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另一個擔心,便是他耗費多年心血經辦的洋務局廠,會因這場變故而受池魚之殃。這個擔心在幾個月後也慢慢消除了。鐵廠和鐵路都和先前一樣在正常的生產和施工中,盛宣懷及其得力助手們依舊在興趣濃厚地經營著,並對前景十分看好。其它如漢陽槍炮廠、漢陽火藥廠、紡紗局、織布局、製麻局、繅絲局也事事照舊。
張之洞的仕途沒遇到障礙,他所致力的洋務事業也沒多大的影響。湖廣總督衙門的運轉一切如常,然而中國的政壇卻因這次變故而大傷元氣,中國社會的進展也因此而中止甚或倒退。西方各國曾因新政而對中國燃起的一點希望之火也遭澆滅,灰藍色的眼睛裏充滿著對這個古老之國的政治不可理解的迷惘神色。中國的億萬百姓,也從此失去了以和平方式獲得富強的機會,被迫走上血與火的痛苦之路。神州大地,再度陷於壓抑、沉悶、暗淡的時空大隧道中。
終於,這種畸形的陳舊統治術導致了一場更為混亂更為可怕的大動盪,大清帝國因此蒙受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搖搖欲墜的愛新覺羅王朝幾近覆沒!
第四章 互保東南
一 麵對廢立大事,三個總督三種態度
慈禧再度訓政的第二天,光緒便從養心殿搬出,住進紫禁城西邊南海中一個名曰瀛台的孤島上,對外稱之為養病,其實已被軟禁,身邊隻有幾個太監和宮女服侍。他的正妻那拉氏皇後原本就和他不投緣,現在則幹脆投入她的姑媽懷抱,與丈夫斷絕了聯繫。與皇後同日冊封的瑾妃平素嫉妒妹妹珍妃的獨寵,此時更有幸災樂禍的快感。她明白表示站在皇後一邊。至於珍妃,本就招慈禧的嫌惡,正好以幹預朝政的罪名將她打人冷宮。其他幾個地位低的妃子更是不敢上瀛台。於是,光緒身邊便沒有一個妃嬪了。
他一天到晚孤孑一身,形影相弔,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可憐的皇帝,心緒痛苦到了極點。先前隻相信康有為所說的“若不變法,求為長安一布衣亦不能”,卻沒有想到,變法後的遭遇,也同樣是“求為長安一布衣而不能”。光緒的性格本脆弱,體質又單薄,遭此打擊後,果然大病了一場。從此他便木木訥訥的,形跡近於呆滯。每月朔望之日,他照例被太監引導,乘坐一葉小舟渡過水麵,進宮向太後請安,背誦兩句固定的台詞後便不再開口,一旁垂手侍立。慈禧也覺得難堪,便吩咐跪安,讓太監重新將他帶回瀛台。有時慈禧會見重要的外國客人,為避免洋人猜疑,也把光緒帶在身邊。光緒同樣如一尊木偶似的,不說話,甚至笑都不笑一下。
於是,有機會見到皇上的大臣們都私下議論起來:皇上莫非真的神誌上出了毛病,否則怎麽這樣目光呆癡,麵無表情,精神委靡,言辭木訥?皇上畢竟是皇上,太後畢竟年事已高,反省之後的皇上仍得要回宮處理軍國大事,大清國今後還得由皇上來掌管。皇上病得這樣,如何能擔當起君王的重任呢?在皇族裏,則有人在偷偷議論著更大的事情:皇上這個樣子,得趕緊另打主意。前代可援引的舊例不外乎兩種:一是廢,一是讓。無論是廢是讓,都得有個取代者。誰做這個取代者合適呢?有幾個王府在遍視近支黃帶子之後,對這個天大的好處有可能降落在自己府內抱著希望,於是便對大位懷著覬覦之心,躍躍欲試地在各權貴府第中穿來走去,打聽聯絡,尋求機會,以求一逞。這其中有一家自認為可能性最大,遂最踴躍,最熱中,這一家便是位於西城平安裏的端郡王府。府主名載漪。
說起載漪的身世來,可非比一般。他是道光帝的第五子惇王奕諒的次子,奕琮是鹹豐帝的弟弟,恭王、醇王的哥哥,當今皇上的親伯父。載漪則是皇上的嫡堂兄弟。載漪的長兄載濂在父親去世後承襲王位。按祖製,載漪不可能再封王。載漪的封王是因為過繼給瑞王府的原因。
嘉慶帝的第四子綿忻封瑞親王,綿忻去世後其子奕誌承襲王爵,奕誌無子,為使國不除,鹹豐帝讓侄兒載漪出為奕誌的嗣子,承襲王爵。內閣述旨時,因筆誤將瑞寫成端,聖旨不可改,遂將錯就錯,瑞王便變成了端王,載漪就這樣成了端郡王。載漪的長子溥雋年方十六歲。從血統來說,若為光緒嗣子,他不如出身醇王府的光緒諸侄,若為同治嗣子,那他就是最為親近的侄輩了。這是從父輩一脈來看,若從母係一脈看,溥雋則有著別人不能攀比的優勢,這是因為他的母親乃慈禧的內侄女。
慈禧的弟弟桂祥有三個女兒,長女乃光緒之後,次女即溥雋之母,三女則為輔國公載澤的福晉。當年光緒即位,除開為鹹豐的親侄外,更仗著母親是慈禧的親妹的緣故。滿朝文武都知道老佛爺的私心,若要立嗣,最佳人選必為溥雋。因為醇王府現今的溥字輩,並非老佛爺之妹的血脈,乃是老醇王的側福晉劉佳氏的後代。
載漪自然深知端王府目前所處的形勢,故對慈禧百般逢迎,務必要討得這位大清神器授予者的歡心。
對於四歲進宮的光緒,慈禧經歷了一個從期望到失望的過程。當她得知光緒竟然聽從康有為的奸謀,居然有圍攻頤和園的想法時,這個一生強悍,隻能製人不能製於人的女人終於狂怒了,失望升格為仇恨。她決定要將親手立的皇帝,再親手廢掉。心存這個念頭後,她遍視近支各王府,目光最後也停留在溥雋的身上。她叫載漪把溥雋帶進宮來瞧瞧,又特為邀請蒙古老狀元、同治皇後的父親、她的親家翁崇綺一旁觀察。
張之洞的仕途沒遇到障礙,他所致力的洋務事業也沒多大的影響。湖廣總督衙門的運轉一切如常,然而中國的政壇卻因這次變故而大傷元氣,中國社會的進展也因此而中止甚或倒退。西方各國曾因新政而對中國燃起的一點希望之火也遭澆滅,灰藍色的眼睛裏充滿著對這個古老之國的政治不可理解的迷惘神色。中國的億萬百姓,也從此失去了以和平方式獲得富強的機會,被迫走上血與火的痛苦之路。神州大地,再度陷於壓抑、沉悶、暗淡的時空大隧道中。
終於,這種畸形的陳舊統治術導致了一場更為混亂更為可怕的大動盪,大清帝國因此蒙受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搖搖欲墜的愛新覺羅王朝幾近覆沒!
第四章 互保東南
一 麵對廢立大事,三個總督三種態度
慈禧再度訓政的第二天,光緒便從養心殿搬出,住進紫禁城西邊南海中一個名曰瀛台的孤島上,對外稱之為養病,其實已被軟禁,身邊隻有幾個太監和宮女服侍。他的正妻那拉氏皇後原本就和他不投緣,現在則幹脆投入她的姑媽懷抱,與丈夫斷絕了聯繫。與皇後同日冊封的瑾妃平素嫉妒妹妹珍妃的獨寵,此時更有幸災樂禍的快感。她明白表示站在皇後一邊。至於珍妃,本就招慈禧的嫌惡,正好以幹預朝政的罪名將她打人冷宮。其他幾個地位低的妃子更是不敢上瀛台。於是,光緒身邊便沒有一個妃嬪了。
他一天到晚孤孑一身,形影相弔,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可憐的皇帝,心緒痛苦到了極點。先前隻相信康有為所說的“若不變法,求為長安一布衣亦不能”,卻沒有想到,變法後的遭遇,也同樣是“求為長安一布衣而不能”。光緒的性格本脆弱,體質又單薄,遭此打擊後,果然大病了一場。從此他便木木訥訥的,形跡近於呆滯。每月朔望之日,他照例被太監引導,乘坐一葉小舟渡過水麵,進宮向太後請安,背誦兩句固定的台詞後便不再開口,一旁垂手侍立。慈禧也覺得難堪,便吩咐跪安,讓太監重新將他帶回瀛台。有時慈禧會見重要的外國客人,為避免洋人猜疑,也把光緒帶在身邊。光緒同樣如一尊木偶似的,不說話,甚至笑都不笑一下。
於是,有機會見到皇上的大臣們都私下議論起來:皇上莫非真的神誌上出了毛病,否則怎麽這樣目光呆癡,麵無表情,精神委靡,言辭木訥?皇上畢竟是皇上,太後畢竟年事已高,反省之後的皇上仍得要回宮處理軍國大事,大清國今後還得由皇上來掌管。皇上病得這樣,如何能擔當起君王的重任呢?在皇族裏,則有人在偷偷議論著更大的事情:皇上這個樣子,得趕緊另打主意。前代可援引的舊例不外乎兩種:一是廢,一是讓。無論是廢是讓,都得有個取代者。誰做這個取代者合適呢?有幾個王府在遍視近支黃帶子之後,對這個天大的好處有可能降落在自己府內抱著希望,於是便對大位懷著覬覦之心,躍躍欲試地在各權貴府第中穿來走去,打聽聯絡,尋求機會,以求一逞。這其中有一家自認為可能性最大,遂最踴躍,最熱中,這一家便是位於西城平安裏的端郡王府。府主名載漪。
說起載漪的身世來,可非比一般。他是道光帝的第五子惇王奕諒的次子,奕琮是鹹豐帝的弟弟,恭王、醇王的哥哥,當今皇上的親伯父。載漪則是皇上的嫡堂兄弟。載漪的長兄載濂在父親去世後承襲王位。按祖製,載漪不可能再封王。載漪的封王是因為過繼給瑞王府的原因。
嘉慶帝的第四子綿忻封瑞親王,綿忻去世後其子奕誌承襲王爵,奕誌無子,為使國不除,鹹豐帝讓侄兒載漪出為奕誌的嗣子,承襲王爵。內閣述旨時,因筆誤將瑞寫成端,聖旨不可改,遂將錯就錯,瑞王便變成了端王,載漪就這樣成了端郡王。載漪的長子溥雋年方十六歲。從血統來說,若為光緒嗣子,他不如出身醇王府的光緒諸侄,若為同治嗣子,那他就是最為親近的侄輩了。這是從父輩一脈來看,若從母係一脈看,溥雋則有著別人不能攀比的優勢,這是因為他的母親乃慈禧的內侄女。
慈禧的弟弟桂祥有三個女兒,長女乃光緒之後,次女即溥雋之母,三女則為輔國公載澤的福晉。當年光緒即位,除開為鹹豐的親侄外,更仗著母親是慈禧的親妹的緣故。滿朝文武都知道老佛爺的私心,若要立嗣,最佳人選必為溥雋。因為醇王府現今的溥字輩,並非老佛爺之妹的血脈,乃是老醇王的側福晉劉佳氏的後代。
載漪自然深知端王府目前所處的形勢,故對慈禧百般逢迎,務必要討得這位大清神器授予者的歡心。
對於四歲進宮的光緒,慈禧經歷了一個從期望到失望的過程。當她得知光緒竟然聽從康有為的奸謀,居然有圍攻頤和園的想法時,這個一生強悍,隻能製人不能製於人的女人終於狂怒了,失望升格為仇恨。她決定要將親手立的皇帝,再親手廢掉。心存這個念頭後,她遍視近支各王府,目光最後也停留在溥雋的身上。她叫載漪把溥雋帶進宮來瞧瞧,又特為邀請蒙古老狀元、同治皇後的父親、她的親家翁崇綺一旁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