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光複的消息傳到河北行省後,林衝等諸將很是鬱悶。
自懷來一戰後,林衝一直想要尋找機會與完顏宗望再來一次決戰,戰爭進行到這個階段,所有漢軍將領都十分清楚,對金國就要進行有生兵力的大規模殺傷。
因為女真人口少,金兵號稱二十萬,實際上是由少數上層女真軍官,統領著多數的渤海、契丹、奚、漢等各族,多殺一個女真人,金國的實力就會削弱一分。
但完顏宗望在察覺到漢軍的實力後,卻變得極其謹慎起來,在武、儒二州布設防線,通過嚴密的防守,始終不給漢軍挑起大戰的機會。
眼下的情況是漢軍主攻,那我金國便主守,尋求防守反擊的機會。
這一點完顏闍母、完顏宗弼在遼西走廊方向就做得相當不錯,錦州本就是堅城,又背靠遼東,隨時可以獲得支援,而且距離完顏宗望的大軍不遠,漢軍在燕山府北麵如果無法繼續推進,便是嶽飛也不敢輕易發起進攻。
在梁山時代,王倫就力主推行走精兵路線,可以說這個決議是相當正確的,在前期麵對大宋的圍剿,梁山無一不勝,就是因為梁山軍的士兵素質遠遠超過大宋的禁軍、廂軍和民兵。
新漢建立後,王倫仍舊走精兵路線,但此時手握大半個天下,兵源更加廣泛,能滿足精兵素質要求的士兵,也以更大的人口基數而得到了數量級的增長。
所以漢軍訓練三四年的新兵,就能夠跟征戰十餘年的金國老兵打出一比一的殺傷比,已經證明了王倫對軍隊建設的正確。
漢人沒有體味,食物攝入來源廣泛,不挑食,不忌口,耐力強,身體基礎素質在亞洲最強,又經過從周朝時期的組織化、社會化熏陶,中原文化就帶著強烈的軍隊化、集體化傾向,可以說是任何時代最好的兵源,沒有之一。
王倫要做的事情,或者說新漢朝廷要做的事情並不複雜,隻要提供正規的軍事化訓練,提供充足的日常營養攝入和補充,提供足夠的武器裝備,在製度上不歧視,講求公正,那麽漢軍從來都是無敵的。
所以每一次前方大戰結束後,最忙碌的永遠是軍法、軍紀官員,他們要統計任何一處功勞,並及時上報兵部,兵部匯總後上報王倫,得到皇帝認可後,以尚書省的名義下發至地方,由地方官府負責軍功的賞賜和分配。
在梁山時代,王倫還曾經擔心過,萬一軍隊的胃口養刁了,又演變成五代十國的亂世該怎麽辦,但他後來想明白了,這天下這麽大,老子可是開了全地圖的,帶著漢兵滿世界廝殺、掠奪,至少還能殺個幾十年。
到時候他和子孫後代就該發愁,不是兵多,而是人口少了!
軍功賞賜及時到位,故而河北大軍對於隻打了一場大戰很不滿意,對於隻奪回一個小小的媯州很不滿意,這讓林衝等將領渴望戰爭的心情更加迫切。
但是金國畢竟占了地利的優勢,武州再向北、向東,就是草原,金國騎兵可以從草原快速東西支援,在漢軍機動性不能超越金國的前提下,金國若不想大打,完全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戰場。
所以河北行省方向與河東那裏的情況不一樣,完顏宗翰要死守大同府,他的用兵幾乎都是有跡可循的,而完顏宗望這裏,若漢軍舉大軍北進,他直接後撤到中京道大定府方向,仍舊能夠與錦州及時聯係。
而漠南草原諸部又都是牆頭草,實在不可信任,林衝這裏若是強行北進,萬一草原諸部跟隨金國,從西麵攻打,很容易就被切割包圍。
故而前方的戰事情報傳回東京城後,樞密院給的命令,是優先攻打大同府,讓韓世忠有機會對搖擺不定的漠南草原諸部來一次掃蕩,這樣剛剛經曆了一場慘烈廝殺大戰的河北軍,也可以休整一段時間。
所以林衝在燕山府方向,隻能擺出攔截的姿態,防止完顏宗望對完顏宗翰進行及時支援,要顧及朝廷北伐的整體戰略。
相比之下,在來州的嶽飛,雖然不曾貿然進攻錦州,但卻將遼西走廊的南段打造出了嚴密的防禦體係。
遼西走廊大致是沿著燕山山脈方向偏東南,距離海邊很狹窄,而燕山山脈與金國的中京道有不少可以通行的山口,嶽飛仍舊在山口附近,修繕烽火台,安排巡邏隊路線,並協助水師修築港口,徹底將半個遼西走廊占據了。
畢竟中原出兵東北,除了遼西走廊,就隻能走武州方向的草原,故而來州對於新漢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一月下旬,樞密院的一封調令快馬送到了陝西行省。
調令是送給曲端部的,要求在三月前抵達太原府,不得延誤。曲端接了命令,歡喜地大笑了起來,對著副將吳玠說:“朝廷要打女真,某以為皇帝陛下將咱們西軍給忘記了,這不,好事就來了!”
當初西夏趁著前宋內亂反攻西北,王倫就聽說了曲端、吳玠、吳璘的名字,隻是那時陝西行省尚未安定,朝廷要對前宋西軍進行整編,沿西夏邊境各處都要派兵鎮守,故而一直沒有抽調這幾位猛將、名將。
眼下陝西行省對前宋西軍已經整頓完畢,西軍變成了新漢的西北禁軍,種師中坐鎮長安,姚古坐鎮綏德府,魯智深坐鎮延安府,曲端三將就可以抽調出來,前往河東支援了。
西夏與新漢的互市,就開在延安府,故而魯智深不能輕動,而且他領兵就在黃河西岸駐守,隨時可以跨河支援河東,將來平滅西夏,肯定是以魯智深為將,所以他與鄧元覺兩個也不著急。
軍功反正多的是,金人要打,黨項人一樣也要打嘛!
曲端卻覺得,似魯智深這樣,屬於原梁山頭領,那可是皇帝真正的嫡係部隊,我們這些前宋西軍出身的,如何能比?
所以西夏安靜的這幾年,曲端很是羨慕李彥仙,李彥仙從一個民兵做起,跟著史文恭和吳用,都跑到西域去了,半個青海都歸他統管,難道我等正規軍隊出身的將領,隻因為是前朝舊將,朝廷就不肯用嗎?
接到樞密院的調令,曲端所有的怨氣都消散了,調令上可是說得明白,皇帝陛下親自點名,這不就是簡在帝心麽?
吳玠也是摩拳擦掌,這幾年他認真研究漢軍的作戰戰術,一直想要上戰場表現一二,這不,皇帝就給了他們機會麽?
三千西北禁軍在曲端三將的帶領下,喜氣洋洋地向解州河中府而去,他們要從那裏渡過黃河。
長安的種師中很是羨慕,他年紀也不小了,兄長已經病逝,朝廷給予殊榮,使得種家聲名不墜,但他也發愁,自己這一代人凋零後,下一代種家還有能領兵的大將麽?
與他一樣發愁的是姚古,姚古的養子姚平仲勇猛歸勇猛,但為將者還是要腦子的,三原姚家難道要始終被種家壓一頭麽?
前西軍將領們對曲端三將很是羨慕,國朝名將眾多,能夠被皇帝記在心裏,那就很不容易了,史文恭挑起的武將內卷,讓前西軍將領們的壓力很大。
自懷來一戰後,林衝一直想要尋找機會與完顏宗望再來一次決戰,戰爭進行到這個階段,所有漢軍將領都十分清楚,對金國就要進行有生兵力的大規模殺傷。
因為女真人口少,金兵號稱二十萬,實際上是由少數上層女真軍官,統領著多數的渤海、契丹、奚、漢等各族,多殺一個女真人,金國的實力就會削弱一分。
但完顏宗望在察覺到漢軍的實力後,卻變得極其謹慎起來,在武、儒二州布設防線,通過嚴密的防守,始終不給漢軍挑起大戰的機會。
眼下的情況是漢軍主攻,那我金國便主守,尋求防守反擊的機會。
這一點完顏闍母、完顏宗弼在遼西走廊方向就做得相當不錯,錦州本就是堅城,又背靠遼東,隨時可以獲得支援,而且距離完顏宗望的大軍不遠,漢軍在燕山府北麵如果無法繼續推進,便是嶽飛也不敢輕易發起進攻。
在梁山時代,王倫就力主推行走精兵路線,可以說這個決議是相當正確的,在前期麵對大宋的圍剿,梁山無一不勝,就是因為梁山軍的士兵素質遠遠超過大宋的禁軍、廂軍和民兵。
新漢建立後,王倫仍舊走精兵路線,但此時手握大半個天下,兵源更加廣泛,能滿足精兵素質要求的士兵,也以更大的人口基數而得到了數量級的增長。
所以漢軍訓練三四年的新兵,就能夠跟征戰十餘年的金國老兵打出一比一的殺傷比,已經證明了王倫對軍隊建設的正確。
漢人沒有體味,食物攝入來源廣泛,不挑食,不忌口,耐力強,身體基礎素質在亞洲最強,又經過從周朝時期的組織化、社會化熏陶,中原文化就帶著強烈的軍隊化、集體化傾向,可以說是任何時代最好的兵源,沒有之一。
王倫要做的事情,或者說新漢朝廷要做的事情並不複雜,隻要提供正規的軍事化訓練,提供充足的日常營養攝入和補充,提供足夠的武器裝備,在製度上不歧視,講求公正,那麽漢軍從來都是無敵的。
所以每一次前方大戰結束後,最忙碌的永遠是軍法、軍紀官員,他們要統計任何一處功勞,並及時上報兵部,兵部匯總後上報王倫,得到皇帝認可後,以尚書省的名義下發至地方,由地方官府負責軍功的賞賜和分配。
在梁山時代,王倫還曾經擔心過,萬一軍隊的胃口養刁了,又演變成五代十國的亂世該怎麽辦,但他後來想明白了,這天下這麽大,老子可是開了全地圖的,帶著漢兵滿世界廝殺、掠奪,至少還能殺個幾十年。
到時候他和子孫後代就該發愁,不是兵多,而是人口少了!
軍功賞賜及時到位,故而河北大軍對於隻打了一場大戰很不滿意,對於隻奪回一個小小的媯州很不滿意,這讓林衝等將領渴望戰爭的心情更加迫切。
但是金國畢竟占了地利的優勢,武州再向北、向東,就是草原,金國騎兵可以從草原快速東西支援,在漢軍機動性不能超越金國的前提下,金國若不想大打,完全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戰場。
所以河北行省方向與河東那裏的情況不一樣,完顏宗翰要死守大同府,他的用兵幾乎都是有跡可循的,而完顏宗望這裏,若漢軍舉大軍北進,他直接後撤到中京道大定府方向,仍舊能夠與錦州及時聯係。
而漠南草原諸部又都是牆頭草,實在不可信任,林衝這裏若是強行北進,萬一草原諸部跟隨金國,從西麵攻打,很容易就被切割包圍。
故而前方的戰事情報傳回東京城後,樞密院給的命令,是優先攻打大同府,讓韓世忠有機會對搖擺不定的漠南草原諸部來一次掃蕩,這樣剛剛經曆了一場慘烈廝殺大戰的河北軍,也可以休整一段時間。
所以林衝在燕山府方向,隻能擺出攔截的姿態,防止完顏宗望對完顏宗翰進行及時支援,要顧及朝廷北伐的整體戰略。
相比之下,在來州的嶽飛,雖然不曾貿然進攻錦州,但卻將遼西走廊的南段打造出了嚴密的防禦體係。
遼西走廊大致是沿著燕山山脈方向偏東南,距離海邊很狹窄,而燕山山脈與金國的中京道有不少可以通行的山口,嶽飛仍舊在山口附近,修繕烽火台,安排巡邏隊路線,並協助水師修築港口,徹底將半個遼西走廊占據了。
畢竟中原出兵東北,除了遼西走廊,就隻能走武州方向的草原,故而來州對於新漢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一月下旬,樞密院的一封調令快馬送到了陝西行省。
調令是送給曲端部的,要求在三月前抵達太原府,不得延誤。曲端接了命令,歡喜地大笑了起來,對著副將吳玠說:“朝廷要打女真,某以為皇帝陛下將咱們西軍給忘記了,這不,好事就來了!”
當初西夏趁著前宋內亂反攻西北,王倫就聽說了曲端、吳玠、吳璘的名字,隻是那時陝西行省尚未安定,朝廷要對前宋西軍進行整編,沿西夏邊境各處都要派兵鎮守,故而一直沒有抽調這幾位猛將、名將。
眼下陝西行省對前宋西軍已經整頓完畢,西軍變成了新漢的西北禁軍,種師中坐鎮長安,姚古坐鎮綏德府,魯智深坐鎮延安府,曲端三將就可以抽調出來,前往河東支援了。
西夏與新漢的互市,就開在延安府,故而魯智深不能輕動,而且他領兵就在黃河西岸駐守,隨時可以跨河支援河東,將來平滅西夏,肯定是以魯智深為將,所以他與鄧元覺兩個也不著急。
軍功反正多的是,金人要打,黨項人一樣也要打嘛!
曲端卻覺得,似魯智深這樣,屬於原梁山頭領,那可是皇帝真正的嫡係部隊,我們這些前宋西軍出身的,如何能比?
所以西夏安靜的這幾年,曲端很是羨慕李彥仙,李彥仙從一個民兵做起,跟著史文恭和吳用,都跑到西域去了,半個青海都歸他統管,難道我等正規軍隊出身的將領,隻因為是前朝舊將,朝廷就不肯用嗎?
接到樞密院的調令,曲端所有的怨氣都消散了,調令上可是說得明白,皇帝陛下親自點名,這不就是簡在帝心麽?
吳玠也是摩拳擦掌,這幾年他認真研究漢軍的作戰戰術,一直想要上戰場表現一二,這不,皇帝就給了他們機會麽?
三千西北禁軍在曲端三將的帶領下,喜氣洋洋地向解州河中府而去,他們要從那裏渡過黃河。
長安的種師中很是羨慕,他年紀也不小了,兄長已經病逝,朝廷給予殊榮,使得種家聲名不墜,但他也發愁,自己這一代人凋零後,下一代種家還有能領兵的大將麽?
與他一樣發愁的是姚古,姚古的養子姚平仲勇猛歸勇猛,但為將者還是要腦子的,三原姚家難道要始終被種家壓一頭麽?
前西軍將領們對曲端三將很是羨慕,國朝名將眾多,能夠被皇帝記在心裏,那就很不容易了,史文恭挑起的武將內卷,讓前西軍將領們的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