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鹽州城南的這一場大戰,幾乎完美地展現了漢軍的衝破敵陣能力以及靈活的機動性,吳玠也憑借著這一戰,讓西北禁軍中許多心高氣傲的將領們閉上了嘴。
許多將領軍官們建議,趁機占據鹽州,然後直插靈州,但吳玠拒絕了,不但沒有占據州城,反而就地修建起了防禦工事。
因為鹽州仍舊屬於黃土高原,向靈州方向仍舊多丘陵、多溝壑,繼續北進並不利於漢軍發揮出優勢,況且樞密院的總體戰略,是彼此呼應,不可冒進。
實在是前宋時西軍無數次因為冒進而遭遇慘敗,這樣的教訓漢軍不可能不吸取並避免的。
吳玠的如此做派,頓時讓西夏方麵十分難受,因為吳玠擺明了要以鹽州為誘餌,吸引大批西夏軍隊前來,強迫西夏將注意力都放在鹽州方向,那麽西向西涼府、東向夏州的支援就少了。
西夏國主李乾順已經連續數日沒有好好休息過了,實在是各種壞消息接踵而至,韓世忠兵圍兀剌海城,又以招募的漠南牧民騎兵四下裏掠奪,阻斷了兀剌海城與興慶府的聯絡,故而李乾順已經下達強製征兵令,防備韓世忠突然殺來。
西夏的統治核心區域在賀蘭山東部的平原,所以李乾順拚湊了五六萬兵力,都屯駐在克夷門,克夷門位於賀蘭山北段的山口處,是西夏北麵最後的屏障,一旦兀剌海城被漢軍攻破,南下幾乎就再無阻礙了。
唯一的好消息是,西夏目前隻丟了銀州,其餘諸州城尚未丟失,因為西夏也從與前宋百餘年的戰爭中學會了如何守城。
但是李乾順也根本來不及鬆一口氣,一支西夏傳令兵小隊冒險從賀蘭山西麵的沙漠中穿過,將一個更壞的消息送到了他的手中:黑水城遭到攻擊!
自金國崛起之後,西夏境內最倒黴的一座城池,非黑水城莫屬。狼狽西逃的耶律延禧曾經不顧皇帝身份,召集草原西部的諸部落,對黑水城發起了一次持續兩個多月的搶劫,雖然沒能夠攻破城池,但黑水城周邊的村寨幾乎都被摧毀。
好容易等到耶律延禧被金國生擒,黑水城作為草原最重要的商貿城池,剛剛有些起色,吳用又跑到西寧府開辟了青海商道,而且新漢對西夏支柱型產業針對性地打擊,也讓黑水城再難恢複到最為繁榮鼎盛的時刻了。
韓世忠在陰山南麓聚兵,讓李納摩領著諸部牧民再次向黑水城殺來,於是黑水城再一次地遭了殃。
王倫曾經認真研究過前漢、前唐的製度,發現了這兩個站在華夏王朝頂峰的朝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對外拓土時,對異族的使用基本上是一致的。
細微的區別在於,劉氏漢朝喜歡封異族、主要是匈奴貴人為侯,對外征戰的主力仍舊是漢人軍隊,而以胡人軍隊為輔。
唐朝則構築出了一個“大唐夢”,凡突厥、契丹、靺鞨、回鶻、鐵勒、高句麗、扶餘諸族,隻要投順,唐朝就能保證一個富家翁的地位,而且很善於以胡人貴族領胡人兵馬對外進攻,在一定時期內就形成胡人軍隊為主力,漢人軍隊為後進。
所以唐朝任用了相當一大批的胡人將領,這些胡人將自己視為“唐人”,甚至帶著一股皈依者的狂熱,心甘情願為大唐效力。
這其中進一步的差距在於,劉氏漢朝的胡人最後向著雇傭軍的形式轉變,比如東漢數次征調內附的南匈奴、諸羌,完全不將南匈奴當人看待,逼得南匈奴數次造反,又數次被鎮壓。
而唐朝除了安祿山、史思明之外,胡人將領們已經在心理上完成對“唐人”的自我認知以及對唐朝的認同,可以說是另外一種方式完成了漢化。
於是大唐滅亡後,沙陀軍事集團以唐朝繼承者的身份自認,契丹人的遼國在諸方麵都仍舊延續了唐朝製度,而且自視為中原正統。
簡單來說,是漢朝不怎麽把異族當人看,唐朝則是一視同仁,這個“一視同仁”也不是講究什麽民族平等,而是在統治者眼裏,胡人與漢人都是一樣的,統治階級平等地歧視被統治階級,也包括胡人異族在內。
王倫則吸取兩個王朝的優點,采取了另外一種辦法,對於南北漢人,他加強“同是炎黃子孫”的宣傳,強化南北漢人的彼此民族認同,而對於異族,隻要你沒有共同族群的概念,仍舊以部落為區分,那麽新漢就認同你的部落,而不刻意強調你的族群。
即王倫並沒有按照新中國對民族的認定和劃分,朝廷不主動幹涉,哪怕一個小部落,隻有數百人,自認為是某個族係,那麽朝廷就承認。
這就導致了僅僅漠南草原,就出現了一百多個各有名號的部落或是部落聯盟,若以後世的觀點,這些被新漢納入到管轄的土地範圍內,就存在了一百多個“民族”。
在這個方式之下,李納摩就被認定為沙陀人的一個分支汪古人,由於李克用曾被錄入唐朝皇室宗譜,於是李納摩也被認定為隴右李氏在草原上的一個分支,一如完顏希尹代表的極少部分女真人,被認定為琅琊王氏在東北的一個分支。
所以王倫也給李納摩封了侯,而且不是“歸義侯”這樣帶有明顯民族區分、宗藩區分的侯,而是按照新漢製度,選用了河南行省潁昌府所轄的一個縣,封為了臨潁縣侯。
新漢軍隊為了戰場上區分、辨認,每一都皆有旗幟,諸營、旅也有旗幟,一般而言,統兵將領的將旗,可以自己設計,也可以朝廷班賜。
李納摩的將旗,就帶著一個明顯的道教陰陽魚符號,可以說是漢軍諸將中的獨一份。
李納摩在迅速接納了道教信仰後,對道教越是了解,他就越是歡喜,因為道教提倡“道法自然”,引申出來的教義,就被李納摩理解為,在尋求大道的前行道路上,各種方法都是可以嚐試的。
那麽現在我李納摩帶領著軍隊,搗毀黑水城這個草原佛教傳播中心,頓時心靈無礙、道法清明,便是天尊大老爺也不會怪罪!
李納摩的軍中跟隨著幾名道士,都是羅真人的徒弟、公孫勝的師弟,他們覺得李將軍的理解有哪裏不對勁,但是似乎也沒有刻意去糾正的必要。
因為道教在草原的傳播,麵臨的最大對手還是佛教,李將軍願意為本教出力,皇帝也不曾禁止,那就這麽幹吧!
短短數年之間,黑水城便迎來了第二次劫難。
許多將領軍官們建議,趁機占據鹽州,然後直插靈州,但吳玠拒絕了,不但沒有占據州城,反而就地修建起了防禦工事。
因為鹽州仍舊屬於黃土高原,向靈州方向仍舊多丘陵、多溝壑,繼續北進並不利於漢軍發揮出優勢,況且樞密院的總體戰略,是彼此呼應,不可冒進。
實在是前宋時西軍無數次因為冒進而遭遇慘敗,這樣的教訓漢軍不可能不吸取並避免的。
吳玠的如此做派,頓時讓西夏方麵十分難受,因為吳玠擺明了要以鹽州為誘餌,吸引大批西夏軍隊前來,強迫西夏將注意力都放在鹽州方向,那麽西向西涼府、東向夏州的支援就少了。
西夏國主李乾順已經連續數日沒有好好休息過了,實在是各種壞消息接踵而至,韓世忠兵圍兀剌海城,又以招募的漠南牧民騎兵四下裏掠奪,阻斷了兀剌海城與興慶府的聯絡,故而李乾順已經下達強製征兵令,防備韓世忠突然殺來。
西夏的統治核心區域在賀蘭山東部的平原,所以李乾順拚湊了五六萬兵力,都屯駐在克夷門,克夷門位於賀蘭山北段的山口處,是西夏北麵最後的屏障,一旦兀剌海城被漢軍攻破,南下幾乎就再無阻礙了。
唯一的好消息是,西夏目前隻丟了銀州,其餘諸州城尚未丟失,因為西夏也從與前宋百餘年的戰爭中學會了如何守城。
但是李乾順也根本來不及鬆一口氣,一支西夏傳令兵小隊冒險從賀蘭山西麵的沙漠中穿過,將一個更壞的消息送到了他的手中:黑水城遭到攻擊!
自金國崛起之後,西夏境內最倒黴的一座城池,非黑水城莫屬。狼狽西逃的耶律延禧曾經不顧皇帝身份,召集草原西部的諸部落,對黑水城發起了一次持續兩個多月的搶劫,雖然沒能夠攻破城池,但黑水城周邊的村寨幾乎都被摧毀。
好容易等到耶律延禧被金國生擒,黑水城作為草原最重要的商貿城池,剛剛有些起色,吳用又跑到西寧府開辟了青海商道,而且新漢對西夏支柱型產業針對性地打擊,也讓黑水城再難恢複到最為繁榮鼎盛的時刻了。
韓世忠在陰山南麓聚兵,讓李納摩領著諸部牧民再次向黑水城殺來,於是黑水城再一次地遭了殃。
王倫曾經認真研究過前漢、前唐的製度,發現了這兩個站在華夏王朝頂峰的朝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對外拓土時,對異族的使用基本上是一致的。
細微的區別在於,劉氏漢朝喜歡封異族、主要是匈奴貴人為侯,對外征戰的主力仍舊是漢人軍隊,而以胡人軍隊為輔。
唐朝則構築出了一個“大唐夢”,凡突厥、契丹、靺鞨、回鶻、鐵勒、高句麗、扶餘諸族,隻要投順,唐朝就能保證一個富家翁的地位,而且很善於以胡人貴族領胡人兵馬對外進攻,在一定時期內就形成胡人軍隊為主力,漢人軍隊為後進。
所以唐朝任用了相當一大批的胡人將領,這些胡人將自己視為“唐人”,甚至帶著一股皈依者的狂熱,心甘情願為大唐效力。
這其中進一步的差距在於,劉氏漢朝的胡人最後向著雇傭軍的形式轉變,比如東漢數次征調內附的南匈奴、諸羌,完全不將南匈奴當人看待,逼得南匈奴數次造反,又數次被鎮壓。
而唐朝除了安祿山、史思明之外,胡人將領們已經在心理上完成對“唐人”的自我認知以及對唐朝的認同,可以說是另外一種方式完成了漢化。
於是大唐滅亡後,沙陀軍事集團以唐朝繼承者的身份自認,契丹人的遼國在諸方麵都仍舊延續了唐朝製度,而且自視為中原正統。
簡單來說,是漢朝不怎麽把異族當人看,唐朝則是一視同仁,這個“一視同仁”也不是講究什麽民族平等,而是在統治者眼裏,胡人與漢人都是一樣的,統治階級平等地歧視被統治階級,也包括胡人異族在內。
王倫則吸取兩個王朝的優點,采取了另外一種辦法,對於南北漢人,他加強“同是炎黃子孫”的宣傳,強化南北漢人的彼此民族認同,而對於異族,隻要你沒有共同族群的概念,仍舊以部落為區分,那麽新漢就認同你的部落,而不刻意強調你的族群。
即王倫並沒有按照新中國對民族的認定和劃分,朝廷不主動幹涉,哪怕一個小部落,隻有數百人,自認為是某個族係,那麽朝廷就承認。
這就導致了僅僅漠南草原,就出現了一百多個各有名號的部落或是部落聯盟,若以後世的觀點,這些被新漢納入到管轄的土地範圍內,就存在了一百多個“民族”。
在這個方式之下,李納摩就被認定為沙陀人的一個分支汪古人,由於李克用曾被錄入唐朝皇室宗譜,於是李納摩也被認定為隴右李氏在草原上的一個分支,一如完顏希尹代表的極少部分女真人,被認定為琅琊王氏在東北的一個分支。
所以王倫也給李納摩封了侯,而且不是“歸義侯”這樣帶有明顯民族區分、宗藩區分的侯,而是按照新漢製度,選用了河南行省潁昌府所轄的一個縣,封為了臨潁縣侯。
新漢軍隊為了戰場上區分、辨認,每一都皆有旗幟,諸營、旅也有旗幟,一般而言,統兵將領的將旗,可以自己設計,也可以朝廷班賜。
李納摩的將旗,就帶著一個明顯的道教陰陽魚符號,可以說是漢軍諸將中的獨一份。
李納摩在迅速接納了道教信仰後,對道教越是了解,他就越是歡喜,因為道教提倡“道法自然”,引申出來的教義,就被李納摩理解為,在尋求大道的前行道路上,各種方法都是可以嚐試的。
那麽現在我李納摩帶領著軍隊,搗毀黑水城這個草原佛教傳播中心,頓時心靈無礙、道法清明,便是天尊大老爺也不會怪罪!
李納摩的軍中跟隨著幾名道士,都是羅真人的徒弟、公孫勝的師弟,他們覺得李將軍的理解有哪裏不對勁,但是似乎也沒有刻意去糾正的必要。
因為道教在草原的傳播,麵臨的最大對手還是佛教,李將軍願意為本教出力,皇帝也不曾禁止,那就這麽幹吧!
短短數年之間,黑水城便迎來了第二次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