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白麻紙上,出現一行楊銳端秀的楷書:有關新政諭旨,各省督撫應迅速照錄,切實開導。代遞各件,立即原封呈送。譚嗣同看到這行字,心裏立時沉重起來。顯然,朝廷有關新政的渝旨,不少行省的督撫沒有迅速照錄,也沒有切實開導,地方上有關新政的條陳,也顯然許多沒有原封呈送,在中途受阻或被刪改。上令不能暢行,下情不能通達,這維新事業如何能推行,國家如何能早日出現生機?自己身為皇上特拔的軍機處章京,尚且受到如此冷漠,地方上欲行新政的官吏士紳所遇到的阻力,更可想而知了!唉,為什麽明明是害國害民的陳腐,卻偏偏難於剜除?明明是富有希望的生機,卻偏偏易遭壓抑?這中間的原因在哪裏?是個人利害驅使,還是惰性使然,抑或是大多數的人原本就是冥頑愚陋、目光短淺,而先知先覺註定要備受苦難、歷經坎坷?
譚嗣同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湖北這個道員劉鼐是個有定見的人,他不人雲亦雲,我欣賞他!”
就在譚嗣同獨自思索的時候,剛毅邁著老爺步來到正在謄抄的楊銳的身邊。他是要看看楊銳的字寫得如何,看著看著,不覺脫口說出了這句話。譚嗣同一聽,心裏想,湖北有一個施宜荊道道員劉蕭,是個很頑固守舊的人物。他堅決不同意張之洞在學堂裏兼設中學、西學的主張,反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他所管轄的施南、宜昌兩府及荊門州的所有學堂一律不開西學。他也因此聞名兩湖。怎麽又出來個道員劉鼐呢,莫不是楊銳抄錯了?譚嗣同側過臉去看楊銳謄抄的上諭,寫得明明白白是“湖北施宜荊道道員劉燕”,看來,抄的人沒錯,說的人錯了。
譚嗣同想起剛毅說的四個人中隻有一個進士的話來,這個忘了自己筆帖式出身而譏笑別人功名不夠的滿洲權貴,卻原來是個念白字的先生。他心裏好笑:你失禮在先,就別怪我刻薄了!
“剛大人,你不要把小鍋子當成大鍋子看了!”譚嗣同說了這句話後,先自哈哈笑起來。楊銳也現出會心的笑容。
剛毅不明白譚嗣同說的什麽,依舊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派頭:“什麽小鍋子、大鍋子,這是軍機處值廬,不是你家裏的廚房!”
譚嗣同明白了剛毅不僅認錯了字,而且對“鼐”“蕭”兩個字的意義也不懂。好吧,今天就讓你來見識見識我這個舉人都未中的新章京的學問。
“剛大人,上諭上的字你念錯了。不是劉鼐而是劉蕭,鼐是大鍋子,蕭是小鍋子。”
剛毅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地。他知道是自己念錯了,但又拉不下臉皮來承認錯誤,更惱火譚嗣同在眾人麵前這樣奚落他。
“什麽大鍋子小鍋子的,還不都是鍋子嗎?”
剛毅終於憋出這樣一句自我解嘲的話後,立即走出值廬門檻,迫不及待地離開這個使他尷尬的氛圍。
剛毅剛一出門,值廬裏立即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原來,剛毅是個專門念白字的大學士。“皋陶”作為人名,“陶”應念“繇”音,但剛毅不知道,仍念的“陶”本字。有一次念上諭時,把“瘐死”念成“瘦死”,又有一次把“聊生”讀成“耶生”。於是有好事者作一聯以譏之:“一字誰能爭瘦死,萬民可惜不耶生。”剛毅霸道,自己念錯了還不許別人糾正。翁同穌因為常給他糾錯而得罪了他。翁同穌的被罷黜,他在中間起的壞作用不少。
值廬中的章京對剛毅敢怒不敢言,今日讓譚嗣同這麽一弄,他們也跟著出了一口氣,都開心地大笑起來。
剛毅記下了這個仇,但因錯在他,亦不便發作。到了第三天,因為一道條陳的事,他又和新章京們發生衝突了。
上條陳的人為湖南邵陽舉人曾廉。曾廉說可以變法,但不能用小人變法,而康有為、梁啓超乃舞文誣聖、聚眾行邪、假權行教之徒,皇上當斬康有為、梁啓超以塞邪惡之門。曾廉的這些話,語氣雖強橫,實際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摘錄了梁啓超在長沙時務學堂為學生劄記所作的幾條批語,再加上自己的案語,恭呈皇上禦覽。其中最為厲害的一條是梁啓超的批語:“屠城屠邑,皆後世民賊之所為,讀《揚州十日記》,令人髮指眥裂,故知此殺戮世界,非急以公法維之,人類或幾乎息矣。”
曾廉對這段批語加上案語:“本朝美舉不可殫述,梁啓超獨抬出《揚州十日記》,無非極詆本朝,以惑人心。臣實不知梁啓超是何居心也。”
剛毅主張將這道條陳奏報皇上,並提出軍機處的看法,立即拘捕康有為、梁啓超,交刑部審訊,以大逆之罪處以極刑。譚嗣同、劉光第堅決反對這樣做。譚嗣同更對梁啓超的批劄一條條予以解釋、開脫,並特為指出,揚州屠城並非太祖太宗的意思,而是多爾袞的擅自作為,指責此事不是詆毀國朝,而是清算多爾袞,不能以此罪梁啓超。
劉光第主張此條陳不應上奏皇上,以免褻瀆聖明。譚嗣同主張可以上奏,但要表明軍機處的態度:當此詔定國是推行新政之時,曾廉的條陳實為幹擾大局,混淆視聽,居心大為不良,應將曾廉處以毀謗新政罪論斬,以安人心而定社稷。
剛毅和譚嗣同、劉光第辯論。譚、劉引來一大堆有關新政的諭旨為自己作論據。剛毅對這些諭旨平時全不放在心上,此時茫然無對。更加之譚嗣同詞鋒犀利,氣勢逼人,剛毅在他的麵前簡直無招架之力。兩個年輕的小軍機把一個資望甚高的大軍機弄得狼狽不堪。回到家裏,剛毅越想越氣,一個通宵未眠,第二天一清早便直奔頤和園,找慈禧來評理。
譚嗣同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湖北這個道員劉鼐是個有定見的人,他不人雲亦雲,我欣賞他!”
就在譚嗣同獨自思索的時候,剛毅邁著老爺步來到正在謄抄的楊銳的身邊。他是要看看楊銳的字寫得如何,看著看著,不覺脫口說出了這句話。譚嗣同一聽,心裏想,湖北有一個施宜荊道道員劉蕭,是個很頑固守舊的人物。他堅決不同意張之洞在學堂裏兼設中學、西學的主張,反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他所管轄的施南、宜昌兩府及荊門州的所有學堂一律不開西學。他也因此聞名兩湖。怎麽又出來個道員劉鼐呢,莫不是楊銳抄錯了?譚嗣同側過臉去看楊銳謄抄的上諭,寫得明明白白是“湖北施宜荊道道員劉燕”,看來,抄的人沒錯,說的人錯了。
譚嗣同想起剛毅說的四個人中隻有一個進士的話來,這個忘了自己筆帖式出身而譏笑別人功名不夠的滿洲權貴,卻原來是個念白字的先生。他心裏好笑:你失禮在先,就別怪我刻薄了!
“剛大人,你不要把小鍋子當成大鍋子看了!”譚嗣同說了這句話後,先自哈哈笑起來。楊銳也現出會心的笑容。
剛毅不明白譚嗣同說的什麽,依舊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派頭:“什麽小鍋子、大鍋子,這是軍機處值廬,不是你家裏的廚房!”
譚嗣同明白了剛毅不僅認錯了字,而且對“鼐”“蕭”兩個字的意義也不懂。好吧,今天就讓你來見識見識我這個舉人都未中的新章京的學問。
“剛大人,上諭上的字你念錯了。不是劉鼐而是劉蕭,鼐是大鍋子,蕭是小鍋子。”
剛毅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地。他知道是自己念錯了,但又拉不下臉皮來承認錯誤,更惱火譚嗣同在眾人麵前這樣奚落他。
“什麽大鍋子小鍋子的,還不都是鍋子嗎?”
剛毅終於憋出這樣一句自我解嘲的話後,立即走出值廬門檻,迫不及待地離開這個使他尷尬的氛圍。
剛毅剛一出門,值廬裏立即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原來,剛毅是個專門念白字的大學士。“皋陶”作為人名,“陶”應念“繇”音,但剛毅不知道,仍念的“陶”本字。有一次念上諭時,把“瘐死”念成“瘦死”,又有一次把“聊生”讀成“耶生”。於是有好事者作一聯以譏之:“一字誰能爭瘦死,萬民可惜不耶生。”剛毅霸道,自己念錯了還不許別人糾正。翁同穌因為常給他糾錯而得罪了他。翁同穌的被罷黜,他在中間起的壞作用不少。
值廬中的章京對剛毅敢怒不敢言,今日讓譚嗣同這麽一弄,他們也跟著出了一口氣,都開心地大笑起來。
剛毅記下了這個仇,但因錯在他,亦不便發作。到了第三天,因為一道條陳的事,他又和新章京們發生衝突了。
上條陳的人為湖南邵陽舉人曾廉。曾廉說可以變法,但不能用小人變法,而康有為、梁啓超乃舞文誣聖、聚眾行邪、假權行教之徒,皇上當斬康有為、梁啓超以塞邪惡之門。曾廉的這些話,語氣雖強橫,實際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摘錄了梁啓超在長沙時務學堂為學生劄記所作的幾條批語,再加上自己的案語,恭呈皇上禦覽。其中最為厲害的一條是梁啓超的批語:“屠城屠邑,皆後世民賊之所為,讀《揚州十日記》,令人髮指眥裂,故知此殺戮世界,非急以公法維之,人類或幾乎息矣。”
曾廉對這段批語加上案語:“本朝美舉不可殫述,梁啓超獨抬出《揚州十日記》,無非極詆本朝,以惑人心。臣實不知梁啓超是何居心也。”
剛毅主張將這道條陳奏報皇上,並提出軍機處的看法,立即拘捕康有為、梁啓超,交刑部審訊,以大逆之罪處以極刑。譚嗣同、劉光第堅決反對這樣做。譚嗣同更對梁啓超的批劄一條條予以解釋、開脫,並特為指出,揚州屠城並非太祖太宗的意思,而是多爾袞的擅自作為,指責此事不是詆毀國朝,而是清算多爾袞,不能以此罪梁啓超。
劉光第主張此條陳不應上奏皇上,以免褻瀆聖明。譚嗣同主張可以上奏,但要表明軍機處的態度:當此詔定國是推行新政之時,曾廉的條陳實為幹擾大局,混淆視聽,居心大為不良,應將曾廉處以毀謗新政罪論斬,以安人心而定社稷。
剛毅和譚嗣同、劉光第辯論。譚、劉引來一大堆有關新政的諭旨為自己作論據。剛毅對這些諭旨平時全不放在心上,此時茫然無對。更加之譚嗣同詞鋒犀利,氣勢逼人,剛毅在他的麵前簡直無招架之力。兩個年輕的小軍機把一個資望甚高的大軍機弄得狼狽不堪。回到家裏,剛毅越想越氣,一個通宵未眠,第二天一清早便直奔頤和園,找慈禧來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