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拖長著聲調說出這三個字後,語氣完全換成了一個心地良善性情溫和的老太太的腔調:“你還年輕,不大懂事,額娘要對你說幾句腹心話。咱們大清國是滿洲人打的天下,也要靠滿洲人出死力氣來保。滿洲人不過四百萬。而漢人有四萬萬,咱們一個滿洲人要頂一百個漢人,如果不給滿洲人超過漢人一百倍的好處,他會出超過漢人一百倍的力嗎?皇帝呀,你變法也好,維新也好,有一條你要記住,就是不能得罪了滿洲人。得罪滿洲人,也就得罪了祖宗,最終就會失去江山。漢人,歸根到底是不可信賴的呀!你千萬要記住,這是列祖列宗世代相傳的家法。”
光緒木頭似的呆立著,再也不知說什麽為好了。
“皇帝,額娘今天還要跟你說句咱們娘兒倆的家常話。”對於光緒侍立在旁恭聽而不回話的情景,慈禧已經習慣了,她並不需要他的回話,隻需要他聽進去。“家常話”,這幾個字倒喚起光緒的格外注意。在光緒的記憶中,慈禧對他這個兒子是很少說家常話的。未親政之前,見麵時總是問他書讀得怎麽樣,字寫得如何,末了總要加上一句“多習滿文”。親政之後,見麵時便是說的政事國事。至於他的身體怎樣,吃得如何,睡得如何,心裏的喜怒哀樂等等,她一概不問。一般百姓家所常要說到的三姑六舅表親遠戚的話,慈禧更是閉口不提。所有這些,與他一個月見一次麵的親生母親比起來,完全是兩回事。母親隻關心他的健康和心情,其它並不多問。所以從小到大,光緒與他這個名義上的“親額娘”總是親不起來。今天,她卻要說起家常話來了,真真少有!
“我的娘家侄女你不喜歡,偏偏喜歡那個不安本分的珍丫頭,這或許是前世的緣分不夠,我也沒有辦法。”慈禧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但皇後是後宮之主,掌六院,管妃嬪,這是祖宗定下的製度。你不能剝奪她的權利,亂了這個規矩。”
光緒急道:“我沒有剝奪過皇後的權利。”
“早幾天大公主過生,你國事忙不能來,可以體諒,但你送的禮物,理應由皇後而不應由珍妃轉送。你這樣做,不僅冷落了皇後,也看輕了大公主。你懂嗎?”
光緒惘然望著慈禧,好半天才似答非答地說:“孩兒知道了。”
五 光緒帝兩頒衣帶詔,譚嗣同夜訪法華寺
回宮中的路上,坐在豪華馬拉轎車裏的光緒的思緒一直沒有停過,他回顧詔定國是三個月來自己的所作所為。要說失誤,同時罷禮部六堂官一事或許可以說得上,太後說的“意氣用事”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其它的事,包括議論最多的裁撤衙門的事,也並沒有做錯,隻是徐致靖老先生所說的:快了一點。怎麽能不快呢,光緒心裏急呀,急大清國總不爭氣:處處不如洋人,事事受洋人掣肘欺負;急自己徒有空名而沒有實權,急那些文武官員隻知道享受朝廷給他們的權利和俸祿,卻從不替朝廷分擔憂愁。從上到下,數以萬計的官員,幾個有心肝血性?俟河之清,人生幾何?光緒恨不得一個夜晚就把眼前這些不如意的事一掃而光。他時常因身邊的大臣和各省督撫不能理解他的心而苦惱、而焦煩、而憤怒,但今天慈禧的一番斥責,卻也使一直處在燃燒狀態中的年輕皇帝冷靜了許多。
這三個月來確實得罪了不少人,所得罪的人中又多為那些懶散乎庸慣了的滿人。他們表麵不做聲,心裏不服氣,說不定,他們都在暗中跑園子,向太後訴苦,求太後為他們做主。再說,梁啓超也太過分了。揚州屠城,這是在揭老祖宗的醜事。向學生說這些,將會導致什麽後果,這不明擺著授人以柄嗎?另外,還有太後提到的康有為的孔子卒後紀年的事,這也是一件無任何實際意義,隻能招致非議的標新立異之舉。光緒突然想到,康有為、梁啓超其實隻是書生而已,他們並沒有切實的仕宦經歷。隨著他又想起徐致靖、楊深秀,想起楊銳、譚嗣同、劉光第、林旭,這幾個月來所提拔重用的竟然全是沒有政務經驗的書生。自從翁師傅回籍後,有關新政事,身旁就再也沒有一個既有熱情又有威望的大臣可以商量了,有一位眾望所歸的張之洞,本是替代翁師傅的最好人物,卻又在晉京的半途之中折轉回武昌。
猛然間,光緒有了一種孤立無援之感。這種感覺一旦湧出,生性脆弱的他便不由自主地慌亂起來。這時,慈禧的震怒和訓斥,懷塔布、許寶睽及光祿寺等衙門官員的怨恨,榮祿、剛毅、徐桐等人頻繁地進出園子,以及最近董福祥甘軍的進駐長辛店、聶士成武衛軍的抵達天津,這一係列現象,便亂鬧鬧地交疊重複地出現在光緒的腦海中,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在心中產生。他似乎明白地看到:自己其實是手無寸權,這身九龍袍服不過是戲台上的行頭而已。他又仿佛看到前麵的道路越來越狹窄,越來越黑暗。他這幾個月來的朝幹夕惕,好比是在掘深淵,挖鴻溝,過不了多久,自己就將會來到淵溝的邊上,被人推下去跌得粉身碎骨……
直到在養心殿東暖閣裏坐下許久,光緒的一顆心仍在怦怦亂跳,他還未從恐懼中走出來。
下午四點鍾,是宮中的午飯時候,他特為召珍妃進宮來陪侍吃飯。珍妃的到來,使他的心定了許多。席上,他把慈禧的訓斥一五一十地告訴珍妃,把大公主過生日那天因為送禮惹得皇後和太後不快的事,也對她說了。珍妃說:“當時我就看出來了,我沒有理睬她們。”
光緒木頭似的呆立著,再也不知說什麽為好了。
“皇帝,額娘今天還要跟你說句咱們娘兒倆的家常話。”對於光緒侍立在旁恭聽而不回話的情景,慈禧已經習慣了,她並不需要他的回話,隻需要他聽進去。“家常話”,這幾個字倒喚起光緒的格外注意。在光緒的記憶中,慈禧對他這個兒子是很少說家常話的。未親政之前,見麵時總是問他書讀得怎麽樣,字寫得如何,末了總要加上一句“多習滿文”。親政之後,見麵時便是說的政事國事。至於他的身體怎樣,吃得如何,睡得如何,心裏的喜怒哀樂等等,她一概不問。一般百姓家所常要說到的三姑六舅表親遠戚的話,慈禧更是閉口不提。所有這些,與他一個月見一次麵的親生母親比起來,完全是兩回事。母親隻關心他的健康和心情,其它並不多問。所以從小到大,光緒與他這個名義上的“親額娘”總是親不起來。今天,她卻要說起家常話來了,真真少有!
“我的娘家侄女你不喜歡,偏偏喜歡那個不安本分的珍丫頭,這或許是前世的緣分不夠,我也沒有辦法。”慈禧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但皇後是後宮之主,掌六院,管妃嬪,這是祖宗定下的製度。你不能剝奪她的權利,亂了這個規矩。”
光緒急道:“我沒有剝奪過皇後的權利。”
“早幾天大公主過生,你國事忙不能來,可以體諒,但你送的禮物,理應由皇後而不應由珍妃轉送。你這樣做,不僅冷落了皇後,也看輕了大公主。你懂嗎?”
光緒惘然望著慈禧,好半天才似答非答地說:“孩兒知道了。”
五 光緒帝兩頒衣帶詔,譚嗣同夜訪法華寺
回宮中的路上,坐在豪華馬拉轎車裏的光緒的思緒一直沒有停過,他回顧詔定國是三個月來自己的所作所為。要說失誤,同時罷禮部六堂官一事或許可以說得上,太後說的“意氣用事”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其它的事,包括議論最多的裁撤衙門的事,也並沒有做錯,隻是徐致靖老先生所說的:快了一點。怎麽能不快呢,光緒心裏急呀,急大清國總不爭氣:處處不如洋人,事事受洋人掣肘欺負;急自己徒有空名而沒有實權,急那些文武官員隻知道享受朝廷給他們的權利和俸祿,卻從不替朝廷分擔憂愁。從上到下,數以萬計的官員,幾個有心肝血性?俟河之清,人生幾何?光緒恨不得一個夜晚就把眼前這些不如意的事一掃而光。他時常因身邊的大臣和各省督撫不能理解他的心而苦惱、而焦煩、而憤怒,但今天慈禧的一番斥責,卻也使一直處在燃燒狀態中的年輕皇帝冷靜了許多。
這三個月來確實得罪了不少人,所得罪的人中又多為那些懶散乎庸慣了的滿人。他們表麵不做聲,心裏不服氣,說不定,他們都在暗中跑園子,向太後訴苦,求太後為他們做主。再說,梁啓超也太過分了。揚州屠城,這是在揭老祖宗的醜事。向學生說這些,將會導致什麽後果,這不明擺著授人以柄嗎?另外,還有太後提到的康有為的孔子卒後紀年的事,這也是一件無任何實際意義,隻能招致非議的標新立異之舉。光緒突然想到,康有為、梁啓超其實隻是書生而已,他們並沒有切實的仕宦經歷。隨著他又想起徐致靖、楊深秀,想起楊銳、譚嗣同、劉光第、林旭,這幾個月來所提拔重用的竟然全是沒有政務經驗的書生。自從翁師傅回籍後,有關新政事,身旁就再也沒有一個既有熱情又有威望的大臣可以商量了,有一位眾望所歸的張之洞,本是替代翁師傅的最好人物,卻又在晉京的半途之中折轉回武昌。
猛然間,光緒有了一種孤立無援之感。這種感覺一旦湧出,生性脆弱的他便不由自主地慌亂起來。這時,慈禧的震怒和訓斥,懷塔布、許寶睽及光祿寺等衙門官員的怨恨,榮祿、剛毅、徐桐等人頻繁地進出園子,以及最近董福祥甘軍的進駐長辛店、聶士成武衛軍的抵達天津,這一係列現象,便亂鬧鬧地交疊重複地出現在光緒的腦海中,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在心中產生。他似乎明白地看到:自己其實是手無寸權,這身九龍袍服不過是戲台上的行頭而已。他又仿佛看到前麵的道路越來越狹窄,越來越黑暗。他這幾個月來的朝幹夕惕,好比是在掘深淵,挖鴻溝,過不了多久,自己就將會來到淵溝的邊上,被人推下去跌得粉身碎骨……
直到在養心殿東暖閣裏坐下許久,光緒的一顆心仍在怦怦亂跳,他還未從恐懼中走出來。
下午四點鍾,是宮中的午飯時候,他特為召珍妃進宮來陪侍吃飯。珍妃的到來,使他的心定了許多。席上,他把慈禧的訓斥一五一十地告訴珍妃,把大公主過生日那天因為送禮惹得皇後和太後不快的事,也對她說了。珍妃說:“當時我就看出來了,我沒有理睬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