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清大笑一聲,道:“大人莫非疑心在下與陳大夫?在下聲名無關緊要,但陳大夫仁名於明州有目共睹,豈能是這般不堪之徒。”
荊非嘆道:“以在下愚見,大夫行兇最是難查。可惜這陳未時似是一心隻在岐黃之道。我等初入書房,心思盡在那《春秋經傳集解》之上,唯有陳大夫獨自翻閱《新編近時……》”
“《新編近時十便良方》。”淡淡的聲音自遠處補道。
荊非略一頷首,道:“《新編近時十便良方》。初入書房,對這《春秋經傳集解》倍加注意者出自無非四種心思:一為新奇,二為辨偽,三為驗證,四即為那兇犯,也即防範。”
錢士清拊掌道:“大人所言甚是,隻可惜前提必是此書為偽。”
荊非道:“此書正如趙平所言,不過是李代桃僵的偽本。”
錢士清變色道:“大人有何證據判定此書為偽?”
荊非道:“在下不懂那許多紙張諱筆之說,隻長了個好鼻子。倘若此書曾歷火劫,書頁上難免餘留煙燻之味。方才在下借看書之機留意聞過,卻隻有墨香。由此想來,那書必曾被人調換,且在火劫之後,也即畢老漢遇害之時。”
範欽不解道:“那畢老漢並非意外身亡?”
荊非道:“畢老漢一案稍候再議。且說這偽書。錢先生不愧是藏書名家,不是自家藏書也能鑒得頭頭是道。在下草草翻過這《春秋經傳集解》,一時還真難找出幾個‘敦’字,更何況同在一對頁上兩個有諱筆與無諱筆的‘敦’字。錢先生卻能信手找來,倒頗似這書是先生親手刻印的。”
錢士清幹笑道:“大人意下那造偽之人正是在下?”
荊非頻頻頷首,道:“不是意下,說這許多,在下全部的意思就是錢老闆犯事了。”
錢士清斥道:“大人所言實在荒唐。在下如今不過想刻書濟世,那等藏書雅事早無暇顧及,自然不會有大人所謂‘書呆子’之舉。再說那‘敦’字。蜀刻大字本《春秋經傳集解》坊間仿刻偽刻頗多,在下也頗見過幾本。見識多了,自然熟知那‘敦’字所在。若無這點鑒書常識,又怎開得文秀書堂?”
荊非拊掌笑道:“錢老闆做得好生意。見商言商,不妨便自這偽書貨源說起。萬事起因不過豐老先生那本《春秋經傳集解》。當時豐老先生訪得此書,眾人隻知是冊宋版《春秋》經注,具體為何並無人知曉。故而火熄後當夜書被調換可能甚微。除非是豐老先生本人。”
荊非看眼那豐坊,豐坊卻隻垂首無言。
荊非繼續道:“火起那夜情形在下已仔細問詢賀知州,知與那宋版《春秋經傳集解》一併為畢老漢所救的乃是當世所刻《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春秋穀梁傳集解》、《春秋左傳正義》、《春秋三家訓詁》等書。以宋版珍貴程度論,想來藏書之人分類必不會如此錯亂。必是有賊進了書庫,卻隻識‘春秋’兩字,點亮火折四處尋覓,一併將相關的盡收了,不想失手惹得火起,周遭又圍了救火眾人,身邊諸書難以取捨,恐一時帶書難以逃脫,便將那書暫放一距離火遠之處,以後再做打算。以此判斷,那失火之賊必身手靈活卻學識有限,不知辨別書籍版本,但必有幕後主使告知當尋何書。而他敢於將書放置火場,必是知那主使不會縱容火勢蔓延。依以上判斷,當夜首至火場且有學識者皆有嫌疑。”遂轉向賀知州,問道:“當夜在火場都有何人?趕至火場先後次序又如何?”
賀知州見荊非神色自是不敢怠慢,略一沉思,道:“當夜下官聞聽趙平來報萬卷樓失火,先命他率一班衙役前往撲救。待下官趕到,見豐老先生、陳大夫與錢先生已在火場,範先生乃是後來直接趕至碧沚園的。至於趙平、豐老先生、陳大夫與錢先生趕至火場次序,下官實在不曾細問。”
範欽苦笑道:“在下當夜去城外訪友,談得投機,回來晚了些。剛進城便聽聞萬卷樓失火,趕至火場火勢已弱,又得知豐老先生已回碧沚園,便直接去了。”
荊非轉視趙平,趙平臉色已和緩一些,道:“當夜下官隻忙於救火,未顧及這許多。隻知下官趕至時豐老先生、陳大夫與錢老闆尚不在場,至於何時到的並未注意。”
陳未時迎住荊非目光,道:“在下趕至之時,豐老先生與錢先生已在人群之中。”
荊非略一躬身,又問:“錢老闆當時衣著神態如何?”
“衣冠齊整。雖有幾分焦灼之色,儒雅一如既往。”
“錢老闆身邊可有下人?”
“不曾見到。”
“是否可能混雜於救火人群之中,大夫一時未曾注意?”
“當時大多街鄰不過剛剛趕到,並不難分辨。”
賀知州上前道:“下官到時曾見錢府下人張笈在錢先生身邊。”
荊非道:“那張笈常與錢老闆同出入?”
“正是。”
“當夜張笈形狀如何?”
賀知州一捋長髯,道:“如今細想起來,那張笈倒有些衣衫淩亂。”
荊非笑道:“這便奇了。夜半發生這等大事,通常理應下人先行起身,喚起老爺。那夜的次序卻有些亂了。”
荊非嘆道:“以在下愚見,大夫行兇最是難查。可惜這陳未時似是一心隻在岐黃之道。我等初入書房,心思盡在那《春秋經傳集解》之上,唯有陳大夫獨自翻閱《新編近時……》”
“《新編近時十便良方》。”淡淡的聲音自遠處補道。
荊非略一頷首,道:“《新編近時十便良方》。初入書房,對這《春秋經傳集解》倍加注意者出自無非四種心思:一為新奇,二為辨偽,三為驗證,四即為那兇犯,也即防範。”
錢士清拊掌道:“大人所言甚是,隻可惜前提必是此書為偽。”
荊非道:“此書正如趙平所言,不過是李代桃僵的偽本。”
錢士清變色道:“大人有何證據判定此書為偽?”
荊非道:“在下不懂那許多紙張諱筆之說,隻長了個好鼻子。倘若此書曾歷火劫,書頁上難免餘留煙燻之味。方才在下借看書之機留意聞過,卻隻有墨香。由此想來,那書必曾被人調換,且在火劫之後,也即畢老漢遇害之時。”
範欽不解道:“那畢老漢並非意外身亡?”
荊非道:“畢老漢一案稍候再議。且說這偽書。錢先生不愧是藏書名家,不是自家藏書也能鑒得頭頭是道。在下草草翻過這《春秋經傳集解》,一時還真難找出幾個‘敦’字,更何況同在一對頁上兩個有諱筆與無諱筆的‘敦’字。錢先生卻能信手找來,倒頗似這書是先生親手刻印的。”
錢士清幹笑道:“大人意下那造偽之人正是在下?”
荊非頻頻頷首,道:“不是意下,說這許多,在下全部的意思就是錢老闆犯事了。”
錢士清斥道:“大人所言實在荒唐。在下如今不過想刻書濟世,那等藏書雅事早無暇顧及,自然不會有大人所謂‘書呆子’之舉。再說那‘敦’字。蜀刻大字本《春秋經傳集解》坊間仿刻偽刻頗多,在下也頗見過幾本。見識多了,自然熟知那‘敦’字所在。若無這點鑒書常識,又怎開得文秀書堂?”
荊非拊掌笑道:“錢老闆做得好生意。見商言商,不妨便自這偽書貨源說起。萬事起因不過豐老先生那本《春秋經傳集解》。當時豐老先生訪得此書,眾人隻知是冊宋版《春秋》經注,具體為何並無人知曉。故而火熄後當夜書被調換可能甚微。除非是豐老先生本人。”
荊非看眼那豐坊,豐坊卻隻垂首無言。
荊非繼續道:“火起那夜情形在下已仔細問詢賀知州,知與那宋版《春秋經傳集解》一併為畢老漢所救的乃是當世所刻《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春秋穀梁傳集解》、《春秋左傳正義》、《春秋三家訓詁》等書。以宋版珍貴程度論,想來藏書之人分類必不會如此錯亂。必是有賊進了書庫,卻隻識‘春秋’兩字,點亮火折四處尋覓,一併將相關的盡收了,不想失手惹得火起,周遭又圍了救火眾人,身邊諸書難以取捨,恐一時帶書難以逃脫,便將那書暫放一距離火遠之處,以後再做打算。以此判斷,那失火之賊必身手靈活卻學識有限,不知辨別書籍版本,但必有幕後主使告知當尋何書。而他敢於將書放置火場,必是知那主使不會縱容火勢蔓延。依以上判斷,當夜首至火場且有學識者皆有嫌疑。”遂轉向賀知州,問道:“當夜在火場都有何人?趕至火場先後次序又如何?”
賀知州見荊非神色自是不敢怠慢,略一沉思,道:“當夜下官聞聽趙平來報萬卷樓失火,先命他率一班衙役前往撲救。待下官趕到,見豐老先生、陳大夫與錢先生已在火場,範先生乃是後來直接趕至碧沚園的。至於趙平、豐老先生、陳大夫與錢先生趕至火場次序,下官實在不曾細問。”
範欽苦笑道:“在下當夜去城外訪友,談得投機,回來晚了些。剛進城便聽聞萬卷樓失火,趕至火場火勢已弱,又得知豐老先生已回碧沚園,便直接去了。”
荊非轉視趙平,趙平臉色已和緩一些,道:“當夜下官隻忙於救火,未顧及這許多。隻知下官趕至時豐老先生、陳大夫與錢老闆尚不在場,至於何時到的並未注意。”
陳未時迎住荊非目光,道:“在下趕至之時,豐老先生與錢先生已在人群之中。”
荊非略一躬身,又問:“錢老闆當時衣著神態如何?”
“衣冠齊整。雖有幾分焦灼之色,儒雅一如既往。”
“錢老闆身邊可有下人?”
“不曾見到。”
“是否可能混雜於救火人群之中,大夫一時未曾注意?”
“當時大多街鄰不過剛剛趕到,並不難分辨。”
賀知州上前道:“下官到時曾見錢府下人張笈在錢先生身邊。”
荊非道:“那張笈常與錢老闆同出入?”
“正是。”
“當夜張笈形狀如何?”
賀知州一捋長髯,道:“如今細想起來,那張笈倒有些衣衫淩亂。”
荊非笑道:“這便奇了。夜半發生這等大事,通常理應下人先行起身,喚起老爺。那夜的次序卻有些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