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這個餘秋裏,還真有能耐啊!我們整天連應付逃難的、要飯的都來不及,他卻有勁頭搞大會戰!


    可不,聽說幾萬人在那片荒原上名堂越搞越大了!


    於是,“去看看”的人從國家主席、黨的總書記,到全國人大、政協的領導,到各界著名人士,還有外國元首貴賓,都朝餘秋裏開闢的那個“石油會戰”戰場跑去了。


    “不虛此行。這兒地下有油,地上有牛,確實是個好地方!”很少喜形於色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井台上舉目遠眺時笑逐顏開。他乘坐的車子在陷入一個泥濘的水坑後,工人們趕來抬著他和車子一起向前走時,國家主席深深激動了,例外地提出要和大慶的職工們合影留念。


    當有人向餘秋裏匯報這些情況時,餘秋裏欣慰地點點頭,說:“是嘛!是同誌們苦幹幹出來的嘛!”


    “都是那麽容易的事,毛主席還要我們來幹什麽?”


    “石油會戰就跟當年跟小鬼子幹仗一樣,再苦也得把仗打下去!打贏了它!這比坐在那兒空喊口號、開十個群眾大會要強百倍!”


    獨臂將軍獨特的打開局麵能力,來自於他獨特的見解和頑強的戰鬥意誌。


    還在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裏,他的這種作風和意誌便已錘鍊得爐火純青。話說1941年他帶部隊參加“百團大戰”後,氣急敗壞的小鬼子便集中了大批兵力掃蕩我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進入了最艱難的歲月,根據地連連丟失。將軍所在部隊的根據地也隻剩下了兩個村子。是等死還是跟敵人拚搏一下殺出一條血路求得生路?當然是後者嘛!第一個伏擊戰,全殲小鬼子74人;第二次是小鬼子來偷襲,酣睡中的將軍聞訊後從床上跳起來,右手抓起左輪槍,一邊在敵人堆裏衝殺,一邊指揮部隊搶占有利地形。“沖啊!”“殺啊!”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餘秋裏的精氣神全部凝聚在這四個字裏。


    和平歲月,他的精氣神則全部傾注在一個“幹”字上。


    幹?當然是幹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怎麽幹?落後的底子,一窮二白的麵貌,毫無現成的經驗擺在麵前,而且困難重重,條件限製。餘秋裏的回答是:那就得大幹!苦幹!巧幹!高水平幹!高速度幹!高質量幹!


    關於幹的問題,餘秋裏用的許多方法,與指揮軍隊方式一樣:碰硬仗時,決不後退;遇惡仗時,前仆後繼;碰大仗時,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一位專門研究過餘秋裏軍事藝術思想和軍事戰術範例的將軍對我說過這樣的話:“餘秋裏是我軍高級將領中最能用思想打硬仗的人。”這話細細品味起來很有意思。敢打硬仗的將軍在中國軍隊的將帥裏不算少,但能用“思想”來打硬仗的卻可能並不是太多。何謂“用思想來打硬仗”?我的理解是:他應該既有見血流成河時鎮靜自若、毫不動搖自己決勝的信念,同時還有能力挽狂瀾轉危為安並最後克敵製勝的超人韜略。


    餘秋裏當算此類人也。


    大慶石油大會戰,是餘秋裏在和平時期“用思想來打硬仗”的經典之作。這一仗的經典和精彩程度是無人可比擬的。


    翻開世界戰爭史,中國的二萬五千裏長征創造了經典絕倫的篇章,是因為它的艱苦、慘烈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翻開世界石油開發史,那麽餘秋裏領導的大慶石油會戰同樣具有長征式的經典絕倫意義,因為它同樣地艱苦、慘烈和具有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世界戰爭史上經典的戰例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外乎當時軍隊和將領們所遭遇的戰爭狀態的意外、絕境和突發困難等原因。大慶會戰幾乎遭遇了所有這些困苦,但他餘秋裏和幾萬大軍終於贏得了勝利。勝利當然來之不易。來之不易的勝利才能算真正的勝利。


    三年自然災害,幾乎窒息了當時新中國的全部生機和士氣。那三年中,國之上下,隻有收緊褲腰帶忍辱負重、喘息籲籲的力氣。然而獨有大慶油田會戰那兒充滿了氣壯山河、突飛猛進的凱歌高旋。


    餘秋裏嫻熟地成功運用了他那“以典型帶全麵”的指揮藝術。


    不是當聽說“鐵人王進喜”的先進典型出現在會戰初始時,他餘秋裏眼睛就發亮嗎?眼睛發亮,是因為餘秋裏的內心早有思想準備:打像大慶會戰這樣的一場惡仗,必須有一支敢於衝鋒陷陣、不怕犧牲的隊伍和一群鋼鐵戰士。王進喜便是這樣的代表,他來鬆遼一下火車就五天五夜幹出了個“有條件上,沒條件也上”的精神,之後他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不正是餘秋裏的所想所要嗎?


    餘秋裏平時不愛咬文嚼字,但在指揮會戰中,看一看他的報告和講話中,經常聽得到“下定決心”、“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之類的成語。但更多的還是他那些把話說到絕處的口頭語:比如說速度、說水平、說質量時,他總會在這些詞前後加上“最”。一個最快的速度,一個最高的水平,一個最好的質量。他總是把人逼到無路可退,退到極致讓你隻能背水一戰,把命豁出去幹,讓你去拚搏,讓你去為勝利目標貢獻出全部的聰明才智和勇氣精力。真是很有意思。他餘秋裏想要幹的事情,他會把方向和目標推到珠穆朗瑪峰;他反對的事情,他會把後路和禁令打入你腦袋和心靈最深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奠基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建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建明並收藏奠基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