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師,您怎麽今天就離開江寧了?”楊銳一邊高聲打著招呼,一邊急速地跑過跳板來到張之洞的身邊。
“叔嶠,你怎麽突然來到江寧?也不寫封信來告訴我。”張之洞沒有回答楊銳的問題,反而問起他來。
“還是因為《會典》中的事。當年撚子和苗練作亂時還有許多疑問未弄清。孫中堂說,你幹脆到我的老家安徽去走一趟,把這些積案都弄清楚。於是十天前我來到安慶。前天特為到蕪湖去看望皖南道袁昶。他說你來得正好,香帥馬上就要回湖廣原任,初六日我在采石磯設宴迎接。我聽後說,那我幹脆去江寧迎接,今天一清早便坐小火輪來了。今天還是初四,你怎麽就上船了?”
“哦,原來是這樣!”張之洞對楊銳的突然到來甚為高興,方才因久等張、陳不至的惱火早已隨風飄去。“我今天約兩位老友去焦山,一直等到現在還沒來。如果不是等他們,我們師生今天就見不到麵了。”
兩個什麽身分的老友,居然約而不赴?好大的架子!楊銳心裏想,又不便問,便說:“我今天原本見一見您後就去看看雞鳴山,憑弔一番台城、雞鳴寺和胭脂井,後天一早陪您上船一直送到安慶。現在我改變計劃,陪您去焦山,過些天再專程到江寧來多遊幾天。”
“江寧豈是一兩天可以遊覽完的,你應當改變計劃,下次專程來,今天就陪我去焦山吧。”張之洞將楊銳上下打量了一番後笑著說,“幾年不見了,變化還不大。喂,叔嶠,你為什麽對台城這樣有興趣,一天的江寧遊,不去別處,先去台城?”
“我近來正在讀南朝史,對韋莊那句‘無情最是台城柳,有更深的理解。遊台城是想去感受一下台城所承載的那種歷史風雲。有許多事,我還想好好地跟香師說說。”
“好吧,上船吧,在船上我聽你慢慢說。”
這時,梁鼎芬、辜鴻銘、大根等人也周了過來,故人他鄉相見,分外欣喜,彼此問候著,一起走人停泊在碼頭邊的一條從英國進口的遊輪。
在船上,張之洞將為什麽前去焦山的事告訴了學生。楊銳這才知道,老師所約的兩個老友原來就是名滿天下的清流前輩張佩綸和陳寶琛。
楊銳感嘆地說:“京師年紀稍長的人都說,光緒七年香帥外放山西之前的那幾年,是京師清流最興盛的時代。那時清流諸名士以筆作刀,以口代伐,扶正壓邪,為民伸冤,贏得了官場士林的讚揚仰慕。自從香帥外放後,京師清流的力量開始削弱。到了甲申年後,因張佩綸、陳寶琛、鄧承修等人相繼革職,後來寶廷又因納妾事遭劾,清流派便風流雲散,自行瓦解了。這些年,寶廷、潘尚書去世,李中堂老邁,京師再也聽不到有人說起清流了,好像清流議政已是歷史陳跡,於是貪汙受賄可以公行,瀆職荒政視同無事,官場失去監督,權力便成了私器。”
楊銳的這番話,勾起了張之洞一腔悵惘之情。他默默地看著艙外急速後退的清澈江水,滿腔思緒不知從何理起。“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仿佛隻有千年前誕生此地的這兩句詩,才最能概括他此時的心境似的。
“是呀,清流議政已成歷史噦!”過了好長一會兒,張之洞才緩緩地嘆道。
“叔嶠,說點京師的時事吧!康有為他們辦的強學會改為官書局後,朝廷的態度如何?”
“自改為官書局以後,就再也沒有人說閑話了。強學會散
了,集會也沒有了,官書局裏就是擺著幾百冊洋文書。那些洋文書,滿京城裏沒有幾個人認得,就是有人要找岔子,也找不出什麽呀。”
梁鼎芬插話:“那些洋文書擺在官書局是白擺了,不如運到武昌來,讓湯生來讀。”
辜鴻銘插說:“節庵這個意見很好,叔嶠你就去跟他們說說,叫宮書局幹脆搬到武昌來算了。”
“叔嶠又不是康有為的人,他怎麽可以跟官書局裏的人說這樣的話。”張之洞笑笑說,“官書局設在哪裏,你去過嗎?”
“官書局在琉璃廠,隻有兩間小房子,一間房子裝書.一間房子裏還住了管書的人。”楊銳說到這裏,突然眼睛一亮:“香師,有一次我在那裏遇到了一個人,您想得到他是誰嗎?”
“誰?”張之洞看著楊銳撲閃撲閃的雙眼,二十年前成都尊經書院裏,那個純樸好學的美少年形象又出現在眼前,心裏想:二十年的人世染缸,居然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印痕,還是那樣的純真熱情,真正難得。
“您決然想不到的。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那個穿長袍馬褂,戴假辮子,操一口流利中國話的英國人!那個在太原巡撫衙門裏做蒸汽機、摩擦生電試驗的牧師!在廣州時,還能經常見麵,到了武昌,可是再沒見過了。
“他還是老樣子嗎?”張之洞顯然被這個消息弄得興奮起來,對著身邊的辜鴻銘說:“湯生,你還記得那個李提摩太嗎?看起來跟你一個樣,又土又洋,中西結合。”
“李提摩太,我怎麽會不記得!”辜鴻銘說,“但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他怎麽跟我一樣?他是英國牧師,我是中國儒生。我的祖籍是福建同安,正宗中國人。我信奉周公孔孟,是地道的儒家信徒。”
“叔嶠,你怎麽突然來到江寧?也不寫封信來告訴我。”張之洞沒有回答楊銳的問題,反而問起他來。
“還是因為《會典》中的事。當年撚子和苗練作亂時還有許多疑問未弄清。孫中堂說,你幹脆到我的老家安徽去走一趟,把這些積案都弄清楚。於是十天前我來到安慶。前天特為到蕪湖去看望皖南道袁昶。他說你來得正好,香帥馬上就要回湖廣原任,初六日我在采石磯設宴迎接。我聽後說,那我幹脆去江寧迎接,今天一清早便坐小火輪來了。今天還是初四,你怎麽就上船了?”
“哦,原來是這樣!”張之洞對楊銳的突然到來甚為高興,方才因久等張、陳不至的惱火早已隨風飄去。“我今天約兩位老友去焦山,一直等到現在還沒來。如果不是等他們,我們師生今天就見不到麵了。”
兩個什麽身分的老友,居然約而不赴?好大的架子!楊銳心裏想,又不便問,便說:“我今天原本見一見您後就去看看雞鳴山,憑弔一番台城、雞鳴寺和胭脂井,後天一早陪您上船一直送到安慶。現在我改變計劃,陪您去焦山,過些天再專程到江寧來多遊幾天。”
“江寧豈是一兩天可以遊覽完的,你應當改變計劃,下次專程來,今天就陪我去焦山吧。”張之洞將楊銳上下打量了一番後笑著說,“幾年不見了,變化還不大。喂,叔嶠,你為什麽對台城這樣有興趣,一天的江寧遊,不去別處,先去台城?”
“我近來正在讀南朝史,對韋莊那句‘無情最是台城柳,有更深的理解。遊台城是想去感受一下台城所承載的那種歷史風雲。有許多事,我還想好好地跟香師說說。”
“好吧,上船吧,在船上我聽你慢慢說。”
這時,梁鼎芬、辜鴻銘、大根等人也周了過來,故人他鄉相見,分外欣喜,彼此問候著,一起走人停泊在碼頭邊的一條從英國進口的遊輪。
在船上,張之洞將為什麽前去焦山的事告訴了學生。楊銳這才知道,老師所約的兩個老友原來就是名滿天下的清流前輩張佩綸和陳寶琛。
楊銳感嘆地說:“京師年紀稍長的人都說,光緒七年香帥外放山西之前的那幾年,是京師清流最興盛的時代。那時清流諸名士以筆作刀,以口代伐,扶正壓邪,為民伸冤,贏得了官場士林的讚揚仰慕。自從香帥外放後,京師清流的力量開始削弱。到了甲申年後,因張佩綸、陳寶琛、鄧承修等人相繼革職,後來寶廷又因納妾事遭劾,清流派便風流雲散,自行瓦解了。這些年,寶廷、潘尚書去世,李中堂老邁,京師再也聽不到有人說起清流了,好像清流議政已是歷史陳跡,於是貪汙受賄可以公行,瀆職荒政視同無事,官場失去監督,權力便成了私器。”
楊銳的這番話,勾起了張之洞一腔悵惘之情。他默默地看著艙外急速後退的清澈江水,滿腔思緒不知從何理起。“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仿佛隻有千年前誕生此地的這兩句詩,才最能概括他此時的心境似的。
“是呀,清流議政已成歷史噦!”過了好長一會兒,張之洞才緩緩地嘆道。
“叔嶠,說點京師的時事吧!康有為他們辦的強學會改為官書局後,朝廷的態度如何?”
“自改為官書局以後,就再也沒有人說閑話了。強學會散
了,集會也沒有了,官書局裏就是擺著幾百冊洋文書。那些洋文書,滿京城裏沒有幾個人認得,就是有人要找岔子,也找不出什麽呀。”
梁鼎芬插話:“那些洋文書擺在官書局是白擺了,不如運到武昌來,讓湯生來讀。”
辜鴻銘插說:“節庵這個意見很好,叔嶠你就去跟他們說說,叫宮書局幹脆搬到武昌來算了。”
“叔嶠又不是康有為的人,他怎麽可以跟官書局裏的人說這樣的話。”張之洞笑笑說,“官書局設在哪裏,你去過嗎?”
“官書局在琉璃廠,隻有兩間小房子,一間房子裝書.一間房子裏還住了管書的人。”楊銳說到這裏,突然眼睛一亮:“香師,有一次我在那裏遇到了一個人,您想得到他是誰嗎?”
“誰?”張之洞看著楊銳撲閃撲閃的雙眼,二十年前成都尊經書院裏,那個純樸好學的美少年形象又出現在眼前,心裏想:二十年的人世染缸,居然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印痕,還是那樣的純真熱情,真正難得。
“您決然想不到的。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那個穿長袍馬褂,戴假辮子,操一口流利中國話的英國人!那個在太原巡撫衙門裏做蒸汽機、摩擦生電試驗的牧師!在廣州時,還能經常見麵,到了武昌,可是再沒見過了。
“他還是老樣子嗎?”張之洞顯然被這個消息弄得興奮起來,對著身邊的辜鴻銘說:“湯生,你還記得那個李提摩太嗎?看起來跟你一個樣,又土又洋,中西結合。”
“李提摩太,我怎麽會不記得!”辜鴻銘說,“但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他怎麽跟我一樣?他是英國牧師,我是中國儒生。我的祖籍是福建同安,正宗中國人。我信奉周公孔孟,是地道的儒家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