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有道理!”張之洞點點頭。“還可以為你補充一個例子。我的布衣之交吳秋衣,他也是樂意漂泊而不願住官衙的人。”
見張之洞的心情這樣閑適,佩玉鼓起勇氣,將那件心事說了出來。
“四爺,有一樁事,我猶豫了很久,一直不敢說,我今天想對你說說。”
“什麽事,你說嘛!”
“假若不當的話,你就當我沒說一樣。”
“行,究竟什麽事,這等鄭重?”佩玉這種吞吞吐吐的神情,倒使得張之洞自己先鄭重起來。
“一件這樣的事。”佩玉慢慢地說,“四爺知道,我的父母沒有兒子,隻有我一個女兒,父親為沒有兒子而視為終生的遺憾。兩年前,父親在武昌城裏偶爾遇到山西老家的一個人,彼此認作鄉親,關係不錯。年前,這個老鄉要回汾州去,父親托老鄉到他的家鄉去看看,打聽一下家裏還有些什麽人。上個月,這個老鄉回來,還給我帶來一個堂弟。這個堂弟是我父親的嫡堂弟弟的兒子。父親見到這個侄子很親熱,把他當自己的兒子看待,很想留他在武昌。父親跟我說過幾次了,要我跟大人說說,給他在武昌城裏謀個差事。父親說,張製台辦了很多局廠,隨便在哪個局廠給他尋一個吃飯的差事都行,隻圖在他身邊呆下來,日後死了,也有個兒子做捧靈牌的孝子。我知道你的脾氣,是決不為自己的親屬謀差事的。當年南皮老家兩個侄孫遠路趕來謀事,硬是打發他們回去了。張家的親屬都不能安置,何況咱李家的人呢?所以我一直壓著沒給你提。前天,父親又說起這事。看著父親那副蒼然神態,我實在又不忍,隻得冒昧地說出來,四爺如果以為不妥,就當我沒說一樣。”
佩玉低下頭,不再說下去了。
原來是件這樣的事!張之洞在心裏舒了一口氣。
這在別人看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佩玉卻這等鄭重其事地對待,張之洞的心中不免生出一絲憐憫之情來。他知道,這是源於他近於苛刻的治家規矩。
清流出身的張之洞一向痛恨官場的貪汙受賄,過去做言官時,遇到有官吏貪汙受賄的情事落人他的手中,他嫉惡如仇,非得糾劾不可。外放督撫後,他考察手下的官吏也以貪與不貪作為一條分界線,貪汙者即使能幹,他也要處罰直至罷黜;不貪者,即使平庸,他也心存曲全。為此他以身作則,並嚴厲告誡家人,凡身外之錢財貨物,一分一毫不能收受。自從到武昌大辦洋務局廠以來,他又發現了湖北官場的另一種不正之風:一方麵是不少官員們背後攻訐他辦洋務是崇洋媚外、糜費銀錢,將國家的銀子像水一樣地花,毫不心痛,另一方麵他們又看到局廠有利可圖,紛紛將自己的三親六戚介紹到局廠來任職或做工役。張之洞對此大為惱火。他三令五申,嚴命把守進入局廠的關13,無奈把關的人便是犯禁的人,把一張張蓋有湖廣總督衙門紫花大印的禁令看作與扔在垃圾堆的廢紙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最後隻是苦了他自家。那些從貴州山區、從南皮老家千裏迢迢趕來武昌欲謀一席之地的親友們,無一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有時,看著那些失望的臉色,他心裏也曾動搖過,但想起自己這裏若開一個口子,到了辦事的官吏那裏,就是潰決一道長堤,風氣的敗壞便將不可收拾了。
但是今天,麵對著佩玉這種誠惶誠恐的神態,張之洞卻有些猶豫了。
不說佩玉這些年來對他照顧體貼,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就看在兩個老人的份上,他也有點不忍心拒絕。佩玉的父母都是七十左右的人,這些年雖隨著女兒由北向南,又由南向北,但二老謹守本分,不以督署至戚自居,從不招惹是非。因為沒有兒子。
過繼侄兒為子;因為要留住嗣子,希望能在武漢三鎮謀一差事,這實在是不過分的要求。南皮老家的侄孫可以打發他們回去,而這個從山西遠程來依的李家嗣子,無論從哪方麵來說,若是讓他失望回去的話,都近於殘忍。
何況,近來還有一件事,張之洞在心裏盤算著,還要求得佩玉的支持才好。這事是趙茂昌引起的。
在那年徐致祥參案中,趙茂昌失掉了督署總文案的職務,他的其他兼職也相應一併給丟了,他不得不怏怏回到江蘇武進老家。
在張之洞的服裏,趙茂昌是個能幹人,替他辦成不少事,雖然時常會有些閑言碎語傳人他的耳中,但他不以為然,哪個人沒有缺點了辦事越多的漏洞就會越多,得罪的人也會越多。那次查出的一些諸如受賄用私人的事,有的不能確鑿坐實,有的雖是事實,但趙茂昌立即痛快承認,受賄的銀子也即刻照賠。張之洞對官員受賄向來痛恨,所以他並不為趙茂昌講情,將他開缺回籍。但他心裏是隱隱有一股對趙茂昌的同情:因為此事完全出於別人的報復,趙茂昌其實是因為自己而中箭落馬的。
離鄂前,他對趙茂昌說:“你是能幹會辦事的,這點我知道,你安心回武進去住住,好好反省反省。你還年輕,今後大有前途,回家後常給我來來信,過幾年後說不定我還要起用你。”
趙茂昌向張之洞深深地鞠了一躬,感激不盡地離開了武昌。
經過多年煞費苦心的經營,趙茂昌已在家裏買下了良田上百畝,置起紅磚青瓦大房幾十間,是當地方圓幾十裏數一數二的大財主。倘若安心家居,趙茂昌的日子是可以過得又舒服又安靜的。但是,趙茂昌不是安於鄉間的人。他渴求權勢,追求風光,時刻企盼東山再起。他記住張之洞的話,常常寫信給老主子,問候起居。他絞盡腦汁,思索著用什麽辦法來討得張之洞的
見張之洞的心情這樣閑適,佩玉鼓起勇氣,將那件心事說了出來。
“四爺,有一樁事,我猶豫了很久,一直不敢說,我今天想對你說說。”
“什麽事,你說嘛!”
“假若不當的話,你就當我沒說一樣。”
“行,究竟什麽事,這等鄭重?”佩玉這種吞吞吐吐的神情,倒使得張之洞自己先鄭重起來。
“一件這樣的事。”佩玉慢慢地說,“四爺知道,我的父母沒有兒子,隻有我一個女兒,父親為沒有兒子而視為終生的遺憾。兩年前,父親在武昌城裏偶爾遇到山西老家的一個人,彼此認作鄉親,關係不錯。年前,這個老鄉要回汾州去,父親托老鄉到他的家鄉去看看,打聽一下家裏還有些什麽人。上個月,這個老鄉回來,還給我帶來一個堂弟。這個堂弟是我父親的嫡堂弟弟的兒子。父親見到這個侄子很親熱,把他當自己的兒子看待,很想留他在武昌。父親跟我說過幾次了,要我跟大人說說,給他在武昌城裏謀個差事。父親說,張製台辦了很多局廠,隨便在哪個局廠給他尋一個吃飯的差事都行,隻圖在他身邊呆下來,日後死了,也有個兒子做捧靈牌的孝子。我知道你的脾氣,是決不為自己的親屬謀差事的。當年南皮老家兩個侄孫遠路趕來謀事,硬是打發他們回去了。張家的親屬都不能安置,何況咱李家的人呢?所以我一直壓著沒給你提。前天,父親又說起這事。看著父親那副蒼然神態,我實在又不忍,隻得冒昧地說出來,四爺如果以為不妥,就當我沒說一樣。”
佩玉低下頭,不再說下去了。
原來是件這樣的事!張之洞在心裏舒了一口氣。
這在別人看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佩玉卻這等鄭重其事地對待,張之洞的心中不免生出一絲憐憫之情來。他知道,這是源於他近於苛刻的治家規矩。
清流出身的張之洞一向痛恨官場的貪汙受賄,過去做言官時,遇到有官吏貪汙受賄的情事落人他的手中,他嫉惡如仇,非得糾劾不可。外放督撫後,他考察手下的官吏也以貪與不貪作為一條分界線,貪汙者即使能幹,他也要處罰直至罷黜;不貪者,即使平庸,他也心存曲全。為此他以身作則,並嚴厲告誡家人,凡身外之錢財貨物,一分一毫不能收受。自從到武昌大辦洋務局廠以來,他又發現了湖北官場的另一種不正之風:一方麵是不少官員們背後攻訐他辦洋務是崇洋媚外、糜費銀錢,將國家的銀子像水一樣地花,毫不心痛,另一方麵他們又看到局廠有利可圖,紛紛將自己的三親六戚介紹到局廠來任職或做工役。張之洞對此大為惱火。他三令五申,嚴命把守進入局廠的關13,無奈把關的人便是犯禁的人,把一張張蓋有湖廣總督衙門紫花大印的禁令看作與扔在垃圾堆的廢紙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最後隻是苦了他自家。那些從貴州山區、從南皮老家千裏迢迢趕來武昌欲謀一席之地的親友們,無一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有時,看著那些失望的臉色,他心裏也曾動搖過,但想起自己這裏若開一個口子,到了辦事的官吏那裏,就是潰決一道長堤,風氣的敗壞便將不可收拾了。
但是今天,麵對著佩玉這種誠惶誠恐的神態,張之洞卻有些猶豫了。
不說佩玉這些年來對他照顧體貼,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就看在兩個老人的份上,他也有點不忍心拒絕。佩玉的父母都是七十左右的人,這些年雖隨著女兒由北向南,又由南向北,但二老謹守本分,不以督署至戚自居,從不招惹是非。因為沒有兒子。
過繼侄兒為子;因為要留住嗣子,希望能在武漢三鎮謀一差事,這實在是不過分的要求。南皮老家的侄孫可以打發他們回去,而這個從山西遠程來依的李家嗣子,無論從哪方麵來說,若是讓他失望回去的話,都近於殘忍。
何況,近來還有一件事,張之洞在心裏盤算著,還要求得佩玉的支持才好。這事是趙茂昌引起的。
在那年徐致祥參案中,趙茂昌失掉了督署總文案的職務,他的其他兼職也相應一併給丟了,他不得不怏怏回到江蘇武進老家。
在張之洞的服裏,趙茂昌是個能幹人,替他辦成不少事,雖然時常會有些閑言碎語傳人他的耳中,但他不以為然,哪個人沒有缺點了辦事越多的漏洞就會越多,得罪的人也會越多。那次查出的一些諸如受賄用私人的事,有的不能確鑿坐實,有的雖是事實,但趙茂昌立即痛快承認,受賄的銀子也即刻照賠。張之洞對官員受賄向來痛恨,所以他並不為趙茂昌講情,將他開缺回籍。但他心裏是隱隱有一股對趙茂昌的同情:因為此事完全出於別人的報復,趙茂昌其實是因為自己而中箭落馬的。
離鄂前,他對趙茂昌說:“你是能幹會辦事的,這點我知道,你安心回武進去住住,好好反省反省。你還年輕,今後大有前途,回家後常給我來來信,過幾年後說不定我還要起用你。”
趙茂昌向張之洞深深地鞠了一躬,感激不盡地離開了武昌。
經過多年煞費苦心的經營,趙茂昌已在家裏買下了良田上百畝,置起紅磚青瓦大房幾十間,是當地方圓幾十裏數一數二的大財主。倘若安心家居,趙茂昌的日子是可以過得又舒服又安靜的。但是,趙茂昌不是安於鄉間的人。他渴求權勢,追求風光,時刻企盼東山再起。他記住張之洞的話,常常寫信給老主子,問候起居。他絞盡腦汁,思索著用什麽辦法來討得張之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