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段文字,若就文論文,文采和氣勢都很好。光緒五歲發蒙,八歲開筆,翁師傅耐心指導他如何起承轉合,如何設辭修飾。但光緒生就的缺乏才情,無論怎樣誘導,文章總是寫得幹巴枯燥,沒有味道。但他知道“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故又對能寫好文章的人很是佩服。徐致祥的整個摺子雖然文字平平,然而這結尾一段卻寫得甚好,他拿起摺子,禁不住高聲念起來:
臣統觀該督生平,謀國似忠,任事似勇,秉性似剛,運籌似遠,實則誌大而言誇,力小而任重,色厲而內荏,有初而鮮終。徒博虛名,無裨實際,殆如晉之殷浩。而其堅僻自是,措置紛更,有如宋之王安石。方今中外諸臣章奏之工,議論之妙,無有過於張之洞者。作事之乖,設心之巧,亦無有過於張之洞者。此人外不宜於封疆,內不宜於政地,惟衡文校藝,談經征典,是其所長。昨歲該督祝李鴻章壽文有雲,度德量力,地小不足以迴旋。夫以兩湖幅員之廣,畢力經營,猶恐不足,而嫌其地小,夷然不屑為耶?該督之狂妄,於此可見一斑。
“皇上,您在朗誦誰的好文章?”
光緒正讀得起勁,翁同龢已走進毓慶宮小書房。光緒親政後,為表示對師傅的感謝,特為準許翁同龢在平時免去跪拜禮節,還是如同過去授讀時一樣:向皇上鞠個躬就行了。當下,翁同龢走進來,一邊鞠躬,一邊笑眯眯地對著皇上說話。“皇上萬幾之暇,尚能不廢吟誦,老臣欣慰至極!”
“師傅請坐。”
翁同龢在光緒對麵坐了下來,立即便有小太監托來一個十分精緻的黃地白龍上蓋下托小茶碗。光緒將手中的摺子遞給翁同龢:“這是剛送上來的一道參折,朕見他文章不錯,便不覺失聲念了起來。”
“參折?”翁同龢接過摺子。“誰參誰?”
“大理寺卿徐致祥參劾湖廣總督張之洞。”
翁同龢將摺子展開來,從袖口袋裏掏出一副西洋進口老花鏡戴上,急速地看了起來。徐致祥的參折說上就上了。他到底參劾張之洞一些什麽呢?
“就是為了它而將師傅請過來。”待翁同龢看完摺子後,光緒說,“師傅看這事宜如何處置為好?”
翁同龢放下摺子,取下老花鏡,嘴唇緊閉,麵容端肅。光緒盯著師傅這副神態,突然之間,似乎發覺師傅已經衰老了。師傅今年才六十三歲,頭髮鬍鬚便全部白完了,胖胖的麵孔上長滿大塊大塊的老年斑,身體臃腫,步履龍鍾,一切神態都仿佛古稀之年的老人。光緒知他無子,心裏想:莫非是為此事而憂愁成這個樣子?一絲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本想和他聊聊家常,勸慰勸慰,但光緒平日知道師傅端莊嚴肅,輕易不言瑣事,更何況今日請他過來是商討參折的大事,更不宜以別事分心,隻得在心裏嘆了一口氣,打消這個念頭。
思索好長一會子,翁同龢終於開口:“老臣為皇上有徐致祥這樣的骨鯁之臣而賀喜。”
猶如先前聽師傅授讀一樣,光緒瞪著兩隻雖神采不足卻也清純可愛的眼睛,凝視著師傅,聽著他那夾雜點江南口音的北京話。師傅說話總是不疾不徐,和藹清晰,光緒很喜歡聽。
“張之洞歷任史官學政,外放巡撫,擢升總督,朝廷對他的恩眷之隆,依畀之盛,可謂少有人能及。外放這些年來,張之洞雖實心做過不少好事,卻也辦了不少有損朝廷威儀的荒唐事。”
翁同龢打開茶蓋,一股清香沁出水麵,他淺淺地呷了一口,繼續說下去:“老臣常聽人說起張之洞的閑話,如在山西時率性提拔官員,擅自派兵丁下鄉以拔罌粟為名騷擾百姓。尤其在粵督任上擅開闈姓賭,以官府名義將朝廷掄才大典與市井無賴的賭博連在一起。辱沒朝廷,斯文掃地,再無過於此事。一個總督居然可以為了幾個錢,做出這等事來,實不可思議。那時我就想上折彈劾,隻是因為越南戰事未了,為大局著想,隻得隱忍下來。”
所謂“為大局著想”是翁同龢臨時想起的託辭。其實,翁同龢之所以沒有上折參劾,是因為顧及著慈禧太後。他知道這些年張之洞的飛黃騰達,無非是因為慈禧恩寵器重的緣故。從晉撫擢升粵督,完全是慈禧對張之洞的格外重用。慈禧正要用他捍衛國門,你卻去參劾他,老太太能高興嗎?一旦犯了老太太的虎威,你能有舒心日子過嗎?何況那時他剛從軍機處被攆出來,正冷著哩!其次他也顧及著醇王,他知道醇王一直是支持張之洞的。第三他也顧及著張之萬。張之萬四朝老臣,眼下正受著寵信,協辦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又新進了軍機處,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得罪了這個老頭子,也不是件好事。就這樣,書生出身的翁同龢雖對張之洞褻瀆斯文甚為仇恨,卻隱忍不敢發。
現在太後歸政住頤和園,醇王也已去世兩年多,張之萬老邁多病很少過問軍機處的事,更重要的是自己一手授讀的皇上已親政幾年了,一句話,今非昔比了。翁同龢認為,應該通過皇上的名義更多地推行自己的主張,實現從早年起就樹立的一匡天下的宏偉抱負。
“近年來張之洞仗著戰功,驕慢倨傲之心日益嚴重。他在廣東的那些所作所為和到湖北這兩年來大肆興作,好大喜功,老臣多次聽到來自兩廣兩湖人士的議論,老臣心裏也有看法。徐致祥不畏權勢,不惑於假相,敢於上這等參折,確為難能可貴。老臣以為,徐致祥此舉應予支持,此折不能留中而讓它悄沒聲息地淹了。”
臣統觀該督生平,謀國似忠,任事似勇,秉性似剛,運籌似遠,實則誌大而言誇,力小而任重,色厲而內荏,有初而鮮終。徒博虛名,無裨實際,殆如晉之殷浩。而其堅僻自是,措置紛更,有如宋之王安石。方今中外諸臣章奏之工,議論之妙,無有過於張之洞者。作事之乖,設心之巧,亦無有過於張之洞者。此人外不宜於封疆,內不宜於政地,惟衡文校藝,談經征典,是其所長。昨歲該督祝李鴻章壽文有雲,度德量力,地小不足以迴旋。夫以兩湖幅員之廣,畢力經營,猶恐不足,而嫌其地小,夷然不屑為耶?該督之狂妄,於此可見一斑。
“皇上,您在朗誦誰的好文章?”
光緒正讀得起勁,翁同龢已走進毓慶宮小書房。光緒親政後,為表示對師傅的感謝,特為準許翁同龢在平時免去跪拜禮節,還是如同過去授讀時一樣:向皇上鞠個躬就行了。當下,翁同龢走進來,一邊鞠躬,一邊笑眯眯地對著皇上說話。“皇上萬幾之暇,尚能不廢吟誦,老臣欣慰至極!”
“師傅請坐。”
翁同龢在光緒對麵坐了下來,立即便有小太監托來一個十分精緻的黃地白龍上蓋下托小茶碗。光緒將手中的摺子遞給翁同龢:“這是剛送上來的一道參折,朕見他文章不錯,便不覺失聲念了起來。”
“參折?”翁同龢接過摺子。“誰參誰?”
“大理寺卿徐致祥參劾湖廣總督張之洞。”
翁同龢將摺子展開來,從袖口袋裏掏出一副西洋進口老花鏡戴上,急速地看了起來。徐致祥的參折說上就上了。他到底參劾張之洞一些什麽呢?
“就是為了它而將師傅請過來。”待翁同龢看完摺子後,光緒說,“師傅看這事宜如何處置為好?”
翁同龢放下摺子,取下老花鏡,嘴唇緊閉,麵容端肅。光緒盯著師傅這副神態,突然之間,似乎發覺師傅已經衰老了。師傅今年才六十三歲,頭髮鬍鬚便全部白完了,胖胖的麵孔上長滿大塊大塊的老年斑,身體臃腫,步履龍鍾,一切神態都仿佛古稀之年的老人。光緒知他無子,心裏想:莫非是為此事而憂愁成這個樣子?一絲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本想和他聊聊家常,勸慰勸慰,但光緒平日知道師傅端莊嚴肅,輕易不言瑣事,更何況今日請他過來是商討參折的大事,更不宜以別事分心,隻得在心裏嘆了一口氣,打消這個念頭。
思索好長一會子,翁同龢終於開口:“老臣為皇上有徐致祥這樣的骨鯁之臣而賀喜。”
猶如先前聽師傅授讀一樣,光緒瞪著兩隻雖神采不足卻也清純可愛的眼睛,凝視著師傅,聽著他那夾雜點江南口音的北京話。師傅說話總是不疾不徐,和藹清晰,光緒很喜歡聽。
“張之洞歷任史官學政,外放巡撫,擢升總督,朝廷對他的恩眷之隆,依畀之盛,可謂少有人能及。外放這些年來,張之洞雖實心做過不少好事,卻也辦了不少有損朝廷威儀的荒唐事。”
翁同龢打開茶蓋,一股清香沁出水麵,他淺淺地呷了一口,繼續說下去:“老臣常聽人說起張之洞的閑話,如在山西時率性提拔官員,擅自派兵丁下鄉以拔罌粟為名騷擾百姓。尤其在粵督任上擅開闈姓賭,以官府名義將朝廷掄才大典與市井無賴的賭博連在一起。辱沒朝廷,斯文掃地,再無過於此事。一個總督居然可以為了幾個錢,做出這等事來,實不可思議。那時我就想上折彈劾,隻是因為越南戰事未了,為大局著想,隻得隱忍下來。”
所謂“為大局著想”是翁同龢臨時想起的託辭。其實,翁同龢之所以沒有上折參劾,是因為顧及著慈禧太後。他知道這些年張之洞的飛黃騰達,無非是因為慈禧恩寵器重的緣故。從晉撫擢升粵督,完全是慈禧對張之洞的格外重用。慈禧正要用他捍衛國門,你卻去參劾他,老太太能高興嗎?一旦犯了老太太的虎威,你能有舒心日子過嗎?何況那時他剛從軍機處被攆出來,正冷著哩!其次他也顧及著醇王,他知道醇王一直是支持張之洞的。第三他也顧及著張之萬。張之萬四朝老臣,眼下正受著寵信,協辦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又新進了軍機處,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得罪了這個老頭子,也不是件好事。就這樣,書生出身的翁同龢雖對張之洞褻瀆斯文甚為仇恨,卻隱忍不敢發。
現在太後歸政住頤和園,醇王也已去世兩年多,張之萬老邁多病很少過問軍機處的事,更重要的是自己一手授讀的皇上已親政幾年了,一句話,今非昔比了。翁同龢認為,應該通過皇上的名義更多地推行自己的主張,實現從早年起就樹立的一匡天下的宏偉抱負。
“近年來張之洞仗著戰功,驕慢倨傲之心日益嚴重。他在廣東的那些所作所為和到湖北這兩年來大肆興作,好大喜功,老臣多次聽到來自兩廣兩湖人士的議論,老臣心裏也有看法。徐致祥不畏權勢,不惑於假相,敢於上這等參折,確為難能可貴。老臣以為,徐致祥此舉應予支持,此折不能留中而讓它悄沒聲息地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