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釋道:“我隻是做了最初步的工作,設計了原型機的基礎結構並讓它首次升空。
之後的改進和完善,則是由寧城航空航天大學的一支團隊完成的,團隊的領頭人是現任副校長郭偉強教授,或許您也聽說過他的大名?”
聽到這裏,盧赫生微微沉思,似乎在確認蘇晨的話是否合理。
最後他放鬆了一些,說道:“原來如此,難怪我聽說這項目有些不尋常。
郭教授的大名我確實有所耳聞,他在無人機領域的成就幾乎無人能及。有他領導,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蘇晨趁熱打鐵:“沒錯,最初的模型飛行時間不超過5分鍾,性能也很有限。
但在郭教授和他的團隊接手後,不僅將留空時間延長至15分鍾以上,還大幅提升了飛行穩定性和增加了攝影功能,賦予了它實際應用的價值。
現在量產的版本正是基於這些改進,而我的初版隻能算作一個粗糙的雛形。”
盧赫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蘇晨的回答與他的預想相符,而且這個年輕人坦誠的態度贏得了他更多的好感。
“看來這是個誠實的人。”他心裏想著。
至於為何專利是以蘇晨的名義申請的,盧赫生推測那可能是出於某種策略性的安排。
畢竟,根據他所知的情報,老美通過聯合國援助計劃從夏國購買了大量的這種無人機,並將其用於山之國戰場,用戶反饋非常好,正在考慮追加訂單。
既然這是一樁有利可圖的交易,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在情理之中。
為了保持對話的積極氛圍,蘇晨接著恭維道:
“盧老,聽微微安說您現在是格魯門公司的總工程師,專門負責固定翼戰鬥機的研發。對於旋翼飛機,您也有很深的理解,真是令人佩服!”
“其實我對旋翼飛機並不算特別了解,隻是因為工作需要稍微學了些皮毛。”盧
赫生謙虛地回應,但語氣中透露出一絲自豪:
“在這個領域,休斯、西科斯基和貝爾更為專業。我們格魯曼最擅長的是固定翼戰鬥機,特別是艦載機型。”
“那盧老,您之前提到‘多旋翼結構是航空工業的經典難題’是什麽意思呢?”
蘇晨好奇地問,試圖轉移話題:“我一直以為老美在這方麵應該是領先世界的,沒想到這種結構竟然這麽難解決。”
“哦,不是沒人嚐試過。”
盧赫生回答:“你自己的4旋翼無人機不就是個成功的例子嗎?不過,關於它的曆史和技術挑戰,可能你還沒來得及深入了解吧。”
蘇晨急忙解釋說:“盧教授,我當初設計原型機時確實不知道多旋翼結構的複雜性。
我隻是想著,既然單個旋翼旋轉會產生反作用力矩,那為何不在對麵加上一個反向旋轉的旋翼呢?
這樣不僅解決了力矩的問題,還能增加升力,豈不是兩全其美?就這樣,四旋翼飛行器就這麽誕生了。”
盧赫生看著他,忽然笑了起來:
“這倒是應了那句‘無知者無畏’的老話。你因為不了解困難,反而無意中找到了解決航空界長期困擾問題的方法,並且還在微型係統上實現了它。
看來你也是有福之人。今天時間還早,讓我來給你講講多旋翼的發展曆程吧,省得你以後吹牛的時候露餡。”
蘇晨心中暗笑,意識到自己成功引起了盧教授的興趣,便端正坐姿,準備洗耳恭聽。
“多旋翼係統,簡單來說,就是擁有三個或更多旋翼軸的飛行裝置。”
盧赫生稍作停頓後開始講述:“最早的多旋翼之一是1907年由奧國的布雷蓋兄弟在裏歇教授指導下製造的。
盡管那次試飛隻達到了1.5米的高度,但它是人類曆史上首次記錄下來的多旋翼飛行嚐試。”
說到這兒,盧赫生感歎道:“二十世紀初,航空工業剛剛起步,當時的先驅們敢於嚐試各種看似荒誕不經的設計,隻為了實現飛翔的夢想。
可惜,夏國錯過了那個黃金時代。”
蘇晨接著說:“當時夏國正忙於推翻封建製度,我認為這對一個民族而言更為重要。”
盧赫生沉默片刻,然後繼續:“布雷蓋兄弟的嚐試沒有熄滅人們對直升機的熱情。
直到1920年,另一位奧國工程師埃蒂安·奧米森設計的多旋翼飛行器成功飛行了14分鍾,創造了當時的紀錄。”
“真了不起!”
蘇晨驚歎:“後來又發生了什麽?”
“隨著發動機技術的進步,單旋翼直升機逐漸成為主流,而多旋翼的研究則分成了不同的方向。
二戰後,老美陸軍出於軍事需求,探索了更大載重的垂直起降飛機。
其中最成功的要數柯蒂斯-萊特公司的‘飛行吉普’項目,尤其是vz-7型號,在1959到1960年間實現了穩定的飛行。”
蘇晨點頭表示理解,盧赫生則繼續深入探討多旋翼係統的演變曆史。
蘇晨好奇地問道:“既然1960年就實現了穩定可控的飛行,為什麽您還說多旋翼結構是個經典難題呢?”
盧赫生略帶深意地看著他,緩緩回答:“因為那項研究後來停滯了。”
“但那家公司似乎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啊?”蘇晨不解。
“確實有進展。”
盧赫生解釋道:“但在試飛中發現了這種結構的一些致命缺點,對於載人航空器來說,這些問題幾乎是無法接受的。”
蘇晨傾聽著,意識到自己進入了一個知識盲區。
盧老爺子繼續說道:“拿你的四旋翼無人機為例,從空氣動力學角度看,它本質上是靜不穩定的。
即使所有部件都完美調校,隻要有一點外部擾動,係統就會失去平衡,而且自身無法恢複。”
蘇晨點了點頭,回憶起當初製作原型機時為確保重心穩定所付出的努力,深感認同。
“為了保持平衡,四旋翼需要一套‘姿態傳感器-飛控-發動機’的負反饋係統。”
盧赫生接著說:“這要麽意味著使用複雜的直升機式控製機製,要麽通過精確調整螺旋槳升力來維持平衡。
然而,在當時,這兩種方法都有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
之後的改進和完善,則是由寧城航空航天大學的一支團隊完成的,團隊的領頭人是現任副校長郭偉強教授,或許您也聽說過他的大名?”
聽到這裏,盧赫生微微沉思,似乎在確認蘇晨的話是否合理。
最後他放鬆了一些,說道:“原來如此,難怪我聽說這項目有些不尋常。
郭教授的大名我確實有所耳聞,他在無人機領域的成就幾乎無人能及。有他領導,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蘇晨趁熱打鐵:“沒錯,最初的模型飛行時間不超過5分鍾,性能也很有限。
但在郭教授和他的團隊接手後,不僅將留空時間延長至15分鍾以上,還大幅提升了飛行穩定性和增加了攝影功能,賦予了它實際應用的價值。
現在量產的版本正是基於這些改進,而我的初版隻能算作一個粗糙的雛形。”
盧赫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蘇晨的回答與他的預想相符,而且這個年輕人坦誠的態度贏得了他更多的好感。
“看來這是個誠實的人。”他心裏想著。
至於為何專利是以蘇晨的名義申請的,盧赫生推測那可能是出於某種策略性的安排。
畢竟,根據他所知的情報,老美通過聯合國援助計劃從夏國購買了大量的這種無人機,並將其用於山之國戰場,用戶反饋非常好,正在考慮追加訂單。
既然這是一樁有利可圖的交易,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在情理之中。
為了保持對話的積極氛圍,蘇晨接著恭維道:
“盧老,聽微微安說您現在是格魯門公司的總工程師,專門負責固定翼戰鬥機的研發。對於旋翼飛機,您也有很深的理解,真是令人佩服!”
“其實我對旋翼飛機並不算特別了解,隻是因為工作需要稍微學了些皮毛。”盧
赫生謙虛地回應,但語氣中透露出一絲自豪:
“在這個領域,休斯、西科斯基和貝爾更為專業。我們格魯曼最擅長的是固定翼戰鬥機,特別是艦載機型。”
“那盧老,您之前提到‘多旋翼結構是航空工業的經典難題’是什麽意思呢?”
蘇晨好奇地問,試圖轉移話題:“我一直以為老美在這方麵應該是領先世界的,沒想到這種結構竟然這麽難解決。”
“哦,不是沒人嚐試過。”
盧赫生回答:“你自己的4旋翼無人機不就是個成功的例子嗎?不過,關於它的曆史和技術挑戰,可能你還沒來得及深入了解吧。”
蘇晨急忙解釋說:“盧教授,我當初設計原型機時確實不知道多旋翼結構的複雜性。
我隻是想著,既然單個旋翼旋轉會產生反作用力矩,那為何不在對麵加上一個反向旋轉的旋翼呢?
這樣不僅解決了力矩的問題,還能增加升力,豈不是兩全其美?就這樣,四旋翼飛行器就這麽誕生了。”
盧赫生看著他,忽然笑了起來:
“這倒是應了那句‘無知者無畏’的老話。你因為不了解困難,反而無意中找到了解決航空界長期困擾問題的方法,並且還在微型係統上實現了它。
看來你也是有福之人。今天時間還早,讓我來給你講講多旋翼的發展曆程吧,省得你以後吹牛的時候露餡。”
蘇晨心中暗笑,意識到自己成功引起了盧教授的興趣,便端正坐姿,準備洗耳恭聽。
“多旋翼係統,簡單來說,就是擁有三個或更多旋翼軸的飛行裝置。”
盧赫生稍作停頓後開始講述:“最早的多旋翼之一是1907年由奧國的布雷蓋兄弟在裏歇教授指導下製造的。
盡管那次試飛隻達到了1.5米的高度,但它是人類曆史上首次記錄下來的多旋翼飛行嚐試。”
說到這兒,盧赫生感歎道:“二十世紀初,航空工業剛剛起步,當時的先驅們敢於嚐試各種看似荒誕不經的設計,隻為了實現飛翔的夢想。
可惜,夏國錯過了那個黃金時代。”
蘇晨接著說:“當時夏國正忙於推翻封建製度,我認為這對一個民族而言更為重要。”
盧赫生沉默片刻,然後繼續:“布雷蓋兄弟的嚐試沒有熄滅人們對直升機的熱情。
直到1920年,另一位奧國工程師埃蒂安·奧米森設計的多旋翼飛行器成功飛行了14分鍾,創造了當時的紀錄。”
“真了不起!”
蘇晨驚歎:“後來又發生了什麽?”
“隨著發動機技術的進步,單旋翼直升機逐漸成為主流,而多旋翼的研究則分成了不同的方向。
二戰後,老美陸軍出於軍事需求,探索了更大載重的垂直起降飛機。
其中最成功的要數柯蒂斯-萊特公司的‘飛行吉普’項目,尤其是vz-7型號,在1959到1960年間實現了穩定的飛行。”
蘇晨點頭表示理解,盧赫生則繼續深入探討多旋翼係統的演變曆史。
蘇晨好奇地問道:“既然1960年就實現了穩定可控的飛行,為什麽您還說多旋翼結構是個經典難題呢?”
盧赫生略帶深意地看著他,緩緩回答:“因為那項研究後來停滯了。”
“但那家公司似乎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啊?”蘇晨不解。
“確實有進展。”
盧赫生解釋道:“但在試飛中發現了這種結構的一些致命缺點,對於載人航空器來說,這些問題幾乎是無法接受的。”
蘇晨傾聽著,意識到自己進入了一個知識盲區。
盧老爺子繼續說道:“拿你的四旋翼無人機為例,從空氣動力學角度看,它本質上是靜不穩定的。
即使所有部件都完美調校,隻要有一點外部擾動,係統就會失去平衡,而且自身無法恢複。”
蘇晨點了點頭,回憶起當初製作原型機時為確保重心穩定所付出的努力,深感認同。
“為了保持平衡,四旋翼需要一套‘姿態傳感器-飛控-發動機’的負反饋係統。”
盧赫生接著說:“這要麽意味著使用複雜的直升機式控製機製,要麽通過精確調整螺旋槳升力來維持平衡。
然而,在當時,這兩種方法都有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