房兼客廳。就在那座大屋頂下,我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還玩過捉迷藏的遊戲……很奇特的是,門前長著四棵名副其實的參天大樹。在樹下我聽纏著小腳的老保姆講過鄉下鬧鬼的故事;認識了喜鵲、烏鴉和胸脯上有片紅色羽毛的啄木鳥……
小學同學不少就是胡同裏世代業主的子弟。我到過一位姓紀的男同學家去玩,他家那座美輪美奐的院子,就是我在故事《罪證》中描寫的前朝公主府的原型。裏麵的紅漆迴廊、假山、亭台、鬆柏、梅花……
紀家的“三太奶奶”,是一位拄著根雕花硬木拐杖的佝僂老婦人。三指寬的黑緞子“抹額”中間,還鑲著一塊翡翠帽花呢。她的滾邊兒夾坎肩是發光的綢緞,古色古香的黑色百褶裙,裙裾下露出了尖尖的三寸金蓮……這種人物形象和家居環境,讓我這個革命軍人的女兒覺得,時光是倒流的,是凝固的。我回家問媽媽,為什麽我的同學要叫那個老人“三太奶奶”?媽媽回答我說,也許,你同學的太爺爺有三個老婆唄!
都是六十年代初的記憶了——老胡同,老四合院兒和老北京人。
很多年以後,我曾一度回到那條童年的胡同——老槐樹所剩無幾了,座北朝南的門洞和它們的門墩,要麽消失了,要麽破敗了; “八一大院”還在,走進去,覺得已不似記憶中那麽寬敞、整潔;我家門前那四棵參天大樹,連樹根兒都沒有留下;胡同裏的很多老四合院,因為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而增建的小磚房子,使原來的宜人景觀蕩然無存……盡管我們說,這就是歷史,誰也無法令現實生活之水凝結不動。但我在美國的紐約和波士頓,看到過很多一百年前甚至將近兩百年前的古老建築。它們仍在為子孫後代們擋風遮雨,迎來送往……
胡同的大量消亡,難道不是我們北京人的遺憾麽?
其實,我筆下描述的“十九號院兒”,是童年記憶中一個真實而難忘的地方。至今,我不知道坐落在皇城根北街的這個院子,建築設計師是哪國人?隻是知道它的擁有者或居住者們,曾經有洋、有中、有官、有民,皆非等閑之輩。住在那一片兒的老百姓說起這座十九號院兒, 自始至終都懷著敬而遠之的好奇心。當我走進“十九號院兒”時,共和國剛剛成立十年。院子的主人是我的親姑父母。他們是打進北京城的,也是作為“敵偽房產”,這個院子被安排給了紅色政權第一代公安部的負責人之一,安了家。從表麵看,十九號院兒臨街的大門,跟一般的四合院沒有什麽區別。內部的建築格局,則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