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行,行。”張之洞尚未考慮成熟,隻得敷衍著,“我看可以。”
“我以為尚有所欠缺。”張佩綸背起手在客廳裏一邊踱步一邊說,“弢庵可能還有顧慮,話說得不夠明白透徹。依我看,幹脆挑明:護軍之處罰,罰不當罪。”
張佩綸走到茶幾邊,端起杯子,喝口水潤潤喉嚨,然後提高聲調,義憤填膺似的說:“旗人銷檔,乃犯奸盜詐偽之事,至於遇赦不赦,必為犯十惡強盜、謀故殺人之罪。就算護軍完全無理,打了太監一頓,也不能這樣處罰。大清朝還有沒有王法呀?刑部還有沒有律令呀?眼下播之四方,今後傳之萬世,眾口將會如何議論呀?”
陳寶琛說:“幼樵說得對。我是有點擔心,怕話說得過重,兩宮太後接受不了。”
“弢庵這個擔心,可能不是多餘的。”張之洞斟酌良久,已有主意了。
張佩綸堅定地說:“語氣重一點,會有些刺眼,但有好處。我最反對用鈍刀子割肉,半天出不了血。弢庵你一向痛快,為何這次瞻前顧後不痛不癢的。”
陳寶琛笑著說:“那好吧,就依你的,把這篇稿子改一改。”
“這篇可以用,不要再改了。”張之洞急忙製止。
“我看也不要再改了,就把它照原樣謄正,作正疏上。”張佩綸果斷地作出決定。“再來一道附片,不妨就按剛才所說的,補一劑苦一點的藥。”
“行!”
陳寶琛欣然採納張佩綸這個建議,立即揮筆擬寫。張之洞的心裏卻總有一些不太踏實的感覺。
很快,陳寶琛的附片又出來了。他興奮地對張佩綸說:“前麵幾句,我就用你的原話。先告訴你,免得犯剽竊之罪。”
張佩綸笑著說:“我不怕你剽竊。竊得越多,我越高興。”
陳寶琛大聲念道:
再,臣細思此案護軍罪名,自係皇上為遵懿旨起見,格外從嚴,然一時讀詔書者無不惶駭。蓋旗人銷檔,必其犯奸盜詐偽之事者也;遇赦不赦,其犯十惡強盜、謀故殺人之事者也。今揪人成傷,情罪本輕,即違製之罪,亦非常赦所不屬,且圈禁五年,在覺羅亦為極重。此案本緣稽查攔打太’監而起,臣恐播之四方傳之萬世,不知此事始末,益滋疑議。臣職司記注,有補闕拾遺之責,理應抗疏力陳,而徘徊數日,欲言復止,則以為時事方艱,我慈安皇太後旰食不遑,我慈禧皇太後聖躬未豫,不願以迂戇激烈之詞幹冒宸嚴,以激成君父之過。然再四思維,臣幸遇聖明,若竟曠職辜恩,取容緘默,坐聽天下後世執此細故以疑聖德,不獨無以對我皇太後、皇上,問心亦無以自安,不得已附片密陳。伏乞皇太後深念此罪名有無過當,如蒙特降懿旨,格外施恩,使天下臣民知至愚至賤荒謬藐抗之兵丁,皇上因遵懿旨而嚴懲之於前,皇太後因繩家法防流弊而曲宥之於後,則如天之仁,愈足以快人心而光聖德。
“好極了,附片更要勝過正疏!”不待照例的程式話念完,張佩綸已為之鼓掌喝彩。
“香濤兄,你看呢?”陳寶琛轉而問張之洞。
張之洞思忖了一會,說:“我還是剛才的顧慮,是不是話說得過重了點。”
“不重,不重!”張佩綸大大咧咧地拍著年長他十歲的張之洞的肩膀說,“老兄一向敢做敢為,這次為何這等躲躲閃閃的。”
說罷又對陳寶琛嚷道:“我們幫你當了半天參謀,你怎麽一點表示都沒有?”
陳寶琛笑著說:“我這就叫廚房上菜,我們邊吃邊說。”
吃完飯後天色已晚,二張告別主人各自回家。
回到家裏,張之洞還在回味著陳寶琛補寫的那道附片。“一時讀詔書者無不惶駭”,“臣恐播之四方傳之萬世”,“不知此事始末益滋疑議”,“激成君父之過”,“伏乞皇太後深念此案罪名有無過當”,這些話一直不停地在他的腦子裏迴旋著。認真地說,這些話都無不當之處,事情明擺著也是這樣,但聽起來卻不大順耳。目的是要讓太後收回成命,從輕處罰護軍,並給參與鬥毆的太監以懲處,不讓太監有得勢滋生非分之念。隻要這個目的達到也就行了,至於手段是可以從權的。
太後死要麵子,決不能有半點指摘她的意思,這是首要的。其次,太後眼下最惱火的是護軍。若是一個勁地為護軍辯護,則反而會更令太後生氣,一旦惱羞成怒,堅持要按她說的辦,那就毫無辦法了,總不能為幾個護軍而喋喋不休地死纏著太後不放吧!
陳寶琛的附片,以“惶駭”“傳播”等字眼來暗裏指摘太後,又一個勁地為護軍辯護,恰恰在這兩點上犯了大忌。
“附片不能上!”想到這裏,張之洞堅定了這個認識,必須馬上製止。他提起筆來,寫了八個字:“附子一片,請勿入藥。”叫大根連夜送去陳府。
太後不能指摘,護軍不能辯護,剩下的惟有從“太監”著手了。再次提醒太後,注意前朝宦寺幹政的危害,重申家法,杜絕亂萌,讓太後自己醒悟;並將前向劉振生一案並提,正可以看出管束太監之重要。對!就這樣寫,或許能帶來轉機。張之洞覺得為午門鬥毆事件再上一疏的責任,已義不容辭地落到自己的頭上來了。
“我以為尚有所欠缺。”張佩綸背起手在客廳裏一邊踱步一邊說,“弢庵可能還有顧慮,話說得不夠明白透徹。依我看,幹脆挑明:護軍之處罰,罰不當罪。”
張佩綸走到茶幾邊,端起杯子,喝口水潤潤喉嚨,然後提高聲調,義憤填膺似的說:“旗人銷檔,乃犯奸盜詐偽之事,至於遇赦不赦,必為犯十惡強盜、謀故殺人之罪。就算護軍完全無理,打了太監一頓,也不能這樣處罰。大清朝還有沒有王法呀?刑部還有沒有律令呀?眼下播之四方,今後傳之萬世,眾口將會如何議論呀?”
陳寶琛說:“幼樵說得對。我是有點擔心,怕話說得過重,兩宮太後接受不了。”
“弢庵這個擔心,可能不是多餘的。”張之洞斟酌良久,已有主意了。
張佩綸堅定地說:“語氣重一點,會有些刺眼,但有好處。我最反對用鈍刀子割肉,半天出不了血。弢庵你一向痛快,為何這次瞻前顧後不痛不癢的。”
陳寶琛笑著說:“那好吧,就依你的,把這篇稿子改一改。”
“這篇可以用,不要再改了。”張之洞急忙製止。
“我看也不要再改了,就把它照原樣謄正,作正疏上。”張佩綸果斷地作出決定。“再來一道附片,不妨就按剛才所說的,補一劑苦一點的藥。”
“行!”
陳寶琛欣然採納張佩綸這個建議,立即揮筆擬寫。張之洞的心裏卻總有一些不太踏實的感覺。
很快,陳寶琛的附片又出來了。他興奮地對張佩綸說:“前麵幾句,我就用你的原話。先告訴你,免得犯剽竊之罪。”
張佩綸笑著說:“我不怕你剽竊。竊得越多,我越高興。”
陳寶琛大聲念道:
再,臣細思此案護軍罪名,自係皇上為遵懿旨起見,格外從嚴,然一時讀詔書者無不惶駭。蓋旗人銷檔,必其犯奸盜詐偽之事者也;遇赦不赦,其犯十惡強盜、謀故殺人之事者也。今揪人成傷,情罪本輕,即違製之罪,亦非常赦所不屬,且圈禁五年,在覺羅亦為極重。此案本緣稽查攔打太’監而起,臣恐播之四方傳之萬世,不知此事始末,益滋疑議。臣職司記注,有補闕拾遺之責,理應抗疏力陳,而徘徊數日,欲言復止,則以為時事方艱,我慈安皇太後旰食不遑,我慈禧皇太後聖躬未豫,不願以迂戇激烈之詞幹冒宸嚴,以激成君父之過。然再四思維,臣幸遇聖明,若竟曠職辜恩,取容緘默,坐聽天下後世執此細故以疑聖德,不獨無以對我皇太後、皇上,問心亦無以自安,不得已附片密陳。伏乞皇太後深念此罪名有無過當,如蒙特降懿旨,格外施恩,使天下臣民知至愚至賤荒謬藐抗之兵丁,皇上因遵懿旨而嚴懲之於前,皇太後因繩家法防流弊而曲宥之於後,則如天之仁,愈足以快人心而光聖德。
“好極了,附片更要勝過正疏!”不待照例的程式話念完,張佩綸已為之鼓掌喝彩。
“香濤兄,你看呢?”陳寶琛轉而問張之洞。
張之洞思忖了一會,說:“我還是剛才的顧慮,是不是話說得過重了點。”
“不重,不重!”張佩綸大大咧咧地拍著年長他十歲的張之洞的肩膀說,“老兄一向敢做敢為,這次為何這等躲躲閃閃的。”
說罷又對陳寶琛嚷道:“我們幫你當了半天參謀,你怎麽一點表示都沒有?”
陳寶琛笑著說:“我這就叫廚房上菜,我們邊吃邊說。”
吃完飯後天色已晚,二張告別主人各自回家。
回到家裏,張之洞還在回味著陳寶琛補寫的那道附片。“一時讀詔書者無不惶駭”,“臣恐播之四方傳之萬世”,“不知此事始末益滋疑議”,“激成君父之過”,“伏乞皇太後深念此案罪名有無過當”,這些話一直不停地在他的腦子裏迴旋著。認真地說,這些話都無不當之處,事情明擺著也是這樣,但聽起來卻不大順耳。目的是要讓太後收回成命,從輕處罰護軍,並給參與鬥毆的太監以懲處,不讓太監有得勢滋生非分之念。隻要這個目的達到也就行了,至於手段是可以從權的。
太後死要麵子,決不能有半點指摘她的意思,這是首要的。其次,太後眼下最惱火的是護軍。若是一個勁地為護軍辯護,則反而會更令太後生氣,一旦惱羞成怒,堅持要按她說的辦,那就毫無辦法了,總不能為幾個護軍而喋喋不休地死纏著太後不放吧!
陳寶琛的附片,以“惶駭”“傳播”等字眼來暗裏指摘太後,又一個勁地為護軍辯護,恰恰在這兩點上犯了大忌。
“附片不能上!”想到這裏,張之洞堅定了這個認識,必須馬上製止。他提起筆來,寫了八個字:“附子一片,請勿入藥。”叫大根連夜送去陳府。
太後不能指摘,護軍不能辯護,剩下的惟有從“太監”著手了。再次提醒太後,注意前朝宦寺幹政的危害,重申家法,杜絕亂萌,讓太後自己醒悟;並將前向劉振生一案並提,正可以看出管束太監之重要。對!就這樣寫,或許能帶來轉機。張之洞覺得為午門鬥毆事件再上一疏的責任,已義不容辭地落到自己的頭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