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昶是第一次來到兩江總督衙門,他邊走邊看邊想:除開紫禁城,這怕是海內最大的一座建築群了,恭王住的和坤舊宅也不及呀!
劉坤一性情豪爽簡易,雖是首次接見袁昶,也沒有穿官服,而是一襲寬大的便服。他對正要行大劄的皖南道揮揮手說:“不必拘禮,請坐吧!”
待袁昶坐下後,他笑著問:“袁觀察是幾時到的皖南?”
“回大帥的話,職道是上個月中旬到的徽州,原擬下個月專程來江寧拜謁大帥,不知大帥有事要召見,職道失禮了。”袁昶拘束而恭謹地回答。
“不,不。”劉坤一又揮了揮手。“我是臨時請你到江寧來一下,並不是因為你的職分內的事。”
不是我的職分內的事,那是什麽事?袁昶在心裏緊張地思索著。對這位從戰火中廝拚出來的製台,書生出身的袁昶是久仰其名,又懷著三分敬畏之心的。
“袁觀察是哪裏人,什麽時候進的京?”
劉坤一併不急著談正務,卻跟這位矮矮胖胖的下屬聊起天來。
“職道是浙江桐廬人。光緒二年中進士後即分發戶部做主事,職道魯鈍,直到光緒十二年才升為戶部員外郎,十四年兼總署章京。”
袁昶三十歲中進士,做了十六年的京官,還隻是一個四品銜中級官員,遷升的確不快,比起這位僅隻用十年時間便從一個廩生做到一省巡撫的上司來說,責備自己“魯鈍”並不為過。其實袁昶並不魯鈍,他隻是為人做事太過於實在拘泥,不善於看風使舵罷了。這種性格不僅妨礙了他的遷升,更不幸的是八年後,在義和團大動亂中他因此忤逆慈禧而被丟了腦袋。劉坤一笑著說:“皖南道是個要缺,你好好做幾年,前途大著呢!”
袁昶忙說:“以後還要多多靠大帥的栽培。”
瑞章一旁插說:“峴帥是個活菩薩,在他手下做官,隻要盡心盡力,遷升快得很。”
瑞章這話一石兩鳥:既吹捧了劉坤一,又暗示袁昶,要好好為劉坤一效力。
袁昶明白瑞章的意思,趕緊接話:“職道初任地方官,沒有閱歷,職道一定會遵瑞大人所說盡心盡力去做,倘若有不周到之處,還望大帥寬諒。”
“好,好!”劉坤一曼聲應道。“瑞方伯說,他在京師時便與你相識,說你是個實誠君子,又對京師各方情勢熟悉,所以特為請你來一趟江寧,有一件事情要聽聽你的意見。”
袁昶下意識地緊張了一下,剛來兩江,便有什麽大事要聽我的意見,莫不是發生在京師裏的事?
劉坤一對瑞章說:“你對袁觀察說說吧!”
“是這麽回事。”瑞章幹咳了一聲後說,“內閣給峴帥寄來大理寺卿徐致祥的一份參折,並轉達上諭,要大帥派人去密查。因為你剛從京師來,又在戶部和總署做過事,對京師及各省的情況都熟悉,故峴帥叫你來一起商量商量,這事要怎樣辦才最合適,你先看看徐致祥的參折吧!”說著,從旁邊的茶幾上拿起一遝折好的紙遞給袁昶。袁昶接過,展開來看。
袁昶剛看了一句開頭韻話,便立時眼瞪大起來,心突突地狂跳了兩下。原來,劉坤一和瑞章都不知道,袁昶是張之洞的門生!
同治六年,張之洞以翰林院編修的身分充任浙江鄉試副主考,這是他日後漫長的學官生涯的第一站。浙江是人文薈萃之地,歷代才子不少,張之洞以能典試浙江為榮。三場緊張的考試結束後,各房考官開始忙碌的閱卷事宜。送到房官手裏的試卷經歷了三個過程,即先由彌封處糊名,再由謄錄所用硃筆重抄一遍,最後由對讀所校讀。房官閱讀的硃卷雖不是士子的親筆,但與士子的墨卷完全無異,隻是沒有了名字。這一係列複雜過程的採取,全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防止房官閱卷時徇私。
這天,張之洞去各房檢查房官的閱卷,見各房官都極為認真,他很滿意。來到第十三房時,房官請他坐下,拿出一份試卷對他說:這份卷子上錯了一個字,但文章寫得極好,卷子推薦還是不推薦?張之洞說,我看看。他坐在房官身旁將試卷認認真真地看了兩遍,思索良久後說,從錯這個字來說,卷子不宜推薦出房,但從文章來看,此子才識俱佳,實為難得。十年寒窗,三更燈火,熬進貢院不容易,錯字出於疏忽,而文章能達到這一步卻難,我看還是推薦出房。有副主考作主,房官大膽將這份試卷推了上去。在最後審定時,張之洞又向正主考張光祿陳述了這個看法,張光祿亦同意。就這樣,這份卷子被列為前茅,到張榜填名時才知道出自桐廬袁昶之手。袁昶向房師謝恩時,房師把這個過程講給了門生聽。袁昶對張之洞感激不已,在他麵前重重叩了三個響頭。
當下,袁昶匆匆將徐致祥的抄件和上諭看完一遍後,第一個想法是,應盡可能地幫恩師一把!
他定了定神,對劉坤一說:“不知峴帥要向職道垂詢什麽?”
劉坤一說:“我和瑞方伯都住在江寧,對京師的事情較為隔膜,想問問你,徐致祥這個人,你熟悉嗎?”
“職道認識。因為同是江南人,說起話來,彼此都覺得有親切感。”
“這人怎樣?是個謹慎的人,還是那種喜歡風聞奏事的人?”劉坤一盯著袁昶問。
劉坤一性情豪爽簡易,雖是首次接見袁昶,也沒有穿官服,而是一襲寬大的便服。他對正要行大劄的皖南道揮揮手說:“不必拘禮,請坐吧!”
待袁昶坐下後,他笑著問:“袁觀察是幾時到的皖南?”
“回大帥的話,職道是上個月中旬到的徽州,原擬下個月專程來江寧拜謁大帥,不知大帥有事要召見,職道失禮了。”袁昶拘束而恭謹地回答。
“不,不。”劉坤一又揮了揮手。“我是臨時請你到江寧來一下,並不是因為你的職分內的事。”
不是我的職分內的事,那是什麽事?袁昶在心裏緊張地思索著。對這位從戰火中廝拚出來的製台,書生出身的袁昶是久仰其名,又懷著三分敬畏之心的。
“袁觀察是哪裏人,什麽時候進的京?”
劉坤一併不急著談正務,卻跟這位矮矮胖胖的下屬聊起天來。
“職道是浙江桐廬人。光緒二年中進士後即分發戶部做主事,職道魯鈍,直到光緒十二年才升為戶部員外郎,十四年兼總署章京。”
袁昶三十歲中進士,做了十六年的京官,還隻是一個四品銜中級官員,遷升的確不快,比起這位僅隻用十年時間便從一個廩生做到一省巡撫的上司來說,責備自己“魯鈍”並不為過。其實袁昶並不魯鈍,他隻是為人做事太過於實在拘泥,不善於看風使舵罷了。這種性格不僅妨礙了他的遷升,更不幸的是八年後,在義和團大動亂中他因此忤逆慈禧而被丟了腦袋。劉坤一笑著說:“皖南道是個要缺,你好好做幾年,前途大著呢!”
袁昶忙說:“以後還要多多靠大帥的栽培。”
瑞章一旁插說:“峴帥是個活菩薩,在他手下做官,隻要盡心盡力,遷升快得很。”
瑞章這話一石兩鳥:既吹捧了劉坤一,又暗示袁昶,要好好為劉坤一效力。
袁昶明白瑞章的意思,趕緊接話:“職道初任地方官,沒有閱歷,職道一定會遵瑞大人所說盡心盡力去做,倘若有不周到之處,還望大帥寬諒。”
“好,好!”劉坤一曼聲應道。“瑞方伯說,他在京師時便與你相識,說你是個實誠君子,又對京師各方情勢熟悉,所以特為請你來一趟江寧,有一件事情要聽聽你的意見。”
袁昶下意識地緊張了一下,剛來兩江,便有什麽大事要聽我的意見,莫不是發生在京師裏的事?
劉坤一對瑞章說:“你對袁觀察說說吧!”
“是這麽回事。”瑞章幹咳了一聲後說,“內閣給峴帥寄來大理寺卿徐致祥的一份參折,並轉達上諭,要大帥派人去密查。因為你剛從京師來,又在戶部和總署做過事,對京師及各省的情況都熟悉,故峴帥叫你來一起商量商量,這事要怎樣辦才最合適,你先看看徐致祥的參折吧!”說著,從旁邊的茶幾上拿起一遝折好的紙遞給袁昶。袁昶接過,展開來看。
袁昶剛看了一句開頭韻話,便立時眼瞪大起來,心突突地狂跳了兩下。原來,劉坤一和瑞章都不知道,袁昶是張之洞的門生!
同治六年,張之洞以翰林院編修的身分充任浙江鄉試副主考,這是他日後漫長的學官生涯的第一站。浙江是人文薈萃之地,歷代才子不少,張之洞以能典試浙江為榮。三場緊張的考試結束後,各房考官開始忙碌的閱卷事宜。送到房官手裏的試卷經歷了三個過程,即先由彌封處糊名,再由謄錄所用硃筆重抄一遍,最後由對讀所校讀。房官閱讀的硃卷雖不是士子的親筆,但與士子的墨卷完全無異,隻是沒有了名字。這一係列複雜過程的採取,全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防止房官閱卷時徇私。
這天,張之洞去各房檢查房官的閱卷,見各房官都極為認真,他很滿意。來到第十三房時,房官請他坐下,拿出一份試卷對他說:這份卷子上錯了一個字,但文章寫得極好,卷子推薦還是不推薦?張之洞說,我看看。他坐在房官身旁將試卷認認真真地看了兩遍,思索良久後說,從錯這個字來說,卷子不宜推薦出房,但從文章來看,此子才識俱佳,實為難得。十年寒窗,三更燈火,熬進貢院不容易,錯字出於疏忽,而文章能達到這一步卻難,我看還是推薦出房。有副主考作主,房官大膽將這份試卷推了上去。在最後審定時,張之洞又向正主考張光祿陳述了這個看法,張光祿亦同意。就這樣,這份卷子被列為前茅,到張榜填名時才知道出自桐廬袁昶之手。袁昶向房師謝恩時,房師把這個過程講給了門生聽。袁昶對張之洞感激不已,在他麵前重重叩了三個響頭。
當下,袁昶匆匆將徐致祥的抄件和上諭看完一遍後,第一個想法是,應盡可能地幫恩師一把!
他定了定神,對劉坤一說:“不知峴帥要向職道垂詢什麽?”
劉坤一說:“我和瑞方伯都住在江寧,對京師的事情較為隔膜,想問問你,徐致祥這個人,你熟悉嗎?”
“職道認識。因為同是江南人,說起話來,彼此都覺得有親切感。”
“這人怎樣?是個謹慎的人,還是那種喜歡風聞奏事的人?”劉坤一盯著袁昶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