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和名家一起縱覽元朝雄圖 作者:邢群麟/姚迪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朝的貨幣大量流出到西北的欽察、伊利汗國。這兩個汗國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統治,與我國元朝在經濟上、文化上聯繫十分密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元朝派到伊利汗國的丞相孛羅,幫助汗國採用元朝的鈔法,發行了紙幣,通行全國。伊兒汗不賽因時期(1317~1335年),大汗不斷地派使臣到中國來朝貢,有時一年之中達五次之多。元朝與伊利汗國的親密關係,加強了中國與伊朗、阿拉伯各地的經濟聯繫。
馬祖常《馬石田詩集》卷四載:“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這首詩記載著元朝與今伊朗地區的貿易關係。在呼和浩特郊區壩口子和武川縣,曾先後發現有波斯(今伊朗)的銀幣與金幣,查得這些貨幣來源是經過當時“絲綢北路”的“居延大道”通商貿易而帶來的。這條大道西連天山,東經陰山而達科爾沁草原,是一條聯繫元朝北部邊疆的捷徑。
元朝與歐洲的陸路貿易也非常發達。14世紀上半葉,塔納城的商業相繼操縱在熱那亞和威尼斯商人手中,許多歐洲商人從這裏出發,經過金帳汗國,來到中國進行貿易。月即別汗時期的金帳汗國都城別兒哥薩萊,是溝通中西方經濟和文化聯繫的“國際性”都市。考古工作者在金帳汗國故址發現了許多中國商品,如在薩拉托夫附近烏維克村找到的中國式絲織對襟衫,別兒哥薩萊發掘出有漢字銘文的銅鏡。當時在這些城市裏居住著大量從各國來的商人,歐洲商人不用親自到中國來,就能在這裏買到中國的絲織品。
海上千帆競逐,陸上駝鈴丁當。這就是當時元朝時貿易繁忙的景象。所以,元朝就成為西方人夢寐以求的黃金之國。雖然,僅僅經歷了百年的輝煌,但它不僅用鐵蹄踏翻了國家之間的藩籬,更用貿易溝通了中西。如果說前者是帶有野蠻意味的翻土,後者卻是播種,它撒下的自由貿易的種子,若幹年後終於成長為資本主義的參天大樹。
硝煙後的往來
一首悽美婉轉的歌謠飄蕩在蒼茫的大漠上,上天降下神奇的使者,那朵會唱歌的茉莉花,汗血寶馬的騎士將它摘下,送給那即將遠離的她,人兒就遠走天涯……茉莉花收起花蕊不說話,亂紅的花瓣在寒意中,淚珠一般飄落下,不久以後,人們告訴姑娘,在她的英雄臨死的時候,哽咽著呼喚遠方的她……
這些歌詞大多數人可能不熟悉,但提到歌劇《圖蘭朵》恐怕不知道的人不是很多。相傳這首歌是元朝時的江北民歌,由傳教士傳入歐洲。後來義大利歌劇音樂家普契尼將此曲編入歌劇《圖蘭朵》,才使此曲在中國重見天日。這首歌曲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由法國著名音樂家翻唱,被世人驚為天樂。
蒙古的幾次大規模西征和四大汗國的建立揭開了中國與歐洲交通的新篇章。大批歐俄的部族被裹脅東來;西征也在客觀上打通了交通的道路,一大批歐洲人,包括教土、使臣、商賈和旅行家,抱著各自不同的目的湧向東方。歐洲和元朝的交往變得密切而頻繁。歐洲人對蒙古原來很不了解。拔都的西徵引起了歐洲統治者們嚴重的不安和憂慮,因而極力謀求了解蒙古草原的狀況,阻止殺掠。1243年,新當選的教皇英諾森四世組織兩個使團出訪蒙古,使團帶著教皇寫給蒙古大汗勸諭勿攻基督教民的書信在伏爾加河上覲見拔都。拔都派他們前往蒙古麵見可汗貴由,貴由寫了勒令西歐的統治者們投降入貢的回信,交給他帶給教皇。這是蒙元與歐洲最早的交往。
邱樹森先生曾說:元朝時期,中國與歐洲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歐洲傳教士、商人大批東來,中國人也有到達歐洲的。元朝與歐洲的宗教關係很密切,貿易也很興旺。
元朝建立後,歐洲的商人和旅行家更是大量湧入中國,當時,除了有名的馬可·波羅外,還有與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尼可羅·康提一同被稱為中世紀四大旅行家的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也是義大利人,是義大利方濟各會托缽僧,他在《鄂多立克東遊錄》中記錄了在中國的見聞。在泉州,他在聖方濟各會寺廟中受到接待,他對他的方濟各會兄弟們建的大教堂和山間的修道院稱讚不已。杭州更使他驚奇。看到這些多種多樣的民族——漢人、蒙古人、佛教徒、聶思托裏安教徒——同居於這個大城市中,便對蒙古人的管理欽佩不已。“這樣多不同種族的人能夠平安地相居於唯一權力的管理之下,這一事件在我看來是世間一大奇蹟。”鄂多立克在北京待了兩三年之久,於1328年左右離開北京,經中亞之路返回歐洲。
禮尚往來是中國的傳統,元朝的時候也曾經派使節出使過歐洲。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派景教徒列邊騷馬帶著書信、禮品、錢幣,去耶路撒冷朝拜聖地,途中又受伊利汗國國王之託,首先到達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斯、羅馬,1286年騷馬在那不勒斯登陸。這時正值舊教皇死,新教皇未立。騷馬在羅馬盤桓之後,去往法蘭西,受到國王菲利浦四世的接見。1288年春,騷馬返抵羅馬。新教皇尼古拉四世熱烈地接待了騷馬,騷馬在勝利完成使命後,循原道返回。
馬祖常《馬石田詩集》卷四載:“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這首詩記載著元朝與今伊朗地區的貿易關係。在呼和浩特郊區壩口子和武川縣,曾先後發現有波斯(今伊朗)的銀幣與金幣,查得這些貨幣來源是經過當時“絲綢北路”的“居延大道”通商貿易而帶來的。這條大道西連天山,東經陰山而達科爾沁草原,是一條聯繫元朝北部邊疆的捷徑。
元朝與歐洲的陸路貿易也非常發達。14世紀上半葉,塔納城的商業相繼操縱在熱那亞和威尼斯商人手中,許多歐洲商人從這裏出發,經過金帳汗國,來到中國進行貿易。月即別汗時期的金帳汗國都城別兒哥薩萊,是溝通中西方經濟和文化聯繫的“國際性”都市。考古工作者在金帳汗國故址發現了許多中國商品,如在薩拉托夫附近烏維克村找到的中國式絲織對襟衫,別兒哥薩萊發掘出有漢字銘文的銅鏡。當時在這些城市裏居住著大量從各國來的商人,歐洲商人不用親自到中國來,就能在這裏買到中國的絲織品。
海上千帆競逐,陸上駝鈴丁當。這就是當時元朝時貿易繁忙的景象。所以,元朝就成為西方人夢寐以求的黃金之國。雖然,僅僅經歷了百年的輝煌,但它不僅用鐵蹄踏翻了國家之間的藩籬,更用貿易溝通了中西。如果說前者是帶有野蠻意味的翻土,後者卻是播種,它撒下的自由貿易的種子,若幹年後終於成長為資本主義的參天大樹。
硝煙後的往來
一首悽美婉轉的歌謠飄蕩在蒼茫的大漠上,上天降下神奇的使者,那朵會唱歌的茉莉花,汗血寶馬的騎士將它摘下,送給那即將遠離的她,人兒就遠走天涯……茉莉花收起花蕊不說話,亂紅的花瓣在寒意中,淚珠一般飄落下,不久以後,人們告訴姑娘,在她的英雄臨死的時候,哽咽著呼喚遠方的她……
這些歌詞大多數人可能不熟悉,但提到歌劇《圖蘭朵》恐怕不知道的人不是很多。相傳這首歌是元朝時的江北民歌,由傳教士傳入歐洲。後來義大利歌劇音樂家普契尼將此曲編入歌劇《圖蘭朵》,才使此曲在中國重見天日。這首歌曲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由法國著名音樂家翻唱,被世人驚為天樂。
蒙古的幾次大規模西征和四大汗國的建立揭開了中國與歐洲交通的新篇章。大批歐俄的部族被裹脅東來;西征也在客觀上打通了交通的道路,一大批歐洲人,包括教土、使臣、商賈和旅行家,抱著各自不同的目的湧向東方。歐洲和元朝的交往變得密切而頻繁。歐洲人對蒙古原來很不了解。拔都的西徵引起了歐洲統治者們嚴重的不安和憂慮,因而極力謀求了解蒙古草原的狀況,阻止殺掠。1243年,新當選的教皇英諾森四世組織兩個使團出訪蒙古,使團帶著教皇寫給蒙古大汗勸諭勿攻基督教民的書信在伏爾加河上覲見拔都。拔都派他們前往蒙古麵見可汗貴由,貴由寫了勒令西歐的統治者們投降入貢的回信,交給他帶給教皇。這是蒙元與歐洲最早的交往。
邱樹森先生曾說:元朝時期,中國與歐洲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歐洲傳教士、商人大批東來,中國人也有到達歐洲的。元朝與歐洲的宗教關係很密切,貿易也很興旺。
元朝建立後,歐洲的商人和旅行家更是大量湧入中國,當時,除了有名的馬可·波羅外,還有與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尼可羅·康提一同被稱為中世紀四大旅行家的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也是義大利人,是義大利方濟各會托缽僧,他在《鄂多立克東遊錄》中記錄了在中國的見聞。在泉州,他在聖方濟各會寺廟中受到接待,他對他的方濟各會兄弟們建的大教堂和山間的修道院稱讚不已。杭州更使他驚奇。看到這些多種多樣的民族——漢人、蒙古人、佛教徒、聶思托裏安教徒——同居於這個大城市中,便對蒙古人的管理欽佩不已。“這樣多不同種族的人能夠平安地相居於唯一權力的管理之下,這一事件在我看來是世間一大奇蹟。”鄂多立克在北京待了兩三年之久,於1328年左右離開北京,經中亞之路返回歐洲。
禮尚往來是中國的傳統,元朝的時候也曾經派使節出使過歐洲。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派景教徒列邊騷馬帶著書信、禮品、錢幣,去耶路撒冷朝拜聖地,途中又受伊利汗國國王之託,首先到達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斯、羅馬,1286年騷馬在那不勒斯登陸。這時正值舊教皇死,新教皇未立。騷馬在羅馬盤桓之後,去往法蘭西,受到國王菲利浦四世的接見。1288年春,騷馬返抵羅馬。新教皇尼古拉四世熱烈地接待了騷馬,騷馬在勝利完成使命後,循原道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