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出身書香世家,小時候在父親的嚴督下,刻苦攻讀過經史子集,詩文的確做得不錯。當年,他的父親李文安想讓兒子拜曾國藩為師。曾國藩對李文安說:“把你家二少爺的詩文拿給我看看吧。”
李文安送上兒子的詩稿,曾國藩慢慢地翻開著,目光久久地停在那十首《人都》組詩上,默默地念著這個二十二歲的年家子的詩作:“馬是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心裏在點頭讚許。當他讀到“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裏外欲封侯”時,大為驚訝,他合上詩稿簿,對李文安說:“二少爺誌向高遠,前途無量,這個學生我收下了。”後來,在曾國藩的指點下,他的詩文長進更大。但李鴻章要做英雄的事業,不樂意在筆墨之間耗費太多的功夫。後來,軍務政務繁忙,他幾乎與詩文絕交了。
此刻,他讀了奕沂這首集唐人句詩,不覺大為嘆服:“渾然天成,如出一手。王爺唐詩功底如此深厚,真令我這個翰林要汗顏了。”
奕沂聽了很高興:“中堂說好,看來這個事我今後可以長做下去了。”
李鴻章說:“吟詩作賦,畢竟是文人的事業,王爺盡管在這方麵才華橫溢,也不必下過多的功夫,還有許多大事需要王爺您去費神哩!”
奕沂笑道:“我現在無官一身輕,軍國大事都不考慮了,正可以全副身心來做這個名山事業。”
李鴻章佩服奕沂的器局,奕訴賞識李鴻章的才具,又加之無論對內對外,二人在大計上十分投合,故二十年來,李鴻章與奕{廳,除開在官場上配合默契外,在私交上也有較深的情誼。對於兩個月前的政局巨變,李鴻章的心中是大不以為然的,但無奈這是太後的決定,新軍機處的後台又是皇上的生父,何況軍事上的失利,軍機處也有推卸不掉的責任。所有這一切,都使得李鴻章不好說什麽,隻能對此保持緘默,而對奕沂的同情,則是發自內心的。盡管他們之間的身分上有近支王爺與漢大臣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因為相知頗深,李鴻章說話也就不顧忌。
“王爺,話雖這麽說,但哪能呢,祖宗留下的江山,王爺能不操心嗎?依老臣之見,王爺不久還得復出,朝廷這個家還得王爺您來當呀!”
奕沂眼睛一亮,猛然想:李鴻章一向住天津,這會子怎麽到京師來了呢?莫非太後有什麽大事召他來商議?
“說了這多閑語,我還沒問你,什麽時候來的京師,住在哪兒。”
“昨天午後到的,住在賢良寺。”
奕沂點點頭:“有什麽要事嗎?”
“有一件大事要當麵稟報太後,還沒有遞牌子,先到這裏來了,一來看望王爺,二來也要向王爺請教。”
“什麽大事,還要找我這賦閑家居的人。”奕沂說著,神情立即肅然起來。他知道,李鴻章親來京師稟告太後,自然是有極大的事。二十多年來的執政生涯,養成了他以國事為己任的習慣。這兩個月來無國事過問,他的心空落落的,讀書也好,集句也好,實在是百無聊賴的自我消遣。他的內心深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往日權勢的追憶。
“越南的戰爭,赫德來了電報,說法國政府專門派了個特使要來天津見我,談停戰簽約的事。”李鴻章說著,從衣袖袋裏取出電報,遞給奕訴,“這是赫德的電報,請王爺看看。”
奕沂接過電報,細細地看過一遍後還給李鴻章,端起茶碗來,慢慢地抿著,一言不發。
李鴻章謙恭地問:“王爺您看,這個法國特使,見還是不見?”
奕沂又沉默了一會,方才開口:“按理說,這樣的大事,我現在已不便說什麽了。一來如你說的,事關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我再沒有一官半職,也是太祖太宗的後裔,宣宗成皇爺的兒子;二則你打老遠的來,看得起我,就衝著中堂你的麵子,我也不能不說兩句。”
“王爺言重了。我這張老麵子可有可無,倒是您說得好,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為重,別的過節都是小事。”
奕沂聽出李鴻章的話中之話,說:“老七早就想自己動手了。也好,看人挑擔不費力,讓他自己來挑一挑吧!”
“王爺這話說得對極了!”
奕沂這句話真是說到李鴻章的心坎裏去了。這二十多年來,他每受到別人的指摘時,心裏就老想起這句話,滿肚子都是怨氣。
“你問我的看法,我就實說吧。與法國人打仗,是絕對打不贏的,早和早好,遲和遲好,和總歸是好。你就辛苦下,抓住這個機會,與這個法國特使談出個和局來。談成了,就是大清江山社稷之福,是太後、皇上之福。”奕沂以十分明朗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好,有王爺這番話,我心裏就有底了。”
奕沂的這個態度,也正是李鴻章的態度。
“你什麽時候去見太後?”
“過會我告辭後,就去遞牌子。看明天上午太後能不能召見我,我在賢良寺裏候著。”
奕訴又端起茶碗來,慢慢地喝著茶。李鴻章心裏想:電報,恭王看了,對談判的看法,恭王也說了,可以告辭了。正想著要起身時,奕沂開口了:
李文安送上兒子的詩稿,曾國藩慢慢地翻開著,目光久久地停在那十首《人都》組詩上,默默地念著這個二十二歲的年家子的詩作:“馬是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心裏在點頭讚許。當他讀到“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裏外欲封侯”時,大為驚訝,他合上詩稿簿,對李文安說:“二少爺誌向高遠,前途無量,這個學生我收下了。”後來,在曾國藩的指點下,他的詩文長進更大。但李鴻章要做英雄的事業,不樂意在筆墨之間耗費太多的功夫。後來,軍務政務繁忙,他幾乎與詩文絕交了。
此刻,他讀了奕沂這首集唐人句詩,不覺大為嘆服:“渾然天成,如出一手。王爺唐詩功底如此深厚,真令我這個翰林要汗顏了。”
奕沂聽了很高興:“中堂說好,看來這個事我今後可以長做下去了。”
李鴻章說:“吟詩作賦,畢竟是文人的事業,王爺盡管在這方麵才華橫溢,也不必下過多的功夫,還有許多大事需要王爺您去費神哩!”
奕沂笑道:“我現在無官一身輕,軍國大事都不考慮了,正可以全副身心來做這個名山事業。”
李鴻章佩服奕沂的器局,奕訴賞識李鴻章的才具,又加之無論對內對外,二人在大計上十分投合,故二十年來,李鴻章與奕{廳,除開在官場上配合默契外,在私交上也有較深的情誼。對於兩個月前的政局巨變,李鴻章的心中是大不以為然的,但無奈這是太後的決定,新軍機處的後台又是皇上的生父,何況軍事上的失利,軍機處也有推卸不掉的責任。所有這一切,都使得李鴻章不好說什麽,隻能對此保持緘默,而對奕沂的同情,則是發自內心的。盡管他們之間的身分上有近支王爺與漢大臣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因為相知頗深,李鴻章說話也就不顧忌。
“王爺,話雖這麽說,但哪能呢,祖宗留下的江山,王爺能不操心嗎?依老臣之見,王爺不久還得復出,朝廷這個家還得王爺您來當呀!”
奕沂眼睛一亮,猛然想:李鴻章一向住天津,這會子怎麽到京師來了呢?莫非太後有什麽大事召他來商議?
“說了這多閑語,我還沒問你,什麽時候來的京師,住在哪兒。”
“昨天午後到的,住在賢良寺。”
奕沂點點頭:“有什麽要事嗎?”
“有一件大事要當麵稟報太後,還沒有遞牌子,先到這裏來了,一來看望王爺,二來也要向王爺請教。”
“什麽大事,還要找我這賦閑家居的人。”奕沂說著,神情立即肅然起來。他知道,李鴻章親來京師稟告太後,自然是有極大的事。二十多年來的執政生涯,養成了他以國事為己任的習慣。這兩個月來無國事過問,他的心空落落的,讀書也好,集句也好,實在是百無聊賴的自我消遣。他的內心深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往日權勢的追憶。
“越南的戰爭,赫德來了電報,說法國政府專門派了個特使要來天津見我,談停戰簽約的事。”李鴻章說著,從衣袖袋裏取出電報,遞給奕訴,“這是赫德的電報,請王爺看看。”
奕沂接過電報,細細地看過一遍後還給李鴻章,端起茶碗來,慢慢地抿著,一言不發。
李鴻章謙恭地問:“王爺您看,這個法國特使,見還是不見?”
奕沂又沉默了一會,方才開口:“按理說,這樣的大事,我現在已不便說什麽了。一來如你說的,事關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我再沒有一官半職,也是太祖太宗的後裔,宣宗成皇爺的兒子;二則你打老遠的來,看得起我,就衝著中堂你的麵子,我也不能不說兩句。”
“王爺言重了。我這張老麵子可有可無,倒是您說得好,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為重,別的過節都是小事。”
奕沂聽出李鴻章的話中之話,說:“老七早就想自己動手了。也好,看人挑擔不費力,讓他自己來挑一挑吧!”
“王爺這話說得對極了!”
奕沂這句話真是說到李鴻章的心坎裏去了。這二十多年來,他每受到別人的指摘時,心裏就老想起這句話,滿肚子都是怨氣。
“你問我的看法,我就實說吧。與法國人打仗,是絕對打不贏的,早和早好,遲和遲好,和總歸是好。你就辛苦下,抓住這個機會,與這個法國特使談出個和局來。談成了,就是大清江山社稷之福,是太後、皇上之福。”奕沂以十分明朗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好,有王爺這番話,我心裏就有底了。”
奕沂的這個態度,也正是李鴻章的態度。
“你什麽時候去見太後?”
“過會我告辭後,就去遞牌子。看明天上午太後能不能召見我,我在賢良寺裏候著。”
奕訴又端起茶碗來,慢慢地喝著茶。李鴻章心裏想:電報,恭王看了,對談判的看法,恭王也說了,可以告辭了。正想著要起身時,奕沂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