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於這種流行說法,也有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提出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十二月稱“闖王”的。其理由是,李自成並不是高迎祥的部下,而是一支獨立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在米脂縣起義後稱“闖將”。據《綏寇紀略》記載,高迎祥死後,部眾“推其弟迎恩為長”,可見當時統領義軍的是高迎祥的弟弟高迎恩,擁戴已故主帥的弟弟為首領,這也符合人之常情,相較之下比推舉李自成更為合理。而且,如果說李自成在高迎祥被俘後被關中起義軍共推為“闖王”,明朝負責鎮壓義軍的官員不會不知道,也沒有必要掩飾或迴避這樣的事情。可是在祟禎十三年十一月前,鎮壓關中義軍的明軍將領在其奏報、文件中,凡是提到李自成的地方,都稱他為“闖將”而不是“闖王”,可見當時李自成並沒有稱王。還有學者提出李自成根本沒有參與黑水峪戰役,那時他正率軍獨立征戰,因此從時間上和李自成當時所處的境況上來看,都是不可能受高迎祥部下擁戴而稱“闖王”的。所以有人根據《甲申傳信錄·李闖始末》所載“是年(崇禎十三年),自成復招集亡命百餘人,潛渡入豫,計取洛陽,群盜復聚,自成遂為戎魁,稱闖王”,又據記載李自成攻克永寧時(1640年12月),“恃其眾日益強,乃自更其號曰闖王”,斷定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三年十二月底於永寧稱“闖王”,次年攻破洛陽後,“闖王”之名才廣傳天下。
但對這種說法也有人認為難以成立,不足為信。因為《豫變紀略》上記載李自成稱“闖王”是在他攻克永寧之後,攻克宜陽之前,而事實上攻克永寧是在1640年12月27日,攻克宜陽是在12月20日,這在時間上是說不過去的。可見《豫變紀略》的記載有問題,不足為據。還有一種觀點是李自成在崇禎十四年正月攻克洛陽後,才始稱為“闖王”的,此說始見於明末清初人的著述。鄒漪的《明季遺聞》說:“自成既入洛,撰九勸九問諸詞,勾引饑民,遂為闖王”,張岱《石匱書後集》稱:“流寇李自成破河南府……稱闖王,獨雄一部”,等等。此外,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談遷的《國榷》中也持此種觀點。這種說法似乎更加符合歷史事實。當李自成農民軍突入河南,攻克洛陽前後,為適應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認真總結了過去長期鬥爭中的經驗和教訓,陸陸續續提出了許多新措施、新政策,開始製定出正確的政治綱領,提出了明確的鬥爭口號。諸如:均田、不當差、不納糧、賑濟貧困、除暴恤民、任用好官、平買平賣、通商賈、撫流亡……這支農民軍的鬥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時,為進一步號召貧苦人民起來造反和便於領導起義隊伍,李自成在洛陽公布“九勸九問……遂為闖王”。李自成似乎有意於以洛陽作為建國京城,在此稱“闖王”,又為爾後正式稱王稱帝作準備。在李自成打入洛陽後,伴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和起義隊伍迅速壯大發展,使他在農民軍中的威望大為提高;而起義軍保護貧苦人民利益各項措施的提出與實行,也使他愈益博得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熱烈歡迎。到了這個時候,李自成稱闖王的條件已經具備。因而,當李自成一稱闖王不久,在河南各地立即開始流行有關闖王的歌謠,如“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闖王”這個名字也開始在百姓群眾中廣泛傳播。這一觀點近年來得到了不少學者的支持。
子虛烏有紅娘子李岩存無之謎
在明末眾多奇女子中,有一個女子的身世一直以來是個未解之謎,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這個奇女子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高級將領李岩之妻——紅娘子。相傳紅娘子原來是位繩伎,也就是雜技演員,後來舉兵起義並參加了李自成的隊伍。然而紅娘子真有其人嗎?她所嫁的夫婿李岩又是何許人?
最早對紅娘子做過一番研究,並認定紅娘子確有其人的是郭沫若先生。他在1944年寫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了《明史·李自成傳》中的記載: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嚐出粟賑饑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紅娘子來救,饑民應之,共出信。”說的是江湖賣藝的紅娘子造反後,看中了杞縣舉人李信(即李岩),一定要嫁給他。李岩開始放不下舉人公子的身份,不肯就範,在被迫做了新郎後又逃脫,盡管他已經同“反賊”紅娘子劃清了界限,但官府卻並不這樣認為,於是李岩還是被官府抓進監獄,並判了斬監候。紅娘子自知單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救出李岩,於是她把杞縣饑民組織起來,揭竿而起,攻破杞縣城,救出李岩。最終李岩丟掉幻想,死心塌地地與紅娘子結為夫婦。在紅娘子的勸說下,李岩投奔李自成的起義軍,並逐步成為了起義軍骨幹,一直升到製將軍。這個故事頗具有戲劇性,因此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曾想把它改編為歷史劇。後來他在無名氏的《檮杌近誌》和吳偉業的《鹿樵紀聞》中發現了有關李岩和紅娘子的一些記載,內容與《明史》所述無甚出入。因而郭沫若認為,《明史》中的記載可能就是根據吳偉業等人的著作寫成的。
但對這種說法也有人認為難以成立,不足為信。因為《豫變紀略》上記載李自成稱“闖王”是在他攻克永寧之後,攻克宜陽之前,而事實上攻克永寧是在1640年12月27日,攻克宜陽是在12月20日,這在時間上是說不過去的。可見《豫變紀略》的記載有問題,不足為據。還有一種觀點是李自成在崇禎十四年正月攻克洛陽後,才始稱為“闖王”的,此說始見於明末清初人的著述。鄒漪的《明季遺聞》說:“自成既入洛,撰九勸九問諸詞,勾引饑民,遂為闖王”,張岱《石匱書後集》稱:“流寇李自成破河南府……稱闖王,獨雄一部”,等等。此外,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談遷的《國榷》中也持此種觀點。這種說法似乎更加符合歷史事實。當李自成農民軍突入河南,攻克洛陽前後,為適應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認真總結了過去長期鬥爭中的經驗和教訓,陸陸續續提出了許多新措施、新政策,開始製定出正確的政治綱領,提出了明確的鬥爭口號。諸如:均田、不當差、不納糧、賑濟貧困、除暴恤民、任用好官、平買平賣、通商賈、撫流亡……這支農民軍的鬥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時,為進一步號召貧苦人民起來造反和便於領導起義隊伍,李自成在洛陽公布“九勸九問……遂為闖王”。李自成似乎有意於以洛陽作為建國京城,在此稱“闖王”,又為爾後正式稱王稱帝作準備。在李自成打入洛陽後,伴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和起義隊伍迅速壯大發展,使他在農民軍中的威望大為提高;而起義軍保護貧苦人民利益各項措施的提出與實行,也使他愈益博得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熱烈歡迎。到了這個時候,李自成稱闖王的條件已經具備。因而,當李自成一稱闖王不久,在河南各地立即開始流行有關闖王的歌謠,如“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闖王”這個名字也開始在百姓群眾中廣泛傳播。這一觀點近年來得到了不少學者的支持。
子虛烏有紅娘子李岩存無之謎
在明末眾多奇女子中,有一個女子的身世一直以來是個未解之謎,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這個奇女子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高級將領李岩之妻——紅娘子。相傳紅娘子原來是位繩伎,也就是雜技演員,後來舉兵起義並參加了李自成的隊伍。然而紅娘子真有其人嗎?她所嫁的夫婿李岩又是何許人?
最早對紅娘子做過一番研究,並認定紅娘子確有其人的是郭沫若先生。他在1944年寫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了《明史·李自成傳》中的記載: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嚐出粟賑饑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紅娘子來救,饑民應之,共出信。”說的是江湖賣藝的紅娘子造反後,看中了杞縣舉人李信(即李岩),一定要嫁給他。李岩開始放不下舉人公子的身份,不肯就範,在被迫做了新郎後又逃脫,盡管他已經同“反賊”紅娘子劃清了界限,但官府卻並不這樣認為,於是李岩還是被官府抓進監獄,並判了斬監候。紅娘子自知單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救出李岩,於是她把杞縣饑民組織起來,揭竿而起,攻破杞縣城,救出李岩。最終李岩丟掉幻想,死心塌地地與紅娘子結為夫婦。在紅娘子的勸說下,李岩投奔李自成的起義軍,並逐步成為了起義軍骨幹,一直升到製將軍。這個故事頗具有戲劇性,因此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曾想把它改編為歷史劇。後來他在無名氏的《檮杌近誌》和吳偉業的《鹿樵紀聞》中發現了有關李岩和紅娘子的一些記載,內容與《明史》所述無甚出入。因而郭沫若認為,《明史》中的記載可能就是根據吳偉業等人的著作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