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和名家一起縱覽元朝雄圖 作者:邢群麟/姚迪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稱為“神風”。此後“神風”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
原來,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於是決定進攻日本。
今天,在日本今津一帶有抗元石壘的遺蹟,成為福岡市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這是日本鎌倉幕府在博多灣沿岸建造的反抗元軍進攻的石壩。石壩西起今津,東至箱崎,壩高約五、六尺,厚約一丈,沿自然地形長達二十餘公裏。這個石壩在元軍進攻的防衛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陸地上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卻不善於水陸兩棲作戰,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茫茫大海,止住了元朝擴張的鐵蹄。
蒙古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主要依靠的是它的騎兵,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上鮮有勝績。如在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而蒙古帝國也終於止住了擴張的步伐。
雖然擴張的步伐止住了,但交流卻是不能停止的。至元十五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失裏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但此後不久,占城王子布德(史書寫為補的)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數度討伐,但都沒有結果,元成宗時,元朝與占城恢復了和好關係。
這樣,當元朝的邊疆逐漸穩定下來後,逐漸與周圍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係,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正如邱樹森先生所說:東亞、南亞各國都是我國的近鄰,元朝交通方便,與這些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是非常密切的。
1976年,日本人在木浦附近新安郡的海底發掘了一艘700年前來自中國元朝的沉船,這艘沉船有12個船艙,發掘沉船的同時還挖掘出中國的瓷器、高麗的青瓷、日本的工藝品。可見這艘船是往返於三國之間的貿易商船。在發掘出大量商品的同時,同時還發掘了大約7萬枚元代錢幣。可見,當時,元朝的貨幣在當時世界是一種世界性的貨幣,類似於今天的美元。
元代的造幣業非常發達,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除了傳統的鑄幣外,還大量流行紙幣。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專門講述了中國元朝印刷、發行、市場流通使用紙幣的情況,使歐洲人為之大開眼界。
在互相的交流過程中,我國元朝的貨幣往東流出到達了高麗和日本。在經濟上,元朝與高麗通過互市進行物資交流和錢幣交換。貨幣往南主要流出到東南亞各國。《島夷誌略》記載,元朝商人從海路到安南、占城(今越南)經商,帶出一批財物和錢幣;元代旅行家周達觀寫的《真臘(柬埔寨)風土記》寫道,元朝的錢幣、金銀、銅器、錫器、漆盤、青瓷、麻布、雨傘、鐵鍋等,在真臘到處可見。公元1294年暹羅國王來元朝訪問,從此,元朝的商品、錢幣不斷流出到現今的泰國。
除了馬可·波羅外,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記述過元朝商人帶著商品和錢幣,到印度南部的俱蘭、獅子國、馬爾地夫去做生意的情景。
元朝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不僅僅局限在經濟上,還包括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麵。例如,當時有一位中國的禪師一寧就被日本天皇尊為國師。當時,元成宗為與日本修好,派遣一寧等為使者,出使日本。受到日本天皇後宇多隆重的歡迎。後宇多天皇對一寧十分尊敬,將一寧留下擔任鎌倉建長寺的主持,一寧也就留在日本弘揚佛法,公元1317年,一寧在日本京都南禪寺圓寂。他的塔祠至今仍存於日本京都南禪寺。
元朝除了與越南、日本關係密切外,與高麗的關係也從當初的敵對漸漸走向友好。
“衛兵學得高麗語,連臂低唱並即梨。”這是元朝詩人張昱寫的兩句詩。據《元史》記載,元朝時期高麗與元的關係很密切。特別是在高麗國王子至元十一年(1274),迎娶了忽必烈皇帝的公主為高麗皇後以後,雙方的關係更為密切。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高麗及後來的朝鮮學者很重視對元朝的文化加以學習。
元朝和高麗的友好往來在民間也非常頻繁,元代高麗文獻《老乞大》、《樸通事》二書生動地展現了這種友好畫麵。
有個例子很能體現這種友好的交往。當時高麗商人通常是與親戚鄰裏合夥入元營商,而且高麗商人常喜歡與中國商人一路同行。元朝商人對之熱情關照和教導,做商業參謀。高麗商人很感激地向人介紹說:“他是漢兒人,俺沿路來時好生多得他濟,路上吃的、馬匹草料,以至安下處,全是這哥哥生受。”起程回國時高麗客商對中國商人依依不捨地說:“咱每這般做了數月伴當嗬不曾麵赤,今後再廝見嗬,不是好兄弟那是什麽?”
化幹戈為玉帛,用友好往來代替刀兵相見,以商路上的駝鈴代替鐵騎的殺伐聲。再好的駿馬也有倦的時候,再鋒利的刀劍也有磨鈍的時候,當元朝學會以另一副友好的麵孔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時候,人們發現,馬背上貨物的魅力並不遜於全副武裝的甲兵。
原來,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於是決定進攻日本。
今天,在日本今津一帶有抗元石壘的遺蹟,成為福岡市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這是日本鎌倉幕府在博多灣沿岸建造的反抗元軍進攻的石壩。石壩西起今津,東至箱崎,壩高約五、六尺,厚約一丈,沿自然地形長達二十餘公裏。這個石壩在元軍進攻的防衛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陸地上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卻不善於水陸兩棲作戰,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茫茫大海,止住了元朝擴張的鐵蹄。
蒙古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主要依靠的是它的騎兵,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上鮮有勝績。如在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而蒙古帝國也終於止住了擴張的步伐。
雖然擴張的步伐止住了,但交流卻是不能停止的。至元十五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失裏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但此後不久,占城王子布德(史書寫為補的)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數度討伐,但都沒有結果,元成宗時,元朝與占城恢復了和好關係。
這樣,當元朝的邊疆逐漸穩定下來後,逐漸與周圍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係,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正如邱樹森先生所說:東亞、南亞各國都是我國的近鄰,元朝交通方便,與這些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是非常密切的。
1976年,日本人在木浦附近新安郡的海底發掘了一艘700年前來自中國元朝的沉船,這艘沉船有12個船艙,發掘沉船的同時還挖掘出中國的瓷器、高麗的青瓷、日本的工藝品。可見這艘船是往返於三國之間的貿易商船。在發掘出大量商品的同時,同時還發掘了大約7萬枚元代錢幣。可見,當時,元朝的貨幣在當時世界是一種世界性的貨幣,類似於今天的美元。
元代的造幣業非常發達,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除了傳統的鑄幣外,還大量流行紙幣。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專門講述了中國元朝印刷、發行、市場流通使用紙幣的情況,使歐洲人為之大開眼界。
在互相的交流過程中,我國元朝的貨幣往東流出到達了高麗和日本。在經濟上,元朝與高麗通過互市進行物資交流和錢幣交換。貨幣往南主要流出到東南亞各國。《島夷誌略》記載,元朝商人從海路到安南、占城(今越南)經商,帶出一批財物和錢幣;元代旅行家周達觀寫的《真臘(柬埔寨)風土記》寫道,元朝的錢幣、金銀、銅器、錫器、漆盤、青瓷、麻布、雨傘、鐵鍋等,在真臘到處可見。公元1294年暹羅國王來元朝訪問,從此,元朝的商品、錢幣不斷流出到現今的泰國。
除了馬可·波羅外,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記述過元朝商人帶著商品和錢幣,到印度南部的俱蘭、獅子國、馬爾地夫去做生意的情景。
元朝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不僅僅局限在經濟上,還包括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麵。例如,當時有一位中國的禪師一寧就被日本天皇尊為國師。當時,元成宗為與日本修好,派遣一寧等為使者,出使日本。受到日本天皇後宇多隆重的歡迎。後宇多天皇對一寧十分尊敬,將一寧留下擔任鎌倉建長寺的主持,一寧也就留在日本弘揚佛法,公元1317年,一寧在日本京都南禪寺圓寂。他的塔祠至今仍存於日本京都南禪寺。
元朝除了與越南、日本關係密切外,與高麗的關係也從當初的敵對漸漸走向友好。
“衛兵學得高麗語,連臂低唱並即梨。”這是元朝詩人張昱寫的兩句詩。據《元史》記載,元朝時期高麗與元的關係很密切。特別是在高麗國王子至元十一年(1274),迎娶了忽必烈皇帝的公主為高麗皇後以後,雙方的關係更為密切。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高麗及後來的朝鮮學者很重視對元朝的文化加以學習。
元朝和高麗的友好往來在民間也非常頻繁,元代高麗文獻《老乞大》、《樸通事》二書生動地展現了這種友好畫麵。
有個例子很能體現這種友好的交往。當時高麗商人通常是與親戚鄰裏合夥入元營商,而且高麗商人常喜歡與中國商人一路同行。元朝商人對之熱情關照和教導,做商業參謀。高麗商人很感激地向人介紹說:“他是漢兒人,俺沿路來時好生多得他濟,路上吃的、馬匹草料,以至安下處,全是這哥哥生受。”起程回國時高麗客商對中國商人依依不捨地說:“咱每這般做了數月伴當嗬不曾麵赤,今後再廝見嗬,不是好兄弟那是什麽?”
化幹戈為玉帛,用友好往來代替刀兵相見,以商路上的駝鈴代替鐵騎的殺伐聲。再好的駿馬也有倦的時候,再鋒利的刀劍也有磨鈍的時候,當元朝學會以另一副友好的麵孔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時候,人們發現,馬背上貨物的魅力並不遜於全副武裝的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