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從來沒有直接與醇王打過交道,過去常聽人說醇王為人比較隨和,不像恭王那樣威稜,看來傳說不誤。張之洞是個心高膽大的人,心裏深處並不對權貴人物包括天潢貴胄在內,有什麽特別的敬畏。科場上的輝煌成就,使得他從來就自視甚高。盡管職位不高,在大人物的麵前,他向來沒有自卑之感,今天在這位皇上本生父的麵前也一樣。他道了一聲謝,便大大方方地


    坐在奕譞的旁邊。


    奕謖對張之洞這種不卑不亢的神態頗為滿意。雖是初次見麵,對於張之洞其人,奕譞還是頗為了解的。這不僅由於張之洞作為清流黨中的骨幹,早已名播朝野的緣故,更因為在去年吳可讀屍諫事件中,張之洞挺身而出,維護了醇王府的利益。在奕瀑看來,吳可讀遺折的要害在於立即為穆宗立嗣;而此時立嗣,隻有立恭王的孫子溥倬,皇位最終將落到恭王府。多虧了張之洞的兩道奏疏,既合經典,又順情理;既循家法,又宜將來,真正是深思熟慮,精詳嚴謹,無懈可擊,一錘定音,將一場無端而起的軒然大波治得風平浪靜。醇王怎能不感激張之洞?


    出於這種心情,奕譞的話語極為客氣:“張之洞,把你從城裏請到郊外來相見,你不會覺得辛苦嗎?”


    今上的父親召見一個臣子,莫說隻是從城裏走到郊外,即使是從京師奔到天涯海角,作臣子的也是理所當然,不能有絲毫的怨意呀!醇王竟然以這種口氣作開場白,真讓張之洞既感意外,又受寵若驚。他忙恭敬地答道:“王爺太客氣了,王爺可以親臨清漪園巡視,微臣何敢言辛苦二字!”


    奕謖隨意地笑了一下,問:“什麽時候來的,等久了吧!”


    “昨天下午到的。微臣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卻沒有來過清漪園。這次正好藉此機會瞻仰瞻仰,親身感受一下當年高宗、仁宗的雄風偉跡。”


    奕譞心裏想:果然不愧為探花出身的名流,說起話來就是不一樣。他點點頭說:“這一座名園,當年是何等的壯麗非凡。可恨那些洋鬼子,把它和圓明園一道給毀了。你說說,這清漪園該不該修復下?”


    果然不出所料,醇王此行的目的,正是為了修復清漪園!關於修復園林這樁事,張之洞對它的前前後後是十分清楚的。


    作為一個儒臣,作為一個清流黨,張之洞向來不贊成朝廷大興土木,何況當此內憂外患國帑窘迫之際,修復大型園林以供一二人之遊樂,更為他所反對。故而對於過去阻止重修圓明園的一切言論,他都是讚賞的,然而今日麵對著醇王的垂詢,張之洞卻猶豫了片刻。


    慈禧太後把皇位送給了醇王府,醇王府自然要回報這份恩德。拿什麽來回報呢?世俗間的一切,對於貴為太後的中年婦人而言,似乎都算不了什麽。不如修復一座花園行宮,讓她在這裏頤情養性,安度天年。從這個角度來看,醇王要重蹈園工舊路,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遠期的目標是希望醇王能秉掌國政,以便年邁的老哥東山再起,進入權力中樞;近期的目標是要利用醇王和恭王之間的矛盾,為東鄉之事翻案平冤。這些都需要與醇王建立起一種過去所欠缺的密切關係。


    想到此,張之洞毫不含糊地回答:“清漪園山水環抱,清靜幽雅,的確是個休憩的好處所,洋人縱火燒毀,真是喪盡天良。祖先親手創建的名園,後人自當修復。隻是目前國庫不裕,不能全盤動工,宜選擇耗費較少的幾處工程先期施工,以後再慢慢地一處一處地復原。比如這座怡春堂,就大致完好,想來恢復1日貌所費不多,可以先動手。”


    奕譞正是要藉此探測一下張之洞,估計這個清流黨骨幹多半會加以委婉的勸阻,卻不料他爽快地予以贊同,心裏想:看來張之洞的確不是書呆子,是個明白人。便說:“張之洞,你說的跟我所想的一個樣,清漪園是要規復,但要慢慢來。你這些年來給太後和皇帝上的摺子我都看過。你的摺子篇篇都寫得有理有據,是真正的奏章,不像有的人,做了幾十年的官,還不得奏議要領,盡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朝廷拿了這樣的摺子也不能辦事。去年關於崇厚誤國的摺子,滿朝文武上的不少,最有力量的當數你的那幾篇,我看後激賞不已,建議太後召見你,當麵聽聽你的想法。”


    張之洞聽了這話很覺舒服。作為一個品級不高的官員,張之洞不太清楚內廷看摺子的程序。他一直以為現在也是過去傳下來的老套子,由外奏事處轉內奏事處,再送給太後裁奪,卻不知還有醇王插進來這個過程。他感激醇王一直在讀他的摺子:“蒙王爺錯愛,微臣今後惟有加倍努力才可報答。”


    奕譞含笑點頭說:“南皮張府祖上積德殷厚,連出子青先生的狀元和你這個探花。聽說你小時在貴州長大,貴州偏遠貧瘠,良師難得,你的學問文章得之於誰的傳授?”


    張之洞答:“微臣四歲由先父開蒙,家兄之淵因比微臣年長十歲,也是微臣的老師。八歲讀完‘四書“五經’,九歲開筆。十二歲前受業於曾捂之、張蔚齋諸師。十二歲後受業於韓超、丁誦孫諸師,並從呂賢基治經學,從劉仙石習小學,從朱伯韓習古文。呂、劉、朱等人均一代名師一代賢臣,微臣從他們處得益匪淺。”


    奕譞說:“你的詩文廣被傳誦,我的記性不好,背誦不多,有兩句詩我記得最牢,道是‘文瀾不取歸熙甫,兵略時同魏默深’。讀你的摺子,氣勢充沛,鏗鏘有力,可知你的文章的確不是走的歸有光的路子。關於邊防方麵的策略,計慮深遠,設防周到,有魏源之風。你如此注重用兵之略,是否與你父親在貴州征討苗民叛亂有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