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政策議論了數年始終沒有定斷,更別說處理經濟民生中當務之急的問題。
這般屍位素餐,所導致的就是官員貪汙受賄的行為越來越嚴重。
明明勸導農桑,糧價卻還是居高不下,邊境軍士的嚼用都成為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朝廷,根子上已經爛掉了,不覆滅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郭聖通閑來無事時,常細細思量其中緣由。
建興帝王莽絕不是一個無能之輩,否則不會被大漢上下視為可力挽狂瀾之人。
郭聖通估摸著王莽因為自己是靠獨攬朝政而代漢建新的,對重臣們本能地就有防備心理,並不肯叫他們獨當一麵。
加之王莽又愛朝令夕改,臣子們因此被弄得束手束腳不知如何是好。
如此這般,確實達到了王莽的目的,但也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
此後,即便想盡力補救,也是無計可施了。
這樣千瘡百孔的天子,倘若真有能交託到太子手上那天,想必他也不會有多舒心。
這些道理,郭聖通自然是不會和甄璿分說的。
甄璿在她眼裏,終究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過路人,她沒有要和她較勁的閑心。
劉秀對她來說,也隻是過路人。
不同的而是這個過路人,總會被郭況提起。
這是父親缺失的後遺症。
男兒的成長路上父兄的榜樣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從前在真定時這榜樣是劉得,到了長安便換成了劉秀。
郭聖通看明白後,也就沒有叫郭況不和劉秀來往的心思了。
隻是從平又薇家中出來後,她不再去太學接郭況而是直接回了家。
郭況和她抱怨。
她自然不能說是怕碰著劉秀。
在沒碰著劉秀的日子裏,她雖然也做夢,卻莫名覺得心定。
她和郭況解釋說:“城南修廟,亂糟糟的,我害怕不敢多耽擱便直接回了家。”
☆、第一百二十一章 還鄉
彼時,春光早已走遠,炎夏也落下了帷幕。
時光匆匆,秋高氣慡的九月到了。
這年九月,建興帝下詔在常安城南修九卒祠廟。
其中祖廟五座,親廟四座。
黃帝廟方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隻有其一半。
如此浩蕩工程,物力人力自然耗損非常。
高強度高要求的勞作中,城南每日裝屍體的牛車都沒空過。
附近住戶為之哀嘆憤懣之餘,誰又不心驚肉跳呢?
不巧,太學也在城南。
郭況很快便理解了阿姊的害怕,還善解人意地安慰了她一番。
與其同時,愈發覺得身為家中唯一男兒的自己責任重大,要盡快長大為母親和姊姊遮風避雨才是。
大抵是白日裏說起了城南的無辜枉死的冤魂們,郭聖通夜裏也沒睡安生,總覺得耳邊隱隱似有人在哭泣哀嚎。
她倒沒有發怵,隻是從心底深處湧出同情不忍來。
修廟自然是有緣故的。
七月時,大風毀未央宮前殿王路堂西廂及後閣更衣中室。
昭寧堂池東南榆樹大十圍,東僵,擊東閣,閣即東永巷之西垣也。
皆破折瓦壞,髮屋拔木。
未央宮作為皇帝居所,已然成為皇帝的象徵,如此這般朝內朝外皆視為不祥之兆。
建興帝王莽因此下書:“……烈風雷雨髮屋折木之變……伏念一旬,迷乃解矣……臨有兄而稱太子,名不正……惟即位以來,陰陽未和,風雨不時,數遇枯旱蝗螟為災,穀稼鮮耗,百姓苦飢,蠻夷猾夏,寇賊jian宄……深惟厥咎,在名不正焉……臨為統義陽王,幾以保全二子,子孫千億,外攘四夷,內安中國焉……”
這一下便把責任推到了太子王臨身上。
太子被貶為統義陽王後,甄璿因此低沉了些日子。
之後大概是想明白了天子現下隻有兩個嫡子,新遷王王安腿有殘疾,雖比王臨年長卻不可能被立為儲君,日後太子之位還會是王臨的道理重又變得光彩照人。
還是在這月,杜陵便殿乘輿中深藏於匣中的虎紋衣自樹立外堂上,良久乃委地。
如此異象,建興帝自是不喜。
兼之四方盜賊瘋起,建興帝欲要昭示自己乃是承受天命,可建萬世之基者。
便又下書:“予受命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府帑空虛,百姓匱乏,宗廟未修,且祫祭於明堂太廟,夙夜永念,非敢寧息。
深惟吉昌莫良於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
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將親築焉。”
因此便於常安城南封地百頃,於九月甲申時,莽立載行視,親舉築三下。
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持節,及待中常侍執法杜林等數十人將作。
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台、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
自此開始,連日暴雨。
民間因此說這是上蒼對天子大興土木的不滿。
隻是九廟仍舊轟轟烈烈地修著,為銅薄櫨,飾以金銀雕文,窮極百工之巧。
帶高增下,功費數百巨萬,卒徒死者無數。
雨勢連綿,等到完全止住時已進了冬月。
天氣一日比一日寒冷,屋子裏火爐日夜燃著。
這日,郭聖通正在母親房中同母親一起看大舅的信。
大舅不放心,連番寫了書信催他們回真定去。
母親見郭況在太學中如魚得水,總也下不了決心,回信說再等個一年半載便回去。
母親寫就回信後,看了郭聖通一眼,笑道:“等回去就定親,耽誤不了你。”
母親怕郭聖通見著平又薇即將出閣心中著急。
郭聖通無奈地道:“阿母,您怎麽一麵說要留我到十六七,一麵又好像迫不及待要把我嫁出去呢?”
母親失笑,“你這孩子,阿母是怕你急。”
正在此時,紅玉回說郭況回來了。
母親便叫洗手吃飯。
用過晚膳後,郭聖通在窗邊裁衣。
郭況羨慕同窗的姊妹在他生日時送親手做的衣裳,回來和郭聖通說了。
郭聖通便許諾他明年也送。
郭況生日是二月初四,時日尚早。
但郭聖通平素沒怎麽動過針線,手生的很,故早早地開始了。
她一邊裁衣,一邊聽著郭況和母親說話。
忽聽得郭況道:“劉文叔後天便要回鄉了,正好明天休假,我們約好了明天為他踐行,午膳便不在家中用了。”
母親點頭,“去吧,隻注意著少飲酒。”
郭聖通坐在一旁,先還不以為意,反應了會才明白過來。
劉秀要走了?
她一時不覺,針紮入指腹中,殷紅的血珠立時冒了出來。
母親看著了,忙道:“這孩子,做針線你得往手上看啊。丟了吧,明日再做,這會光線也不好了。”
這般屍位素餐,所導致的就是官員貪汙受賄的行為越來越嚴重。
明明勸導農桑,糧價卻還是居高不下,邊境軍士的嚼用都成為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朝廷,根子上已經爛掉了,不覆滅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郭聖通閑來無事時,常細細思量其中緣由。
建興帝王莽絕不是一個無能之輩,否則不會被大漢上下視為可力挽狂瀾之人。
郭聖通估摸著王莽因為自己是靠獨攬朝政而代漢建新的,對重臣們本能地就有防備心理,並不肯叫他們獨當一麵。
加之王莽又愛朝令夕改,臣子們因此被弄得束手束腳不知如何是好。
如此這般,確實達到了王莽的目的,但也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
此後,即便想盡力補救,也是無計可施了。
這樣千瘡百孔的天子,倘若真有能交託到太子手上那天,想必他也不會有多舒心。
這些道理,郭聖通自然是不會和甄璿分說的。
甄璿在她眼裏,終究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過路人,她沒有要和她較勁的閑心。
劉秀對她來說,也隻是過路人。
不同的而是這個過路人,總會被郭況提起。
這是父親缺失的後遺症。
男兒的成長路上父兄的榜樣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從前在真定時這榜樣是劉得,到了長安便換成了劉秀。
郭聖通看明白後,也就沒有叫郭況不和劉秀來往的心思了。
隻是從平又薇家中出來後,她不再去太學接郭況而是直接回了家。
郭況和她抱怨。
她自然不能說是怕碰著劉秀。
在沒碰著劉秀的日子裏,她雖然也做夢,卻莫名覺得心定。
她和郭況解釋說:“城南修廟,亂糟糟的,我害怕不敢多耽擱便直接回了家。”
☆、第一百二十一章 還鄉
彼時,春光早已走遠,炎夏也落下了帷幕。
時光匆匆,秋高氣慡的九月到了。
這年九月,建興帝下詔在常安城南修九卒祠廟。
其中祖廟五座,親廟四座。
黃帝廟方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隻有其一半。
如此浩蕩工程,物力人力自然耗損非常。
高強度高要求的勞作中,城南每日裝屍體的牛車都沒空過。
附近住戶為之哀嘆憤懣之餘,誰又不心驚肉跳呢?
不巧,太學也在城南。
郭況很快便理解了阿姊的害怕,還善解人意地安慰了她一番。
與其同時,愈發覺得身為家中唯一男兒的自己責任重大,要盡快長大為母親和姊姊遮風避雨才是。
大抵是白日裏說起了城南的無辜枉死的冤魂們,郭聖通夜裏也沒睡安生,總覺得耳邊隱隱似有人在哭泣哀嚎。
她倒沒有發怵,隻是從心底深處湧出同情不忍來。
修廟自然是有緣故的。
七月時,大風毀未央宮前殿王路堂西廂及後閣更衣中室。
昭寧堂池東南榆樹大十圍,東僵,擊東閣,閣即東永巷之西垣也。
皆破折瓦壞,髮屋拔木。
未央宮作為皇帝居所,已然成為皇帝的象徵,如此這般朝內朝外皆視為不祥之兆。
建興帝王莽因此下書:“……烈風雷雨髮屋折木之變……伏念一旬,迷乃解矣……臨有兄而稱太子,名不正……惟即位以來,陰陽未和,風雨不時,數遇枯旱蝗螟為災,穀稼鮮耗,百姓苦飢,蠻夷猾夏,寇賊jian宄……深惟厥咎,在名不正焉……臨為統義陽王,幾以保全二子,子孫千億,外攘四夷,內安中國焉……”
這一下便把責任推到了太子王臨身上。
太子被貶為統義陽王後,甄璿因此低沉了些日子。
之後大概是想明白了天子現下隻有兩個嫡子,新遷王王安腿有殘疾,雖比王臨年長卻不可能被立為儲君,日後太子之位還會是王臨的道理重又變得光彩照人。
還是在這月,杜陵便殿乘輿中深藏於匣中的虎紋衣自樹立外堂上,良久乃委地。
如此異象,建興帝自是不喜。
兼之四方盜賊瘋起,建興帝欲要昭示自己乃是承受天命,可建萬世之基者。
便又下書:“予受命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府帑空虛,百姓匱乏,宗廟未修,且祫祭於明堂太廟,夙夜永念,非敢寧息。
深惟吉昌莫良於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
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將親築焉。”
因此便於常安城南封地百頃,於九月甲申時,莽立載行視,親舉築三下。
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持節,及待中常侍執法杜林等數十人將作。
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台、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
自此開始,連日暴雨。
民間因此說這是上蒼對天子大興土木的不滿。
隻是九廟仍舊轟轟烈烈地修著,為銅薄櫨,飾以金銀雕文,窮極百工之巧。
帶高增下,功費數百巨萬,卒徒死者無數。
雨勢連綿,等到完全止住時已進了冬月。
天氣一日比一日寒冷,屋子裏火爐日夜燃著。
這日,郭聖通正在母親房中同母親一起看大舅的信。
大舅不放心,連番寫了書信催他們回真定去。
母親見郭況在太學中如魚得水,總也下不了決心,回信說再等個一年半載便回去。
母親寫就回信後,看了郭聖通一眼,笑道:“等回去就定親,耽誤不了你。”
母親怕郭聖通見著平又薇即將出閣心中著急。
郭聖通無奈地道:“阿母,您怎麽一麵說要留我到十六七,一麵又好像迫不及待要把我嫁出去呢?”
母親失笑,“你這孩子,阿母是怕你急。”
正在此時,紅玉回說郭況回來了。
母親便叫洗手吃飯。
用過晚膳後,郭聖通在窗邊裁衣。
郭況羨慕同窗的姊妹在他生日時送親手做的衣裳,回來和郭聖通說了。
郭聖通便許諾他明年也送。
郭況生日是二月初四,時日尚早。
但郭聖通平素沒怎麽動過針線,手生的很,故早早地開始了。
她一邊裁衣,一邊聽著郭況和母親說話。
忽聽得郭況道:“劉文叔後天便要回鄉了,正好明天休假,我們約好了明天為他踐行,午膳便不在家中用了。”
母親點頭,“去吧,隻注意著少飲酒。”
郭聖通坐在一旁,先還不以為意,反應了會才明白過來。
劉秀要走了?
她一時不覺,針紮入指腹中,殷紅的血珠立時冒了出來。
母親看著了,忙道:“這孩子,做針線你得往手上看啊。丟了吧,明日再做,這會光線也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