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沂開始懂得錢財的重要了。
俸薪不夠開銷怎麽辦呢?去貪汙嗎?去賣官嗎?如此做,奕沂又覺得不合適。帶著這個疑問,他去請教做過直隸總督、大學士的嶽丈桂良。桂良告訴他,外官的俸銀低應酬多,銀子一般都不夠用,故不少官員貪汙受賄;但大部分官員是用另一種辦法來增加收入的,那就是收門包。登門求見,先遞銀子來。到家門來求見,多是為了私事,故願意出。現在各省督撫兩司,一直到府縣州廳都收門包,這已是人人皆知的私密。隻是你先前不任事,沒有多少人上恭王府來求你罷了。現在,恭王府是京師中握有實權的第一大衙門,每天來登門求見的人多得很,完全可以定出一個門包製度來:多大的官得給多少銀子,有急事加倍。奕沂總覺得這門包收得不體麵,這不是公開索賄嗎?桂良正色道,既然太後都允許宮裏的太監收打點費,為什麽你恭王府收點門包就不行呢?況且你是拿這筆錢去應付宮中的敲詐,這不算你恭王的受賄。隻是要派可靠的人管好這筆錢,不能讓門房私吞了。
奕沂採納嶽丈的主意,公然在王府裏收起門包來。這後來自然成了眾人指摘的口實。不過,恭王也的確是靠了這筆收益才能應付宮中和洋人的。他一時還沒有想到這點,經世鐸一提,立即意識到此刻確需大批銀兩,但奕沂還是下意識地謝絕。
世鐸做出一副推心置腹的神色:“不瞞王爺說,這筆銀子也不是我的俸祿和養廉費,這也是這十年來門包的積蓄。今後王爺來領軍機處,許多開銷就不用我出麵而是由王爺出,這筆銀子理應轉給王爺。”
見奕沂還在猶豫,世鐸爽快地說:“若王爺還覺得不合適的話,這筆銀子就歸我借給王府用,以後王府再還給我好了。”
世鐸有意不說出孫、徐二人來,一則是要自己獨得這份功勞,二則孫、徐目前口碑不好,怕說出來恭王更加不敢接。
見世鐸這樣說,奕沂隻得收下,一邊說:“我叫寬齡寫個借條給你。”
“改日吧,改日吧!”世鐸忙起身。“王爺累了大半天,我又打擾了這麽久,實在不應該,我這就先告辭了。王爺有什麽事要召我,我隨傳隨到。”
奕沂目送著矮胖臃腫的世鐸搖搖晃晃地走出王府,想起賦閑十年來門庭冷落,今日一旦復出,登門送錢的、遞名刺求見的便絡繹不絕,從今往後,這門前便天天軒車如流水,駟馬如遊龍,送銀子送財貨的,將會在門房口排成長隊。他在心裏長長地嘆息一聲:權力呀,你是一個多麽重要的東西,哪怕是貴為皇伯,也不能沒有你!
正在窗前遐想著,寬齡進來稟道:“王爺,李中堂李鴻章已在候客室裏等候。”
“哦,李中堂來了!”李鴻章是他今天約的第一個客人,他轉過臉對寬齡說,“你帶他到西院大客廳裏去吧,我換上衣服就過去。”
五 恭王府裏,敗軍之將一吐苦水
恭王府裏無論是客廳、議事廳還是書房,都有中式西式兩種,視客人的身分與愛好分別安置接待。外國客人來訪,都安排在西式客廳,但也有例外。比如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是一個標準的英國人,但此人二十歲來中國,已在中國謀事四十年,自稱愛中國勝過愛英國,對中國古老文化酷愛不已。赫德每次來恭王
府,奕沂都安排在中式客廳裏相見,而且事先還得特別布置一番,把中國氣味營造得足足的。同樣的,本國客人來訪,則安排在中式客廳,對於那些愛好洋玩意兒的,則安排在西式客廳。恭王知道李鴻章是一個仰慕西洋的人,常將他請到西式客廳或西式書房相見。李鴻章在充滿異國情調的客廳裏剛剛落座,奕訴便進來了。
“李鴻章向王爺殿下跪安。”李鴻章彎腰作揖,左手端著一頂鑲著大紅珊瑚頂子的大蓋帽。
奕沂忙扶住李鴻章的手臂,說:“中堂免禮。”
說罷,注目望著眼前這個正遭受各方指責身處困境的四朝元老。與春天見麵的那一次相比,李鴻章明顯地瘦了、憔悴了,頭髮鬍鬚上又多鋪了一層霜。七十一歲的前淮軍首領,原本腰板挺拔硬朗,如今已現出幾分佝僂之態了。
“中堂也老嘍!”
奕沂從心裏深深冒出這句話來,然後拉著李鴻章的手,一起在鬆軟的絨沙發上坐下,關切地問:“近來都還好嗎?”
“唉,再不濟也得挺過來呀!”李鴻章仿佛百感交集,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似的。“現在王爺復出,一切都有指望了。”
奕沂感受到一種與世鐸不同的真正的情誼。事實上,他和李鴻章的關係的確非同一般。
這種不一般的關係,不但因為他們二人相交年代的久遠,更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對國事看法的投緣。當鹹豐皇帝還在世的時候,年紀輕輕的奕訴便以器局開張而獲譽於朝,與著名的能幹大學士、軍機大臣文祥相契合,在對漢人領兵和與洋人打交道這兩件大事上,總是持開明的態度,與那些頑固守舊的滿蒙親貴們截然不同。他早期信任湘軍,後來又倚重淮軍,這使李鴻章對他感激。尤其在洋務事上,奕訴與李鴻章的觀點幾乎完全一致,即盡
力維持和局,以便徐圖自強。從這個觀點出發,他們主張在國內大辦洋務,與洋人宜友好合作,信守合約,盡量不挑起事端,一旦有事也先立足於調和,盡量利用各列強之間的利益關係來求得平衡。因此他們常常遭到守舊勢力和清流人士的指摘,但他們一直堅信自己的這一套才是真正有效的治國方略,而反對者的論調不是有意唱高調譁眾取寵,便是未親歷艱難不知深淺。在李鴻章眼裏,奕沂是他在朝中的強大奧援和靠山。在奕沂眼裏,李鴻章是朝廷的幹城和柱石。共同的觀念和相互的依賴,使得他們成為少有的官場上的知心朋友,他們可以在自家的小房子裏推心置腹地談論國事和人事。
俸薪不夠開銷怎麽辦呢?去貪汙嗎?去賣官嗎?如此做,奕沂又覺得不合適。帶著這個疑問,他去請教做過直隸總督、大學士的嶽丈桂良。桂良告訴他,外官的俸銀低應酬多,銀子一般都不夠用,故不少官員貪汙受賄;但大部分官員是用另一種辦法來增加收入的,那就是收門包。登門求見,先遞銀子來。到家門來求見,多是為了私事,故願意出。現在各省督撫兩司,一直到府縣州廳都收門包,這已是人人皆知的私密。隻是你先前不任事,沒有多少人上恭王府來求你罷了。現在,恭王府是京師中握有實權的第一大衙門,每天來登門求見的人多得很,完全可以定出一個門包製度來:多大的官得給多少銀子,有急事加倍。奕沂總覺得這門包收得不體麵,這不是公開索賄嗎?桂良正色道,既然太後都允許宮裏的太監收打點費,為什麽你恭王府收點門包就不行呢?況且你是拿這筆錢去應付宮中的敲詐,這不算你恭王的受賄。隻是要派可靠的人管好這筆錢,不能讓門房私吞了。
奕沂採納嶽丈的主意,公然在王府裏收起門包來。這後來自然成了眾人指摘的口實。不過,恭王也的確是靠了這筆收益才能應付宮中和洋人的。他一時還沒有想到這點,經世鐸一提,立即意識到此刻確需大批銀兩,但奕沂還是下意識地謝絕。
世鐸做出一副推心置腹的神色:“不瞞王爺說,這筆銀子也不是我的俸祿和養廉費,這也是這十年來門包的積蓄。今後王爺來領軍機處,許多開銷就不用我出麵而是由王爺出,這筆銀子理應轉給王爺。”
見奕沂還在猶豫,世鐸爽快地說:“若王爺還覺得不合適的話,這筆銀子就歸我借給王府用,以後王府再還給我好了。”
世鐸有意不說出孫、徐二人來,一則是要自己獨得這份功勞,二則孫、徐目前口碑不好,怕說出來恭王更加不敢接。
見世鐸這樣說,奕沂隻得收下,一邊說:“我叫寬齡寫個借條給你。”
“改日吧,改日吧!”世鐸忙起身。“王爺累了大半天,我又打擾了這麽久,實在不應該,我這就先告辭了。王爺有什麽事要召我,我隨傳隨到。”
奕沂目送著矮胖臃腫的世鐸搖搖晃晃地走出王府,想起賦閑十年來門庭冷落,今日一旦復出,登門送錢的、遞名刺求見的便絡繹不絕,從今往後,這門前便天天軒車如流水,駟馬如遊龍,送銀子送財貨的,將會在門房口排成長隊。他在心裏長長地嘆息一聲:權力呀,你是一個多麽重要的東西,哪怕是貴為皇伯,也不能沒有你!
正在窗前遐想著,寬齡進來稟道:“王爺,李中堂李鴻章已在候客室裏等候。”
“哦,李中堂來了!”李鴻章是他今天約的第一個客人,他轉過臉對寬齡說,“你帶他到西院大客廳裏去吧,我換上衣服就過去。”
五 恭王府裏,敗軍之將一吐苦水
恭王府裏無論是客廳、議事廳還是書房,都有中式西式兩種,視客人的身分與愛好分別安置接待。外國客人來訪,都安排在西式客廳,但也有例外。比如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是一個標準的英國人,但此人二十歲來中國,已在中國謀事四十年,自稱愛中國勝過愛英國,對中國古老文化酷愛不已。赫德每次來恭王
府,奕沂都安排在中式客廳裏相見,而且事先還得特別布置一番,把中國氣味營造得足足的。同樣的,本國客人來訪,則安排在中式客廳,對於那些愛好洋玩意兒的,則安排在西式客廳。恭王知道李鴻章是一個仰慕西洋的人,常將他請到西式客廳或西式書房相見。李鴻章在充滿異國情調的客廳裏剛剛落座,奕訴便進來了。
“李鴻章向王爺殿下跪安。”李鴻章彎腰作揖,左手端著一頂鑲著大紅珊瑚頂子的大蓋帽。
奕沂忙扶住李鴻章的手臂,說:“中堂免禮。”
說罷,注目望著眼前這個正遭受各方指責身處困境的四朝元老。與春天見麵的那一次相比,李鴻章明顯地瘦了、憔悴了,頭髮鬍鬚上又多鋪了一層霜。七十一歲的前淮軍首領,原本腰板挺拔硬朗,如今已現出幾分佝僂之態了。
“中堂也老嘍!”
奕沂從心裏深深冒出這句話來,然後拉著李鴻章的手,一起在鬆軟的絨沙發上坐下,關切地問:“近來都還好嗎?”
“唉,再不濟也得挺過來呀!”李鴻章仿佛百感交集,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似的。“現在王爺復出,一切都有指望了。”
奕沂感受到一種與世鐸不同的真正的情誼。事實上,他和李鴻章的關係的確非同一般。
這種不一般的關係,不但因為他們二人相交年代的久遠,更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對國事看法的投緣。當鹹豐皇帝還在世的時候,年紀輕輕的奕訴便以器局開張而獲譽於朝,與著名的能幹大學士、軍機大臣文祥相契合,在對漢人領兵和與洋人打交道這兩件大事上,總是持開明的態度,與那些頑固守舊的滿蒙親貴們截然不同。他早期信任湘軍,後來又倚重淮軍,這使李鴻章對他感激。尤其在洋務事上,奕訴與李鴻章的觀點幾乎完全一致,即盡
力維持和局,以便徐圖自強。從這個觀點出發,他們主張在國內大辦洋務,與洋人宜友好合作,信守合約,盡量不挑起事端,一旦有事也先立足於調和,盡量利用各列強之間的利益關係來求得平衡。因此他們常常遭到守舊勢力和清流人士的指摘,但他們一直堅信自己的這一套才是真正有效的治國方略,而反對者的論調不是有意唱高調譁眾取寵,便是未親歷艱難不知深淺。在李鴻章眼裏,奕沂是他在朝中的強大奧援和靠山。在奕沂眼裏,李鴻章是朝廷的幹城和柱石。共同的觀念和相互的依賴,使得他們成為少有的官場上的知心朋友,他們可以在自家的小房子裏推心置腹地談論國事和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