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像
一種觀點認為,張居正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獨斷專行,樹敵過多。《明神宗實錄》在論及張居正不足時說:“(張居正)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製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實行改革時的確有些獨斷專行,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改革必須“謀在於眾,而斷在於獨”。其實,張居正的獨斷專行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張居正執政之初,政局混亂,吏治腐敗,官員們整天隻知道相互攻擊,而對政事卻因循敷衍。張居正曾把當時官場中的上下級比作婆媳,稱婆婆終日在嘴上嘮叨,而媳婦卻總是充耳不聞。為了改變這一局麵,張居正力排眾議實行了“考成法”,整頓吏治,對官員實行逐級考核,裁撤了一批冗官。那些整頓吏治中受到冷落和打擊的官員自然心懷不滿。而張居正推行的清丈田糧和一條鞭法,也都會使豪門巨室的利益受損,因此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麵對重重阻力,為了使新政得以實施,獨斷專行便成為張居正最常用的武器,而這也必然得罪了許多人。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病逝,按照當時的規定,官僚丁憂必須辭官守製。然而當時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張居正不願因為守製使改革半途而廢,便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聯手策劃“奪情”之局,由萬曆皇帝下旨“奪情起復”,張居正以“在官守製”的形式繼續執掌朝政大權。此舉引來了一片反對聲浪,大臣們紛紛指責張居正違背傳統的儒家倫理綱常,不配繼續身居高位。當時反對最激烈的是翰林院編修吳中行、翰林院檢討趙用賢、刑部員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由於有萬曆皇帝和皇太後的全力支持,加之張居正又與宮內實權人物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結成權利聯盟,於是張居正票擬諭旨,對吳、趙、艾、沈四人施以嚴厲的延杖,把那些反對者強行打壓下去。然而此舉遭來更多的非議,張居正也因此四麵受敵。
張居正在世時,由於大權在握,加上皇帝、皇太後與馮寶的全力支持,其地位無可動搖,因此百官大多隻能將不滿埋在心底,表麵上還要爭相拍馬獻媚。萬曆十年(1582年)春,張居正病重,久治不愈,朝廷大臣上自六部尚書,下至冗散閑官,無不設齋醮為之祈禱,日夜奔走於佛事道場,把祈求張居正平安的表章供在香火繚繞的神壇之上。然後再把這些表章裝進紅紙封套,罩上紅色錦緞,恭恭敬敬地送至張府以表忠心。然而,張居正去世後,昔日表忠心的表章立即變成了彈劾的奏章,樹敵太多的張居正終於遭受了致命的報復。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張居正身死受辱的真正原因是他威權震主,禍萌驂乘。有學者指出,張居正四麵樹敵固然對他造成不利的影響,但並不足以招來抄家之禍,而明神宗對他威權震主的報復,才是張居正悲劇結局的關鍵因素。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皇太後將小皇帝的調教全權交給了張居正。史載身為帝師的張居正對明神宗的教育是極為嚴格的,有一次,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的“勃”字讀成“背”音,張居正立刻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如雷鳴,嚇得小皇帝驚惶失措,在場的官員也無不大驚失色。皇太後在宮中對神宗進行管教時,也常常說:“使張先生聞,奈何!”因此,在明神宗幼小的心靈裏,對張居正是畏懼大於敬重。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明神宗不再是昔日無知的幼兒,對權力的渴望使他對張居正獨攬大權開始心懷不滿,然而,皇太後對張居正的全力支持卻讓他無可奈何,張居正“乞休”事件讓明神宗深深體會到了這種困境。
萬曆八年(1580年)三月,已經感到“高位不可以久居,大權不可以久竊”的張居正向神宗提出“乞休”的請求,毫無思想準備的神宗第一反應便是下旨挽留,畢竟在他即位的這幾年裏,一切軍國大政都是由張居正主持的,他還真不知道一旦這位讓自己敬畏的老師離開,情況會變成什麽樣子,想必他還記得當年張居正回鄉葬父時,自己麵對軍國大政手足無措,不得不一日之內連下三道詔書,催促張居正早日返京的事。然而,兩天後張居正再次上疏乞休,並提出一個折中方案:隻是請假,並非辭職,國家如有大事,皇上一旦召喚,朝聞命而夕就道。神宗有些心動了,畢竟此時神宗已經年滿十八歲,按照常規也到了親政的年齡,他也想嚐嚐親政的滋味,隻是張居正的地位太過特殊,沒有太後的同意自己也不敢做主,於是神宗便去請示皇太後。想不到皇太後竟然說:“與張先生說,各項典禮雖是修舉,內外一切政務,爾尚未能裁決,邊事尤為緊要。張先生受先帝付託,豈忍言去!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先生今後再不必興此念。”明神宗忽然發現,在皇太後眼中,自己竟然還是一個無知小兒,沒有絲毫處理朝政的能力!這對一個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的十八歲少年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而“輔爾到三十歲”更是讓神宗一下子看不到自己親政的希望。相信在這時,神宗心中原來對張居正的敬畏已經變成了怨恨,因為張居正已經成為他親政的障礙。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終於親操政柄的神宗很快等到了彈劾張居正的奏疏。陝西禦史楊四知上疏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盡管楊四知的彈劾沒有什麽真憑實據,神宗卻沒有放過這個發泄心中怨恨的機會,立即在奏疏上批示:“居正朕虛心委任,寵待甚隆,不思盡忠報國,顧乃怙寵行私,殊負恩眷。念係皇考付託,待朕沖齡,有十年輔佐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神宗的這個批示表麵看起來還有些顧念舊情的意思,實則不啻是向天下傳達了一個可以彈劾張居正的信息。果然,此後彈劾張居正的奏摺接連不斷,神宗也顧不得什麽“姑貸不究,以全始終”了,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明宗神下詔追奪張居正官秩,接著又下詔查抄張府,並親筆寫下“張居正誣衊親藩,侵占王墳府第,鉗製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論。伊屬張居易、張嗣修、張順、張書都著永戍煙瘴地麵,永遠充軍。你都察院還將居正罪狀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
一種觀點認為,張居正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獨斷專行,樹敵過多。《明神宗實錄》在論及張居正不足時說:“(張居正)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製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實行改革時的確有些獨斷專行,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改革必須“謀在於眾,而斷在於獨”。其實,張居正的獨斷專行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張居正執政之初,政局混亂,吏治腐敗,官員們整天隻知道相互攻擊,而對政事卻因循敷衍。張居正曾把當時官場中的上下級比作婆媳,稱婆婆終日在嘴上嘮叨,而媳婦卻總是充耳不聞。為了改變這一局麵,張居正力排眾議實行了“考成法”,整頓吏治,對官員實行逐級考核,裁撤了一批冗官。那些整頓吏治中受到冷落和打擊的官員自然心懷不滿。而張居正推行的清丈田糧和一條鞭法,也都會使豪門巨室的利益受損,因此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麵對重重阻力,為了使新政得以實施,獨斷專行便成為張居正最常用的武器,而這也必然得罪了許多人。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病逝,按照當時的規定,官僚丁憂必須辭官守製。然而當時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張居正不願因為守製使改革半途而廢,便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聯手策劃“奪情”之局,由萬曆皇帝下旨“奪情起復”,張居正以“在官守製”的形式繼續執掌朝政大權。此舉引來了一片反對聲浪,大臣們紛紛指責張居正違背傳統的儒家倫理綱常,不配繼續身居高位。當時反對最激烈的是翰林院編修吳中行、翰林院檢討趙用賢、刑部員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由於有萬曆皇帝和皇太後的全力支持,加之張居正又與宮內實權人物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結成權利聯盟,於是張居正票擬諭旨,對吳、趙、艾、沈四人施以嚴厲的延杖,把那些反對者強行打壓下去。然而此舉遭來更多的非議,張居正也因此四麵受敵。
張居正在世時,由於大權在握,加上皇帝、皇太後與馮寶的全力支持,其地位無可動搖,因此百官大多隻能將不滿埋在心底,表麵上還要爭相拍馬獻媚。萬曆十年(1582年)春,張居正病重,久治不愈,朝廷大臣上自六部尚書,下至冗散閑官,無不設齋醮為之祈禱,日夜奔走於佛事道場,把祈求張居正平安的表章供在香火繚繞的神壇之上。然後再把這些表章裝進紅紙封套,罩上紅色錦緞,恭恭敬敬地送至張府以表忠心。然而,張居正去世後,昔日表忠心的表章立即變成了彈劾的奏章,樹敵太多的張居正終於遭受了致命的報復。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張居正身死受辱的真正原因是他威權震主,禍萌驂乘。有學者指出,張居正四麵樹敵固然對他造成不利的影響,但並不足以招來抄家之禍,而明神宗對他威權震主的報復,才是張居正悲劇結局的關鍵因素。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皇太後將小皇帝的調教全權交給了張居正。史載身為帝師的張居正對明神宗的教育是極為嚴格的,有一次,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的“勃”字讀成“背”音,張居正立刻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如雷鳴,嚇得小皇帝驚惶失措,在場的官員也無不大驚失色。皇太後在宮中對神宗進行管教時,也常常說:“使張先生聞,奈何!”因此,在明神宗幼小的心靈裏,對張居正是畏懼大於敬重。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明神宗不再是昔日無知的幼兒,對權力的渴望使他對張居正獨攬大權開始心懷不滿,然而,皇太後對張居正的全力支持卻讓他無可奈何,張居正“乞休”事件讓明神宗深深體會到了這種困境。
萬曆八年(1580年)三月,已經感到“高位不可以久居,大權不可以久竊”的張居正向神宗提出“乞休”的請求,毫無思想準備的神宗第一反應便是下旨挽留,畢竟在他即位的這幾年裏,一切軍國大政都是由張居正主持的,他還真不知道一旦這位讓自己敬畏的老師離開,情況會變成什麽樣子,想必他還記得當年張居正回鄉葬父時,自己麵對軍國大政手足無措,不得不一日之內連下三道詔書,催促張居正早日返京的事。然而,兩天後張居正再次上疏乞休,並提出一個折中方案:隻是請假,並非辭職,國家如有大事,皇上一旦召喚,朝聞命而夕就道。神宗有些心動了,畢竟此時神宗已經年滿十八歲,按照常規也到了親政的年齡,他也想嚐嚐親政的滋味,隻是張居正的地位太過特殊,沒有太後的同意自己也不敢做主,於是神宗便去請示皇太後。想不到皇太後竟然說:“與張先生說,各項典禮雖是修舉,內外一切政務,爾尚未能裁決,邊事尤為緊要。張先生受先帝付託,豈忍言去!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先生今後再不必興此念。”明神宗忽然發現,在皇太後眼中,自己竟然還是一個無知小兒,沒有絲毫處理朝政的能力!這對一個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的十八歲少年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而“輔爾到三十歲”更是讓神宗一下子看不到自己親政的希望。相信在這時,神宗心中原來對張居正的敬畏已經變成了怨恨,因為張居正已經成為他親政的障礙。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終於親操政柄的神宗很快等到了彈劾張居正的奏疏。陝西禦史楊四知上疏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盡管楊四知的彈劾沒有什麽真憑實據,神宗卻沒有放過這個發泄心中怨恨的機會,立即在奏疏上批示:“居正朕虛心委任,寵待甚隆,不思盡忠報國,顧乃怙寵行私,殊負恩眷。念係皇考付託,待朕沖齡,有十年輔佐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神宗的這個批示表麵看起來還有些顧念舊情的意思,實則不啻是向天下傳達了一個可以彈劾張居正的信息。果然,此後彈劾張居正的奏摺接連不斷,神宗也顧不得什麽“姑貸不究,以全始終”了,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明宗神下詔追奪張居正官秩,接著又下詔查抄張府,並親筆寫下“張居正誣衊親藩,侵占王墳府第,鉗製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論。伊屬張居易、張嗣修、張順、張書都著永戍煙瘴地麵,永遠充軍。你都察院還將居正罪狀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