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另一個地區進行野外調查的117隊則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吞沒了,女隊長楊拯陸和實習生小張剛剛完成一條測線,在一座無名山上被氣溫驟然下降到零下四十度的強冷空氣活活地凍死了……隊長楊拯陸這年才不足22周歲,她是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的女兒,也是楊虎城將軍最小的“掌上明珠”。那年楊將軍慘遭蔣介石暗害時,拯陸正好隨兩個姐姐到了西安才倖免一死。1955年,拯陸聽從在玉門油田當管理局副局長的哥哥的指路,從西北大學畢業後自願分配到新疆地質調查隊工作。不愧將門之女,拯陸年紀輕輕就被委以隊長之職。她工作努力,從不叫苦,人們以為她一定是個在舊社會吃過千辛萬苦的貧苦兒女。隊友們後來在拯陸犧牲的地方發現了那個地區的第一個石油地質構造,就命名其為“拯陸背斜”地質構造。
餘秋裏拿著戴健和楊拯陸兩位年輕漂亮的姑娘的遺照,雙手發顫著連聲喃喃著:“娃兒可惜,娃兒可惜啊!”
娃兒們卻在照片上含笑著對她們的部長說:我們不感到可惜,我們感到光榮和自豪,因為我們是唱著《地質隊員之歌》和《克拉瑪依之歌》而去犧牲的。
“同學們,《地質隊員之歌》是怎麽唱的,我很想聽聽!”一年前的中南海,國家副主席劉少奇以難得一見的激昂,這樣高聲問著一屋子圍聚在他身邊的地質學院的畢業生們。他們明天將奔赴祖國各地的找油和找礦戰場上去。
於是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高唱起來:
是那山穀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好,這歌非常好。同學們,你們說,地質勘探工作是個什麽工作啊?”劉少奇點上一支煙,舉目問身邊的年輕人。
年輕人於是爭先恐後地回答。有的說地質勘探就是千裏眼,一眼能看到地底下的礦藏;有的說地質勘探就是先鋒官,祖國建設我們走在最前邊。
劉少奇笑笑,猛吸了一口煙,然後習慣地踱起步來:“地質勘探嘛——我打個比喻吧!就像我們過去打遊擊,扛著槍,鑽山洞,穿森林,長年在野外,吃飯、穿衣……都是很大困難。今天的地質勘探工作和這差不多,也要跋山涉水,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吃很多很多的苦……可是我們為什麽要吃苦呢?”
沒有回音,隻有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目光和沙沙作響的筆記聲。
“過去,我們那一代人是革命戰爭時期的遊擊隊。吃苦,為的是打出一個新中國。今天,你們去吃苦,是為了建設美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奇同誌拍了拍坐在一邊的老將軍何長工,把聲音提高了一倍,“打遊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們知道這位老將軍的腿是怎麽跛的嗎?就是打遊擊留下的殘疾!現在輪到你們打遊擊去了,你們怕嗎?怕苦嗎?怕獻出生命嗎?”
“不怕!”同學們齊聲回答。
“對,不要怕嘛!因為你們是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偵察兵、先鋒隊!”
“嘩——”那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在場的年輕大學生們以這特殊方式回報領袖對自己的崇高褒獎與希望。
“過幾天,同學們要奔赴四麵八方,為祖國找寶,打遊擊去。我很想送給你們一件禮物。”少奇同誌的話使肅穆、莊嚴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劉伯伯,您給我們講了三個小時,就是最好的禮物了!”有同學興奮地站起來說。
“不,禮物是一定要送的,否則有人會哭鼻子的!”少奇詼諧的話,引來一陣陣哈哈歡笑,“對,我把伏羅希洛夫同誌給我的獵槍送給你們。當年我在打遊擊時很想得到一支槍,但沒有。現在你們打遊擊了,應該有支槍。有槍就不怕危險了!”
“可以趕跑野外的老虎和狼嘛!”何長工的插話又讓同學們捧腹大笑。
這是多麽幸福與難忘的時刻。在我採訪的那些當年在餘秋裏領導下參加過大慶油田會戰的老一代石油勘探隊員中,他們許多人就是因為被毛澤東、劉少奇等領袖們的一個題詞、一枝獵槍或一次握手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艱苦的石油事業。
餘秋裏在拿著上麵兩張英勇犧牲的年輕女隊長的照片的同時,他還知道另外兩名石油勘探地質隊的男隊員確實是帶著獵槍出發上野外的,可他們沒有回得來——那是115隊的一個送水的駱駝隊的駝員,年僅18歲。那天晚上暴風颳來,十餘峰駱駝跑了,這位隊員就帶上獵槍順著駱駝留下的新鮮腳印去追蹤。可兩天後隊上的同誌們仍沒等到他回來。隊長急了,發動全隊人結群到處尋找,最後在距隊部200多公裏的山嶺邊發現了駱駝,而同時也在距駱駝群50來公裏地方的一個黃色土堆前發現了這位小隊員的屍體——那兒無水無草更無人,隻有一望無際的荒漠。那小隊員的胸前布滿了他自己的指痕,那是他口渴、胸悶、難忍而用自己的手指抓留下的傷痕。隊友們見此景,一擁而上抱住其屍體,個個號啕大哭……與115隊相鄰的另一個地質勘探隊的一名男隊員卻因出去為同誌們拉水而一去未歸。隊友們找遍了整個大鹽灘,除找到點點遺物外連遺體都未見……
餘秋裏拿著戴健和楊拯陸兩位年輕漂亮的姑娘的遺照,雙手發顫著連聲喃喃著:“娃兒可惜,娃兒可惜啊!”
娃兒們卻在照片上含笑著對她們的部長說:我們不感到可惜,我們感到光榮和自豪,因為我們是唱著《地質隊員之歌》和《克拉瑪依之歌》而去犧牲的。
“同學們,《地質隊員之歌》是怎麽唱的,我很想聽聽!”一年前的中南海,國家副主席劉少奇以難得一見的激昂,這樣高聲問著一屋子圍聚在他身邊的地質學院的畢業生們。他們明天將奔赴祖國各地的找油和找礦戰場上去。
於是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高唱起來:
是那山穀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好,這歌非常好。同學們,你們說,地質勘探工作是個什麽工作啊?”劉少奇點上一支煙,舉目問身邊的年輕人。
年輕人於是爭先恐後地回答。有的說地質勘探就是千裏眼,一眼能看到地底下的礦藏;有的說地質勘探就是先鋒官,祖國建設我們走在最前邊。
劉少奇笑笑,猛吸了一口煙,然後習慣地踱起步來:“地質勘探嘛——我打個比喻吧!就像我們過去打遊擊,扛著槍,鑽山洞,穿森林,長年在野外,吃飯、穿衣……都是很大困難。今天的地質勘探工作和這差不多,也要跋山涉水,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吃很多很多的苦……可是我們為什麽要吃苦呢?”
沒有回音,隻有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目光和沙沙作響的筆記聲。
“過去,我們那一代人是革命戰爭時期的遊擊隊。吃苦,為的是打出一個新中國。今天,你們去吃苦,是為了建設美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奇同誌拍了拍坐在一邊的老將軍何長工,把聲音提高了一倍,“打遊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們知道這位老將軍的腿是怎麽跛的嗎?就是打遊擊留下的殘疾!現在輪到你們打遊擊去了,你們怕嗎?怕苦嗎?怕獻出生命嗎?”
“不怕!”同學們齊聲回答。
“對,不要怕嘛!因為你們是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偵察兵、先鋒隊!”
“嘩——”那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在場的年輕大學生們以這特殊方式回報領袖對自己的崇高褒獎與希望。
“過幾天,同學們要奔赴四麵八方,為祖國找寶,打遊擊去。我很想送給你們一件禮物。”少奇同誌的話使肅穆、莊嚴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劉伯伯,您給我們講了三個小時,就是最好的禮物了!”有同學興奮地站起來說。
“不,禮物是一定要送的,否則有人會哭鼻子的!”少奇詼諧的話,引來一陣陣哈哈歡笑,“對,我把伏羅希洛夫同誌給我的獵槍送給你們。當年我在打遊擊時很想得到一支槍,但沒有。現在你們打遊擊了,應該有支槍。有槍就不怕危險了!”
“可以趕跑野外的老虎和狼嘛!”何長工的插話又讓同學們捧腹大笑。
這是多麽幸福與難忘的時刻。在我採訪的那些當年在餘秋裏領導下參加過大慶油田會戰的老一代石油勘探隊員中,他們許多人就是因為被毛澤東、劉少奇等領袖們的一個題詞、一枝獵槍或一次握手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艱苦的石油事業。
餘秋裏在拿著上麵兩張英勇犧牲的年輕女隊長的照片的同時,他還知道另外兩名石油勘探地質隊的男隊員確實是帶著獵槍出發上野外的,可他們沒有回得來——那是115隊的一個送水的駱駝隊的駝員,年僅18歲。那天晚上暴風颳來,十餘峰駱駝跑了,這位隊員就帶上獵槍順著駱駝留下的新鮮腳印去追蹤。可兩天後隊上的同誌們仍沒等到他回來。隊長急了,發動全隊人結群到處尋找,最後在距隊部200多公裏的山嶺邊發現了駱駝,而同時也在距駱駝群50來公裏地方的一個黃色土堆前發現了這位小隊員的屍體——那兒無水無草更無人,隻有一望無際的荒漠。那小隊員的胸前布滿了他自己的指痕,那是他口渴、胸悶、難忍而用自己的手指抓留下的傷痕。隊友們見此景,一擁而上抱住其屍體,個個號啕大哭……與115隊相鄰的另一個地質勘探隊的一名男隊員卻因出去為同誌們拉水而一去未歸。隊友們找遍了整個大鹽灘,除找到點點遺物外連遺體都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