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極大的不悅衝上腦門,他將葆庚的名刺和信扔在一旁,躺在椅背上呼呼出氣。
大根瞟了一眼名刺後問道:“原來是先前的山西藩司葆庚,他不恨死了您嗎?為何還要來見您?”
是的,他為何要見我?張之洞默默地思索著:若說我現在是大學士軍機大臣,他想巴結的話,名刺上明明寫著“致仕”二字,既已不做官,就沒有巴結的必要。若說敘舊情,山西的舊情隻能使他痛苦,沒有哪個人願意自揭傷疤,何況當著刺傷他的人的麵?
那麽隻有一點,葆庚是想在我的麵前炫耀他這些年的高官厚祿,炫耀他的蒙恩加三級致仕。而且還要翻案:他當時沒有錯。。真學問”三個字,不是分明指責我當時隻憑書生意氣而缺乏真學問嗎?
好個貪官汙吏葆庚!他既敢這樣肆無忌憚地在我麵前耀武揚威,把他叫來,好好地訓斥一頓。張之洞正要大根把這話告訴送信的人,轉念一想,又覺得大沒意思:是誰使得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誰使得他敢於否定自己的罪行,秋後算帳?還不是朝廷嗎?還不是有一批居高位掌重權的人和他站在一邊嗎?張之洞又想起剛到武昌不久,便收到曾國荃寄來的由王定安寫的《湘軍記》。在序言裏,曾國荃竟然無視事實,顛倒黑白,稱王定安為異才,隻因命運不好而仕途不順。當時他真想和這個橫蠻不講理的曾老九打一番官司,隻是那時正在籌建鐵廠,忙得不可開交,實在分不出這份心來才作罷。許多正派清廉的人受壓遭屈,痛苦一生,卻有更多像葆庚、王定安這樣的宵小之徒,偏偏左右逢源,快樂享受一輩子,說不定還要在史冊上留下一個美名。這天道人世,難道真的原本就不公不平嗎?
張之洞很有些心灰起來,吩咐大根:“你告訴送信的人,我近來身體不適,見麵一事,以後再說吧!”
大根心裏有氣說:“四叔,讓他來,您教訓他一頓,殺一殺這個老東西的威風!”
張之洞嘆了一口氣,苦笑道:“我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閑氣。我犯不著與葆庚這種無謂人爭閑氣,弄得自己不舒服。”
就在張之洞進京後事事不順,心情抑鬱時,武昌城又給他傳來一件極不幸的消息:佩玉永遠離開了他和孩子們,撒手走了。
得到噩耗後,張之洞老淚縱橫,一連幾天都沉浸在悲哀之中。
自從光緒十年佩玉過門來,陪伴他至今已是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間,佩玉為他生下兩個兒子,為他操持家政,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奉獻了一個女人的全部生命。離開武昌時,佩玉雖已病重,但還隻有五十一二歲,張之洞沒有想到她會先他而去,隻是囑咐她好好養病,病好後再進京。仁侃雖已跟著他北上,擬於明年與王懿榮的侄女完婚,但還有仁實在家陪著。另外,念扔準兒夫婦都近在咫尺,隨時可以照應。張之洞對佩玉留在武昌是放得心的。原指望她明年春暖時來京師,參加兒子的婚禮,不料竟然看不到兒子大喜這一天了!
張之洞悲痛的心情中更多的是愧疚。在準兒未嫁、環兒未過門的那八九年的日子裏,張之洞盡管忙碌,很少有繾綣纏綿、兩情相依的時候,但心裏還是有佩玉的。有時,他也會叫佩玉給他彈上一曲,在她優美的琴聲中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佩玉對他的情愛。有時,他也會和佩玉興致濃鬱地談些家常瑣事,回憶太原、廣州時的往事。在絮絮叨叨的對話中,感受到夫妻真情的可貴和世俗生活的樂趣。後來,環兒過了門,大大地分去了他對佩玉的愛戀。再後來,他一天天的衰老,又加之洋務局廠的諸多不順,佩玉雖仍給他操持家政,但他的心中卻對她漸漸地淡薄了,有時甚至不會感覺到她的存在。
張之洞知道,最後使佩玉生下大病並一病不起的則是因為織布局事件。
由李滿庫而引帶出的織布局事件,給張之洞很大的打擊。事情後來的處理雖說還算滿意,但張之洞卻一直將織布局事件視為他洋務事業的一大汙點。他恨李滿庫不爭氣,給他丟臉,這種惱怒也自然遷到佩玉的頭上。佩玉為此忍氣吞聲。她沒有在丈夫麵前為弟弟辯護過半句,背地裏常常以淚洗麵。就這樣,她終於落下病根。張之洞也知道佩玉是無辜的。自己心緒平和的時候也會去勸慰她,但越這樣,佩玉越會深感愧疚,終於由自怨自艾而自害自戕!
張之洞猛然想到,像佩玉這樣善良而懦弱的才女,其實是不應該嫁到官家,尤其不應該嫁一個像他這樣以功名事業為生命的大官丈夫的。倘若佩玉嫁一個與她誌趣相投的男人,夫唱婦隨,琴瑟和諧,或許沒有地位,也或許一輩子清貧,但夫妻之間以沫相濡,互為依伴,內心是充實的、甜美的,不會再有別的女人進門來分出丈夫的愛,也不會因為擁有權勢而導致意外的不幸。
娶佩玉的時候,張之洞對將給佩玉帶來幸福是充滿著絕對信心的。回頭來看,二十多年間,佩玉跟著他,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幸福。
回想過去做閑官的時候,他與石夫人、王夫人之間也曾有過很恩愛的夫妻情意,做督撫以後,一年到頭,有操不盡的心、做不完的事,家庭情趣的確少了很多。難道說,權與情就一定互不相容嗎?難道說,追求功名事業就必須要犧牲愛情和親情嗎?
大根瞟了一眼名刺後問道:“原來是先前的山西藩司葆庚,他不恨死了您嗎?為何還要來見您?”
是的,他為何要見我?張之洞默默地思索著:若說我現在是大學士軍機大臣,他想巴結的話,名刺上明明寫著“致仕”二字,既已不做官,就沒有巴結的必要。若說敘舊情,山西的舊情隻能使他痛苦,沒有哪個人願意自揭傷疤,何況當著刺傷他的人的麵?
那麽隻有一點,葆庚是想在我的麵前炫耀他這些年的高官厚祿,炫耀他的蒙恩加三級致仕。而且還要翻案:他當時沒有錯。。真學問”三個字,不是分明指責我當時隻憑書生意氣而缺乏真學問嗎?
好個貪官汙吏葆庚!他既敢這樣肆無忌憚地在我麵前耀武揚威,把他叫來,好好地訓斥一頓。張之洞正要大根把這話告訴送信的人,轉念一想,又覺得大沒意思:是誰使得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誰使得他敢於否定自己的罪行,秋後算帳?還不是朝廷嗎?還不是有一批居高位掌重權的人和他站在一邊嗎?張之洞又想起剛到武昌不久,便收到曾國荃寄來的由王定安寫的《湘軍記》。在序言裏,曾國荃竟然無視事實,顛倒黑白,稱王定安為異才,隻因命運不好而仕途不順。當時他真想和這個橫蠻不講理的曾老九打一番官司,隻是那時正在籌建鐵廠,忙得不可開交,實在分不出這份心來才作罷。許多正派清廉的人受壓遭屈,痛苦一生,卻有更多像葆庚、王定安這樣的宵小之徒,偏偏左右逢源,快樂享受一輩子,說不定還要在史冊上留下一個美名。這天道人世,難道真的原本就不公不平嗎?
張之洞很有些心灰起來,吩咐大根:“你告訴送信的人,我近來身體不適,見麵一事,以後再說吧!”
大根心裏有氣說:“四叔,讓他來,您教訓他一頓,殺一殺這個老東西的威風!”
張之洞嘆了一口氣,苦笑道:“我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閑氣。我犯不著與葆庚這種無謂人爭閑氣,弄得自己不舒服。”
就在張之洞進京後事事不順,心情抑鬱時,武昌城又給他傳來一件極不幸的消息:佩玉永遠離開了他和孩子們,撒手走了。
得到噩耗後,張之洞老淚縱橫,一連幾天都沉浸在悲哀之中。
自從光緒十年佩玉過門來,陪伴他至今已是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間,佩玉為他生下兩個兒子,為他操持家政,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奉獻了一個女人的全部生命。離開武昌時,佩玉雖已病重,但還隻有五十一二歲,張之洞沒有想到她會先他而去,隻是囑咐她好好養病,病好後再進京。仁侃雖已跟著他北上,擬於明年與王懿榮的侄女完婚,但還有仁實在家陪著。另外,念扔準兒夫婦都近在咫尺,隨時可以照應。張之洞對佩玉留在武昌是放得心的。原指望她明年春暖時來京師,參加兒子的婚禮,不料竟然看不到兒子大喜這一天了!
張之洞悲痛的心情中更多的是愧疚。在準兒未嫁、環兒未過門的那八九年的日子裏,張之洞盡管忙碌,很少有繾綣纏綿、兩情相依的時候,但心裏還是有佩玉的。有時,他也會叫佩玉給他彈上一曲,在她優美的琴聲中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佩玉對他的情愛。有時,他也會和佩玉興致濃鬱地談些家常瑣事,回憶太原、廣州時的往事。在絮絮叨叨的對話中,感受到夫妻真情的可貴和世俗生活的樂趣。後來,環兒過了門,大大地分去了他對佩玉的愛戀。再後來,他一天天的衰老,又加之洋務局廠的諸多不順,佩玉雖仍給他操持家政,但他的心中卻對她漸漸地淡薄了,有時甚至不會感覺到她的存在。
張之洞知道,最後使佩玉生下大病並一病不起的則是因為織布局事件。
由李滿庫而引帶出的織布局事件,給張之洞很大的打擊。事情後來的處理雖說還算滿意,但張之洞卻一直將織布局事件視為他洋務事業的一大汙點。他恨李滿庫不爭氣,給他丟臉,這種惱怒也自然遷到佩玉的頭上。佩玉為此忍氣吞聲。她沒有在丈夫麵前為弟弟辯護過半句,背地裏常常以淚洗麵。就這樣,她終於落下病根。張之洞也知道佩玉是無辜的。自己心緒平和的時候也會去勸慰她,但越這樣,佩玉越會深感愧疚,終於由自怨自艾而自害自戕!
張之洞猛然想到,像佩玉這樣善良而懦弱的才女,其實是不應該嫁到官家,尤其不應該嫁一個像他這樣以功名事業為生命的大官丈夫的。倘若佩玉嫁一個與她誌趣相投的男人,夫唱婦隨,琴瑟和諧,或許沒有地位,也或許一輩子清貧,但夫妻之間以沫相濡,互為依伴,內心是充實的、甜美的,不會再有別的女人進門來分出丈夫的愛,也不會因為擁有權勢而導致意外的不幸。
娶佩玉的時候,張之洞對將給佩玉帶來幸福是充滿著絕對信心的。回頭來看,二十多年間,佩玉跟著他,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幸福。
回想過去做閑官的時候,他與石夫人、王夫人之間也曾有過很恩愛的夫妻情意,做督撫以後,一年到頭,有操不盡的心、做不完的事,家庭情趣的確少了很多。難道說,權與情就一定互不相容嗎?難道說,追求功名事業就必須要犧牲愛情和親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