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王夫人的後事,張之洞開始張羅赴晉事宜。他巴望早點到山西去,這不僅是他急欲借一方土地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負,同時也想離開這個令他時刻觸發舊情的庭院,盡快讓繁劇的政務來沖淡錐心的悲痛。


    這一天午後,張之洞正在書房裏清理書籍,準備挑一些隨身帶去。正在這時,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了進來。


    “老弟,還認得我嗎?”來人拍了一下張之洞的肩膀,爽朗的川音中充滿笑意。


    張之洞回過頭來一看,不覺大吃一驚:“秋衣,原來是你,好多年不見了!”


    “是呀,自你離開成都後,五年了,再也沒有見過麵。”秋衣在書桌邊的椅子上坐下後又問:“弟妹呢?都還好吧!”


    “好什麽?”張之洞沉重地低下頭來,輕輕地說,“她已故去一個月零三天了!”


    “什麽!”秋衣刷地站起來,驚訝得睜大了眼睛。“這是怎麽回事?她還隻有三十幾歲吧!”


    “唉!”張之洞悲傷地嘆了一口氣,把王夫人去世的事簡單地說了幾句。


    “多好的一位弟妹!年紀輕輕的,怎麽就這樣走了呢?”秋衣一個勁地搖頭嘆息,“怪不得你又黑又瘦,氣色很不好。弟妹的靈位擺在哪裏?我去瞧一瞧,鞠個躬,也算盡個心意吧!”


    王夫人的靈牌,暫時還安放在張之洞的臥房裏。張之洞將秋衣領進臥房,對著王夫人的靈牌,秋衣整衣肅容,默默地三鞠躬。望著眼圈已現濕潤的老朋友,當年在成都學政衙門裏,秋衣與他們夫婦飲茶談笑的情景又浮現在張之洞的眼前。


    秋衣是張之洞一個特殊的朋友。


    光緒元年夏天,四川學政張之洞在楊銳、大根等人的陪同下.到德陽去看望一個病危的學子。回成都的那天中午天氣極熱,半途上張之洞突然中暑暈倒。


    楊銳、大根心裏著急,四處並無人家,一碗茶水都找不到,更遑論醫治?


    大根說:“我爬到樹上望一望,看哪個方向最近處有房屋,就把四叔往哪裏背。”


    大根爬上一株高大的楓樹,一會兒便下來了,對楊銳說:“左手邊山坳處好像有幾間房屋,我們到那邊去。”


    說罷,背起張之洞就走,楊銳等人緊跟在兩旁,約摸走了三四裏路,果然見前麵出現一座題為“上清觀”的小道觀。進了門後,見屋子裏有一個人正在聚精會神拓印一截殘碑。楊銳走上前去,客氣地叫了一聲:“道長,打擾了!”


    那人抬起頭來,原來是一個四十多歲的清瘦漢子。那人說:“我不是道長。你們要做什麽?”


    楊銳說:“我的老師趕路中了暑,要借這裏休息一下,如能幫我們尋個郎中就更好了。”


    那人一聽,忙將手中的活放下說:“把病人背到裏屋,放在床上。”


    大根背著張之洞進了隔壁的另一間房。房裏有一張床,床上鋪著篾席,雖簡陋,倒也還幹淨。大根將張之洞平放在篾席上,那人掐張之洞的人中,又在四肢幾個關節部位上用力按摩著,然後搬出一隻尺餘見方的舊木箱來,打開木箱,裏麵有七八個大大小小的幹葫蘆。那人從一個小葫蘆裏取一些黑黃色細粉,倒進張之洞的嘴裏,又從陶罐裏倒出一小碗水來,將張之洞嘴裏的細粉灌下去。


    “沒有事,很快就會好的。我們都出去,人一多,熱氣大,病人不舒服。”


    中年漢子帶著楊銳等人回到原來那間屋,他仍舊拓他的殘碑,不再說話。


    沒有多久,大根突然發現張之洞從隔壁屋裏走了出來,他驚喜地迎上前去:“四叔,你都好了!”


    “好了,好了!”張之洞笑著說,“剛才拖累了你們。”


    楊銳等人忙過去扶著,又指著中年漢子對張之洞說:“剛才就是這位師傅餵藥給你吃的。”


    “謝謝你了。”張之洞感激地說,“你的藥真是靈丹妙藥,一灌進肚子裏就好了。叫我怎麽謝你哩!”


    那漢子高興地說:“哪裏是什麽靈丹妙藥,土方子罷了,不要謝。請坐,請坐!”


    張之洞見那漢子雖身著布衣舊履,然眉宇之間卻有一股清


    奇磊落的氣象,心中甚有好感。他在漢子的對麵坐下來,親熱地問:“師傅是叫什麽名字?本地人嗎?”


    漢子說:“我住在青城,這幾天來上清觀做客。我叫吳秋衣。”


    “秋衣?”張之洞笑了笑,他覺得這個名字頗為少見。


    “秋衣這兩個字,取自李白的一首詩。”吳秋衣隨口念道,“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濕秋衣。我喜歡這首詩,尤其喜歡不知霜露濕秋衣這句,便把秋衣借來做了名字。”說罷笑了起來。


    “這是李白遊洞庭湖五首詩中的一首,的確寫得好,我也很喜歡。”張之洞邊說邊看吳秋衣手下的殘碑,心中猛地一驚。


    原來,那截黑灰色石碑上清晰地刻著“法正之墓”四字。法正是蜀先主劉備手下的一位大謀士。傳說劉備慘敗於東吳,退兵白帝城時,諸葛亮在成都跌足嘆道:“假若法正在主公身邊,決不至於有此失利。”可見法正的才略之高。可惜法正英年早逝,諸葛亮很傷心,親自為他題寫墓碑。熟悉史冊的張之洞知道,“法正之墓”這四個字當是按照諸葛亮的手跡摹刻的。諸葛亮傳世的手跡甚少,這四個字即便是摹刻也顯得十分珍貴,可惜這塊碑隻有下半截,上半截應當刻著法正生前的官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