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聽從了石秀的建議,在陰山一直等到七八月間雨水充沛之後,才動身南下的。
由於前宋、遼國、西夏的長期三國對峙,河套平原地處西夏、遼國之間,遼國的統治區域核心放在了南京道和東京道,西夏的統治核心在賀蘭山東部的平原,河套平原就逐漸從農耕區變為了牧區。
唐朝以後,整個北方氣候的整體趨勢,是氣溫下降、降水量減少的,於是遼國和西夏在河套地區無節製的放牧、濫砍濫伐,導致了森林消失,農田變為牧場,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也愈發嚴重了起來。
韓世忠這一路南下,時不時就會遇到小片已經沙漠化的土地,至於更大片的土地,則青草稀疏,土壤板結,碎石顆粒到處都是。
甚至偶爾還會遇到小規模的沙塵天氣,這讓大軍行進,尋找水源很是困難,至於休息時牧馬,都要遠出十餘裏,必須得從後方補充大量的草飼料。
這讓漢軍上下都充滿了怨氣,因為西夏似乎將自己打造成了四麵皆是沙漠的國家,進攻的難度實在太大了。
前鋒依舊是秦明,他負責尋找合適的水源以及大軍紮營地,看著荒漠化嚴重的土地,秦明心裏十分憤怒,直娘賊,大唐時曾在這裏築城駐軍,現在怎麽變成了這個鬼樣子?
西夏在河套平原西部設了一座力吉裏城,也是唯一一座大的軍事堡壘,意在保護這一片牧場,故而韓世忠的目標,是黃河西岸的兀剌海城。
漢軍在南麵率先發起了對西夏的進攻,戰事並未影響到西夏北部,故而這一日兀剌海城的西夏士兵按照慣例巡邏時,便目瞪口呆地看向了遠處一支騎兵。
這裏怎麽會出現打著“漢”家旗號的大軍?漢軍是從哪裏殺出來的?
灰頭土臉的秦明也望見了那一支西夏的巡邏小隊,他連忙取出望遠鏡看了又看,聲音充滿了狂喜:“直娘賊,咱們總算殺過來了!兒郎們,殺過去!”
八月初,韓世忠領兵千裏繞行大迂回,從北麵南下,闖入了西夏境內,包圍了西夏在北麵最為重要的軍事堡壘兀剌海城。
在西夏的西南麵,史文恭領兵牢牢占據了濟桑砦,與酆泰聯手擊退了西夏國內兩波援軍,眼看西夏再也不敢派兵增援,這才不慌不忙地繼續向西,逼近了武威西涼府。
於是從漢軍正式攻打西夏以來,魯智深奪下銀州,進逼夏州,韓世忠包圍兀剌海城,史文恭與酆泰也徹底切斷了西涼府與西夏的聯係。
在魯智深進逼夏州後,固原府的吳玠也動了,領兵向鹽州方向殺去,西麵的曲端、東麵的姚古部也跟著配合,向北麵推進而去。
興慶府的李乾順焦頭爛額,表麵上看,漢軍是四麵出擊,最好的對策就是集中大軍攻其一路,但他卻沒有辦法以這個戰術應對,因為漢軍的出擊距離很近,隨時都可以退回去據城寨固守。
而且漢軍看似兵力分散,但諸部之間配合默契,假設他集中兵力奪回銀州,吳玠、曲端、姚古肯定要進兵切斷後路,同樣地,若要集中兵力阻攔史文恭,也麵臨後路被斷的危險。
若是集中兵力攻打韓世忠呢?韓世忠以漢軍包圍兀剌海城,卻將在陰山南麓召集而來的諸部牧民撒了下去,四處搶劫,營造的聲勢太大,李乾順也無法判斷,從北麵究竟殺來了多少人馬。
最終李乾順一狠心,決定先在鹽州阻攔吳、曲、姚三將,因為鹽州若被突破,東西被切斷不說,西夏還要麵臨被漢軍直攻靈州的巨大危險。
在王倫稱帝後,前宋西軍將門,如種家、姚家、折家等,盡皆人才凋零,吳玠、吳璘、曲端三將便顯現出了才能,成為西軍改組後的新朝西北禁軍的領軍人物。
這三人曾被王倫抽調參與滅金之戰,吳玠為將不拘小節、識大體、軍紀嚴明、善待士卒,頗有良將之風,吳璘性沉毅,與他兄長一樣,善用兵,深得部下信賴。
至於曲端,有將帥之才幹,關鍵時刻也能識大體,但性格有些孤傲,大約是覺得自己在前宋時蔭父職授任三班殿直,熟讀兵書,胸中有韜略,便自認為是儒將,少有將領能得他的青眼。
但曲端畢竟在滅金之戰親眼看到過吳氏兄弟的表現,所以戰後三人同時封侯,這一次王倫又指派吳玠為將,統領二都督府,曲端心裏略有不甘,還是選擇了配合。
至於姚古,他也被封了侯,但他本人很清楚,這個侯並不是軍功侯,而是王倫為了安撫西軍給他加的,軍隊之中誰最大?自然是軍功為侯而領兵者。
所以朱武到了長安府後,以姚古為副總管,便以王倫的名義,請姚古與吳玠配合,姚古也同意了。
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是打算將吳玠推出來,作為西北禁軍的新代表,似他這樣的前朝舊將,若是看不明白這一點,就是引禍家族了。
鹽州之戰就此爆發,這是西軍新老交替、吳玠正式成為一方大將的首戰,所以吳璘表現得很是興奮,這可是兄長露臉展示手段的大好時機,做弟弟的怎能不配合?
吳璘領三千騎兵橫衝直撞,硬抗西夏兩千鐵鷂子軍不落下風,這一戰已經積功升為營指揮使的“大刀”聞達,頭盔被擊飛、麵頰受傷流血不止,仍舊奮力廝殺,陣斬西夏指揮使一人。
吳玠很喜歡漢軍的火器,西北漢人對身材高大,故而西北禁軍多投擲兵,多長柯斧、步戰斬馬刀手,靠著投擲兵的猛烈攻擊,漢軍步兵再一次擊潰了對手。
鹽州之戰便以漢軍再一次大勝而結束,漢軍陣斬首級四千餘級,俘虜二萬餘,其中兩千餘黨項、漢人貴族家奴被挑揀出來,就地斬首,築為京觀。
吳玠終究還是心軟,若是史文恭前來,隻怕這些俘虜也都要被斬首的。
這一場大戰震驚了西夏,讓黨項、漢人官僚、貴族們徹底意識到漢軍的強大與殘忍。
王倫並無意將漢軍打造成為冷血的殺人機器,隻是前宋重文抑武,抑到最後使得對外武功極弱,所以王倫必須將中原王朝的威名再次打出來,要讓周邊勢力知道,得罪中原王朝會是怎樣一個後果!
至於朝廷一小部分官員認為應該以德服人、不多造殺孽,王倫嗤之以鼻。這個時代這個世界,講究的是弱肉強食,中原王朝一味追求道德,卻不知道群狼環顧,不將這些蠻夷打殺得服了,如何推行中原的德政?
由於前宋、遼國、西夏的長期三國對峙,河套平原地處西夏、遼國之間,遼國的統治區域核心放在了南京道和東京道,西夏的統治核心在賀蘭山東部的平原,河套平原就逐漸從農耕區變為了牧區。
唐朝以後,整個北方氣候的整體趨勢,是氣溫下降、降水量減少的,於是遼國和西夏在河套地區無節製的放牧、濫砍濫伐,導致了森林消失,農田變為牧場,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也愈發嚴重了起來。
韓世忠這一路南下,時不時就會遇到小片已經沙漠化的土地,至於更大片的土地,則青草稀疏,土壤板結,碎石顆粒到處都是。
甚至偶爾還會遇到小規模的沙塵天氣,這讓大軍行進,尋找水源很是困難,至於休息時牧馬,都要遠出十餘裏,必須得從後方補充大量的草飼料。
這讓漢軍上下都充滿了怨氣,因為西夏似乎將自己打造成了四麵皆是沙漠的國家,進攻的難度實在太大了。
前鋒依舊是秦明,他負責尋找合適的水源以及大軍紮營地,看著荒漠化嚴重的土地,秦明心裏十分憤怒,直娘賊,大唐時曾在這裏築城駐軍,現在怎麽變成了這個鬼樣子?
西夏在河套平原西部設了一座力吉裏城,也是唯一一座大的軍事堡壘,意在保護這一片牧場,故而韓世忠的目標,是黃河西岸的兀剌海城。
漢軍在南麵率先發起了對西夏的進攻,戰事並未影響到西夏北部,故而這一日兀剌海城的西夏士兵按照慣例巡邏時,便目瞪口呆地看向了遠處一支騎兵。
這裏怎麽會出現打著“漢”家旗號的大軍?漢軍是從哪裏殺出來的?
灰頭土臉的秦明也望見了那一支西夏的巡邏小隊,他連忙取出望遠鏡看了又看,聲音充滿了狂喜:“直娘賊,咱們總算殺過來了!兒郎們,殺過去!”
八月初,韓世忠領兵千裏繞行大迂回,從北麵南下,闖入了西夏境內,包圍了西夏在北麵最為重要的軍事堡壘兀剌海城。
在西夏的西南麵,史文恭領兵牢牢占據了濟桑砦,與酆泰聯手擊退了西夏國內兩波援軍,眼看西夏再也不敢派兵增援,這才不慌不忙地繼續向西,逼近了武威西涼府。
於是從漢軍正式攻打西夏以來,魯智深奪下銀州,進逼夏州,韓世忠包圍兀剌海城,史文恭與酆泰也徹底切斷了西涼府與西夏的聯係。
在魯智深進逼夏州後,固原府的吳玠也動了,領兵向鹽州方向殺去,西麵的曲端、東麵的姚古部也跟著配合,向北麵推進而去。
興慶府的李乾順焦頭爛額,表麵上看,漢軍是四麵出擊,最好的對策就是集中大軍攻其一路,但他卻沒有辦法以這個戰術應對,因為漢軍的出擊距離很近,隨時都可以退回去據城寨固守。
而且漢軍看似兵力分散,但諸部之間配合默契,假設他集中兵力奪回銀州,吳玠、曲端、姚古肯定要進兵切斷後路,同樣地,若要集中兵力阻攔史文恭,也麵臨後路被斷的危險。
若是集中兵力攻打韓世忠呢?韓世忠以漢軍包圍兀剌海城,卻將在陰山南麓召集而來的諸部牧民撒了下去,四處搶劫,營造的聲勢太大,李乾順也無法判斷,從北麵究竟殺來了多少人馬。
最終李乾順一狠心,決定先在鹽州阻攔吳、曲、姚三將,因為鹽州若被突破,東西被切斷不說,西夏還要麵臨被漢軍直攻靈州的巨大危險。
在王倫稱帝後,前宋西軍將門,如種家、姚家、折家等,盡皆人才凋零,吳玠、吳璘、曲端三將便顯現出了才能,成為西軍改組後的新朝西北禁軍的領軍人物。
這三人曾被王倫抽調參與滅金之戰,吳玠為將不拘小節、識大體、軍紀嚴明、善待士卒,頗有良將之風,吳璘性沉毅,與他兄長一樣,善用兵,深得部下信賴。
至於曲端,有將帥之才幹,關鍵時刻也能識大體,但性格有些孤傲,大約是覺得自己在前宋時蔭父職授任三班殿直,熟讀兵書,胸中有韜略,便自認為是儒將,少有將領能得他的青眼。
但曲端畢竟在滅金之戰親眼看到過吳氏兄弟的表現,所以戰後三人同時封侯,這一次王倫又指派吳玠為將,統領二都督府,曲端心裏略有不甘,還是選擇了配合。
至於姚古,他也被封了侯,但他本人很清楚,這個侯並不是軍功侯,而是王倫為了安撫西軍給他加的,軍隊之中誰最大?自然是軍功為侯而領兵者。
所以朱武到了長安府後,以姚古為副總管,便以王倫的名義,請姚古與吳玠配合,姚古也同意了。
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是打算將吳玠推出來,作為西北禁軍的新代表,似他這樣的前朝舊將,若是看不明白這一點,就是引禍家族了。
鹽州之戰就此爆發,這是西軍新老交替、吳玠正式成為一方大將的首戰,所以吳璘表現得很是興奮,這可是兄長露臉展示手段的大好時機,做弟弟的怎能不配合?
吳璘領三千騎兵橫衝直撞,硬抗西夏兩千鐵鷂子軍不落下風,這一戰已經積功升為營指揮使的“大刀”聞達,頭盔被擊飛、麵頰受傷流血不止,仍舊奮力廝殺,陣斬西夏指揮使一人。
吳玠很喜歡漢軍的火器,西北漢人對身材高大,故而西北禁軍多投擲兵,多長柯斧、步戰斬馬刀手,靠著投擲兵的猛烈攻擊,漢軍步兵再一次擊潰了對手。
鹽州之戰便以漢軍再一次大勝而結束,漢軍陣斬首級四千餘級,俘虜二萬餘,其中兩千餘黨項、漢人貴族家奴被挑揀出來,就地斬首,築為京觀。
吳玠終究還是心軟,若是史文恭前來,隻怕這些俘虜也都要被斬首的。
這一場大戰震驚了西夏,讓黨項、漢人官僚、貴族們徹底意識到漢軍的強大與殘忍。
王倫並無意將漢軍打造成為冷血的殺人機器,隻是前宋重文抑武,抑到最後使得對外武功極弱,所以王倫必須將中原王朝的威名再次打出來,要讓周邊勢力知道,得罪中原王朝會是怎樣一個後果!
至於朝廷一小部分官員認為應該以德服人、不多造殺孽,王倫嗤之以鼻。這個時代這個世界,講究的是弱肉強食,中原王朝一味追求道德,卻不知道群狼環顧,不將這些蠻夷打殺得服了,如何推行中原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