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彬布置得更細緻:“各個施工單位,要包片包地出去挖野菜,盡量多挖。如果本單位吃不完,必須把數量匯報上來,我們再進行統一調配。每個機關幹部除工作外,必須每天挖三斤以上野菜。野菜主要挖車前子、野韭菜、黃花菜等。各食堂在進行野菜和食品製作上,應採取將野菜摻入小米和其他雜糧裏,做成糊糊或菜餅子,平均每人一天吃1郾1斤。這樣每天每人可以節省2兩糧食……”
餘秋裏後來回憶說:“當時聽了他們說這些話時,我心裏沉甸甸的,可除了這,我還能說什麽呢?”
張文彬則另有回憶:在最困難的時候,青海石油局參加會戰的一名負責人,因為工作忙,挖野菜的任務沒完成,便隻好吃“觀音土”。那“觀音土”樣子挺清爽,但絕對不能多吃,弄不好會要了人的命。我知道後趕緊找這位幹部,勸他千萬別再吃了。另一個隊的指導員反映,說他見一名青工上班時鑽到了機台旁的野地半天才回來,問他幹什麽去了,那青工說是拉屎去了。指導員感到蹊蹺,拉屎要那麽長時間嗎!便到野地裏轉了一圈,也找到了屎堆。可令他震驚的是,那青工拉的屎跟牛糞毫無區別——淨是沒有消化完的草料。
“那會兒,我們的糞便都是這個樣。當地有的農民專撿我們石油人的糞便回去曬幹後當柴火燒……”有位“老會戰”對我說。
正如康世恩所言,無論吃野菜怎麽結果,而當時大挖野菜是唯一能幫助幾萬會戰將士們度過困難的最佳出路。有趣的是,在“大挖野菜”的群眾性抗飢餓鬥爭中,還出了不少現在的人覺得很可笑的事,其中之一有則“野菜司令”的任命。
當時在會戰前線的黨委書記、副書記們都擔起了抓生活的重任,什麽“打獵隊隊長”、“打魚隊隊長”,有名分有任免,正規得很。採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李光明因為有一天從泰康鎮返回薩爾圖的路上,經銀浪以西的草原時突然發現了一片黃花地,其麵積之大,簡直能用“一望無邊”來形容。“好消息嘛!老李,我跟餘、康部長招呼了,就任命你為‘野菜司令’,你帶上三百個人,好好幹它一仗!”正在為上哪兒“大挖野菜”犯愁的張文彬拍拍李光明的肩膀,一紙口頭任命就落到了這位採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身上。李光明接受任務後立即著手組建“野菜部隊”,並且按每二三十個人為一個中隊及一人一天一百斤的任務,自帶糧食和行李,雄赳赳氣昂昂地整隊出發。駐紮在大草原上的“野菜部隊”完全是軍事化的正規行動,他們採取的也是非常專業的“陣地戰”法則——幾百人排成一線,目標是生長茂盛的野菜腹地。隻是武器顯得低劣和簡單,或麻袋,或幹脆是身上脫下的衣服,不過這對收拾野菜之類這樣的敵人,此類武器足矣。“戰況”煞是好看:長長的隊伍,在遼闊而平展的草灘上不停地向前蠕動,如蠶食桑,所經之處,原為一片金黃色花地,轉眼變青變綠……
五月裏來好風光,
遍地黃花分外香;
摘來黃花保會戰,
吃飽肚子打井忙……
歌聲、笑聲蕩漾在大草原上,這是那個困難歲月少有的一景。李光明的“野菜司令”雖然僅當了一個星期,他的“野菜部隊”也在完成那片十萬斤的黃花採摘任務後解散了,但李光明的“野菜司令”被人叫了一輩子——這也是他一生中引以為自豪的唯一一次有過“司令”頭銜的正式稱謂。
野菜——特別是用黃花菜充飢,但天天吃野菜卻也令人嘔吐難咽。尤其是這些餓急了的人一到黃花菜地後,就拔得鮮菜,往水泡子裏涮涮,便架起鐵鍋點起火,狼吞虎咽吃一餐煮鮮黃花。那黃花是不宜鮮吃的,結果吃得許多同誌又拉又吐,幾日不得舒服。雖然指揮部頒了有言在先的“吃野菜注意事項”,但無法製止餓極了的會戰職工擅自行動。
黃花菜現今是一樣稀貴的菜餚,可是我在大慶時上一些年齡的人一聽“黃花菜”三個字,便都會食慾銳減。“當年我們吃怕了。”他們如此說。
“大挖野菜”度困難隻是餘秋裏和他同事們的一招。
第二招是食堂夥食上搞名堂。
這是餘秋裏的拿手好戲。有一天他上一個職工食堂細查夥食情況,見有位師傅烙的玉米餅又脆又香,而且同樣的分量餅比別人烙得大。
“好嘛,我要讓全會戰食堂推廣你的手藝。”餘秋裏高興地挽起右胳膊,跟著那“大廚”在爐前忙碌了半天。當他認為這種野菜玉米餅確實具有“增量增效增耐飢”的“三增”後,立即找來張文彬,讓他推廣到各個單位。
一時間,會戰各單位掀起了一場“糧食增量大比賽”的活動。說來你不相信,但在當時的大慶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
——機修廠(現大慶總機廠前身)的食堂發明了一種可以將1市斤大米做成4郾5斤飯、將1市斤小米做成5市斤飯和將1市斤雜糧麵做6市斤發糕的傳奇。怎麽做的?其實簡單,就是將糧食長時間地浸泡,盡量讓膨脹的糧食再吸水,煮飯和蒸發時再使其吸水吸氣。於是一點點糧食原料,煮熟和蒸出的東西就變得看上去又大又量多,飯像蓬蓬鬆鬆的棉花,發糕像軟軟綿綿的泡沫。這種飯和糕吃下去能填肚子,卻不禁飽,過不了一二個小時便肚腸亂叫,可確實在當時能管些用。
餘秋裏後來回憶說:“當時聽了他們說這些話時,我心裏沉甸甸的,可除了這,我還能說什麽呢?”
張文彬則另有回憶:在最困難的時候,青海石油局參加會戰的一名負責人,因為工作忙,挖野菜的任務沒完成,便隻好吃“觀音土”。那“觀音土”樣子挺清爽,但絕對不能多吃,弄不好會要了人的命。我知道後趕緊找這位幹部,勸他千萬別再吃了。另一個隊的指導員反映,說他見一名青工上班時鑽到了機台旁的野地半天才回來,問他幹什麽去了,那青工說是拉屎去了。指導員感到蹊蹺,拉屎要那麽長時間嗎!便到野地裏轉了一圈,也找到了屎堆。可令他震驚的是,那青工拉的屎跟牛糞毫無區別——淨是沒有消化完的草料。
“那會兒,我們的糞便都是這個樣。當地有的農民專撿我們石油人的糞便回去曬幹後當柴火燒……”有位“老會戰”對我說。
正如康世恩所言,無論吃野菜怎麽結果,而當時大挖野菜是唯一能幫助幾萬會戰將士們度過困難的最佳出路。有趣的是,在“大挖野菜”的群眾性抗飢餓鬥爭中,還出了不少現在的人覺得很可笑的事,其中之一有則“野菜司令”的任命。
當時在會戰前線的黨委書記、副書記們都擔起了抓生活的重任,什麽“打獵隊隊長”、“打魚隊隊長”,有名分有任免,正規得很。採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李光明因為有一天從泰康鎮返回薩爾圖的路上,經銀浪以西的草原時突然發現了一片黃花地,其麵積之大,簡直能用“一望無邊”來形容。“好消息嘛!老李,我跟餘、康部長招呼了,就任命你為‘野菜司令’,你帶上三百個人,好好幹它一仗!”正在為上哪兒“大挖野菜”犯愁的張文彬拍拍李光明的肩膀,一紙口頭任命就落到了這位採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身上。李光明接受任務後立即著手組建“野菜部隊”,並且按每二三十個人為一個中隊及一人一天一百斤的任務,自帶糧食和行李,雄赳赳氣昂昂地整隊出發。駐紮在大草原上的“野菜部隊”完全是軍事化的正規行動,他們採取的也是非常專業的“陣地戰”法則——幾百人排成一線,目標是生長茂盛的野菜腹地。隻是武器顯得低劣和簡單,或麻袋,或幹脆是身上脫下的衣服,不過這對收拾野菜之類這樣的敵人,此類武器足矣。“戰況”煞是好看:長長的隊伍,在遼闊而平展的草灘上不停地向前蠕動,如蠶食桑,所經之處,原為一片金黃色花地,轉眼變青變綠……
五月裏來好風光,
遍地黃花分外香;
摘來黃花保會戰,
吃飽肚子打井忙……
歌聲、笑聲蕩漾在大草原上,這是那個困難歲月少有的一景。李光明的“野菜司令”雖然僅當了一個星期,他的“野菜部隊”也在完成那片十萬斤的黃花採摘任務後解散了,但李光明的“野菜司令”被人叫了一輩子——這也是他一生中引以為自豪的唯一一次有過“司令”頭銜的正式稱謂。
野菜——特別是用黃花菜充飢,但天天吃野菜卻也令人嘔吐難咽。尤其是這些餓急了的人一到黃花菜地後,就拔得鮮菜,往水泡子裏涮涮,便架起鐵鍋點起火,狼吞虎咽吃一餐煮鮮黃花。那黃花是不宜鮮吃的,結果吃得許多同誌又拉又吐,幾日不得舒服。雖然指揮部頒了有言在先的“吃野菜注意事項”,但無法製止餓極了的會戰職工擅自行動。
黃花菜現今是一樣稀貴的菜餚,可是我在大慶時上一些年齡的人一聽“黃花菜”三個字,便都會食慾銳減。“當年我們吃怕了。”他們如此說。
“大挖野菜”度困難隻是餘秋裏和他同事們的一招。
第二招是食堂夥食上搞名堂。
這是餘秋裏的拿手好戲。有一天他上一個職工食堂細查夥食情況,見有位師傅烙的玉米餅又脆又香,而且同樣的分量餅比別人烙得大。
“好嘛,我要讓全會戰食堂推廣你的手藝。”餘秋裏高興地挽起右胳膊,跟著那“大廚”在爐前忙碌了半天。當他認為這種野菜玉米餅確實具有“增量增效增耐飢”的“三增”後,立即找來張文彬,讓他推廣到各個單位。
一時間,會戰各單位掀起了一場“糧食增量大比賽”的活動。說來你不相信,但在當時的大慶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
——機修廠(現大慶總機廠前身)的食堂發明了一種可以將1市斤大米做成4郾5斤飯、將1市斤小米做成5市斤飯和將1市斤雜糧麵做6市斤發糕的傳奇。怎麽做的?其實簡單,就是將糧食長時間地浸泡,盡量讓膨脹的糧食再吸水,煮飯和蒸發時再使其吸水吸氣。於是一點點糧食原料,煮熟和蒸出的東西就變得看上去又大又量多,飯像蓬蓬鬆鬆的棉花,發糕像軟軟綿綿的泡沫。這種飯和糕吃下去能填肚子,卻不禁飽,過不了一二個小時便肚腸亂叫,可確實在當時能管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