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徹底消除通貨膨脹、穩定物價的最大障礙,就是財經分散、收支脫節。這一狀況使得中央財政收入無法切實掌握,支出無法切實控製,財政收支不平衡,為彌補赤字不得不搞財政發行,導致物價繼續上漲,甚至有劇烈波動的危險。
陳雲認為,這個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但是,多年來習慣於各搞一攤的地方財經幹部,對統一財經想不通。一說要統一,就強調一大堆的困難。什麽不能及時保證下級的開支啦,影響下級幹部積極性啦,等等。陳雲感到,必須引導大家從大局來看問題,充分認識統一財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並解決大家心中的疑惑。
1950年2月13日至25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全國財政會議在北京召開。13日,陳雲在會議上講話,提出要統一財經。
陳雲說,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收支機關脫節,收入主要在省縣兩級,中央收不到東西,支出主要靠發行貨幣,繼續下去將天下大亂!
會議期間,陳雲還分別找各大區財委領導談話,做工作。他首先找的是華東財委的幹部,直截了當地問他們,統一是先統富的還是先統窮的?華東是全國比較富裕的地區,但解放初期在穩定物價的鬥爭中,他們接受全國的支援也最多,對財經統一的重要性有很深的感受。陳雲此前也做過他們的工作,因此,他們毫不猶豫地表示:當然是先統富的。
富的地區首先贊成統一,窮的地區就更好做工作了。因此,會議在統一全國財經工作方麵順利地統一了認識。會議決定節約支出,整頓收入,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以實現國家財政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
會後,陳雲為政務院起草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3月3日,政務院第22次政務會議討論通過。
《決定》最主要的措施是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物資調度和現金管理,重點在於統一財政收入,即國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糧、稅收及倉庫物資的全部,公營企業的利潤和折舊金的一部分,統歸國庫,以保證國家收入的統一使用。
財經體製這樣巨大的變動,必然引起各級財經幹部的思想震動和疑慮。為此,陳雲於3月1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為什麽要統一財政經濟工作》的社論,答覆人們心中的疑問。
陳雲斷定,隻要嚴格實行統一財經的決定,熬過幾個月的困難,財政情況就能逐漸好轉。而實際上,財經情況好轉的速度,大大超乎陳雲的預料。在財經統一管理的基礎上,財經部門整理收支,縮小赤字。國家財政收入急劇增加(全年收入比原概算增加31.7%),支出相對減少,1950年4月就出現了全國財政收支接近平衡的新局麵。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支持下,經過財經部門的艱苦努力,全國財經形勢出現重大轉折。1950年6月6日,毛澤東宣布,“我們現在在經濟戰線上已經取得的一批勝利,例如財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貨停止膨脹和物價趨向穩定等等,表現了財政經濟情況的開始好轉。”
毛澤東對這場戰役和戰役領導人陳雲給予了很高評價。薄一波回憶說:“到1950年4月,全國經濟狀況開始好轉,出現收支接近平衡、市場物價趨向穩定的可喜現象。記得有一次我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說到陳雲同誌主持中財委工作很得力,凡看準了的事情總是很有勇氣去幹的。毛主席聽後說,哦,過去我倒還沒有看出來。我又重複講了一遍。毛主席聽了,沒有說話,他順手拿起筆來,在一塊紙上寫了一個‘能’字。我問道,你寫的這個‘能’字,是否指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裏敘述劉備誇獎向寵的用語:‘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毛主席點了點頭。後來,毛主席還說過,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其意義‘不下於淮海戰役’。”
第二部分 排除萬難恢復經濟第7節 韓戰爆發了
有些幹部想乘打垮投機資本的勝利之勢一舉消滅私人資本,陳雲告誡: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何必那麽急急忙忙。
在物價鬥爭中打退投機資本的四次進攻、統一財經後,出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局麵:1950年3月,全國各地物價開始下降,市場普遍出現糧食、紗布等重要消費品滯銷現象,造成工廠紛紛倒閉,商店歇業,大批工人失業。這種現象帶有普遍性,不僅發生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許多中小城市。
私營工商業陷入困境,引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嚴重關注。毛澤東提出要調整工商業。1950年三四月份,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後,主要是抓了一個財政問題。目前財政經濟的好轉還隻是財政的好轉,並不是經濟的好轉;財政的好轉也隻能說是開始好轉,根本的好轉需要完成土地製度的改革。目前財政上已經打了一個勝仗,現在的問題要轉到搞經濟上,要調整工商業。”“和資產階級合作是肯定了的,不然《共同綱領》就成了一紙空文,政治上不利,經濟上也吃虧。‘不看僧麵看佛麵’,維持了私營工商業,第一維持了生產;第二維持了工人;第三工人還可以得些福利。當然中間也給資本家一定的利潤。但比較而言,目前發展私營工商業,與其說對資本家有利,不如說對工人有利,對人民有利。”中共中央決定調整工商業,原則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陳雲認為,這個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但是,多年來習慣於各搞一攤的地方財經幹部,對統一財經想不通。一說要統一,就強調一大堆的困難。什麽不能及時保證下級的開支啦,影響下級幹部積極性啦,等等。陳雲感到,必須引導大家從大局來看問題,充分認識統一財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並解決大家心中的疑惑。
1950年2月13日至25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全國財政會議在北京召開。13日,陳雲在會議上講話,提出要統一財經。
陳雲說,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收支機關脫節,收入主要在省縣兩級,中央收不到東西,支出主要靠發行貨幣,繼續下去將天下大亂!
會議期間,陳雲還分別找各大區財委領導談話,做工作。他首先找的是華東財委的幹部,直截了當地問他們,統一是先統富的還是先統窮的?華東是全國比較富裕的地區,但解放初期在穩定物價的鬥爭中,他們接受全國的支援也最多,對財經統一的重要性有很深的感受。陳雲此前也做過他們的工作,因此,他們毫不猶豫地表示:當然是先統富的。
富的地區首先贊成統一,窮的地區就更好做工作了。因此,會議在統一全國財經工作方麵順利地統一了認識。會議決定節約支出,整頓收入,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以實現國家財政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
會後,陳雲為政務院起草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3月3日,政務院第22次政務會議討論通過。
《決定》最主要的措施是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物資調度和現金管理,重點在於統一財政收入,即國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糧、稅收及倉庫物資的全部,公營企業的利潤和折舊金的一部分,統歸國庫,以保證國家收入的統一使用。
財經體製這樣巨大的變動,必然引起各級財經幹部的思想震動和疑慮。為此,陳雲於3月1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為什麽要統一財政經濟工作》的社論,答覆人們心中的疑問。
陳雲斷定,隻要嚴格實行統一財經的決定,熬過幾個月的困難,財政情況就能逐漸好轉。而實際上,財經情況好轉的速度,大大超乎陳雲的預料。在財經統一管理的基礎上,財經部門整理收支,縮小赤字。國家財政收入急劇增加(全年收入比原概算增加31.7%),支出相對減少,1950年4月就出現了全國財政收支接近平衡的新局麵。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支持下,經過財經部門的艱苦努力,全國財經形勢出現重大轉折。1950年6月6日,毛澤東宣布,“我們現在在經濟戰線上已經取得的一批勝利,例如財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貨停止膨脹和物價趨向穩定等等,表現了財政經濟情況的開始好轉。”
毛澤東對這場戰役和戰役領導人陳雲給予了很高評價。薄一波回憶說:“到1950年4月,全國經濟狀況開始好轉,出現收支接近平衡、市場物價趨向穩定的可喜現象。記得有一次我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說到陳雲同誌主持中財委工作很得力,凡看準了的事情總是很有勇氣去幹的。毛主席聽後說,哦,過去我倒還沒有看出來。我又重複講了一遍。毛主席聽了,沒有說話,他順手拿起筆來,在一塊紙上寫了一個‘能’字。我問道,你寫的這個‘能’字,是否指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裏敘述劉備誇獎向寵的用語:‘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毛主席點了點頭。後來,毛主席還說過,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其意義‘不下於淮海戰役’。”
第二部分 排除萬難恢復經濟第7節 韓戰爆發了
有些幹部想乘打垮投機資本的勝利之勢一舉消滅私人資本,陳雲告誡: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何必那麽急急忙忙。
在物價鬥爭中打退投機資本的四次進攻、統一財經後,出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局麵:1950年3月,全國各地物價開始下降,市場普遍出現糧食、紗布等重要消費品滯銷現象,造成工廠紛紛倒閉,商店歇業,大批工人失業。這種現象帶有普遍性,不僅發生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許多中小城市。
私營工商業陷入困境,引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嚴重關注。毛澤東提出要調整工商業。1950年三四月份,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後,主要是抓了一個財政問題。目前財政經濟的好轉還隻是財政的好轉,並不是經濟的好轉;財政的好轉也隻能說是開始好轉,根本的好轉需要完成土地製度的改革。目前財政上已經打了一個勝仗,現在的問題要轉到搞經濟上,要調整工商業。”“和資產階級合作是肯定了的,不然《共同綱領》就成了一紙空文,政治上不利,經濟上也吃虧。‘不看僧麵看佛麵’,維持了私營工商業,第一維持了生產;第二維持了工人;第三工人還可以得些福利。當然中間也給資本家一定的利潤。但比較而言,目前發展私營工商業,與其說對資本家有利,不如說對工人有利,對人民有利。”中共中央決定調整工商業,原則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