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若鬆一直在旁邊伺候,欲言又止看向沐慈。


    沐慈問:“子韌,你有什麽想說?”


    沐若鬆說:“陛下,殿下勿怪,臣以為,有許多商人會捐款捐物,何不直接鼓勵商人捐贈,讓其善德聞名天下?”


    沐慈問:“你們這裏有沒有一個故事,是‘子貢贖人’?”


    沐若鬆搖頭。


    沐慈想,這世界畢竟不是他原來的世界,就講了一下子貢贖人的故事,才說:“若叫一個商人捐贈了,不要錢,別人都說他高尚。可叫其他的資本並不雄厚,無法支持善舉的商戶都不敢賣商品得錢財了,這樣對災民是無益的。”


    沐若鬆對沐慈的大智大慈十分欽佩,還是忍不住糾正道:“殿下,這故事應是‘子澈贖人’,講得是孔子的弟子端木溪的故事。”


    沐慈:“……”他覺得有必要多看看書,了解一下這個與華國同宗同源的民族的歷史了,雖然許多故事的人名不同,但傳承的東西,真的太相似了。


    天授帝聽到這裏,覺得這樣賑災法很好。有名有利,商人必定踴躍,可以在第一時間救助到百姓,又能在很大程度避免賑濟款流失。天授帝還不懂後世一個詞叫“多贏”,這“多贏”,便是沐慈在商界呼風喚雨,地位巋然的法寶。


    第82章玉泉春釀


    天授帝把沐慈寫畫的方法流程及沐慈設計的收取要驗表格帶走,也不等第二日,半夜又召集大臣到垂拱殿開內朝會議,商議此策。


    需要被救助的百姓一分一秒都不能等。


    大臣都沒有回家休息,所有的宰執,三品以上官員全部加班。稱病的趙瑞也來了,盧太師是真受不住來不了。


    大家傳閱用羽毛筆寫的救災策,又聽天授帝複述沐慈的方法,思考可行性。


    大家雖是讀書科舉出身,卻並不是不懂民生經濟的老迂腐,不然也爬不到朝堂的頂層,自然都發現了這新穎方法的好處。


    王又倫更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為自家外甥的才華感到驕傲,雖然這法子看似麻煩,但若形成體製習慣,那麽隻要一地受災,天下商人都不會再有“屯糧漲價”這種遭罵的賺錢方式,為趨更大的利,又有義名,都會蜂擁而至參與賑災。這樣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上救助到更多百姓,幾乎不用朝廷費多少力。


    而且直接到戶部結算,國庫出的錢大部分用於災民,不會有層層下撥產生的“火耗”。


    立即有戶部盧定國出列,問:“若官商勾結,虛出‘收取要驗’,百姓沒有得到衣糧,倒叫官商非法得利。”


    另一個參知政事雷嶽就是商戶子弟,馬上看出自家可以又得利又得名的好處,想著立即通知家裏拿糧食去救災,因而反駁:“即便有此事,也隻是少數,此‘義商救災策’對百姓來說,實為良策。”


    李康也覺得可行:“關鍵是要救助到更多的百姓,至於其他,都可以容後計較。”


    王又倫和沐慈呆得時間最長,受其影響最大,又非年老迂腐之輩,想到李康當年改善刑部審案製度所言“公開,監督”二詞,開放發散一下思維,出列說:“陛下,‘收取要驗’可做得更詳細,物資由各村裏正按人口領取,官府文書出具各鄉,各村‘收取憑證’,一式三份,裏正清點核對無誤畫押,一份歸檔,一份作為‘收取要驗’詳據交給商戶,一份在鄉、村祠堂口張貼,方便監督。‘收取要驗’也一式三份,一份本地歸檔,一份上繳朝廷領錢記貢獻值,一份在各州縣的官衙門口放大張貼。請天下商戶在自家的糧袋、衣物上做自家標記,百姓有沒有得到那些衣糧,都會心中有數。朝廷和各州縣都將‘收取要驗’及詳據依次存檔,以備任何時候的核查。臣認為如此一來,官商勾結要收買的人就更多,想要做的天衣無fèng更難,總有敗露的一天。”


    其實也就是增大犯罪成本,這也算民眾監督的雛形了。


    眾臣紛紛贊同,“收取要驗”看似繁瑣,其實都是官員做慣的事情。國庫出賑災款,也是要有賑災款都用到哪裏的文書詳據的,但以前隻是各地方官員自己寫,舞弊空間太大,也不由得官員不動心。


    “善!此法甚善。若此次推行無阻,他日其他地區受別種天災,也可施行此義策。且就算官商勾結,不過是朝廷多費點錢糧,總體來說於百姓還是有利的。”趙瑞作為皇帝第一秘書,也是能發表意見的,他也同意。


    於是這決議多票通過。


    此時的大幸朝仍在“昌和盛世”的車尾上,屬於一個朝代比較富有活力的時期,天授帝執政強硬卻也清明,朝官的文人風骨還保持著,百姓自然擺在了第一位。


    因有更好方法解決危機,眾臣的士氣高漲,夜半不睡也不覺得疲憊。


    王又倫卻有點憂慮。


    這個外甥實在聰慧,又無私仁愛,心懷百姓,雖然有天授帝偏愛,可惜就是年紀太小,前頭哥哥好幾個,大位難得,實在可惜。


    也因此,他越能幹,就越有被新皇忌憚的風險,該不該提醒一下外甥呢?


    ……


    這時代,君王受命於天,如果君王不能順天意而行,有錯誤和過失,那麽上天就會以怪異天象和異常天災,給予警示和譴責。由於此次水災比往年受災地區更多,被認為是上天示警.


    天授帝齋戒、素服、廢樂、退避正殿,並舉行了祭天等一係列活動,自責反省,還進行了大赦、求直言等活動。


    說實話,天授帝在位三十年,是在“一年三小災,三年一大災”的水深火熱中度過的,這業務也算做的精熟。在朝會上,天授帝請臣子們暢所欲言,指出自己和他人的過失,被點名的都去修身養德,平息上天的震怒。


    這就是求直言。


    臣子也是做得精熟的,於是沒一人敢說是“陛下您不仁德才引發災難”,禦座上那位雖然看上去老了病多,可最近又發威了,依然不是好拿捏的,積威甚重。


    禦史和官員開始相互攻擊政敵,忠皇派是最能體察皇帝心意的,紛紛說是太子不仁,引發災難;太子係還有殘餘,抓住機會攻擊代理丞相選得不好——瞧,一上任就有了天災,要求罷免王又倫;還有兩個大臣也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竟然說長樂王不好,說他搞什麽商人賑災,有辱斯文……巴拉巴拉……


    天授帝本就被災難搞得頭痛,好不容易得了一些好方法,以後的災難都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卻聽有人攻擊給他出主意,保護百姓的小九郎這不好那不好,火氣就上來了。


    但“求直言”時裝也要裝個虛心納諫的樣子,不好斥責那兩個大臣“妖言惑眾”,心裏想著要找一找牟漁,搜集一點他們的黑材料,貶他們到崖海去。


    因為天授帝手握兵權,在朝堂極有威嚴,又先發製人削掉了太子係的頭領,朝臣看一看皇帝的臉色也能摸準脈了,越來越多的臣子集中火力攻擊太子,天授帝順水推舟叫趙瑞糙擬了太子的罪己詔,讓一個東宮內侍代替太子去太廟宣讀了,登入邸報才作罷。


    沐慈並不管君臣之間的暗流湧動,依然每天去聽政,當然,隻是去垂拱殿小朝會,崇政殿的大朝會他是不出現的。


    在垂拱殿,他受到了所有朝臣的歡迎。對這個美麗聰慧有無私仁善的皇子,大家是越來越喜歡了。也有幾個皺眉的,卻不是不滿,而是怕長樂王盛名之下,將來被新皇忌憚。


    王又倫趁著沐慈去淨室的時候,也告個罪處理一點個人問題,裝個巧遇的樣子堵住了沐慈,心疼地看到本來就很瘦的外甥如今隻剩一把骨頭,臉色也更加蒼白。


    王又倫婆媽卻真心道:“殿下要保重身體啊。”


    “沒事的。”沐慈直接問,“姨父有什麽事要與我說?”


    王又倫:“……”能不能別這麽敏銳?但沒時間給他拐彎抹角,他直接問,“殿下,是陛下帶您來這裏的嗎?”


    “不是,是我自己要求過來的。”


    王又倫小小驚訝了一下,有點憂心問:“殿下……您到底是怎麽想的?您應該明白……”


    沐慈擺擺手:“我懂,我知道姨父的意思,希望我什麽都不管,做個閑王安享榮華富貴,平安終老。”


    王又倫的確是這麽想的,可這話從沐慈嘴裏說出來,語調雖平淡,但怎麽聽怎麽別扭。


    那您到底怎麽想的?


    沐慈搖頭:“我做不到,百姓正在遭難甚至橫死,我明明可以幫忙,如果為了個人安危,什麽都不去管,不敢管……我又怎麽能躺在由大幸千千萬萬百姓繳納賦稅而撐起的富貴裏,心安理得享受一切呢?”


    王又倫滿以為會聽到一些高大上的理由,什麽心懷天下,心中有百姓啊巴拉巴拉的……卻不想聽到這種類似“付出與回報”的奇妙理論。


    可是,您是天生的皇子,皇族不是本就應該享受百姓供奉的一切嗎?不,或者說天下百姓供奉的不就是皇族一家嗎?


    為什麽會不安呢?


    而且為什麽他覺得,這樣的理論才是對的,才是應該的呢?


    三觀崩壞了啊。


    這樣的外甥更加充滿魅力呢。簡直光芒萬丈,讓人有一種想不顧一切,傾心追隨的衝動啊。


    王又倫好不容易才按捺激動心情,不能耽誤太久,離開了。


    李康很欣賞長樂王,雷嶽因為自家因義商策得利,對長樂王也有欣賞,都關心長樂王的命運,在等王又倫的消息,聽王又倫激動地如此這般把沐慈的話一說……李、雷二人都雙眼放光,最後卻還是隻能一聲嘆息:“可惜了……”


    晚出生了這麽許多年。


    天授帝也從旁的渠道知道了那姨甥倆說的話,總算知道一貫聰明到爆表的小九郎,為什麽跟著他來垂拱殿議政,做這種“傻事”了。


    還真是,傻得無比可愛啊。


    小倔牛兒。


    他恍惚想起他的大哥沐春,其實也是這樣一個因為內心擁有信念,所以傻到可愛的人。這更堅定了天授帝保護好小九郎,不要讓當年的悲劇重演,讓這個國家失去一個希望,再次遺憾了。


    ……


    天授帝握拳,效率極高處理完政事,把兒子送回合歡殿,磨嘰了一會兒見九郎隻顧看資料,根本不理會他還嫌煩,自己也覺得九郎忙著自己閑著,有點不地道,就回到了太和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慈光[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吾心大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吾心大悅並收藏盛世慈光[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