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刺史府衙。眾人議論紛紛,猶豫不決。
都督盛樂人杜朔周振袂而起:諸公所議,皆乃遠水難救近火!今日之事,除宇文泰再無人能力挽乾坤者也。趙將軍之議是也,望諸公聽之。請許我騎快馬前往夏州,向宇文將軍報告噩耗,且迎至此,主持大局。
眾人皆為其言所懾,乃公推杜朔周為使,趕往夏州去請宇文泰,一麵拜表上報朝廷。
孝武帝接此惡報,不由大驚失色,諸臣亦無不痛心惋惜。朝廷便即下詔,追贈賀拔嶽為侍中、太傅、錄尚書事、都督關中二十州諸軍事、大將軍、雍州刺史,諡號為武壯。
鏡頭轉換,高平大營。
侯莫陳悅既殺賀拔嶽,部下便有人進言:主公何不趁機進攻長安,收其部眾?
侯莫陳悅:胡說!賀拔嶽部屬皆乃當世虎將,聞其主公為我所殺,皆欲食我之肉,寢我之皮而甘心,豈能為我所用哉。
於是引軍回到秦州,駐紮於水洛城,以備長安發兵來攻。
軍中官兵皆慶祝賀拔嶽之死,惟有行台郎中薛愷私謂左右親隨:侯莫陳悅向無才略,今中高歡離間之計,殺害朝廷良將,大禍旋踵而至矣。不說朝廷可以明詔討伐,高歡可借丞相名義征討,便是關西行台部下諸將,其孰能敵之?我屬定被人所虜,有何可賀者耶!
親隨聞此,皆懷憂慮。
此時夏州城中,宇文泰亦聞賀拔嶽凶信,但不知確否,乃與部將商議,各懷恐慌。
前太中大夫潁川人韓褒說道:主公果若被害,此乃上天授命於將軍,更何疑焉!侯莫陳悅不過井中之蛙,以奸計殺我主公,將軍率其舊部前往報仇,則必擒之,且得成大業。
眾將卻各懷疑慮道:侯莫陳悅所處水洛距平涼不遠,若其盡收主公所留兵馬,則我是以卵擊石。將軍不如暫留夏州,以觀察時變可也。
宇文泰搖頭道:諸公所說不然。侯莫陳悅既殺大行台元帥,自應乘勢占據平涼,而卻退據水洛,何哉?由此可知其無能。人謂“難得而易失者時也,不俟終日者機也”;我若不早去,行台帳下則人心離散,不可收拾。
正說至此,忽然門軍入報:杜朔周將軍自平涼而至,求見大人,見在門外。
宇文泰大慟道:行台大人必然遭遇不幸矣。我不與主公報仇,非為人也。
正大哭間,杜朔周快步闖入,果報凶信,並請出兵報仇。宇文泰於是命令副將,率輕騎兵先趕赴平涼;複使杜朔周亦帶一支兵馬,前往占領彈箏峽。
夏州百姓聞說起兵,無不惶懼,紛紛離鄉逃散。士兵見狀,欲上前掠奪難民財物。
杜朔周急阻止道:宇文將軍是為吊民伐罪,爾等豈能反助奸賊,殘害黎民耶!
並對流民進行安撫,發送遣返故鄉。宇文泰率軍隨後而至,聞此大喜,遂重獎厚待杜朔周,令複其本姓赫連,起名為赫連達,從此視若心腹。
大軍行至安定,晉陽兵馬迎至,領兵之將卻是個瘸子,旗號上書侯景。
宇文泰冷笑道:此必是高歡聞說賀拔元帥被害,遣此羯奴來收我秦隴諸軍。我知此位侯景本姓侯骨,字萬景,乃朔州羯族。其右腳天生殘短,不會武藝,隻擅騎射,初為懷朔鎮兵,追隨爾朱榮以討葛榮,後又歸順高歡。此等小輩何足道哉,諸公看我擒之。
於是縱馬上前,笑道:我道是哪個,卻是侯將軍。你不在晉陽,遠來關中何幹?
侯景果是奉了高歡之命,前來收並賀拔嶽兵馬。見與宇文泰當麵相遇,便覺脊背發涼,幹笑一陣道:原來是宇文將軍!某奉丞相之命,聞賀拔將軍為人所害,特來與其報仇。
宇文泰怒道:賀拔元帥雖已離世,宇文泰尚存。爾越境至此,究欲何為!
侯景勉強答道:將軍休要動怒。末將不過是一枝箭矢,丞相將我射向何方,便至何處而已。既是將軍射回,我便回去便了。
於是急令回師,返歸晉陽而去。
宇文泰到達平涼,拜於賀拔嶽靈牌之下,放聲大哭,幾度昏厥。
帳下將士無不大悲,哭祭已畢,便即擁戴宇文泰為主,齊奉號令。宇文泰乃匯聚各部軍馬及賀拔嶽家小,使皆進入高平城固守;複欲自統大軍進入隴川,征討侯莫陳悅。
高歡聞報宇文泰發兵,又派侯景與散騎常侍張華原、義寧太守王基,前往慰勞三軍。
宇文泰不受,對三人說道:公等若肯與我一同起事,則可同享富貴,不然性命不保。
張華原昂然答道:將軍欲以死威脅朝廷使者乎?我張華原不懼。
宇文泰微笑而已,乃遣三使同歸。王基回到晉陽,便向高歡進言,建議發兵。
高歡答道:公不見賀拔嶽與侯莫陳悅之事乎?自古以來,將在謀而不在勇。宇文泰如此無禮,我當再用計謀,拱手取其性命。
鏡頭轉換,複說朝廷。
魏孝武帝聞說宇文泰將欲發兵,為賀拔嶽報仇,遂遣武衛將軍元毗,前往勞軍,勸其兵回洛陽;同時亦宣召侯莫陳悅到京,由朝廷公斷此案。
宇文泰隨即修表,請元毗回京,轉呈孝武帝道:關中大行台賀拔嶽死於非命,都督寇洛等公推微臣暫掌軍權,奏請陛下恩準。臣奉聖旨,本應率軍進京陛見,奈高歡兵馬已至五原河東,侯莫陳悅屯軍水洛,遂成夾擊之勢。我行台所部皆關西之人,留戀家鄉情重,若逼其趕赴京城,則侯莫陳悅追擊在後,高歡攔截於前,恐必危及百姓社稷,損折愈重也。請陛下許臣等稍作停緩,誘其東歸。
孝武帝見其言之成理,乃下詔任命宇文泰為大都督,統率賀拔嶽部隊。
宇文泰受命,拜印已畢,便命排設賀拔嶽靈棚,祭靈誓師。諸將祭罷,將拆靈棚之際,忽見一員大將飛馬至營,遠遠高喊:諸公且慢!李虎來遲,當靈前一祭!
說罷已至近前,滾鞍落馬,放聲大哭入棚,拜倒於地,泣不成聲。
眾將看時,見來將不是別人,正是當初賀拔嶽帳下猛將,左廂大都督李虎。因被賀拔嶽任為東雍州刺史,領兵出鎮,一直未在關中。
李虎在東雍州聞聽拓拔嶽死訊,先奔荊州,勸賀拔勝為行台大元帥報仇雪恨。
賀拔勝雖也悲慟兄弟遭害,但因自己身為荊州刺史,擔負守邊禦敵重任,領十萬之眾鎮撫江淮要地,怎敢輕離?便以未奉聖旨不能擅離訊守為由,緊執不從。
李虎整日號哭,水米不進,以致目中出血,賀拔勝不為所動。
這一日探馬報至,說宇文泰已被朝廷任命為大都督,統率賀拔嶽全體將士,欲尋侯莫陳悅報仇。李虎便就此辭別賀拔勝,從荊州趕回洛陽麵見皇帝,請令征西,為故主報仇。
孝武帝正欲謀取關中,遂命李虎為衛將軍,使至宇文泰營中效力。
李虎急如星火趕至,在故主靈前哭祭已罷,起身與宇文泰及諸將相見,又是一番唏噓痛罵,誓報血仇。
宇文泰乃命拆除靈棚,刑牲盟誓,矢誌效忠魏室;又使人前往高平,收斂賀拔嶽屍體,以王禮葬於雍州之北石安原。便以李虎為前鋒都督,來伐水洛。
侯莫陳悅聽說宇文泰前來報仇,心中恐懼,明知守城不住,怕被圍於城中無路可逃,遂即放棄水洛城池,向南據守山水之險,擺陣待戰。
宇文泰率部到達,遠遠望見侯莫陳悅大營,遂令於對麵十裏紮寨,欲待來日決戰。
安營未畢,忽見門軍帶一人進帳,說是南秦州刺史李弼所派心腹將校,有要事求見。宇文泰摒退左右,問其來意如何。
來使送上密書,言道:我家主將隸屬秦州刺史,隻得與侯莫陳悅合兵,聽其調遣。前番謀害賀拔行台,亦是侯莫陳悅一人為之,與我李將軍無幹。今聞將軍引領關中兵大至,知是故人為將,故密派小人到來,秘約共破侯莫陳悅,為賀行台複仇。
宇文泰與李弼早年相厚,仔細看罷密書筆跡相符,又見與來使所說相同,故不相疑,喜而從之,重賞來使遣歸,使回報李弼,照計行事。
李弼得使者還報,便於傍晚之時下令本部將士:拔營起寨,皆上駱駝!奉大帥侯莫陳悅將令,平野之地無堅可守,命三軍還師秦州,守城禦敵。
令罷,即率軍馬向秦州而行,並命後軍嚴加戒備。
侯莫陳悅部下諸將不知因何移營,皆來相問。
李弼趁勢哄騙諸將:侯莫儀同欲還軍秦州,命令下達我營,我故依令而行。諸公因何反遲,不收拾行裝?若長安軍見我移營追殺,則逃之不及矣。
說罷就駱駝上加了一鞭,率部眾奔去。秦州諸將以為是真,依次互相驚擾,終至人情惶惑,軍亂不能製止,皆奔散逃往秦州。
李弼先行到達秦州城,親自率兵把守城池,招宣慰撫逃歸散兵部眾。
秦州兵四散逃回,侯莫陳悅作為三軍統帥,竟然絲毫不知其情。因其自從殺害賀拔嶽之後,便自神情恍惚,常謂左右:我被大行台賀拔嶽冤魂追索,恐命不長久矣。隻要登榻入眠,則必夢見賀拔嶽來問:“兄欲往何處去耶?”喋喋不休,隨我不移。
這一日,正在半夢半醒,躲避賀拔嶽鬼魂之間,近臣忽入臥室道:主公猶在夢中耶?諸將及其全部兵馬,皆被李弼騙走,將士離散俱盡矣!
侯莫陳悅這才驚覺,愈加膽寒,急從榻上躍起,命近臣召集二弟及諸子,並一同謀殺賀拔嶽者八九人,連夜棄軍逃走。
茫茫天地之大,侯莫陳悅以為四周盡是敵人,以至惶恐憂懼,率百餘人於數日之中盤回往來,不知到哪裏安身是好。
左右隨其往來奔逃,疲憊不堪,遂勸道:主公何不到靈州往投曹泥,待時再起?
侯莫陳悅遲疑不決,最後說道:我等出隴之後,便是戈壁平川,必為人發覺追殺。若果去靈州,須盡棄坐騎輜重,方向脫險。
眾人隻得應諾,盡棄馬匹駱駝,在山中徒步行走。侯莫陳悅自乘一匹蹇騾帶頭而行,走至半途,忽見後麵塵頭大起,長安軍追趕而至。
為首大將吼聲如雷,雙眼冒火,正是李虎。
後軍不敢接仗,且無坐騎,隻得坐地待死。侯莫陳悅回頭看見,知道欲跑已是不能,又複聞賀拔嶽在耳邊相問不已:兄欲往何處去耶?
侯莫陳悅忽然發顛,長歎一聲,自言自語道:我無處可去,還是隨你去罷!
於是下了蹇騾,向空中叩幾個頭,在荒野中尋一棵小樹,自縊而死。可憐複又可笑!似此曆經折磨而死,反不如賀拔嶽當初隻受兩刀之苦。
追兵馳至,李虎跳下馬來,見侯莫陳悅自縊於樹,恨道:便宜了你這個東西!
一刀梟了侯莫陳悅首級,並將其弟、諸子以及部下皆都擒殺,將首級頭發相挽,懸於馬頸之下帶歸,以祭賀拔大帥英靈。
隻有中兵參軍豆盧光,亦曾參與謀殺賀拔嶽,因藏身草叢之中,未被搜出。待李虎引兵退去,豆盧光便到晉陽投奔高歡。
宇文泰引軍到達秦州,李弼便即獻城歸附,故人相見,歡若平生。
李虎歸來,獻上侯莫陳悅等人首級,享祭行台大帥賀拔嶽靈牌。宇文泰下令歇兵數日,複遣李虎、李弼等為前鋒都督,前往靈州討伐曹泥。
永熙四年春,曹泥投降,宇文泰徙其豪強置於鹹陽,靈州遂平。
探馬來報:豳州刺史孫定兒乃侯莫陳悅同黨,今擁數萬人馬,占據州城不降。
宇文泰聞報大怒,即派帳下都督劉亮,引一千精騎襲擊豳州。
孫定兒以為敵軍尚遠,未作防備。劉亮率兵兼程急馳而至,先在州城附近尋一高阜之處,就於山頭豎起一杆大旗,令部眾隱於山下林中,吩咐如此如此照計行事,自己帶領二十名騎兵飛奔進城。孫定兒正在城中府衙設置酒宴,突見劉亮趕到,又驚又怕,不知如何應對。
劉亮上前,一刀砍下孫定兒頭顱,然後遙指城外山頭大旗,命令兩位騎兵:爾等出城,先使萬人入城,其餘大隊人馬,皆在山下待命!
二將躬身聽命,轉身上馬而去。座中百官諸將聞聽此言,不知城外來了多少人馬,並無一個敢動。直到劉亮人馬進城,將城內守兵全部繳械,方知來者隻有千騎。
宇文泰大隊人馬開至,已是數日之後,聞說劉亮席間殺賊,千騎定豳州,不由大讚:古之善用奇計者,不過如此,將軍真乃孤膽英雄也。
此時氐王楊紹先占據武興,重新自立為王。涼州暴亂,刺史李叔仁被亂民擒捉,氐、羌、吐穀渾各族所在之地叛亂蜂擁而起,從南岐直到瓜、鄯諸州,跨州據郡者不可勝數。
宇文泰乃命秦州刺史李弼鎮守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惡蠔鎮守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鎮守渭州,衛將軍趙貴兼管秦州事務,征收豳、涇、東秦、岐四州糧食,供給軍隊。
楊紹先聞而恐懼,乃上表自稱北魏藩屬,並送妻子到宇文泰營中,以為人質。
夏州長史於謹進言:將軍今據關中險要,皇帝在洛陽身受凶惡之徒脅迫,不能自安。將軍若上疏請將都城遷到關西,則挾天子而令諸侯,可建齊桓、晉文大業,良機莫失!
宇文泰認為言之有理,便令於謹持表進京,進獻遷都之策。孝武帝納之,尚懷猶疑。
侍中斛斯椿便問於謹:高歡叛逆之心,路人皆知;眾望所歸者,唯宇文泰也。望將軍實言於我,不知宇文泰才能,與賀拔嶽相比如何?
於謹:大行台武略冠絕天下,人皆盡知。宇文公之才,則文足以安邦,武能平定叛亂。
斛斯椿讚道:果如將軍所說,宇文大都督真可謂社稷之靠。
於是便向孝武帝進言,詔命宇文泰親率大軍向東,迎接帝駕西遷。
宇文泰領旨,委任大都督梁禦為雍州刺史,使引五千步騎先發。梁禦至於蒲阪,見高歡所置雍州刺史賈顯度,勸其棄暗投明。賈顯度二話不說,便即舉城以降。
孝武帝聞得長安,不由大喜,遂詔命宇文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可承製自行封官,不必再奏。
宇文泰領旨,便命寇洛為涇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太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原南岐州刺史盧待伯不從,宇文泰派輕騎襲而擒之。
孝武帝遂又下詔,封斛斯椿兼任領軍,自行安排都督以及河南、關西各地刺史。因建州刺史韓賢、濟州刺史蔡俊皆為高歡黨羽,便令免去韓賢職務,使汝陽王元叔昭取代蔡俊。
高歡聞知不悅,遂向孝武帝上書:臣謂蔡俊功勳卓著,決不可解其職。汝陽王有德,可封以藩國。我弟高永寶現任定州刺史,應避讓賢能者。
孝武帝不複其奏,並增設勳府庶子及騎官禁衛,至於數千之眾。
永熙三年五月辛卯,孝武帝欲討伐晉陽,下詔命令戒嚴,征調河南各州兵馬。部隊南抵洛水,北靠邙山,孝武帝與斛斯椿親臨視察。
六月丁巳,孝武帝下密詔給丞相高歡:宇文泰、賀拔勝欲為叛變,朕今佯為南征,暗備大軍;公宜佯為增援,以堅其信。讀後焚詔,勿使泄漏。
高歡早知孝武帝實乃備兵圖己,上書言道:臣既蒙陛下器重,敢不用命?既賀拔勝、宇文泰陰謀叛逆,臣已有備,不須陛下親征。某將自領三萬兵馬東渡,並遣恒州刺史庫狄幹統兵四萬自來違津渡河,領軍將軍婁昭領五萬兵馬討伐荊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引青州兵七萬、精銳騎兵五萬,以伐江東。各路軍馬已備,恭聆陛下吩咐。
孝武帝大驚,急示奏章於群臣,欲詔止高歡出兵。
高歡亦召集並州官佐商議,又上奏章:奸臣離間,使陛下生疑,臣之罪也。若臣敢有負陛下,便使天降災難,斷子絕孫。陛下若信臣忠心,請將身側奸臣除之,則臣之幸甚。
斛斯椿見此奏表,知道高歡不肯相容,乃請孝武帝禦駕親征,陳兵河橋,以向晉陽。
宇文泰聞之,急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屯於涇、渭合口處以為聲援,再令秦州刺史駱超率輕騎一千入洛陽。又遣大都督李賢領精騎一千,趕赴洛陽以為後援。
孝武帝聞報,便令斛斯椿為前軍,在邙山之北紮營。
中軍將軍王思政卻懼怕並州兵強,力勸皇帝前往關中依附宇文泰,以避高歡兵鋒。
孝武帝從之,詔命宇文泰為關西大行台、尚書左仆射,賜公主為妻,命其率眾東進。又下詔傳檄天下,宣示高歡罪狀。
宇文泰奉旨從高平出發,至弘農屯軍;賀拔勝亦屯軍汝水,兩人都持兵觀望。高歡乃令悍將高敖曹為先鋒,西進截擊宇文泰。
宇文泰聞孝武帝陳兵河橋不進,對左右諸將說道:我聞高歡數日內急行軍八、九百裏,疲軍迎敵,乃是兵家大忌,我正好奇襲勝之。皇上以萬乘之尊親征,不主動渡河決戰,反而沿河據守,失策之舉也。且長河萬裏,豈能守之?隻需被突破一闕,則必敗無疑。
眾將聞聽,無不憤慨悲歎。
果然不出宇文泰所料,兩軍尚未交鋒,孝武帝軍中已有賈智、田怙等人暗中約降高歡,晉陽大軍由是迅速渡河。
魏帝元修又驚又急,派人召斛斯椿還軍,一麵帶宗親諸王,率五千兵馬準備出逃。
高敖曹為兄長高乾報仇心切,率勁騎緊追不舍,直到關中。孝武帝一路饑渴困頓,缺糧少食,終在長安東陽驛遇見宇文泰引軍前來。高敖曹因見寡不敵眾,引軍而回。
高歡率軍而來,聞說元修已入長安,不由廢然長歎:某實無篡逆之心,亦無廢立之意,此心蒼天可知。某先後曾上四十餘道奏表,陛下皆無答複。今複追趕不得,豈非天意!
於是回入洛陽,遙廢元修,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時年十一歲。國號仍為大魏,史稱東魏。
高歡另立新君,又覺洛陽西近長安,南近梁國,於是遷都鄴城。遂命司馬子如為尚書左仆射,高隆之為右仆射,高嶽為侍中,孫滕為鄴城留守,共執朝政。
魏孝武帝既入長安,驚魂已定,方悟在河南之地未與並州軍激戰,因對群臣歎道:若不因斛斯椿多次製造事端,今又哄騙我等西遷,盡棄中原河洛之地,勝負之數,尚難逆料。
群臣回思果然如此,於是朝野上下,無不痛恨斛斯椿。
斛斯椿亦感罪惡深重,故此憂悶而逝,壽至四十歲。孝武帝詔命厚葬,贈大司馬、常山郡王,諡號文宣,祭以太牢。又加授宇文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
此後政令皆決於宇文泰。孝武帝不願受製於人,複與宇文泰漸生嫌隙,不滿之情溢於言表。宇文泰先下手為強,於是使人毒殺元修,複立元寶炬為帝。
次年正月,元寶炬於長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統,是為西魏文帝。
文帝即位,便即下詔,拜宇文泰為丞相,封爵安定郡公,控製朝政。
北魏由是一分為二,自道武帝拓跋珪至孝武帝元修,傳二十三帝,國祚一百八十五年。
字幕:西元五三五年,乙卯,東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統元年,南梁大同元年。
春正月戊申朔,高歡聞說孝武帝已死,上書孝靜帝,請為孝武帝舉哀服喪。
西魏驍騎大將軍李虎奉丞相宇文泰之命,招撫費也頭兵馬,一道攻打靈州。持續攻打四十天,靈州刺史曹泥堅守不住,請求投降。
稽胡部落劉蠡升自孝昌年間以來即自封為皇帝,改年號為神嘉,建都於雲陽穀,常侵東魏國並州邊境,被稱為“胡荒”。
壬戌日,東魏丞相高歡對劉蠡升發起襲擊,將其擊敗。
高歡振旅還師,由婢女口中得知,嫡長子高澄與自己小妾鄭氏私通。高歡勃然大怒,責打高澄一百大棍,予以關押,其生母婁妃亦被隔離,不許相見。
高澄急向司馬子如求救,司馬子如以求見婁妃為名至府,高歡便向其言說其事。
司馬子如說道:我那逆子消難,也與我小妾私通,此乃家醜之事,隻能掩之。婁妃乃殿下結發之妻,常以家財相助殿下,方有今日。殿下在懷朔之時被人責以木杖,背無完肉,婁妃不分晝夜侍侯;後為躲避葛榮,王妃燃燒馬糞作炊,親自製靴。如此恩義,如何忘之?你夫婦所生之女貴為帝後,世子高澄則繼承大業,豈能廢之!且王妃弟婁領軍功勳突出,豈可輕易動搖!況複女子如草,婢女亂言,何可信哉!
高歡聽罷大悟,遂派人去叫婁妃、高澄相見。婁妃引高澄跪拜向前,淚如湧泉服罪,高歡亦為之流涕,父子夫妻複又和好如初。
高歡安排酒宴慶賀,於席間說道:成全我父子夫妻終始者,司馬子如也!
於是贈賜司馬子如黃金一百三十斤,以表感謝。並命其為帥,兵伐西魏。
司馬子如奉命,遂以大都督竇泰、太州刺史韓軌為前鋒,率軍攻打潼關。韓軌急攻潼關不下,於是回軍,欲從蒲津連夜渡河,攻打華州。
此時華州城修築未完,雲梯倚在城牆之外,東魏將士遂趁拂曉,攀梯突襲進城。
刺史王羆猶在睡夢之中,忽聽屋外一片喧擾,不及穿衣,乃以布自包發髻,赤雙足,手持白色大棒,大叫衝出府門。
東魏將士見此,以為赤腳大仙下界,不敢對敵,連忙驚慌退卻。
王羆一直追到東門,部下漸漸集結,將東魏來敵複又逐出城外,緊追不舍。東魏軍大潰,司馬子如等止喝不住,隻得率眾撤退。
西魏丞相宇文泰聞而大悅,重賞王羆,賜號赤腳大仙,朝野皆傳為笑談。
東魏婁昭引兵攻打兗州,攻克東平城;然後又圍瑕丘,久攻不下,遂用水灌城。守將大野拔斬殺刺史樊子鵠,持其首級向婁昭投降。眾將建議屠城,婁昭不從。
三月辛酉,東魏以高盛為太尉,高敖曹為司徒,濟陰王元暉業為司空。丞相高歡奏請再次征伐稽胡部落劉蠡升,孝靜帝準奏。高歡乃遣使往雲陽穀,佯作與劉蠡升訂立和約,答應以己女嫁其太子為妻。劉蠡升大喜,乃不作防備。高歡大舉進兵襲擊,雲陽告急。
稽胡北部王見此,便將劉蠡升刺殺,向高歡獻城投降。雲陽穀雖失,散處各地殘餘稽胡將士又擁立劉蠡升之子南海王為帝,繼續對抗東魏。
高歡馬不停蹄,再加攻擊,終擒南海王及其皇後、藩王、公卿,及以下官員共達四百餘人,又俘華夷各族百姓五萬餘戶以歸。
東魏欲以封延之取代侯淵,命為青州刺史。侯淵為此造反,夜襲青州城南外城,並於郡縣大肆搶掠。丞相高歡遣濟州刺史蔡俊討伐,侯淵部下大多背叛,單槍匹馬南逃,在半路因口喝奪漿,被賣漿人殺死,傳首鄴城。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東魏正在慶賀平滅侯淵之亂,邊報忽然傳來:今有前投梁朝之北魏宗室元慶和,引領南梁兵馬北來,攻打城父甚極,請朝廷發兵救援,急如星火!
丞相高歡聞報,離座而起,將手中酒杯往地下一摔,立即下令:遣高敖曹、竇泰、侯景三將,各率三萬人馬往救城父;命任祥為東南道行台仆射,統一指揮三路軍馬。
四將領命,點兵出發,齊奔城父。
元慶和聞說高敖曹將至,不敢招惹,遂撤城父之圍,揮兵逼近南兗州。東魏洛州刺史韓賢領兵抵抗,元慶和攻城不下,複又進攻南頓。東魏豫州刺史堯雄力拒,將其擊敗。
高歡惱怒梁軍襲擾不休,乃遣行台元晏襲擊元慶和大營,又複敗之。元慶和屢戰屢敗,隻得無功而返,灰頭土臉往見梁武帝請罪。
東魏孝靜帝為獎丞相高歡大功,詔拜其子高洋為驃騎大將軍、並封太原公。
高洋果斷精明,但外表看似遲愚,常為諸兄弟嗤笑鄙視。唯獨高歡認為高澄與眾不同,曾對長史薛愷說道:此子見識智略非常,我不如也。
高歡欲觀諸子智能如何,各付之一團亂絲,令其整理。
諸子理之多時,不得其要。唯高洋抽刀斷之,說道:亂者必斷!
高歡甚以為奇。複給諸子各備兵力,令其四麵出擊,又叫都督彭樂率裹甲騎兵進攻。長兄高澄等皆亂陣腳,唯高洋布置兵力與彭樂對抗,不慌不忙。
戰事演習結束,彭樂脫去盔甲,向諸位公子敘其戰況之時,高洋趁機擒拿彭樂,獻給父親,說道:若逢真打實戰,勝負未分之際,見敵將卸甲釋兵,不擒而何!
由此高歡愈加驚異,更謂此子非同尋常。
此年柔然頭兵可汗向東魏求婚,高歡封常山王之妹為蘭陵公主,將其許配可汗。柔然既與東魏結親,由此帶兵南向,又來侵擾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聞說柔然入侵,不欲輕易樹此強敵,遂亦效東魏高歡之策,派中書舍人庫狄峙為使北行,到達柔然汗廷,與頭兵可汗訂立和親條約。
從此柔然可汗與兩魏皆成姻親,就此南北和平共處,各自休養生息,暫休兵戈。
鏡頭轉換,按下北朝,再說江東。
南梁大同二年,茅山道士陶弘景病卒,終年八十五歲。朝廷聞之,諡號為貞白先生。
字幕: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自幼博學多藝,並好養生之術。齊高帝蕭道成做丞相時,引陶弘景為諸王侍讀,拜為奉朝請,後棄官隱居茅山。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陶弘景交遊,即位後恩禮有加,屢以手敕招之,陶弘景拒不出山。若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梁武帝無不諮於陶弘景,占驗奇準,時人謂之“山中宰相”。平生著有《真靈位業圖》、《真誥》等道教經籍,晚年受佛教五大戒,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曾遍曆名山,尋找藥草,著《本草經集注》、《肘後百一方》等。
東魏天平三年春正月,丞相高歡自率萬騎奔襲西魏夏州,四日而至,縛槊為梯,夜攻入城,擒刺史斛拔俄彌突,釋而複用。乃留都督張瓊率兵鎮守,遷其部落五千戶而返。
西魏靈州刺史曹泥聞此,乃與其婿涼州刺史劉豐複叛,歸降東魏。西魏於是發兵圍打靈州,以水灌城,深三尺有餘。
東魏丞相高歡遣阿至羅引三萬精騎越過靈州,繞出西魏師之後,西魏軍隻得退走。高歡遂率部眾迎曹泥及劉豐出靈州,徙其遺民五千戶而歸,以劉豐為南汾州刺史。
二月,東魏司馬子如、高季式召文學奇才左光祿大夫孫搴宴飲,孫搴大醉而卒。
高歡親臨吊祭,司馬子如叩頭請罪。
高歡說道:卿既折我右臂,須為我求可代之者!
司馬子如乃薦中書郎魏收,高歡以為主簿,卻不如意。高季式複薦司徒記室陳元康,能夜中暗寫文書,下筆千言立就。
高歡召見大喜,即授大丞相功曹,使掌管機密,複又遷升大行台都官郎。
當時相府中軍國之事繁多,高歡但問陳元康,無所不知。高歡若是騎馬外出,必留陳元康隨行在後,自於馬上宣布號令九十餘條,後問陳元康,其便於馬上屈指數之,皆能記憶。陳元康時與功曹趙彥深一同掌管相府機密,時人並稱“陳、趙”,皆為高歡器重。
鏡頭閃回,複說前相府功曹賀拔允。
賀拔允在高歡相府任職,聞說孝武帝西入長安,並將二弟賀拔勝倚為心腹,愈加尷尬不安。高歡雖謂賀拔允乃是故交好友,但整日麵對諸多群臣諂媚間言,心中亦常懷狐疑。
其後亦聞賀拔勝與賀拔嶽舊部藕斷絲連,因恐賀拔允亦與西魏暗通消息,遂以請其外出狩獵為名,將賀拔允引至林中小樓,鎖閉餓死,享壽四十八歲。
高歡亦知賀拔允在朝中人望,恐犯眾怒;複又想起當年在爾朱兆帳下之時,若非賀拔允以一顆門牙代價,為自己換來五萬六鎮精兵,也無自己今日。於是自覺對不住此位故交,遂親往賀拔允府中吊祭,追贈其為定州刺史、五州軍事,使其子襲爵,厚加賞賜。
閃回結束。高歡即殺賀拔允,忽想起賀拔勝尚為荊州刺史,在外擁有重兵,且地近南梁,實乃心腹大患。於是矯發皇帝詔旨,以另有重用為名,命賀拔勝急速率軍返回洛陽。
賀拔勝接旨啟行,於路心中狐疑,不知吉凶如何。此時雖不知長兄被高歡所害,但知三弟賀拔嶽是為高歡及侯莫陳悅合謀所殺。越思越懼,於是行至襄城,派心腹前往洛陽打探。
心腹打聽清楚,急馳馬還報:大老爺賀拔允已被高歡害死,孝武帝出逃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已在洛陽另立孝靜帝,建立東魏國,專等將軍上鉤。
賀拔勝聞說長兄亦被高歡害死,不由心膽欲裂,大哭死而複醒。
繼而勃然大怒,便即回軍南陽,遣右丞陽休之奉表入長安請降,後令刺史府長史元穎代理荊州事務,自己毅然率部西入關中。
賀拔勝行至淅陽,接到孝武帝詔命,被朝廷任命為太保、錄尚書事。來使並附上宇文泰親筆私書,內中暢敘敬慕之意,請賀拔勝西入長安,自己當引軍東來相迎。
但當賀拔勝接到詔命及宇文泰私書之時,高歡已經攻陷潼關,駐軍華陰,去路斷絕。賀拔勝隻得率眾返回,但發現荊州已被高歡部下大將侯景占據。
賀拔勝與戰不利,終被侯景擊敗,隻得率殘部數百人南奔梁朝。
梁武帝蕭衍早聞賀拔勝大名,聞其來投大喜,待以貴賓之禮,並將其部眾妥為安置。
賀拔勝留在江南三年,屢次向梁武帝借兵,請求北討高歡,以報二兄被害之仇。但蕭衍不敢輕易向東魏啟釁,俱都婉言拒絕其請。賀拔勝見部下皆懷思歸之心,不由坐臥不安。
前荊州大都督史寧見此,私下進言道:我聞武帝陛下甚是寵信朱異,無不聽從。將軍何不厚結朱異,請其美言數語,使令我等北歸?
賀拔勝眼前一亮,乃聽從史寧之言,攜禮卑辭求見朱異,厚結其心。
字幕:朱異,字彥和,吳郡錢塘人,其父朱選之,在南齊曾做吳平縣令。
畫外音:朱異少時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便與西晉時周處一般,成為鄉裏之患。成年之後改變誌向,立意進取,發奮讀書,遍覽《五經》、尤明禮易,涉獵文史,兼通雜藝,博奕書算,皆其所長。二十一歲時,梁武帝令求異能之士,五經博士明山賓推薦朱異,得為梁武帝講述《孝經》和《周易》。蕭衍因對《五經》相當精通,故將朱異視為珍寶,命為任中書通事舍人,使旦夕在側,至死不移此職。朱異亦專會察言觀色仰人鼻息,故此得武帝寵信終生,數十年絲毫不衰,甚至惟言是聽,把攬朝政。
朱異雖是佞臣,畢竟胸懷學問,亦喜忠臣良將,且對賀拔兄弟頗懷仰慕之意。見賀拔勝屈己來求,於是欣然應允,入奏梁武帝,請放賀拔勝北歸。
梁武帝對朱異言聽計眾,竟許賀拔勝攜其部眾降將盡皆北歸,且親為餞別於南苑。
賀拔勝率眾北歸,為感念梁武帝厚恩,約束部下眾人,從此凡見到禽獸向南者,皆不許射殺。秋八月,北雁南歸之時,賀拔勝引部眾向北行至襄城。
東魏丞相高歡聞知,遂遣侯景以輕騎前來邀截。
賀拔勝等人聞東魏騎兵將至,因兵少不敢對敵,乃棄舟登岸,自山路而逃,從者凍餒不堪,途中死者過半。千辛萬苦終至長安,詣赴宮闕謝罪。
魏文帝甚為感動,下座執手泣道:奸臣作亂,朝廷傾覆,乃是天意,非卿之過也。
遂命賀拔勝為太師。丞相宇文泰著意結納,令盧柔為從事中郎,與蘇綽同掌機密。
東魏丞相高歡聞報,惱怒南梁縱賀拔勝北歸,乃命定州刺史侯景督率諸將,南征梁朝。侯景領命南征,將兵七萬侵犯楚州,俘刺史桓和,進軍淮上。
梁帝蕭衍聞報亦怒,便使司州刺史陳慶之迎擊。侯景早知陳慶大名,不敢正麵對壘,遂寄書勸其投降。陳慶之哪裏肯去聽他?率軍突襲敵營,一舉擊破侯景大軍。
時值天氣大寒,雪滿征途,侯景盡棄輜重而逃,七萬大軍頓時瓦解。(本集完)
都督盛樂人杜朔周振袂而起:諸公所議,皆乃遠水難救近火!今日之事,除宇文泰再無人能力挽乾坤者也。趙將軍之議是也,望諸公聽之。請許我騎快馬前往夏州,向宇文將軍報告噩耗,且迎至此,主持大局。
眾人皆為其言所懾,乃公推杜朔周為使,趕往夏州去請宇文泰,一麵拜表上報朝廷。
孝武帝接此惡報,不由大驚失色,諸臣亦無不痛心惋惜。朝廷便即下詔,追贈賀拔嶽為侍中、太傅、錄尚書事、都督關中二十州諸軍事、大將軍、雍州刺史,諡號為武壯。
鏡頭轉換,高平大營。
侯莫陳悅既殺賀拔嶽,部下便有人進言:主公何不趁機進攻長安,收其部眾?
侯莫陳悅:胡說!賀拔嶽部屬皆乃當世虎將,聞其主公為我所殺,皆欲食我之肉,寢我之皮而甘心,豈能為我所用哉。
於是引軍回到秦州,駐紮於水洛城,以備長安發兵來攻。
軍中官兵皆慶祝賀拔嶽之死,惟有行台郎中薛愷私謂左右親隨:侯莫陳悅向無才略,今中高歡離間之計,殺害朝廷良將,大禍旋踵而至矣。不說朝廷可以明詔討伐,高歡可借丞相名義征討,便是關西行台部下諸將,其孰能敵之?我屬定被人所虜,有何可賀者耶!
親隨聞此,皆懷憂慮。
此時夏州城中,宇文泰亦聞賀拔嶽凶信,但不知確否,乃與部將商議,各懷恐慌。
前太中大夫潁川人韓褒說道:主公果若被害,此乃上天授命於將軍,更何疑焉!侯莫陳悅不過井中之蛙,以奸計殺我主公,將軍率其舊部前往報仇,則必擒之,且得成大業。
眾將卻各懷疑慮道:侯莫陳悅所處水洛距平涼不遠,若其盡收主公所留兵馬,則我是以卵擊石。將軍不如暫留夏州,以觀察時變可也。
宇文泰搖頭道:諸公所說不然。侯莫陳悅既殺大行台元帥,自應乘勢占據平涼,而卻退據水洛,何哉?由此可知其無能。人謂“難得而易失者時也,不俟終日者機也”;我若不早去,行台帳下則人心離散,不可收拾。
正說至此,忽然門軍入報:杜朔周將軍自平涼而至,求見大人,見在門外。
宇文泰大慟道:行台大人必然遭遇不幸矣。我不與主公報仇,非為人也。
正大哭間,杜朔周快步闖入,果報凶信,並請出兵報仇。宇文泰於是命令副將,率輕騎兵先趕赴平涼;複使杜朔周亦帶一支兵馬,前往占領彈箏峽。
夏州百姓聞說起兵,無不惶懼,紛紛離鄉逃散。士兵見狀,欲上前掠奪難民財物。
杜朔周急阻止道:宇文將軍是為吊民伐罪,爾等豈能反助奸賊,殘害黎民耶!
並對流民進行安撫,發送遣返故鄉。宇文泰率軍隨後而至,聞此大喜,遂重獎厚待杜朔周,令複其本姓赫連,起名為赫連達,從此視若心腹。
大軍行至安定,晉陽兵馬迎至,領兵之將卻是個瘸子,旗號上書侯景。
宇文泰冷笑道:此必是高歡聞說賀拔元帥被害,遣此羯奴來收我秦隴諸軍。我知此位侯景本姓侯骨,字萬景,乃朔州羯族。其右腳天生殘短,不會武藝,隻擅騎射,初為懷朔鎮兵,追隨爾朱榮以討葛榮,後又歸順高歡。此等小輩何足道哉,諸公看我擒之。
於是縱馬上前,笑道:我道是哪個,卻是侯將軍。你不在晉陽,遠來關中何幹?
侯景果是奉了高歡之命,前來收並賀拔嶽兵馬。見與宇文泰當麵相遇,便覺脊背發涼,幹笑一陣道:原來是宇文將軍!某奉丞相之命,聞賀拔將軍為人所害,特來與其報仇。
宇文泰怒道:賀拔元帥雖已離世,宇文泰尚存。爾越境至此,究欲何為!
侯景勉強答道:將軍休要動怒。末將不過是一枝箭矢,丞相將我射向何方,便至何處而已。既是將軍射回,我便回去便了。
於是急令回師,返歸晉陽而去。
宇文泰到達平涼,拜於賀拔嶽靈牌之下,放聲大哭,幾度昏厥。
帳下將士無不大悲,哭祭已畢,便即擁戴宇文泰為主,齊奉號令。宇文泰乃匯聚各部軍馬及賀拔嶽家小,使皆進入高平城固守;複欲自統大軍進入隴川,征討侯莫陳悅。
高歡聞報宇文泰發兵,又派侯景與散騎常侍張華原、義寧太守王基,前往慰勞三軍。
宇文泰不受,對三人說道:公等若肯與我一同起事,則可同享富貴,不然性命不保。
張華原昂然答道:將軍欲以死威脅朝廷使者乎?我張華原不懼。
宇文泰微笑而已,乃遣三使同歸。王基回到晉陽,便向高歡進言,建議發兵。
高歡答道:公不見賀拔嶽與侯莫陳悅之事乎?自古以來,將在謀而不在勇。宇文泰如此無禮,我當再用計謀,拱手取其性命。
鏡頭轉換,複說朝廷。
魏孝武帝聞說宇文泰將欲發兵,為賀拔嶽報仇,遂遣武衛將軍元毗,前往勞軍,勸其兵回洛陽;同時亦宣召侯莫陳悅到京,由朝廷公斷此案。
宇文泰隨即修表,請元毗回京,轉呈孝武帝道:關中大行台賀拔嶽死於非命,都督寇洛等公推微臣暫掌軍權,奏請陛下恩準。臣奉聖旨,本應率軍進京陛見,奈高歡兵馬已至五原河東,侯莫陳悅屯軍水洛,遂成夾擊之勢。我行台所部皆關西之人,留戀家鄉情重,若逼其趕赴京城,則侯莫陳悅追擊在後,高歡攔截於前,恐必危及百姓社稷,損折愈重也。請陛下許臣等稍作停緩,誘其東歸。
孝武帝見其言之成理,乃下詔任命宇文泰為大都督,統率賀拔嶽部隊。
宇文泰受命,拜印已畢,便命排設賀拔嶽靈棚,祭靈誓師。諸將祭罷,將拆靈棚之際,忽見一員大將飛馬至營,遠遠高喊:諸公且慢!李虎來遲,當靈前一祭!
說罷已至近前,滾鞍落馬,放聲大哭入棚,拜倒於地,泣不成聲。
眾將看時,見來將不是別人,正是當初賀拔嶽帳下猛將,左廂大都督李虎。因被賀拔嶽任為東雍州刺史,領兵出鎮,一直未在關中。
李虎在東雍州聞聽拓拔嶽死訊,先奔荊州,勸賀拔勝為行台大元帥報仇雪恨。
賀拔勝雖也悲慟兄弟遭害,但因自己身為荊州刺史,擔負守邊禦敵重任,領十萬之眾鎮撫江淮要地,怎敢輕離?便以未奉聖旨不能擅離訊守為由,緊執不從。
李虎整日號哭,水米不進,以致目中出血,賀拔勝不為所動。
這一日探馬報至,說宇文泰已被朝廷任命為大都督,統率賀拔嶽全體將士,欲尋侯莫陳悅報仇。李虎便就此辭別賀拔勝,從荊州趕回洛陽麵見皇帝,請令征西,為故主報仇。
孝武帝正欲謀取關中,遂命李虎為衛將軍,使至宇文泰營中效力。
李虎急如星火趕至,在故主靈前哭祭已罷,起身與宇文泰及諸將相見,又是一番唏噓痛罵,誓報血仇。
宇文泰乃命拆除靈棚,刑牲盟誓,矢誌效忠魏室;又使人前往高平,收斂賀拔嶽屍體,以王禮葬於雍州之北石安原。便以李虎為前鋒都督,來伐水洛。
侯莫陳悅聽說宇文泰前來報仇,心中恐懼,明知守城不住,怕被圍於城中無路可逃,遂即放棄水洛城池,向南據守山水之險,擺陣待戰。
宇文泰率部到達,遠遠望見侯莫陳悅大營,遂令於對麵十裏紮寨,欲待來日決戰。
安營未畢,忽見門軍帶一人進帳,說是南秦州刺史李弼所派心腹將校,有要事求見。宇文泰摒退左右,問其來意如何。
來使送上密書,言道:我家主將隸屬秦州刺史,隻得與侯莫陳悅合兵,聽其調遣。前番謀害賀拔行台,亦是侯莫陳悅一人為之,與我李將軍無幹。今聞將軍引領關中兵大至,知是故人為將,故密派小人到來,秘約共破侯莫陳悅,為賀行台複仇。
宇文泰與李弼早年相厚,仔細看罷密書筆跡相符,又見與來使所說相同,故不相疑,喜而從之,重賞來使遣歸,使回報李弼,照計行事。
李弼得使者還報,便於傍晚之時下令本部將士:拔營起寨,皆上駱駝!奉大帥侯莫陳悅將令,平野之地無堅可守,命三軍還師秦州,守城禦敵。
令罷,即率軍馬向秦州而行,並命後軍嚴加戒備。
侯莫陳悅部下諸將不知因何移營,皆來相問。
李弼趁勢哄騙諸將:侯莫儀同欲還軍秦州,命令下達我營,我故依令而行。諸公因何反遲,不收拾行裝?若長安軍見我移營追殺,則逃之不及矣。
說罷就駱駝上加了一鞭,率部眾奔去。秦州諸將以為是真,依次互相驚擾,終至人情惶惑,軍亂不能製止,皆奔散逃往秦州。
李弼先行到達秦州城,親自率兵把守城池,招宣慰撫逃歸散兵部眾。
秦州兵四散逃回,侯莫陳悅作為三軍統帥,竟然絲毫不知其情。因其自從殺害賀拔嶽之後,便自神情恍惚,常謂左右:我被大行台賀拔嶽冤魂追索,恐命不長久矣。隻要登榻入眠,則必夢見賀拔嶽來問:“兄欲往何處去耶?”喋喋不休,隨我不移。
這一日,正在半夢半醒,躲避賀拔嶽鬼魂之間,近臣忽入臥室道:主公猶在夢中耶?諸將及其全部兵馬,皆被李弼騙走,將士離散俱盡矣!
侯莫陳悅這才驚覺,愈加膽寒,急從榻上躍起,命近臣召集二弟及諸子,並一同謀殺賀拔嶽者八九人,連夜棄軍逃走。
茫茫天地之大,侯莫陳悅以為四周盡是敵人,以至惶恐憂懼,率百餘人於數日之中盤回往來,不知到哪裏安身是好。
左右隨其往來奔逃,疲憊不堪,遂勸道:主公何不到靈州往投曹泥,待時再起?
侯莫陳悅遲疑不決,最後說道:我等出隴之後,便是戈壁平川,必為人發覺追殺。若果去靈州,須盡棄坐騎輜重,方向脫險。
眾人隻得應諾,盡棄馬匹駱駝,在山中徒步行走。侯莫陳悅自乘一匹蹇騾帶頭而行,走至半途,忽見後麵塵頭大起,長安軍追趕而至。
為首大將吼聲如雷,雙眼冒火,正是李虎。
後軍不敢接仗,且無坐騎,隻得坐地待死。侯莫陳悅回頭看見,知道欲跑已是不能,又複聞賀拔嶽在耳邊相問不已:兄欲往何處去耶?
侯莫陳悅忽然發顛,長歎一聲,自言自語道:我無處可去,還是隨你去罷!
於是下了蹇騾,向空中叩幾個頭,在荒野中尋一棵小樹,自縊而死。可憐複又可笑!似此曆經折磨而死,反不如賀拔嶽當初隻受兩刀之苦。
追兵馳至,李虎跳下馬來,見侯莫陳悅自縊於樹,恨道:便宜了你這個東西!
一刀梟了侯莫陳悅首級,並將其弟、諸子以及部下皆都擒殺,將首級頭發相挽,懸於馬頸之下帶歸,以祭賀拔大帥英靈。
隻有中兵參軍豆盧光,亦曾參與謀殺賀拔嶽,因藏身草叢之中,未被搜出。待李虎引兵退去,豆盧光便到晉陽投奔高歡。
宇文泰引軍到達秦州,李弼便即獻城歸附,故人相見,歡若平生。
李虎歸來,獻上侯莫陳悅等人首級,享祭行台大帥賀拔嶽靈牌。宇文泰下令歇兵數日,複遣李虎、李弼等為前鋒都督,前往靈州討伐曹泥。
永熙四年春,曹泥投降,宇文泰徙其豪強置於鹹陽,靈州遂平。
探馬來報:豳州刺史孫定兒乃侯莫陳悅同黨,今擁數萬人馬,占據州城不降。
宇文泰聞報大怒,即派帳下都督劉亮,引一千精騎襲擊豳州。
孫定兒以為敵軍尚遠,未作防備。劉亮率兵兼程急馳而至,先在州城附近尋一高阜之處,就於山頭豎起一杆大旗,令部眾隱於山下林中,吩咐如此如此照計行事,自己帶領二十名騎兵飛奔進城。孫定兒正在城中府衙設置酒宴,突見劉亮趕到,又驚又怕,不知如何應對。
劉亮上前,一刀砍下孫定兒頭顱,然後遙指城外山頭大旗,命令兩位騎兵:爾等出城,先使萬人入城,其餘大隊人馬,皆在山下待命!
二將躬身聽命,轉身上馬而去。座中百官諸將聞聽此言,不知城外來了多少人馬,並無一個敢動。直到劉亮人馬進城,將城內守兵全部繳械,方知來者隻有千騎。
宇文泰大隊人馬開至,已是數日之後,聞說劉亮席間殺賊,千騎定豳州,不由大讚:古之善用奇計者,不過如此,將軍真乃孤膽英雄也。
此時氐王楊紹先占據武興,重新自立為王。涼州暴亂,刺史李叔仁被亂民擒捉,氐、羌、吐穀渾各族所在之地叛亂蜂擁而起,從南岐直到瓜、鄯諸州,跨州據郡者不可勝數。
宇文泰乃命秦州刺史李弼鎮守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惡蠔鎮守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鎮守渭州,衛將軍趙貴兼管秦州事務,征收豳、涇、東秦、岐四州糧食,供給軍隊。
楊紹先聞而恐懼,乃上表自稱北魏藩屬,並送妻子到宇文泰營中,以為人質。
夏州長史於謹進言:將軍今據關中險要,皇帝在洛陽身受凶惡之徒脅迫,不能自安。將軍若上疏請將都城遷到關西,則挾天子而令諸侯,可建齊桓、晉文大業,良機莫失!
宇文泰認為言之有理,便令於謹持表進京,進獻遷都之策。孝武帝納之,尚懷猶疑。
侍中斛斯椿便問於謹:高歡叛逆之心,路人皆知;眾望所歸者,唯宇文泰也。望將軍實言於我,不知宇文泰才能,與賀拔嶽相比如何?
於謹:大行台武略冠絕天下,人皆盡知。宇文公之才,則文足以安邦,武能平定叛亂。
斛斯椿讚道:果如將軍所說,宇文大都督真可謂社稷之靠。
於是便向孝武帝進言,詔命宇文泰親率大軍向東,迎接帝駕西遷。
宇文泰領旨,委任大都督梁禦為雍州刺史,使引五千步騎先發。梁禦至於蒲阪,見高歡所置雍州刺史賈顯度,勸其棄暗投明。賈顯度二話不說,便即舉城以降。
孝武帝聞得長安,不由大喜,遂詔命宇文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可承製自行封官,不必再奏。
宇文泰領旨,便命寇洛為涇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太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原南岐州刺史盧待伯不從,宇文泰派輕騎襲而擒之。
孝武帝遂又下詔,封斛斯椿兼任領軍,自行安排都督以及河南、關西各地刺史。因建州刺史韓賢、濟州刺史蔡俊皆為高歡黨羽,便令免去韓賢職務,使汝陽王元叔昭取代蔡俊。
高歡聞知不悅,遂向孝武帝上書:臣謂蔡俊功勳卓著,決不可解其職。汝陽王有德,可封以藩國。我弟高永寶現任定州刺史,應避讓賢能者。
孝武帝不複其奏,並增設勳府庶子及騎官禁衛,至於數千之眾。
永熙三年五月辛卯,孝武帝欲討伐晉陽,下詔命令戒嚴,征調河南各州兵馬。部隊南抵洛水,北靠邙山,孝武帝與斛斯椿親臨視察。
六月丁巳,孝武帝下密詔給丞相高歡:宇文泰、賀拔勝欲為叛變,朕今佯為南征,暗備大軍;公宜佯為增援,以堅其信。讀後焚詔,勿使泄漏。
高歡早知孝武帝實乃備兵圖己,上書言道:臣既蒙陛下器重,敢不用命?既賀拔勝、宇文泰陰謀叛逆,臣已有備,不須陛下親征。某將自領三萬兵馬東渡,並遣恒州刺史庫狄幹統兵四萬自來違津渡河,領軍將軍婁昭領五萬兵馬討伐荊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引青州兵七萬、精銳騎兵五萬,以伐江東。各路軍馬已備,恭聆陛下吩咐。
孝武帝大驚,急示奏章於群臣,欲詔止高歡出兵。
高歡亦召集並州官佐商議,又上奏章:奸臣離間,使陛下生疑,臣之罪也。若臣敢有負陛下,便使天降災難,斷子絕孫。陛下若信臣忠心,請將身側奸臣除之,則臣之幸甚。
斛斯椿見此奏表,知道高歡不肯相容,乃請孝武帝禦駕親征,陳兵河橋,以向晉陽。
宇文泰聞之,急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屯於涇、渭合口處以為聲援,再令秦州刺史駱超率輕騎一千入洛陽。又遣大都督李賢領精騎一千,趕赴洛陽以為後援。
孝武帝聞報,便令斛斯椿為前軍,在邙山之北紮營。
中軍將軍王思政卻懼怕並州兵強,力勸皇帝前往關中依附宇文泰,以避高歡兵鋒。
孝武帝從之,詔命宇文泰為關西大行台、尚書左仆射,賜公主為妻,命其率眾東進。又下詔傳檄天下,宣示高歡罪狀。
宇文泰奉旨從高平出發,至弘農屯軍;賀拔勝亦屯軍汝水,兩人都持兵觀望。高歡乃令悍將高敖曹為先鋒,西進截擊宇文泰。
宇文泰聞孝武帝陳兵河橋不進,對左右諸將說道:我聞高歡數日內急行軍八、九百裏,疲軍迎敵,乃是兵家大忌,我正好奇襲勝之。皇上以萬乘之尊親征,不主動渡河決戰,反而沿河據守,失策之舉也。且長河萬裏,豈能守之?隻需被突破一闕,則必敗無疑。
眾將聞聽,無不憤慨悲歎。
果然不出宇文泰所料,兩軍尚未交鋒,孝武帝軍中已有賈智、田怙等人暗中約降高歡,晉陽大軍由是迅速渡河。
魏帝元修又驚又急,派人召斛斯椿還軍,一麵帶宗親諸王,率五千兵馬準備出逃。
高敖曹為兄長高乾報仇心切,率勁騎緊追不舍,直到關中。孝武帝一路饑渴困頓,缺糧少食,終在長安東陽驛遇見宇文泰引軍前來。高敖曹因見寡不敵眾,引軍而回。
高歡率軍而來,聞說元修已入長安,不由廢然長歎:某實無篡逆之心,亦無廢立之意,此心蒼天可知。某先後曾上四十餘道奏表,陛下皆無答複。今複追趕不得,豈非天意!
於是回入洛陽,遙廢元修,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時年十一歲。國號仍為大魏,史稱東魏。
高歡另立新君,又覺洛陽西近長安,南近梁國,於是遷都鄴城。遂命司馬子如為尚書左仆射,高隆之為右仆射,高嶽為侍中,孫滕為鄴城留守,共執朝政。
魏孝武帝既入長安,驚魂已定,方悟在河南之地未與並州軍激戰,因對群臣歎道:若不因斛斯椿多次製造事端,今又哄騙我等西遷,盡棄中原河洛之地,勝負之數,尚難逆料。
群臣回思果然如此,於是朝野上下,無不痛恨斛斯椿。
斛斯椿亦感罪惡深重,故此憂悶而逝,壽至四十歲。孝武帝詔命厚葬,贈大司馬、常山郡王,諡號文宣,祭以太牢。又加授宇文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
此後政令皆決於宇文泰。孝武帝不願受製於人,複與宇文泰漸生嫌隙,不滿之情溢於言表。宇文泰先下手為強,於是使人毒殺元修,複立元寶炬為帝。
次年正月,元寶炬於長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統,是為西魏文帝。
文帝即位,便即下詔,拜宇文泰為丞相,封爵安定郡公,控製朝政。
北魏由是一分為二,自道武帝拓跋珪至孝武帝元修,傳二十三帝,國祚一百八十五年。
字幕:西元五三五年,乙卯,東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統元年,南梁大同元年。
春正月戊申朔,高歡聞說孝武帝已死,上書孝靜帝,請為孝武帝舉哀服喪。
西魏驍騎大將軍李虎奉丞相宇文泰之命,招撫費也頭兵馬,一道攻打靈州。持續攻打四十天,靈州刺史曹泥堅守不住,請求投降。
稽胡部落劉蠡升自孝昌年間以來即自封為皇帝,改年號為神嘉,建都於雲陽穀,常侵東魏國並州邊境,被稱為“胡荒”。
壬戌日,東魏丞相高歡對劉蠡升發起襲擊,將其擊敗。
高歡振旅還師,由婢女口中得知,嫡長子高澄與自己小妾鄭氏私通。高歡勃然大怒,責打高澄一百大棍,予以關押,其生母婁妃亦被隔離,不許相見。
高澄急向司馬子如求救,司馬子如以求見婁妃為名至府,高歡便向其言說其事。
司馬子如說道:我那逆子消難,也與我小妾私通,此乃家醜之事,隻能掩之。婁妃乃殿下結發之妻,常以家財相助殿下,方有今日。殿下在懷朔之時被人責以木杖,背無完肉,婁妃不分晝夜侍侯;後為躲避葛榮,王妃燃燒馬糞作炊,親自製靴。如此恩義,如何忘之?你夫婦所生之女貴為帝後,世子高澄則繼承大業,豈能廢之!且王妃弟婁領軍功勳突出,豈可輕易動搖!況複女子如草,婢女亂言,何可信哉!
高歡聽罷大悟,遂派人去叫婁妃、高澄相見。婁妃引高澄跪拜向前,淚如湧泉服罪,高歡亦為之流涕,父子夫妻複又和好如初。
高歡安排酒宴慶賀,於席間說道:成全我父子夫妻終始者,司馬子如也!
於是贈賜司馬子如黃金一百三十斤,以表感謝。並命其為帥,兵伐西魏。
司馬子如奉命,遂以大都督竇泰、太州刺史韓軌為前鋒,率軍攻打潼關。韓軌急攻潼關不下,於是回軍,欲從蒲津連夜渡河,攻打華州。
此時華州城修築未完,雲梯倚在城牆之外,東魏將士遂趁拂曉,攀梯突襲進城。
刺史王羆猶在睡夢之中,忽聽屋外一片喧擾,不及穿衣,乃以布自包發髻,赤雙足,手持白色大棒,大叫衝出府門。
東魏將士見此,以為赤腳大仙下界,不敢對敵,連忙驚慌退卻。
王羆一直追到東門,部下漸漸集結,將東魏來敵複又逐出城外,緊追不舍。東魏軍大潰,司馬子如等止喝不住,隻得率眾撤退。
西魏丞相宇文泰聞而大悅,重賞王羆,賜號赤腳大仙,朝野皆傳為笑談。
東魏婁昭引兵攻打兗州,攻克東平城;然後又圍瑕丘,久攻不下,遂用水灌城。守將大野拔斬殺刺史樊子鵠,持其首級向婁昭投降。眾將建議屠城,婁昭不從。
三月辛酉,東魏以高盛為太尉,高敖曹為司徒,濟陰王元暉業為司空。丞相高歡奏請再次征伐稽胡部落劉蠡升,孝靜帝準奏。高歡乃遣使往雲陽穀,佯作與劉蠡升訂立和約,答應以己女嫁其太子為妻。劉蠡升大喜,乃不作防備。高歡大舉進兵襲擊,雲陽告急。
稽胡北部王見此,便將劉蠡升刺殺,向高歡獻城投降。雲陽穀雖失,散處各地殘餘稽胡將士又擁立劉蠡升之子南海王為帝,繼續對抗東魏。
高歡馬不停蹄,再加攻擊,終擒南海王及其皇後、藩王、公卿,及以下官員共達四百餘人,又俘華夷各族百姓五萬餘戶以歸。
東魏欲以封延之取代侯淵,命為青州刺史。侯淵為此造反,夜襲青州城南外城,並於郡縣大肆搶掠。丞相高歡遣濟州刺史蔡俊討伐,侯淵部下大多背叛,單槍匹馬南逃,在半路因口喝奪漿,被賣漿人殺死,傳首鄴城。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東魏正在慶賀平滅侯淵之亂,邊報忽然傳來:今有前投梁朝之北魏宗室元慶和,引領南梁兵馬北來,攻打城父甚極,請朝廷發兵救援,急如星火!
丞相高歡聞報,離座而起,將手中酒杯往地下一摔,立即下令:遣高敖曹、竇泰、侯景三將,各率三萬人馬往救城父;命任祥為東南道行台仆射,統一指揮三路軍馬。
四將領命,點兵出發,齊奔城父。
元慶和聞說高敖曹將至,不敢招惹,遂撤城父之圍,揮兵逼近南兗州。東魏洛州刺史韓賢領兵抵抗,元慶和攻城不下,複又進攻南頓。東魏豫州刺史堯雄力拒,將其擊敗。
高歡惱怒梁軍襲擾不休,乃遣行台元晏襲擊元慶和大營,又複敗之。元慶和屢戰屢敗,隻得無功而返,灰頭土臉往見梁武帝請罪。
東魏孝靜帝為獎丞相高歡大功,詔拜其子高洋為驃騎大將軍、並封太原公。
高洋果斷精明,但外表看似遲愚,常為諸兄弟嗤笑鄙視。唯獨高歡認為高澄與眾不同,曾對長史薛愷說道:此子見識智略非常,我不如也。
高歡欲觀諸子智能如何,各付之一團亂絲,令其整理。
諸子理之多時,不得其要。唯高洋抽刀斷之,說道:亂者必斷!
高歡甚以為奇。複給諸子各備兵力,令其四麵出擊,又叫都督彭樂率裹甲騎兵進攻。長兄高澄等皆亂陣腳,唯高洋布置兵力與彭樂對抗,不慌不忙。
戰事演習結束,彭樂脫去盔甲,向諸位公子敘其戰況之時,高洋趁機擒拿彭樂,獻給父親,說道:若逢真打實戰,勝負未分之際,見敵將卸甲釋兵,不擒而何!
由此高歡愈加驚異,更謂此子非同尋常。
此年柔然頭兵可汗向東魏求婚,高歡封常山王之妹為蘭陵公主,將其許配可汗。柔然既與東魏結親,由此帶兵南向,又來侵擾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聞說柔然入侵,不欲輕易樹此強敵,遂亦效東魏高歡之策,派中書舍人庫狄峙為使北行,到達柔然汗廷,與頭兵可汗訂立和親條約。
從此柔然可汗與兩魏皆成姻親,就此南北和平共處,各自休養生息,暫休兵戈。
鏡頭轉換,按下北朝,再說江東。
南梁大同二年,茅山道士陶弘景病卒,終年八十五歲。朝廷聞之,諡號為貞白先生。
字幕: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自幼博學多藝,並好養生之術。齊高帝蕭道成做丞相時,引陶弘景為諸王侍讀,拜為奉朝請,後棄官隱居茅山。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陶弘景交遊,即位後恩禮有加,屢以手敕招之,陶弘景拒不出山。若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梁武帝無不諮於陶弘景,占驗奇準,時人謂之“山中宰相”。平生著有《真靈位業圖》、《真誥》等道教經籍,晚年受佛教五大戒,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曾遍曆名山,尋找藥草,著《本草經集注》、《肘後百一方》等。
東魏天平三年春正月,丞相高歡自率萬騎奔襲西魏夏州,四日而至,縛槊為梯,夜攻入城,擒刺史斛拔俄彌突,釋而複用。乃留都督張瓊率兵鎮守,遷其部落五千戶而返。
西魏靈州刺史曹泥聞此,乃與其婿涼州刺史劉豐複叛,歸降東魏。西魏於是發兵圍打靈州,以水灌城,深三尺有餘。
東魏丞相高歡遣阿至羅引三萬精騎越過靈州,繞出西魏師之後,西魏軍隻得退走。高歡遂率部眾迎曹泥及劉豐出靈州,徙其遺民五千戶而歸,以劉豐為南汾州刺史。
二月,東魏司馬子如、高季式召文學奇才左光祿大夫孫搴宴飲,孫搴大醉而卒。
高歡親臨吊祭,司馬子如叩頭請罪。
高歡說道:卿既折我右臂,須為我求可代之者!
司馬子如乃薦中書郎魏收,高歡以為主簿,卻不如意。高季式複薦司徒記室陳元康,能夜中暗寫文書,下筆千言立就。
高歡召見大喜,即授大丞相功曹,使掌管機密,複又遷升大行台都官郎。
當時相府中軍國之事繁多,高歡但問陳元康,無所不知。高歡若是騎馬外出,必留陳元康隨行在後,自於馬上宣布號令九十餘條,後問陳元康,其便於馬上屈指數之,皆能記憶。陳元康時與功曹趙彥深一同掌管相府機密,時人並稱“陳、趙”,皆為高歡器重。
鏡頭閃回,複說前相府功曹賀拔允。
賀拔允在高歡相府任職,聞說孝武帝西入長安,並將二弟賀拔勝倚為心腹,愈加尷尬不安。高歡雖謂賀拔允乃是故交好友,但整日麵對諸多群臣諂媚間言,心中亦常懷狐疑。
其後亦聞賀拔勝與賀拔嶽舊部藕斷絲連,因恐賀拔允亦與西魏暗通消息,遂以請其外出狩獵為名,將賀拔允引至林中小樓,鎖閉餓死,享壽四十八歲。
高歡亦知賀拔允在朝中人望,恐犯眾怒;複又想起當年在爾朱兆帳下之時,若非賀拔允以一顆門牙代價,為自己換來五萬六鎮精兵,也無自己今日。於是自覺對不住此位故交,遂親往賀拔允府中吊祭,追贈其為定州刺史、五州軍事,使其子襲爵,厚加賞賜。
閃回結束。高歡即殺賀拔允,忽想起賀拔勝尚為荊州刺史,在外擁有重兵,且地近南梁,實乃心腹大患。於是矯發皇帝詔旨,以另有重用為名,命賀拔勝急速率軍返回洛陽。
賀拔勝接旨啟行,於路心中狐疑,不知吉凶如何。此時雖不知長兄被高歡所害,但知三弟賀拔嶽是為高歡及侯莫陳悅合謀所殺。越思越懼,於是行至襄城,派心腹前往洛陽打探。
心腹打聽清楚,急馳馬還報:大老爺賀拔允已被高歡害死,孝武帝出逃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已在洛陽另立孝靜帝,建立東魏國,專等將軍上鉤。
賀拔勝聞說長兄亦被高歡害死,不由心膽欲裂,大哭死而複醒。
繼而勃然大怒,便即回軍南陽,遣右丞陽休之奉表入長安請降,後令刺史府長史元穎代理荊州事務,自己毅然率部西入關中。
賀拔勝行至淅陽,接到孝武帝詔命,被朝廷任命為太保、錄尚書事。來使並附上宇文泰親筆私書,內中暢敘敬慕之意,請賀拔勝西入長安,自己當引軍東來相迎。
但當賀拔勝接到詔命及宇文泰私書之時,高歡已經攻陷潼關,駐軍華陰,去路斷絕。賀拔勝隻得率眾返回,但發現荊州已被高歡部下大將侯景占據。
賀拔勝與戰不利,終被侯景擊敗,隻得率殘部數百人南奔梁朝。
梁武帝蕭衍早聞賀拔勝大名,聞其來投大喜,待以貴賓之禮,並將其部眾妥為安置。
賀拔勝留在江南三年,屢次向梁武帝借兵,請求北討高歡,以報二兄被害之仇。但蕭衍不敢輕易向東魏啟釁,俱都婉言拒絕其請。賀拔勝見部下皆懷思歸之心,不由坐臥不安。
前荊州大都督史寧見此,私下進言道:我聞武帝陛下甚是寵信朱異,無不聽從。將軍何不厚結朱異,請其美言數語,使令我等北歸?
賀拔勝眼前一亮,乃聽從史寧之言,攜禮卑辭求見朱異,厚結其心。
字幕:朱異,字彥和,吳郡錢塘人,其父朱選之,在南齊曾做吳平縣令。
畫外音:朱異少時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便與西晉時周處一般,成為鄉裏之患。成年之後改變誌向,立意進取,發奮讀書,遍覽《五經》、尤明禮易,涉獵文史,兼通雜藝,博奕書算,皆其所長。二十一歲時,梁武帝令求異能之士,五經博士明山賓推薦朱異,得為梁武帝講述《孝經》和《周易》。蕭衍因對《五經》相當精通,故將朱異視為珍寶,命為任中書通事舍人,使旦夕在側,至死不移此職。朱異亦專會察言觀色仰人鼻息,故此得武帝寵信終生,數十年絲毫不衰,甚至惟言是聽,把攬朝政。
朱異雖是佞臣,畢竟胸懷學問,亦喜忠臣良將,且對賀拔兄弟頗懷仰慕之意。見賀拔勝屈己來求,於是欣然應允,入奏梁武帝,請放賀拔勝北歸。
梁武帝對朱異言聽計眾,竟許賀拔勝攜其部眾降將盡皆北歸,且親為餞別於南苑。
賀拔勝率眾北歸,為感念梁武帝厚恩,約束部下眾人,從此凡見到禽獸向南者,皆不許射殺。秋八月,北雁南歸之時,賀拔勝引部眾向北行至襄城。
東魏丞相高歡聞知,遂遣侯景以輕騎前來邀截。
賀拔勝等人聞東魏騎兵將至,因兵少不敢對敵,乃棄舟登岸,自山路而逃,從者凍餒不堪,途中死者過半。千辛萬苦終至長安,詣赴宮闕謝罪。
魏文帝甚為感動,下座執手泣道:奸臣作亂,朝廷傾覆,乃是天意,非卿之過也。
遂命賀拔勝為太師。丞相宇文泰著意結納,令盧柔為從事中郎,與蘇綽同掌機密。
東魏丞相高歡聞報,惱怒南梁縱賀拔勝北歸,乃命定州刺史侯景督率諸將,南征梁朝。侯景領命南征,將兵七萬侵犯楚州,俘刺史桓和,進軍淮上。
梁帝蕭衍聞報亦怒,便使司州刺史陳慶之迎擊。侯景早知陳慶大名,不敢正麵對壘,遂寄書勸其投降。陳慶之哪裏肯去聽他?率軍突襲敵營,一舉擊破侯景大軍。
時值天氣大寒,雪滿征途,侯景盡棄輜重而逃,七萬大軍頓時瓦解。(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