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下午三時許,救援隊到達北峰。從奧村田登到這裏,就是夏天也要花十個小時左右,但他們隻用了九個小時就趕到了,不愧是職業山嶽巡邏隊的速度。
他們毫不費力地很快發現了遇難者。他倒在靠近山頂的伏鬆帶盡頭的圓形小雪地邊上,已經被雪埋了一半。
“他死了……”最先跑過去的隊員喊道。
“果然沒救了嗎?”
失望籠罩著每一個人。雖然也需運回已經還原為“物質”的屍體,比救出受傷者要輕鬆得多,但卻失去了救人一命的勁頭。一般人是不知道救援隊員把屍體送交遇難者家屬時的痛苦的。
當遇難者的家屬把一線希望寄託於救援隊,焦急地盼望著他們歸來時,他們卻用死屍無情地毀滅了家屬們的希望。這時,他們痛苦地感到,遇難者的不幸身亡好象應該歸罪於自己似的。
不管救出受傷者的工作多麽危險和艱苦,他們也希望帶回生還的人。
“別動他!”
熊耳告誡隊員們。遇難身亡是屬於“非正常死亡”。所謂“非正常死亡”有三種情況:一、可以確認是被害身亡;二、顯然不存在犯罪的因素;三、懷疑死因是由於被害。登山遇難幾乎都是第二種情況,按照處理屍體規定,隻要辨認一下死者是誰就行了。而第一種和第三種情況,救援隊則必須馬上代理驗屍和檢查。
死於這種地方估計不會是被害,但處理非正常死亡的屍體還是要慎重從事。
救援隊是由警察和當地山嶽會員組成的“混成部隊”。警察具有的那種對於非正常死亡屍體的職業意識,一般隊員是很淡薄的。
熊耳在接觸死者的身體之前,先從各個角度拍下了照片。這是作為警察兼救援者的處理方法。
死者下半身埋在小雪地邊上,頭朝頂峰方向俯臥著。現場距頂峰還有三十米左右的距離。看樣子,他是在好不容易結束了艱苦卓絕的攀登,剛剛鬆一口氣時,不小心陷入了鬆軟的雪窩中,就這樣氣絕身亡了。
“已經到了這裏,怎麽會死的呢?”
他已經突破了所有的險關,到山頂隻剩下小學生都能爬上去的沙礫緩坡。昨夜天氣很好,也不致於疲勞凍死。
他們設想過死者是攀登北坡時耗盡了力氣,但是他避開了直接攀登最艱險的赤壁。根據死者的經驗和昨夜的天氣,他無論多麽疲勞也不會被活活凍死。
從表麵上看,這個季節的登山裝備他應有盡有,食糧也很充足。要是鑽進伏鬆林中,怎麽也不會凍死。現在,伏鬆林就在死者的眼前。
照完相後,熊耳大致觀察了一下死者的外表。他身穿草綠色尼龍登山夾克,胸口露出敞領襯衫,從襯衫的胸前斜係在腰上的自我保護繩隱約可見。夾克好象是攀登結束後穿上去的,肩上挎著紅白兩色的細登山繩,長度用肉眼估計不出來。下麵穿著一條呢絨燈籠褲,翻毛登山靴帶十二根鑽孔式鐵釘。頭上戴著登山頭盔,背上背著裝有攀登岩石用具和口糧的桔黃色前進背囊,腰間吊著一把鐵錘。緊靠屍體的右側扔著一把短柄冰鎬。
熊耳察看了一遍死者的外表後,這才翻過屍體進行詳細的檢查。由於屍體已在雪中凍硬,死後的變化並不顯著,但皮膚象蠟一樣蒼白,看不見凍死的屍體那種明顯的紅色。
死者眼睛微睜,嘴角邊上沾著少量血沫。雖然有點可怕,但救援隊曾經見過在岩石上摔得眼珠迸出、露出的黃色腦菜裏到處爬著蛆的悽慘的遇難屍體,與之相比,這倒是一具“雅觀”的屍體。
“頭盔裂了。”一個警察救援隊員說。
“嗯。”熊耳緊皺眉頭,點了點頭。
他在剛才的觀察中,已經注意到了頭盔頂部有放射狀的裂紋。但頭盔的作用就是吸收和減輕加於頭部的撞擊力,僅此還不能判定這就是死因。況且,周圍也看不見能導致這種撞擊的石塊、岩角。
一個隊員抱起死屍,露出了胸脯下麵壓著的一個防水手電,手電用繩吊在脖子上。
“這就是發送sos(遇難信號)的手電。”有人打開開關,還有電,燈亮了。
“好,把頭盔解開。”熊耳下了命令,大家緊張的目光都集中到死者的頭部。
“慢點,看看下巴底下的勒帶係得怎麽樣。”隊員剛要解下頭盔,熊耳又補充道。
“扣係得很牢嗎?“
帶子勒得並不緊,下巴和勒帶之間有一根手指粗細的間隙。不過,這也許是受到撞擊後鬆下來的。
熊耳努了努下巴,隊員解開勒帶,小心翼翼地摘下頭盔,這是最近流行的帶簷玻璃纖維製頭盔。
“果真是……”
一個隊員看到頭盔下死者的頭髮上凝著血塊,不禁發出一聲嘆息。
熊耳分開頭髮,全神貫注地檢查傷口。他看出頭頂偏後部位的頭皮破裂,這是擊破表皮的撞擊傷。傷口和頭盔的破損情況大體一致。
“這就是死因。”
熊耳有氣無力地說。撞擊傷的傷口並不嚴重,大概是引起了腦淤血。要隔著頭盔造成腦淤血,這種撞擊肯定是有強大的外力作用。
但是,周圍根本看不到能成為這種外力的物體。
“他究竟碰上什麽了呢?”
一個隊員如墜五裏霧中似地說,他的話表達了所有人的疑問。
“嗯。”熊耳哼了一聲,凝視著傷口說:“可能在半路上碰上了滾石,當時還不覺得怎樣,登到這兒傷口急劇惡化了。”
“沒準是感到傷口惡化,才急忙發出sos信號。”一直默默地注視著熊耳他們檢查的茂助,這時插了一句。
“隻能這麽想了。”
頭部受傷的情況是很特殊的。剛受傷時腦血管出血不多,什麽症狀也沒有,就象平常人一樣行動自如。但是,當血越出越多,造成淤血壓迫大腦時,就會突然死亡。這段時間短的有三十分鍾,長的可達幾小時甚至一天。
這樣的情況熊耳本人也見過好幾次,由於滾石或墜落事故頭部受到重創的登山者,在渡過“潛伏期”後,傷口突然惡化而導致死亡。
隊員們好象都同意這個看法。的確,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解釋可以成立。
現場距北峰山頂三十米左右,位於赤壁上方左側的小雪地和沙礫高地的交界處。遇難者大概是避開赤壁懸崖,登上靠赤壁左麵的東南坡峭壁來到這裏的。
這是根據遇難者的位置以及真柄和等在山腳下的未婚妻的話推測的。他們在撤離現場前,大致搜索了一遍環繞著頂峰的三塊雪地和通向南峰的積雪山脊,但沒有發現救援隊員以外的足跡。現在不是登山旺季,這是又遠離縱貫群峰的山路,所以很少有普通登山者靠近。而且,如果遇難者單獨翻過赤壁,肯定應該在赤壁上方臥龍一樣的細長雪地上留下足跡。
熊耳估計遇難者大概是在攀登北坡的途中,被滾石砸傷頭部,由於沒有出現什麽症狀,就輕視了自己的傷口繼續攀登,到臨近頂峰的圓形雪地時,傷口急劇惡化而死。遇難者意識到自己的傷口惡化,在臨死前用手電發出了sos信號。他決定先把屍體弄到樽岩的小屋裏再說。
下午三時許,救援隊到達北峰。從奧村田登到這裏,就是夏天也要花十個小時左右,但他們隻用了九個小時就趕到了,不愧是職業山嶽巡邏隊的速度。
他們毫不費力地很快發現了遇難者。他倒在靠近山頂的伏鬆帶盡頭的圓形小雪地邊上,已經被雪埋了一半。
“他死了……”最先跑過去的隊員喊道。
“果然沒救了嗎?”
失望籠罩著每一個人。雖然也需運回已經還原為“物質”的屍體,比救出受傷者要輕鬆得多,但卻失去了救人一命的勁頭。一般人是不知道救援隊員把屍體送交遇難者家屬時的痛苦的。
當遇難者的家屬把一線希望寄託於救援隊,焦急地盼望著他們歸來時,他們卻用死屍無情地毀滅了家屬們的希望。這時,他們痛苦地感到,遇難者的不幸身亡好象應該歸罪於自己似的。
不管救出受傷者的工作多麽危險和艱苦,他們也希望帶回生還的人。
“別動他!”
熊耳告誡隊員們。遇難身亡是屬於“非正常死亡”。所謂“非正常死亡”有三種情況:一、可以確認是被害身亡;二、顯然不存在犯罪的因素;三、懷疑死因是由於被害。登山遇難幾乎都是第二種情況,按照處理屍體規定,隻要辨認一下死者是誰就行了。而第一種和第三種情況,救援隊則必須馬上代理驗屍和檢查。
死於這種地方估計不會是被害,但處理非正常死亡的屍體還是要慎重從事。
救援隊是由警察和當地山嶽會員組成的“混成部隊”。警察具有的那種對於非正常死亡屍體的職業意識,一般隊員是很淡薄的。
熊耳在接觸死者的身體之前,先從各個角度拍下了照片。這是作為警察兼救援者的處理方法。
死者下半身埋在小雪地邊上,頭朝頂峰方向俯臥著。現場距頂峰還有三十米左右的距離。看樣子,他是在好不容易結束了艱苦卓絕的攀登,剛剛鬆一口氣時,不小心陷入了鬆軟的雪窩中,就這樣氣絕身亡了。
“已經到了這裏,怎麽會死的呢?”
他已經突破了所有的險關,到山頂隻剩下小學生都能爬上去的沙礫緩坡。昨夜天氣很好,也不致於疲勞凍死。
他們設想過死者是攀登北坡時耗盡了力氣,但是他避開了直接攀登最艱險的赤壁。根據死者的經驗和昨夜的天氣,他無論多麽疲勞也不會被活活凍死。
從表麵上看,這個季節的登山裝備他應有盡有,食糧也很充足。要是鑽進伏鬆林中,怎麽也不會凍死。現在,伏鬆林就在死者的眼前。
照完相後,熊耳大致觀察了一下死者的外表。他身穿草綠色尼龍登山夾克,胸口露出敞領襯衫,從襯衫的胸前斜係在腰上的自我保護繩隱約可見。夾克好象是攀登結束後穿上去的,肩上挎著紅白兩色的細登山繩,長度用肉眼估計不出來。下麵穿著一條呢絨燈籠褲,翻毛登山靴帶十二根鑽孔式鐵釘。頭上戴著登山頭盔,背上背著裝有攀登岩石用具和口糧的桔黃色前進背囊,腰間吊著一把鐵錘。緊靠屍體的右側扔著一把短柄冰鎬。
熊耳察看了一遍死者的外表後,這才翻過屍體進行詳細的檢查。由於屍體已在雪中凍硬,死後的變化並不顯著,但皮膚象蠟一樣蒼白,看不見凍死的屍體那種明顯的紅色。
死者眼睛微睜,嘴角邊上沾著少量血沫。雖然有點可怕,但救援隊曾經見過在岩石上摔得眼珠迸出、露出的黃色腦菜裏到處爬著蛆的悽慘的遇難屍體,與之相比,這倒是一具“雅觀”的屍體。
“頭盔裂了。”一個警察救援隊員說。
“嗯。”熊耳緊皺眉頭,點了點頭。
他在剛才的觀察中,已經注意到了頭盔頂部有放射狀的裂紋。但頭盔的作用就是吸收和減輕加於頭部的撞擊力,僅此還不能判定這就是死因。況且,周圍也看不見能導致這種撞擊的石塊、岩角。
一個隊員抱起死屍,露出了胸脯下麵壓著的一個防水手電,手電用繩吊在脖子上。
“這就是發送sos(遇難信號)的手電。”有人打開開關,還有電,燈亮了。
“好,把頭盔解開。”熊耳下了命令,大家緊張的目光都集中到死者的頭部。
“慢點,看看下巴底下的勒帶係得怎麽樣。”隊員剛要解下頭盔,熊耳又補充道。
“扣係得很牢嗎?“
帶子勒得並不緊,下巴和勒帶之間有一根手指粗細的間隙。不過,這也許是受到撞擊後鬆下來的。
熊耳努了努下巴,隊員解開勒帶,小心翼翼地摘下頭盔,這是最近流行的帶簷玻璃纖維製頭盔。
“果真是……”
一個隊員看到頭盔下死者的頭髮上凝著血塊,不禁發出一聲嘆息。
熊耳分開頭髮,全神貫注地檢查傷口。他看出頭頂偏後部位的頭皮破裂,這是擊破表皮的撞擊傷。傷口和頭盔的破損情況大體一致。
“這就是死因。”
熊耳有氣無力地說。撞擊傷的傷口並不嚴重,大概是引起了腦淤血。要隔著頭盔造成腦淤血,這種撞擊肯定是有強大的外力作用。
但是,周圍根本看不到能成為這種外力的物體。
“他究竟碰上什麽了呢?”
一個隊員如墜五裏霧中似地說,他的話表達了所有人的疑問。
“嗯。”熊耳哼了一聲,凝視著傷口說:“可能在半路上碰上了滾石,當時還不覺得怎樣,登到這兒傷口急劇惡化了。”
“沒準是感到傷口惡化,才急忙發出sos信號。”一直默默地注視著熊耳他們檢查的茂助,這時插了一句。
“隻能這麽想了。”
頭部受傷的情況是很特殊的。剛受傷時腦血管出血不多,什麽症狀也沒有,就象平常人一樣行動自如。但是,當血越出越多,造成淤血壓迫大腦時,就會突然死亡。這段時間短的有三十分鍾,長的可達幾小時甚至一天。
這樣的情況熊耳本人也見過好幾次,由於滾石或墜落事故頭部受到重創的登山者,在渡過“潛伏期”後,傷口突然惡化而導致死亡。
隊員們好象都同意這個看法。的確,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解釋可以成立。
現場距北峰山頂三十米左右,位於赤壁上方左側的小雪地和沙礫高地的交界處。遇難者大概是避開赤壁懸崖,登上靠赤壁左麵的東南坡峭壁來到這裏的。
這是根據遇難者的位置以及真柄和等在山腳下的未婚妻的話推測的。他們在撤離現場前,大致搜索了一遍環繞著頂峰的三塊雪地和通向南峰的積雪山脊,但沒有發現救援隊員以外的足跡。現在不是登山旺季,這是又遠離縱貫群峰的山路,所以很少有普通登山者靠近。而且,如果遇難者單獨翻過赤壁,肯定應該在赤壁上方臥龍一樣的細長雪地上留下足跡。
熊耳估計遇難者大概是在攀登北坡的途中,被滾石砸傷頭部,由於沒有出現什麽症狀,就輕視了自己的傷口繼續攀登,到臨近頂峰的圓形雪地時,傷口急劇惡化而死。遇難者意識到自己的傷口惡化,在臨死前用手電發出了sos信號。他決定先把屍體弄到樽岩的小屋裏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