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霍衛同人)元狩七年 作者:貓不語馬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蒙舅父教導,霍光之幸。"
舅父好像懂了,第一次答道。
"子孟是漢家男兒。"
第15章 番外:白頭司馬 5[鎖章]
第16章 番外:白頭司馬 6
近年來,漢軍中最令人矚目的新星,是個叫李陵的年輕人。李陵出身很好,世代將才輩出,祖上可直追前朝名將李信,祖父是天下無人不識的飛將軍李廣,父親是李廣的長子李當戶,其人早亡而以耿直出名(曾在漢天子麵前毆打韓嫣),叔父便是李敢。
這年輕人也真不愧是隴西李家的後人,為人聰敏、豪邁、無畏又驕傲,事親孝,與士信,談兵論道有條有理,人又那樣的意氣風發。是以,李氏故舊均深感安慰,說他行止有古人之風,大家都篤定,李陵大才,將來不戰則已,一戰必定一鳴驚人。
可惜李陵生得稍遲,沒趕上漠北的終極之戰,此後朝廷平西南、破樓蘭、征朝鮮這些地方戰事中,想立功的人又太多,大概李陵不擅鑽營,也沒得到一個很好的機會。
當然,金子始終會閃光,數年前,漢天子為紀李廣之勞,任李陵為建章監,給了他八百騎,李陵深入匈奴境兩千裏,惜不見虜,於是繪製地形圖而歸。為此,漢天子又升任李陵為騎都尉,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騎射以備胡。
而李陵等待的隻是一個機會,讓他一展才華,重振李氏家門,雪洗先祖的遺憾。這,亦是他身為李氏之後所必需擔起的責任、光榮與夢想。
說來也巧,就在衛霍自朔方返回長安那年,李陵期待已久機會似乎終於到來了。
過去十年間,大漢以兩位大司馬同時坐鎮西北,漢匈邊境始終相當的平靜,彼此有過軍力試探,卻無真正交戰。伊稚斜後的新闡於究竟懾於大漢軍威,有了軟化跡象,更一度遣使長安,似乎試圖尋找一種新的邦交方式。不幸的是,這位匈奴使者病死在大漢的領土上,漢天子以漢使送其遺體回匈奴,而漢使卻被多疑的匈奴人扣下了,於是兩國摩擦再起。
就在這一年,匈奴又換了一個新闡於叫烏師廬,剛一繼位,便逢幹旱,遊牧一族賴以生存牲畜死傷無數,匈奴子民自然怨聲載道,直接影響到了闡於的地位,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烏師廬決定對大漢再次採用強硬的政策,以便一致對外,穩固王權。
他的這個決策,在匈奴中亦頗有爭議。無他,匈奴不是昔日的匈奴,大漢更不是昔日的大漢,許多吃過漢室雙壁大虧的老人都覺得,先王在國力最盛時都敗走漠北,何況今日。是以,漢廷很快收到一個消息,匈奴有左大都尉欲降漢,求漢軍接應納降。
漢天子劉徹接納了這一請求,卻也未把它看得太重。這不同於昔日的河西納降,渾邪、休屠兩部帶來的不止是部民,更重要的是,這一歸降將河西走廊正式嵌入了漢家版圖。這一次,不過是進一步打擊匈奴氣勢。
不過,推動匈奴內訌,仍是喜事。從另一個角度,它也證實了劉徹的想法,打了這麽多年,大漢幾代積蓄已消耗殆盡,這是朝臣們憂心忡忡的勸諫他的地方,可這些人都沒有看到,匈奴的損耗,比大漢更甚。
於是,劉徹召見將軍們,定調納降,為方便接應,同時不走漏風聲,決定就近以接替衛霍戍朔方的鷹擊將軍趙破奴率兩萬騎出朔方,向北推進兩千裏至浚稽山接應。
趙破奴正好因換防在長安,他是聽令。驃騎有納降經驗,倒不象其他將軍那麽輕鬆樂觀,直言提了幾個很實際問題。大將軍為人穩重,建言另出一軍,保障漢軍的後翼,兼做接應。天子亦無異議,唯人選上,卻成了僵局。
劉徹原本屬意李陵,這亦是讓他承父祖之誌的道理,偏李陵上書請戰,不欲為後軍,願上前線,為國而戰,文辭很是慷慨激昂。劉徹讀罷皺眉而笑,說了"勇氣可嘉"四個字,藉口沒有多餘騎兵把他駁了。偏李陵絲毫不怕,依舊力爭,道是寧願以少擊多,率步卒五千直搗闡於庭。
這次劉徹有些意動,他當孤家寡人太多年,最喜歡不怕他的人,想了想,便又召大司馬們議事。
讀了李陵以五千步兵奇襲闡於庭計劃,大將軍還未說什麽,驃騎先氣笑了,很幹脆的道:"這是取死。"
劉徹不置可否,隻笑笑,道:"李都尉膽大,倒讓朕想起驃騎當年。"
天子這話說得意味很深,誠然,當年驃騎年不足二十,領萬軍而下河西,世人何嚐不以為驚世駭俗,難得天子肯信他,給了他這機會,這才成就了後來的驃騎。如今,天子似乎是在問,驃騎已是大司馬,對新人是否有這樣的心胸?
而驃騎卻如無覺,淡淡道:"陛下既已下命,臣當督促李都尉奉旨。"
劉徹哈哈而笑,這次答應得很痛快。其實天子何嚐不明白,涉及李家,衛霍地位尷尬,而李陵敢越級直接向他請戰,亦是這個道理。作為天子,劉徹並不介意臣下略有芥蒂,要如此,他們才會更貼近和依賴自己的裁決。是以這事上,劉徹很樂意由驃騎出麵,一如當年漠北,李廣請戰,他不出麵卻拿大將軍來當惡人一樣。
且,漢天子是個痛快人,他當年最喜歡驃騎意氣,近年來罵最多的,也是驃騎不復昔日風采。他雖有意鍛鍊新人,卻也不怎麽急,有兩位大司馬在,新人,多一個固然好,少了也沒什麽。
舅父好像懂了,第一次答道。
"子孟是漢家男兒。"
第15章 番外:白頭司馬 5[鎖章]
第16章 番外:白頭司馬 6
近年來,漢軍中最令人矚目的新星,是個叫李陵的年輕人。李陵出身很好,世代將才輩出,祖上可直追前朝名將李信,祖父是天下無人不識的飛將軍李廣,父親是李廣的長子李當戶,其人早亡而以耿直出名(曾在漢天子麵前毆打韓嫣),叔父便是李敢。
這年輕人也真不愧是隴西李家的後人,為人聰敏、豪邁、無畏又驕傲,事親孝,與士信,談兵論道有條有理,人又那樣的意氣風發。是以,李氏故舊均深感安慰,說他行止有古人之風,大家都篤定,李陵大才,將來不戰則已,一戰必定一鳴驚人。
可惜李陵生得稍遲,沒趕上漠北的終極之戰,此後朝廷平西南、破樓蘭、征朝鮮這些地方戰事中,想立功的人又太多,大概李陵不擅鑽營,也沒得到一個很好的機會。
當然,金子始終會閃光,數年前,漢天子為紀李廣之勞,任李陵為建章監,給了他八百騎,李陵深入匈奴境兩千裏,惜不見虜,於是繪製地形圖而歸。為此,漢天子又升任李陵為騎都尉,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騎射以備胡。
而李陵等待的隻是一個機會,讓他一展才華,重振李氏家門,雪洗先祖的遺憾。這,亦是他身為李氏之後所必需擔起的責任、光榮與夢想。
說來也巧,就在衛霍自朔方返回長安那年,李陵期待已久機會似乎終於到來了。
過去十年間,大漢以兩位大司馬同時坐鎮西北,漢匈邊境始終相當的平靜,彼此有過軍力試探,卻無真正交戰。伊稚斜後的新闡於究竟懾於大漢軍威,有了軟化跡象,更一度遣使長安,似乎試圖尋找一種新的邦交方式。不幸的是,這位匈奴使者病死在大漢的領土上,漢天子以漢使送其遺體回匈奴,而漢使卻被多疑的匈奴人扣下了,於是兩國摩擦再起。
就在這一年,匈奴又換了一個新闡於叫烏師廬,剛一繼位,便逢幹旱,遊牧一族賴以生存牲畜死傷無數,匈奴子民自然怨聲載道,直接影響到了闡於的地位,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烏師廬決定對大漢再次採用強硬的政策,以便一致對外,穩固王權。
他的這個決策,在匈奴中亦頗有爭議。無他,匈奴不是昔日的匈奴,大漢更不是昔日的大漢,許多吃過漢室雙壁大虧的老人都覺得,先王在國力最盛時都敗走漠北,何況今日。是以,漢廷很快收到一個消息,匈奴有左大都尉欲降漢,求漢軍接應納降。
漢天子劉徹接納了這一請求,卻也未把它看得太重。這不同於昔日的河西納降,渾邪、休屠兩部帶來的不止是部民,更重要的是,這一歸降將河西走廊正式嵌入了漢家版圖。這一次,不過是進一步打擊匈奴氣勢。
不過,推動匈奴內訌,仍是喜事。從另一個角度,它也證實了劉徹的想法,打了這麽多年,大漢幾代積蓄已消耗殆盡,這是朝臣們憂心忡忡的勸諫他的地方,可這些人都沒有看到,匈奴的損耗,比大漢更甚。
於是,劉徹召見將軍們,定調納降,為方便接應,同時不走漏風聲,決定就近以接替衛霍戍朔方的鷹擊將軍趙破奴率兩萬騎出朔方,向北推進兩千裏至浚稽山接應。
趙破奴正好因換防在長安,他是聽令。驃騎有納降經驗,倒不象其他將軍那麽輕鬆樂觀,直言提了幾個很實際問題。大將軍為人穩重,建言另出一軍,保障漢軍的後翼,兼做接應。天子亦無異議,唯人選上,卻成了僵局。
劉徹原本屬意李陵,這亦是讓他承父祖之誌的道理,偏李陵上書請戰,不欲為後軍,願上前線,為國而戰,文辭很是慷慨激昂。劉徹讀罷皺眉而笑,說了"勇氣可嘉"四個字,藉口沒有多餘騎兵把他駁了。偏李陵絲毫不怕,依舊力爭,道是寧願以少擊多,率步卒五千直搗闡於庭。
這次劉徹有些意動,他當孤家寡人太多年,最喜歡不怕他的人,想了想,便又召大司馬們議事。
讀了李陵以五千步兵奇襲闡於庭計劃,大將軍還未說什麽,驃騎先氣笑了,很幹脆的道:"這是取死。"
劉徹不置可否,隻笑笑,道:"李都尉膽大,倒讓朕想起驃騎當年。"
天子這話說得意味很深,誠然,當年驃騎年不足二十,領萬軍而下河西,世人何嚐不以為驚世駭俗,難得天子肯信他,給了他這機會,這才成就了後來的驃騎。如今,天子似乎是在問,驃騎已是大司馬,對新人是否有這樣的心胸?
而驃騎卻如無覺,淡淡道:"陛下既已下命,臣當督促李都尉奉旨。"
劉徹哈哈而笑,這次答應得很痛快。其實天子何嚐不明白,涉及李家,衛霍地位尷尬,而李陵敢越級直接向他請戰,亦是這個道理。作為天子,劉徹並不介意臣下略有芥蒂,要如此,他們才會更貼近和依賴自己的裁決。是以這事上,劉徹很樂意由驃騎出麵,一如當年漠北,李廣請戰,他不出麵卻拿大將軍來當惡人一樣。
且,漢天子是個痛快人,他當年最喜歡驃騎意氣,近年來罵最多的,也是驃騎不復昔日風采。他雖有意鍛鍊新人,卻也不怎麽急,有兩位大司馬在,新人,多一個固然好,少了也沒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