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長摸著滿口白鬍子,樂嗬嗬的,眾士子也很快活。撫台的平易和他對山長的尊崇,更使士子們對這位名士出身的顯宦增添了敬意。


    張之洞起身,舉起酒杯說:“今天,我借花獻佛,請各位和我一起,祝我們的晉學春暉健康長壽,為我們三晉造就出更多的人才!”


    “不敢,不敢!”老山長慌忙起身,對著張之洞連連擺手,“這杯酒老朽不敢喝!”


    “我先喝為敬。”張之洞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滿桌人都一飲而盡。老山長無奈,隻得把杯中的酒喝了。


    重新坐下後,老山長親自為張之洞挾了一塊牛肉,楊深秀也向楊銳勸菜。


    酒好,菜好,氣氛也好,張之洞心裏很是高興,他笑著對眾人說!‘:“我在山西做了將近三年的巡撫,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回到了故鄉。三晉百姓是我真正的父老鄉親。”


    除了剛到太原時與葆庚說起過“洪洞人”的話外,張之洞再也沒有對別人提過自己的祖籍在山西,官場士林都隻知道撫台是生長在貴州的直隸南皮人。


    見眾人滿臉疑惑,張之洞開心地說:“大家都不知道吧,我們南皮張家是明永樂年間遷到直隸的。‘要問故鄉在何處,洪洞縣外大槐樹’這句童謠,在我們張家也世世代代流傳著,傳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十四代了。”


    “這麽說來,張大人真的是我們山西人了!”士子們興奮地交頭接耳。


    石山長摸著鬍鬚慢慢地說:“明洪武、永樂兩朝,山西頻遭旱災,逼得百姓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洪洞縣土地少,人口稠密,加上災情更重,故外出的人更多。當年縣城東門外有一棵老槐樹,樹幹粗得四五個人不能合抱,夏日裏樹蔭足有一畝多地大。這棵槐樹是洪洞縣的標誌。於是,離開洪洞縣的人,都在城門外這棵老槐樹下舉行一個告別儀式,對著它叩頭灑淚,就算是向祖宗世代居住之地告別了。剛才張大人說的這句童謠,我在洪洞縣誌裏見過。”


    張之洞對山長說:“去年我去洪洞縣,還特地去看了這株老槐樹,它仍然枝繁葉茂,不知這株老槐樹是不是明代的那株。”


    老山長說:“洪洞縣誌上說洪武、永樂年間的那棵老槐樹在正統八年老死了。過了幾年,從根部又長出一棵小槐樹來。這是老槐樹的第二代。這棵槐樹也長得很大,活了兩百來年,順治二年被雷劈死。第二年,根部同樣又長出一棵槐樹來。大人看到的就是這一棵,它已是第三代了。從順治三年算起,到現在有二百四十年,也算得上一棵高齡老樹了,據說隻是比不上當年那棵老槐樹的粗大。”


    “唔,唔。”張之洞連連點頭。


    一直沒有開口的楊銳插言:“看來,山西是從明朝時才開始變窮的。過去讀唐詩,山西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


    比如鬥酒學士王績的詩:‘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一幅多好的田園風光圖。”


    張之洞感慨地說:“叔嶠說得不錯。《全唐詩》中我們山西籍的詩人很多,詩也寫得極有氣魄,應該說山西這方水土是很能養育人的。大家都知道旗亭畫壁的故事。故事中三個詩人: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其中兩個便是我們山西人。王之渙的‘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真是千古絕唱,後世很少有人把詩做得這樣雄健豪邁的!”


    聽了這段話後,楊深秀突然來了靈感:“剛才張大人說到我們山西人的詩,我有了一個主意。今天在座的除叔嶠外,包括張大人在內,都是我們山西的才俊。今天為張大人榮升餞行,大家在一起飲酒談詩,是一件難得的事。我提議,我們每一個在座的,除老山長外,都依剛才張大人所說的掌故,講一個山西詩人的故事,然後再背一首這個詩人的代表作。講得好,我們為他鼓掌,大家同飲一杯酒;講不出的,罰他三杯冷水。”


    楊銳不在其間,自然高興,忙附和:“總教習這個主意極好,山長這麽好的百年老酒,是要有這樣的詩情才能和諧的,這比酒令要強多了。”


    眾士子既興致甚高,又有點擔心怕說不出來,臉上都紅撲撲的,眼中閃爍著光彩。


    張之洞懂得年輕士子的心態,知道他們都有好表現的欲望,便說:“大家都說一個,最後我來評論,取第一的我有獎賞。”


    見撫台興致如此高,山長和總教習都格外高興。楊深秀說:“議是我提的,我理應第一個說。”


    大家都專心致誌聽他的。


    “我講一個宋之問遇駱賓王的故事。”


    駱賓王就是那個為李敬業起草討武則天檄的人。這篇文章把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卻又讓武則天稱讚不已。其文之好,其才之高,可想而知。傳說討武之舉失敗後,駱賓王便不知去向了。宋之問怎麽會遇到他呢?這事可真的奇了!


    “宋之問是初唐的名詩人,他是我們山西汾州人,因觸犯權貴而貶官江南。有一天,他遊杭州靈隱寺,夜晚就宿在寺裏。當夜月明如晝,四周山色極佳,引發了他的詩興,脫口而出兩句詩:‘鷲嶺鬱岧蕘,龍宮隱寂寥。’吟完這兩句,下麵便接不上來了。他在靈隱寺庭院裏獨自徘徊,苦苦思索,就是得不到更好的續詩。這時,有個老和尚提著一盞油燈過來,準備進大殿點長明燈。見宋之問老是吟著那兩句詩,知道他是做不下去了,便走到他身邊說,我幫你接下去吧!宋之問目光懷疑地盯著老和尚:你也會做詩?老和尚說,試試看吧!他對著油燈凝思片刻,說,你看這兩句如何:‘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聽了大驚:這兩句詩既切合靈隱寺的實景,又氣勢開闊宏大,比自己的那兩句強多了。經老和尚的提示,宋之問很順利地做成一首詠靈隱寺的好詩。第二天,他再去找點長明燈的老和尚,卻找不到了。住持告訴他,昨夜的那個老和尚就是駱賓王,他一早就離開靈隱寺了。宋之問驚訝不已,心裏默默感激駱賓王的慷慨相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