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的偵緝範圍十分廣泛,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審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參與;朝廷的各個衙門也都有東廠人員坐堂,以監視官員們的一言一行;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奏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百姓的日常生活、夫妻吵架,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匯報,更加便捷。
東廠衙門的布置與普通衙門不同。大廳旁邊的小廳,供著嶽飛的雕像,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則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與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相對照,供奉嶽飛的塑像實在是對嶽飛的不敬,而那些東廠廠主竟號稱“百世流芳”,真可以說是一個天大的諷刺,事實上“遺臭萬年”的牌坊更適合他們。
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麵活動,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據史載,曾有數人在密室中喝酒,其中一人喝醉了,大罵起當時執掌東廠的魏忠賢,結果罵聲還沒停下,東廠的密探就已經破門而入將其逮捕。事實上,東廠的密探們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然後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東廠密探的身影,一時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人們看到這些“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就馬上避開,以免遭到飛來橫禍。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關係頗為密切,又身處皇宮,時時在皇帝身邊,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與東廠的長期設置不同,西廠在明朝歷史上隻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京城等地出現了一係列神秘的“妖化”事件,盡管主其事者先後被捕,但憲宗由此深感憲偵力量的不足。於是他選任小太監汪直,派往宮外打探各種消息。汪直趁機四處捕風捉影,搜羅了大量所謂的“秘密情報”向憲宗報告。憲宗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不久,憲宗便設立了一個新的內廷特務機構——西廠,由汪直負責主持。西廠從禁衛軍中選拔軍官,然後再由其自行選置部下,不足月餘,西廠人員便得到極大擴充,其勢力曾顯赫一時。
有人認為,憲宗皇帝設立西廠的初衷,本來隻是為了讓其偵探消息,但小太監汪直為了快速建立“功業”,大肆製造冤假錯案,以遂其討好主子之心。從西廠設立之初,經其手辦的案件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均大大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的偵緝網遍布全國,其打擊對象主要是被認為有不軌之言行官員,一旦懷疑某人,便立刻加以逮捕,而且通常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
西廠成立半年後,由於其手段恐怖,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大學士商輅等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舉報以汪直為首的西廠所做的不法之事。憲宗聞言,十分震驚,遂廢置西廠。但月餘不到,失去安全感的憲宗又將西廠恢復,並復用汪直。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西廠權勢達到了巔峰。但由於汪直權力的極度膨脹,也逐漸引起了皇帝的警覺。不久,汪直遭皇帝冷落,在與東廠、錦衣衛等組織的權力角逐中遭到失敗,西廠也隨之解散。
除東廠、西廠外,明朝宮內特務機構中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組織——內行廠。明武宗時,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一度十分強盛,西廠再次設立,由太監穀大用負責統領。但東廠、西廠兩家由於權力爭奪,關係一度相當緊張。在此情況下,劉瑾便又設立一個內行廠,由其本人直接指揮。內行廠的職能與東西廠相當,但其偵緝範圍卻更廣,甚至包括對東西廠和錦衣衛的監督。一時間,宮內宮外四大特務機構並存,緹騎四出,天下騷動。直到五年之後劉瑾倒台,明武宗才將西廠和內行廠一併廢止。
專權亂政王振擅權之謎
明正統年間,蒙古瓦刺部大舉進犯中原。明英宗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迎敵。蒙漢兩軍於土木堡附近展開一場大戰。結果明軍大敗於土木堡,不但五十萬大軍損失過半,就連一國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時天下震驚。事實上,造成這一事變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明軍的指揮竟然是一個根本不懂軍事的太監,此人就是權傾一時的宦官王振。由於王振在這次戰爭中被護衛將軍樊忠亂錘擊斃,英宗復位後,竟又為王振恢復官爵,並將王振的假身供奉在智化寺,享受祭拜。作為一名太監,王振何以能權傾朝野,左右朝政?
宦官專權亂政在明朝之前便已屢見不鮮了。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吸取歷朝歷代因宦官而亡國滅家的教訓,對宦官的活動和權限作了很嚴格的限製,絕不允許宦官過問朝政大事。為警醒宦官起見,朱元璋命人在宮門掛一塊三尺鐵牌,上麵刻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幾個大字。
後來,這條規矩到明成祖的時候就漸漸被破壞了。明成祖朱棣從他侄兒手裏奪得皇位,從道統上來說,顯然屬於大逆不道之舉。為防範大臣反對或於背後非議他,成祖開始重用身邊的太監。此後,宦官的權力一步一步得到加強。明成祖的孫子宣宗時期,宦官可以讀書識字,甚至司禮監宦官可以代皇帝批閱奏章。正是通過這種形式,宦官的權力開始日漸膨脹,明代第一個專權亂政的宦官王振便是其中的典型。
東廠衙門的布置與普通衙門不同。大廳旁邊的小廳,供著嶽飛的雕像,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則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與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相對照,供奉嶽飛的塑像實在是對嶽飛的不敬,而那些東廠廠主竟號稱“百世流芳”,真可以說是一個天大的諷刺,事實上“遺臭萬年”的牌坊更適合他們。
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麵活動,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據史載,曾有數人在密室中喝酒,其中一人喝醉了,大罵起當時執掌東廠的魏忠賢,結果罵聲還沒停下,東廠的密探就已經破門而入將其逮捕。事實上,東廠的密探們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然後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東廠密探的身影,一時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人們看到這些“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就馬上避開,以免遭到飛來橫禍。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關係頗為密切,又身處皇宮,時時在皇帝身邊,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與東廠的長期設置不同,西廠在明朝歷史上隻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京城等地出現了一係列神秘的“妖化”事件,盡管主其事者先後被捕,但憲宗由此深感憲偵力量的不足。於是他選任小太監汪直,派往宮外打探各種消息。汪直趁機四處捕風捉影,搜羅了大量所謂的“秘密情報”向憲宗報告。憲宗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不久,憲宗便設立了一個新的內廷特務機構——西廠,由汪直負責主持。西廠從禁衛軍中選拔軍官,然後再由其自行選置部下,不足月餘,西廠人員便得到極大擴充,其勢力曾顯赫一時。
有人認為,憲宗皇帝設立西廠的初衷,本來隻是為了讓其偵探消息,但小太監汪直為了快速建立“功業”,大肆製造冤假錯案,以遂其討好主子之心。從西廠設立之初,經其手辦的案件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均大大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的偵緝網遍布全國,其打擊對象主要是被認為有不軌之言行官員,一旦懷疑某人,便立刻加以逮捕,而且通常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
西廠成立半年後,由於其手段恐怖,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大學士商輅等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舉報以汪直為首的西廠所做的不法之事。憲宗聞言,十分震驚,遂廢置西廠。但月餘不到,失去安全感的憲宗又將西廠恢復,並復用汪直。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西廠權勢達到了巔峰。但由於汪直權力的極度膨脹,也逐漸引起了皇帝的警覺。不久,汪直遭皇帝冷落,在與東廠、錦衣衛等組織的權力角逐中遭到失敗,西廠也隨之解散。
除東廠、西廠外,明朝宮內特務機構中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組織——內行廠。明武宗時,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一度十分強盛,西廠再次設立,由太監穀大用負責統領。但東廠、西廠兩家由於權力爭奪,關係一度相當緊張。在此情況下,劉瑾便又設立一個內行廠,由其本人直接指揮。內行廠的職能與東西廠相當,但其偵緝範圍卻更廣,甚至包括對東西廠和錦衣衛的監督。一時間,宮內宮外四大特務機構並存,緹騎四出,天下騷動。直到五年之後劉瑾倒台,明武宗才將西廠和內行廠一併廢止。
專權亂政王振擅權之謎
明正統年間,蒙古瓦刺部大舉進犯中原。明英宗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迎敵。蒙漢兩軍於土木堡附近展開一場大戰。結果明軍大敗於土木堡,不但五十萬大軍損失過半,就連一國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時天下震驚。事實上,造成這一事變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明軍的指揮竟然是一個根本不懂軍事的太監,此人就是權傾一時的宦官王振。由於王振在這次戰爭中被護衛將軍樊忠亂錘擊斃,英宗復位後,竟又為王振恢復官爵,並將王振的假身供奉在智化寺,享受祭拜。作為一名太監,王振何以能權傾朝野,左右朝政?
宦官專權亂政在明朝之前便已屢見不鮮了。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吸取歷朝歷代因宦官而亡國滅家的教訓,對宦官的活動和權限作了很嚴格的限製,絕不允許宦官過問朝政大事。為警醒宦官起見,朱元璋命人在宮門掛一塊三尺鐵牌,上麵刻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幾個大字。
後來,這條規矩到明成祖的時候就漸漸被破壞了。明成祖朱棣從他侄兒手裏奪得皇位,從道統上來說,顯然屬於大逆不道之舉。為防範大臣反對或於背後非議他,成祖開始重用身邊的太監。此後,宦官的權力一步一步得到加強。明成祖的孫子宣宗時期,宦官可以讀書識字,甚至司禮監宦官可以代皇帝批閱奏章。正是通過這種形式,宦官的權力開始日漸膨脹,明代第一個專權亂政的宦官王振便是其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