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1624-1652年)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是因仰慕唐代大詩人李白而起,可見小宛自小便氣質非凡。
董白出生於蘇州一戶經營刺繡生意富商人家,容貌秀麗,聰明可人。父母視為至寶,悉心教她琴棋書畫。蘇繡藝術的高雅和技術的精湛又從小培養出董白的高雅氣質和心靈手巧,可謂難得的才德俱全的富家千金。可是命運總愛捉弄人,在她十三歲那年,不幸父親暴病身亡,撒手人寰,母女兩人隻得相依為命。時值明末,天下動亂,亂象迫近蘇州,董家繡莊的夥計又從中作祟,繡莊負債纍纍,瀕臨破產,董母氣急攻心,病倒在床。生活重擔一下落到了年僅十五歲的董白身上,生活費、母親的醫藥費以及繡莊欠下的債款,每項都迫在眉睫。而世態炎涼,親朋好友都各有打算,顧不了這對孤兒寡母。董白自幼養成孤傲清高的性格,怎肯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別人的可憐呢
?於是她改名小宛來到南京秦淮河煙花之處,以賣藝為生。小宛不僅姿色艷麗,而且才藝雙全,再加上她超凡脫俗的氣質得到了文人雅客賞識,很快成為秦淮名妓,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但她孤芳自賞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客人,鴇母自然對她冷嘲熱諷,小宛負氣離開南京回到蘇州,但為生活所迫,又在蘇州半塘妓院重操舊業,但她始終隻賣藝不賣身,掙錢供養母親。
正值情竇初開的董小宛也夢想能遇見令她傾心的郎君,早日從良嫁人,過上平靜的生活。但對未來生活還抱有美好希望的小宛卻再一次地經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世上惟一疼她、愛她的親人——母親又離她而去。此後,小宛心如止水,萬念俱灰。也許是上天憫憐小宛的不幸身世,這時一位才貌雙全的男子走進了她的生活,他就是當時人稱“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辟疆。才子冒襄(字辟疆)赴金陵應試,從吳偉業(梅村)、侯方域等人口中得知秦淮佳麗首推小宛,遂產生仰慕之情,恰逢小宛在蘇州半塘,冒辟疆專程前往拜訪,雙方一見傾心。冒辟疆欣賞小宛清高孤傲,自憐自愛,小宛也仰慕其品性談吐。二人相識一段時日後,小宛遂以身相許。但由於董小宛在半塘名氣很大,不論出多少銀子,鴇母也不肯放走這棵搖錢樹,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經江南名士錢謙益的調解,冒辟疆才得為其贖身,成全了這一對才子佳人。由於冒辟疆屢試不中,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感到不滿,於是放棄仕途,攜小宛回到如皋老家。因冒辟疆已有正室,小宛隻得屈做小妾,但董小宛並未因家庭地位而感到委屈,而是知書達理,賢惠有加。細微周到地侍候著公婆,對丈夫更是關照得無微不至。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體弱多病,董小宛便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理家主事的擔子。小宛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燒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種點心及臘味,使冒家老少大飽口福,其名並列於“歷代十大名廚”。現今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香甜可口,相傳即為她所創。
如皋水繪園是董小宛和冒辟疆共同生活過的地方
正當小宛為找到幸福的歸宿而欣慰,準備在冒家平靜地過完一生時,清兵入關南下,江南一帶燃起熊熊戰火,冒氏舉家南逃避難,途中冒幾度生重病,全賴小宛精心護理得生。戰亂過後,冒家輾轉回到劫後的家園,由於家產在逃難中丟失殆盡,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多虧董小宛精打細算,才勉強維持著全家的生活。可禍不單行,此時的冒辟疆卻又病倒了。小宛時刻不離、無微不至地照顧大病中的丈夫,在冒辟疆病癒後,小宛卻因極度勞累而麵容憔悴、骨瘦如柴,年僅二十七歲的董小宛就在這種飢貧交困中死去。
董小宛之死一直是一大懸案。歷史上流傳董小宛是因肺病復發不治,逝於如皋。但後人發現如皋董小宛墓中隨葬之物俱在,唯獨不見骨骸。那一代名妓董小宛是怎麽死的,死後又葬於何處呢?
冒辟疆的結拜好友張明弼曾寫過《冒姬董小宛傳》,書中寫到董小宛之死時,用了“以勞瘁病卒”和“其致病之由和久病之狀,並隱微難悉”等詞句。後人據此猜測,書中張對小宛生活遭遇和嫁後的生活細節都描寫得很細緻,但為何對小宛的病情卻隻有幾句輕描淡寫的話
?張既然是冒的好友,對董的病情不會一無所知,難道有什麽難言之隱嗎?
冒辟疆著的《影梅庵憶語》中有對冒家一路逃難的回憶,其中有一段著重描寫了“秦溪蒙難”的情景:“蒙大兵,殺掠奇慘”,“姬之驚悸瘁瘏,至矣盡矣”。歷經磨難的董小宛怎會如此驚恐過度,是遇到了什麽大災難了呢
?後人推測其時董小宛可能被匪軍掠去受辱而亡或因此下落不明,這正好和冒自己所寫的“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的詩句以及吳偉業《題冒辟疆明姬董白小像》中“高無賴爭地稱兵,奔迸流離”時董小宛表示“苟君家免乎,勿復相顧,寧吾身死耳”等詞句相佐證。因為董小宛的悲慘遭遇對世代官宦的冒家來說,是有辱臉麵的醜事,所以對外的公開說法隻能是因病而亡了。
如皋水繪園
歷史上人們還將董小宛和清宮四大疑案之一“順治帝出家”聯繫起來,說順治帝出家就是為了董小宛。傳說冒辟疆納董小宛為妾後,在逃難中兩人不幸失散,董被降清名將洪承疇掠去,改名董鄂氏獻給了順治帝。董小宛深得順治帝的寵愛,封為貴妃。前夫冒辟疆得知董小宛在皇宮後,便混入宮中與小宛私會,但被皇太後發現,勃然大怒,將董小宛白綾賜死。順治帝因此悲痛欲絕,憤而出家了。
董白出生於蘇州一戶經營刺繡生意富商人家,容貌秀麗,聰明可人。父母視為至寶,悉心教她琴棋書畫。蘇繡藝術的高雅和技術的精湛又從小培養出董白的高雅氣質和心靈手巧,可謂難得的才德俱全的富家千金。可是命運總愛捉弄人,在她十三歲那年,不幸父親暴病身亡,撒手人寰,母女兩人隻得相依為命。時值明末,天下動亂,亂象迫近蘇州,董家繡莊的夥計又從中作祟,繡莊負債纍纍,瀕臨破產,董母氣急攻心,病倒在床。生活重擔一下落到了年僅十五歲的董白身上,生活費、母親的醫藥費以及繡莊欠下的債款,每項都迫在眉睫。而世態炎涼,親朋好友都各有打算,顧不了這對孤兒寡母。董白自幼養成孤傲清高的性格,怎肯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別人的可憐呢
?於是她改名小宛來到南京秦淮河煙花之處,以賣藝為生。小宛不僅姿色艷麗,而且才藝雙全,再加上她超凡脫俗的氣質得到了文人雅客賞識,很快成為秦淮名妓,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但她孤芳自賞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客人,鴇母自然對她冷嘲熱諷,小宛負氣離開南京回到蘇州,但為生活所迫,又在蘇州半塘妓院重操舊業,但她始終隻賣藝不賣身,掙錢供養母親。
正值情竇初開的董小宛也夢想能遇見令她傾心的郎君,早日從良嫁人,過上平靜的生活。但對未來生活還抱有美好希望的小宛卻再一次地經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世上惟一疼她、愛她的親人——母親又離她而去。此後,小宛心如止水,萬念俱灰。也許是上天憫憐小宛的不幸身世,這時一位才貌雙全的男子走進了她的生活,他就是當時人稱“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辟疆。才子冒襄(字辟疆)赴金陵應試,從吳偉業(梅村)、侯方域等人口中得知秦淮佳麗首推小宛,遂產生仰慕之情,恰逢小宛在蘇州半塘,冒辟疆專程前往拜訪,雙方一見傾心。冒辟疆欣賞小宛清高孤傲,自憐自愛,小宛也仰慕其品性談吐。二人相識一段時日後,小宛遂以身相許。但由於董小宛在半塘名氣很大,不論出多少銀子,鴇母也不肯放走這棵搖錢樹,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經江南名士錢謙益的調解,冒辟疆才得為其贖身,成全了這一對才子佳人。由於冒辟疆屢試不中,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感到不滿,於是放棄仕途,攜小宛回到如皋老家。因冒辟疆已有正室,小宛隻得屈做小妾,但董小宛並未因家庭地位而感到委屈,而是知書達理,賢惠有加。細微周到地侍候著公婆,對丈夫更是關照得無微不至。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體弱多病,董小宛便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理家主事的擔子。小宛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燒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種點心及臘味,使冒家老少大飽口福,其名並列於“歷代十大名廚”。現今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香甜可口,相傳即為她所創。
如皋水繪園是董小宛和冒辟疆共同生活過的地方
正當小宛為找到幸福的歸宿而欣慰,準備在冒家平靜地過完一生時,清兵入關南下,江南一帶燃起熊熊戰火,冒氏舉家南逃避難,途中冒幾度生重病,全賴小宛精心護理得生。戰亂過後,冒家輾轉回到劫後的家園,由於家產在逃難中丟失殆盡,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多虧董小宛精打細算,才勉強維持著全家的生活。可禍不單行,此時的冒辟疆卻又病倒了。小宛時刻不離、無微不至地照顧大病中的丈夫,在冒辟疆病癒後,小宛卻因極度勞累而麵容憔悴、骨瘦如柴,年僅二十七歲的董小宛就在這種飢貧交困中死去。
董小宛之死一直是一大懸案。歷史上流傳董小宛是因肺病復發不治,逝於如皋。但後人發現如皋董小宛墓中隨葬之物俱在,唯獨不見骨骸。那一代名妓董小宛是怎麽死的,死後又葬於何處呢?
冒辟疆的結拜好友張明弼曾寫過《冒姬董小宛傳》,書中寫到董小宛之死時,用了“以勞瘁病卒”和“其致病之由和久病之狀,並隱微難悉”等詞句。後人據此猜測,書中張對小宛生活遭遇和嫁後的生活細節都描寫得很細緻,但為何對小宛的病情卻隻有幾句輕描淡寫的話
?張既然是冒的好友,對董的病情不會一無所知,難道有什麽難言之隱嗎?
冒辟疆著的《影梅庵憶語》中有對冒家一路逃難的回憶,其中有一段著重描寫了“秦溪蒙難”的情景:“蒙大兵,殺掠奇慘”,“姬之驚悸瘁瘏,至矣盡矣”。歷經磨難的董小宛怎會如此驚恐過度,是遇到了什麽大災難了呢
?後人推測其時董小宛可能被匪軍掠去受辱而亡或因此下落不明,這正好和冒自己所寫的“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的詩句以及吳偉業《題冒辟疆明姬董白小像》中“高無賴爭地稱兵,奔迸流離”時董小宛表示“苟君家免乎,勿復相顧,寧吾身死耳”等詞句相佐證。因為董小宛的悲慘遭遇對世代官宦的冒家來說,是有辱臉麵的醜事,所以對外的公開說法隻能是因病而亡了。
如皋水繪園
歷史上人們還將董小宛和清宮四大疑案之一“順治帝出家”聯繫起來,說順治帝出家就是為了董小宛。傳說冒辟疆納董小宛為妾後,在逃難中兩人不幸失散,董被降清名將洪承疇掠去,改名董鄂氏獻給了順治帝。董小宛深得順治帝的寵愛,封為貴妃。前夫冒辟疆得知董小宛在皇宮後,便混入宮中與小宛私會,但被皇太後發現,勃然大怒,將董小宛白綾賜死。順治帝因此悲痛欲絕,憤而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