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清明上河圖密碼5:隱藏在千古名畫中的陰謀與殺局 作者:冶文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主意雖定了,此事卻不好強製親族。王鐵尺和王佛手都有些畏難,王馭便自告奮勇,挨家去說。他在親族中最得人緣,且深知各人脾性,進門前,先想好說辭,給每家一個著落。雖難易不同,但最終還是讓所有親族都答應赴社。連獨住在村東北大土丘後、常年與親族疏隔的王盥,都被他說服。
本村那些鄉民,王馭也前去解釋了一番。那些鄉民淳樸喜客,一直有相邀之心,隻是不好開口,聽他一說,皆歡喜非常。
那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正是春社日。天氣晴好,青草初萌。各家果然攜酒帶肉,一起聚到打麥場上。社是土神,稷是穀神,皆屬陰,祭壇設在麥場正南麵。其餘三邊已經各擺列了一排木桌,鄉人們將各家的菜蔬酒肉都堆在上頭。原先主祭的是村中耆戶長,那時王豪已被任命為保正,那耆戶長便請王豪來主祭。王豪忙笑著連聲推辭,眾人便隨著那耆戶長一同祭拜。
村社祭儀樸陋,那社壇隻是一塊大石頭,前麵一座土坯搭就的小神龕。一張石台上燃了一對高燭,敬獻三碗春酒、蒸煮好的雞豚糕餅。那耆戶長秉香高聲禱告:“天在上,土在下。祝神農,祈五穀。挽青苗,力稼穡。安室家,傳子孫……”那禱詞混雜雅俚,大半聽不清楚,無非是祈福瑞、盼年豐、驅邪祟、滅蟲蝗。鄉人們卻異常誠敬,全都跪在耆戶長身後,跟著低聲禱告叩拜。王家親族這些年也全仰天賜吉歲,衣食才能得靠。因此都不敢輕忽,也齊齊跪下,跟著一同祈拜。
祭拜完後,旁邊有兩個壯年鄉人一起擂動村鼓,另有一個年長鄉人扯動老嗓,高聲唱起村歌。鄉人們全都起身,一起和著歡唱起來,有些村男村婦甚而揮臂甩腿,跟著歌鼓聲舞了起來,打麥場上頓時一片歡騰。
王家親族們常年自持身份,拘謹守禮,何曾見過這等歡浪無忌之態?全都避到一旁,個個麵露驚嫌。王馭已先料到,忙笑驅族中那些孩童一起去唱跳。那些孩童先也都有些靦腆,王馭便先將幾個膽大頑皮的推了過去。場上歌舞的村人見到,將他們笑拽過去,牽著一起舞跳起來。其他孩童受了鼓舞,也陸續湊了進去。那些親族見自家孩童跳得歡暢,也漸漸露出些笑意,神色不再那般拘忌。
村中耆戶長滿斟了幾碗村酒,笑請王豪和其他幾個年長族人。王豪素性好酒,笑著端過碗,一同歡飲起來。邊上其他村人也忙斟酒,紛紛去邀王家親族,那些親族不好推拒,接碗相謝。飲過之後,各自取過自家帶來的酒肉,款讓鄉人。一來二去,彼此漸漸歡洽起來。
酒酣之餘,王家親族中不少男子也忘了避忌,走到場子中間,和鄉人們一起歡跳高歌。往年社日,傍晚便陸續散了。那天直到天黑,眾人猶不忍歸,紛紛燃起火把,笑鬧到深夜。
王馭看著這情景,大是欣慰。不過,他也明白,這不過是一時興起,興盡之後,族中這些人恐怕又得各歸自家著落處。
果然,春社散後,親族及鄉人之間,隻歡洽了幾天。等心緒平復,便漸漸生出許多嫌隙。這家說那家社日拿去的是酸酒,損王家顏麵;那家說這家捨不得肉,隻帶了些醃菜醬瓜去,惹鄉人嘲笑;這家又嫌鄉人酒濁菜劣,那家又說鄉人無禮,敬酒竟不知年齒高低,亂了禮序……總之,幾乎每家都能尋到一兩處不滿不快來。心寬的還好,心窄的,甚至為你笑了我一句、他瞅了我一眼,而引起口角。
王馭隻能一一去開解,難免招致一些怨責,甚而說他如此賣力,是貪得族長之位。王馭一向不愛計較,隻能笑著搖頭嘆息,這時才回想起當年讀史曾讀到,隋朝長孫平掌管大家族,曾言:“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唐朝時,張公藝做大族之長,高宗曾向他問治家之道,張公藝老淚縱橫,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
不過,王馭也並不灰心。他早已深悉私心難去、公心難聚,更何況族中人心潰散多年,想要團攏回來,哪裏有那般容易?他想了許久,想到一條:眾親族離心離德,是由於忘了根本。
親族們口上都自稱是三槐子孫,可心底裏其實已經不信。有些是自慚淪落不敢信,一些是自恨無能不忍信,另一些則是自甘卑庸不肯信。而年少一代,則隻將三槐往事當古話逸聞,至多羨嘆一番,哪裏會信?人若是連自家祖宗根脈都不信,心怎能凝到一處?
王馭想到一個主意:拜祖。
王家後代中,最有聲譽的是二房宰相王旦之孫王鞏,能詩善畫,與蘇東坡是至交好友。王鞏在汴京東門外修造了王家宗祠,曾請蘇東坡題寫《三槐堂銘》。那宗祠中立有王旦神道碑,碑額上是仁宗皇帝親書“全德元老之碑”,碑文則由歐陽修奉旨撰寫。率領子弟去那宗祠祭拜,自然能想見祖宗榮耀。
王馭又去和王鐵尺、王佛手商議,兩人都贊這主意好。那時宗子王豪又出門遠行,他們便自作主張,分頭去說動親族,清明一同赴汴京祭祖。可襄邑到汴京有二百多裏地,路途不近,又費錢糧。王馭雖善於勸誘人,可落到錢財上,萬句甘言,難敵一文小錢。大半親族都不肯去,隻有幾家願往。
王馭三人又商議,雖然總共隻有十來人,卻也不算少。這十來人去汴京祭過祖,回來必定要講給眾人聽。聽了的,必定有動心的。到來年,願去的必定又會增多。
本村那些鄉民,王馭也前去解釋了一番。那些鄉民淳樸喜客,一直有相邀之心,隻是不好開口,聽他一說,皆歡喜非常。
那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正是春社日。天氣晴好,青草初萌。各家果然攜酒帶肉,一起聚到打麥場上。社是土神,稷是穀神,皆屬陰,祭壇設在麥場正南麵。其餘三邊已經各擺列了一排木桌,鄉人們將各家的菜蔬酒肉都堆在上頭。原先主祭的是村中耆戶長,那時王豪已被任命為保正,那耆戶長便請王豪來主祭。王豪忙笑著連聲推辭,眾人便隨著那耆戶長一同祭拜。
村社祭儀樸陋,那社壇隻是一塊大石頭,前麵一座土坯搭就的小神龕。一張石台上燃了一對高燭,敬獻三碗春酒、蒸煮好的雞豚糕餅。那耆戶長秉香高聲禱告:“天在上,土在下。祝神農,祈五穀。挽青苗,力稼穡。安室家,傳子孫……”那禱詞混雜雅俚,大半聽不清楚,無非是祈福瑞、盼年豐、驅邪祟、滅蟲蝗。鄉人們卻異常誠敬,全都跪在耆戶長身後,跟著低聲禱告叩拜。王家親族這些年也全仰天賜吉歲,衣食才能得靠。因此都不敢輕忽,也齊齊跪下,跟著一同祈拜。
祭拜完後,旁邊有兩個壯年鄉人一起擂動村鼓,另有一個年長鄉人扯動老嗓,高聲唱起村歌。鄉人們全都起身,一起和著歡唱起來,有些村男村婦甚而揮臂甩腿,跟著歌鼓聲舞了起來,打麥場上頓時一片歡騰。
王家親族們常年自持身份,拘謹守禮,何曾見過這等歡浪無忌之態?全都避到一旁,個個麵露驚嫌。王馭已先料到,忙笑驅族中那些孩童一起去唱跳。那些孩童先也都有些靦腆,王馭便先將幾個膽大頑皮的推了過去。場上歌舞的村人見到,將他們笑拽過去,牽著一起舞跳起來。其他孩童受了鼓舞,也陸續湊了進去。那些親族見自家孩童跳得歡暢,也漸漸露出些笑意,神色不再那般拘忌。
村中耆戶長滿斟了幾碗村酒,笑請王豪和其他幾個年長族人。王豪素性好酒,笑著端過碗,一同歡飲起來。邊上其他村人也忙斟酒,紛紛去邀王家親族,那些親族不好推拒,接碗相謝。飲過之後,各自取過自家帶來的酒肉,款讓鄉人。一來二去,彼此漸漸歡洽起來。
酒酣之餘,王家親族中不少男子也忘了避忌,走到場子中間,和鄉人們一起歡跳高歌。往年社日,傍晚便陸續散了。那天直到天黑,眾人猶不忍歸,紛紛燃起火把,笑鬧到深夜。
王馭看著這情景,大是欣慰。不過,他也明白,這不過是一時興起,興盡之後,族中這些人恐怕又得各歸自家著落處。
果然,春社散後,親族及鄉人之間,隻歡洽了幾天。等心緒平復,便漸漸生出許多嫌隙。這家說那家社日拿去的是酸酒,損王家顏麵;那家說這家捨不得肉,隻帶了些醃菜醬瓜去,惹鄉人嘲笑;這家又嫌鄉人酒濁菜劣,那家又說鄉人無禮,敬酒竟不知年齒高低,亂了禮序……總之,幾乎每家都能尋到一兩處不滿不快來。心寬的還好,心窄的,甚至為你笑了我一句、他瞅了我一眼,而引起口角。
王馭隻能一一去開解,難免招致一些怨責,甚而說他如此賣力,是貪得族長之位。王馭一向不愛計較,隻能笑著搖頭嘆息,這時才回想起當年讀史曾讀到,隋朝長孫平掌管大家族,曾言:“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唐朝時,張公藝做大族之長,高宗曾向他問治家之道,張公藝老淚縱橫,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
不過,王馭也並不灰心。他早已深悉私心難去、公心難聚,更何況族中人心潰散多年,想要團攏回來,哪裏有那般容易?他想了許久,想到一條:眾親族離心離德,是由於忘了根本。
親族們口上都自稱是三槐子孫,可心底裏其實已經不信。有些是自慚淪落不敢信,一些是自恨無能不忍信,另一些則是自甘卑庸不肯信。而年少一代,則隻將三槐往事當古話逸聞,至多羨嘆一番,哪裏會信?人若是連自家祖宗根脈都不信,心怎能凝到一處?
王馭想到一個主意:拜祖。
王家後代中,最有聲譽的是二房宰相王旦之孫王鞏,能詩善畫,與蘇東坡是至交好友。王鞏在汴京東門外修造了王家宗祠,曾請蘇東坡題寫《三槐堂銘》。那宗祠中立有王旦神道碑,碑額上是仁宗皇帝親書“全德元老之碑”,碑文則由歐陽修奉旨撰寫。率領子弟去那宗祠祭拜,自然能想見祖宗榮耀。
王馭又去和王鐵尺、王佛手商議,兩人都贊這主意好。那時宗子王豪又出門遠行,他們便自作主張,分頭去說動親族,清明一同赴汴京祭祖。可襄邑到汴京有二百多裏地,路途不近,又費錢糧。王馭雖善於勸誘人,可落到錢財上,萬句甘言,難敵一文小錢。大半親族都不肯去,隻有幾家願往。
王馭三人又商議,雖然總共隻有十來人,卻也不算少。這十來人去汴京祭過祖,回來必定要講給眾人聽。聽了的,必定有動心的。到來年,願去的必定又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