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和名家一起縱覽元朝雄圖 作者:邢群麟/姚迪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曾經到東方經商,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覆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經過千辛萬苦,他們來到大都見到忽必烈大汗並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大汗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後來還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
從《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問世以來,700年來關於它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一直不斷有人懷疑他是否到過中國,由於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逸事,《遊記》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之後,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對東方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遊記》中講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不再被視為荒誕不經的神話了。但現代學者又重新對《遊記》的真實性提出懷疑,因為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隻字未提,如長城、筷子、茶葉、中醫(如針灸)、漢字、印刷術、婦女纏足、用鸕鶿捕魚,等等。而這些事物在同一時期的波斯商人的遊記,以及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回國後的遊記都有記載。
麵對質疑,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願”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
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及其遊記,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被認為是神話。但《馬可·波羅遊記》打破了宗教的謬論和傳統的“天圓地方”說;同時《馬可·波羅遊記》對15世紀歐洲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義大利的哥倫布,葡萄牙的達·伽馬、鄂本篤,英國的卡勃特、安東尼·詹金森和詹森、馬丁·羅比歇等眾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讀了《馬可·波羅遊記》以後,紛紛東來,尋訪中國,大大促進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在《馬可·波羅遊記》以前,在中西交往中,中國一直是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去了解和認識中國以外的地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穆王西巡。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之後,一條從中國經中亞抵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出現了,中國對西方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唐朝時一大批西方的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紀以前,中西方還是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在13世紀以前,一直停留在道聽途說的間接接觸上,《馬可·波羅遊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誇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這又有意或者無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直接交往。
《馬可·波羅遊記》直接或間接地開闢了中西方直接聯繫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在今天,再探討馬可·波羅的《遊記》有多大真實性意義已經不是很大,因為他的《遊記》已經完全超出了一本書的價值,甚至超出了所有真實記述的書的價值。
元大都:盛世繁華的象徵
邱樹森先生認為:由於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元代的城市規模是很大的,城市經濟也很繁榮。元大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全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麵城牆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
這是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描述的元大都。
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門(東北門)至大都城東北隅進行勘查,總計發現東西向胡同22條。北京東直門(元崇仁門)至朝陽門(元齊化門)之間現仍保存的東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條。可見,相鄰兩城門區間內平列22條胡同,當是元大都城規劃的統一格式。今北京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內,所以改動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時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四次南下,圍攻金中都(現北京),在1214年,將中都攻陷,一把火毀了金朝苦心經營了63年的都城。
四十餘年後,忽必烈派遣劉秉忠來燕京相地,決定放棄以現宣武區為中心的金中都舊址,而在其東北的金代的瓊華島離宮,即現在北海公園為中心興建新都。
元大都又稱為哪吒城。當時主持興建元大都的劉秉忠通《易經》,精陰陽。他主持的元大都設計,完全恪守《周禮·考工記》中的布局。但元大都的城門隻建十一門,不開正北之門,這也依了八卦北為坎的方位方法。因為其方位“重險,陷也”,所以不開城門。也有人認為元大都之所以將京城少開了一個門,是受佛家“三頭六臂”之說的影響,南麵三門為三頭,東西三門是六臂,北麵隻有兩個門,代表哪吒腳下的兩個“風火輪”。
從《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問世以來,700年來關於它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一直不斷有人懷疑他是否到過中國,由於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逸事,《遊記》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之後,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對東方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遊記》中講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不再被視為荒誕不經的神話了。但現代學者又重新對《遊記》的真實性提出懷疑,因為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隻字未提,如長城、筷子、茶葉、中醫(如針灸)、漢字、印刷術、婦女纏足、用鸕鶿捕魚,等等。而這些事物在同一時期的波斯商人的遊記,以及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回國後的遊記都有記載。
麵對質疑,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願”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
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及其遊記,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被認為是神話。但《馬可·波羅遊記》打破了宗教的謬論和傳統的“天圓地方”說;同時《馬可·波羅遊記》對15世紀歐洲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義大利的哥倫布,葡萄牙的達·伽馬、鄂本篤,英國的卡勃特、安東尼·詹金森和詹森、馬丁·羅比歇等眾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讀了《馬可·波羅遊記》以後,紛紛東來,尋訪中國,大大促進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在《馬可·波羅遊記》以前,在中西交往中,中國一直是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去了解和認識中國以外的地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穆王西巡。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之後,一條從中國經中亞抵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出現了,中國對西方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唐朝時一大批西方的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紀以前,中西方還是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在13世紀以前,一直停留在道聽途說的間接接觸上,《馬可·波羅遊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誇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這又有意或者無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直接交往。
《馬可·波羅遊記》直接或間接地開闢了中西方直接聯繫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在今天,再探討馬可·波羅的《遊記》有多大真實性意義已經不是很大,因為他的《遊記》已經完全超出了一本書的價值,甚至超出了所有真實記述的書的價值。
元大都:盛世繁華的象徵
邱樹森先生認為:由於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元代的城市規模是很大的,城市經濟也很繁榮。元大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全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麵城牆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
這是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描述的元大都。
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門(東北門)至大都城東北隅進行勘查,總計發現東西向胡同22條。北京東直門(元崇仁門)至朝陽門(元齊化門)之間現仍保存的東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條。可見,相鄰兩城門區間內平列22條胡同,當是元大都城規劃的統一格式。今北京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內,所以改動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時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四次南下,圍攻金中都(現北京),在1214年,將中都攻陷,一把火毀了金朝苦心經營了63年的都城。
四十餘年後,忽必烈派遣劉秉忠來燕京相地,決定放棄以現宣武區為中心的金中都舊址,而在其東北的金代的瓊華島離宮,即現在北海公園為中心興建新都。
元大都又稱為哪吒城。當時主持興建元大都的劉秉忠通《易經》,精陰陽。他主持的元大都設計,完全恪守《周禮·考工記》中的布局。但元大都的城門隻建十一門,不開正北之門,這也依了八卦北為坎的方位方法。因為其方位“重險,陷也”,所以不開城門。也有人認為元大都之所以將京城少開了一個門,是受佛家“三頭六臂”之說的影響,南麵三門為三頭,東西三門是六臂,北麵隻有兩個門,代表哪吒腳下的兩個“風火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