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與陷阱有關?”
“書這種東西是把許多紙黏在一起製成。”
援野突然說明起來。“假設這裏有兩本書,把它們的紙一張張地交疊在一起會發生什麽事?”
“會變成厚厚的一疊紙嗎?”
“你說對了。但實際上並不會成為一疊四邊夾得整整齊齊的紙。書籍這種東西每一本都有稱為書背的側邊,由於書背是用膠水或絲線裝訂,唯有這個部分無法重疊。”
我壓根沒近距離見過書籍,因此復野的說明也難以讓我具體描繪出那副景象。
“這交疊在一起的兩本書,會呈現難以用手拉開的狀態。這是因為層層#疊的紙產生的摩擦阻力變大了。而要是將兩本書錯開一半上下交疊,書會長成什麽樣子?我打個比方,書會形成鉤狀的磚塊。”
“唔……我不太懂。”
“你想像成兩塊錯開一半疊在一起的紅磚頭就好。”
“好。”
“兇手做了好幾個這種鉤狀磚頭,配合橋的寬度架在深穀邊緣。以那棟大樓來說,他是架在六樓那端。接著兇手先過橋回到四樓那端,將橋移開,把橋靠在剛才放的鉤狀磚塊上頭。”
“兇手用書撐住橋?”
“沒錯。書籍打造的鉤狀磚塊足以支撐木板打造的橋。然而光是這樣設置,矢神也會在另一端見到莫名其妙立在地上的書籍。所以兇手為了掩人耳目在橋上又放了幾本書,用來魚目混珠。隻是考慮的矢神的視力,他或許沒必要這麽謹慎。到頭來矢神見到的景象,是原本應該藏在六樓藏書室的書本亂堆在橋上。”
“而矢神先生一無所知地踩上橋,結果連人帶橋摔落穀底。”
“書籍的機關大概調整成可以撐住橋,但人走上去就會鬆開的程度。隻要改變交疊的紙張數量,就能進行微調。橋一掉下去,包含機關使用的書也會跟著全部落入穀底,於是形成了我們見到的狀況。原本藏在六樓的書會移動到五樓的穀底,也是因為被兇手運用在陷阱上,隨著矢神一起掉了下去。”
矢神之死與屍體周圍散落書籍的理由就這麽解開了。既然兇手事先設下陷阱,推估死亡時間時的不在場證明自然也不成問題。
兇手似乎很清楚矢神等人平常會使用木板橋,否則行兇計劃不可能成立。
“然而事到如今也找不到這個詭計的證據。因為所有書籍全都被我跟刈手燒掉了。”檀野感嘆地陷入沉默,接著繼續道來。“我或許應該調查得更詳細,但我卻以檢閱官的任務為優先。這點可能也包含在兇手的計算內。也就是說他看準隻要將書籍運用在詭計上,檢閱官就會自動幫他處理掉證據。”
“就連檢閱官的行動也被算進行兇計劃裏了?”
“兇手利用檢閱官來湮滅證據。告密的人八成就是兇手本身。他向檢閱局舉發謎晶,刻意找來少年檢閱官。”
“告密的人不是牧野先生啊。”
檢閱官這種存在被罪犯利用,檀野恐怕也是頭一遭碰上這種事。他是否會感到榮耀受辱?或者他也可能不痛不癢。他的眼神沒有一絲變化,一如往常地漆黑深邃而清澈。
“我按照慣例遵守發現書籍立刻燒毀的命令,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失去線索。因此我晚了一步才得出矢神一案是肇因於死亡陷阱的結論。這或許正是兇手的目的。因為兇手還準備了另一個死亡陷阱。要是有人察覺某處說不定裝了設置型的陷阱,下個目標可能會逃過一劫。兇手精心隱藏這個真相。”
坡道逐漸趨緩,我們的行走速度自然加快。
再加把勁,就能回到我們該回歸的地方了。
“在兇手的計劃中,殺害順序也有其必然性。牧野揭開了序幕。他身上的詩集是連鎖反應的開關。下一個目標是矢神。這個男人眼見牧野死亡,做出了衝動的行動。最後有個男人因為他們的死採取自保行動,這個男人——時雨就是第三個人。”
復野的說明終於來到時雨的密室命案。
我依然深信這個密室是完美的。雖然兇手身為人類當然具有血肉之軀,我依然懷疑隻有幽靈能製造這個密室。
“時雨在美雨以及悠悠聽到聲響的晚間十點過後死亡。這點也符合我的相驗結果。然而當時雪已經停了,兇手無法在塔與宅邸之間來回而不留下腳印。再說兩扇門上都上了門栓,鍾樓的窗戶也都鎖著。這是我們的前提。”
“兇手也不可能搶在時雨先生之前躲進塔裏。否則他會被時雨先生發現。”
“沒錯。時雨對於逼近自己的危機展現了過度的反應,應該是因為見到牧野與矢神遇害,領悟到下一個終於要輪到自己。或許見到月之詩與兩人的死以後,他對真兇身份也有點眉目。然而他卻無法信任任何外人。於是他認定塔是安全地帶,決定在那裏過夜。”
“難不成……兇手也預測到時雨先生會在塔過夜?”
“與其說他預測到,更該說是他設計時雨這麽做。兇手深知時雨的個性,很了解當他被逼到絕境會採取什麽行動。兇手知道他會為了尋求安全而窩在塔裏。一切都是連鎖效應。”
“但密室是個問題……”
“書這種東西是把許多紙黏在一起製成。”
援野突然說明起來。“假設這裏有兩本書,把它們的紙一張張地交疊在一起會發生什麽事?”
“會變成厚厚的一疊紙嗎?”
“你說對了。但實際上並不會成為一疊四邊夾得整整齊齊的紙。書籍這種東西每一本都有稱為書背的側邊,由於書背是用膠水或絲線裝訂,唯有這個部分無法重疊。”
我壓根沒近距離見過書籍,因此復野的說明也難以讓我具體描繪出那副景象。
“這交疊在一起的兩本書,會呈現難以用手拉開的狀態。這是因為層層#疊的紙產生的摩擦阻力變大了。而要是將兩本書錯開一半上下交疊,書會長成什麽樣子?我打個比方,書會形成鉤狀的磚塊。”
“唔……我不太懂。”
“你想像成兩塊錯開一半疊在一起的紅磚頭就好。”
“好。”
“兇手做了好幾個這種鉤狀磚頭,配合橋的寬度架在深穀邊緣。以那棟大樓來說,他是架在六樓那端。接著兇手先過橋回到四樓那端,將橋移開,把橋靠在剛才放的鉤狀磚塊上頭。”
“兇手用書撐住橋?”
“沒錯。書籍打造的鉤狀磚塊足以支撐木板打造的橋。然而光是這樣設置,矢神也會在另一端見到莫名其妙立在地上的書籍。所以兇手為了掩人耳目在橋上又放了幾本書,用來魚目混珠。隻是考慮的矢神的視力,他或許沒必要這麽謹慎。到頭來矢神見到的景象,是原本應該藏在六樓藏書室的書本亂堆在橋上。”
“而矢神先生一無所知地踩上橋,結果連人帶橋摔落穀底。”
“書籍的機關大概調整成可以撐住橋,但人走上去就會鬆開的程度。隻要改變交疊的紙張數量,就能進行微調。橋一掉下去,包含機關使用的書也會跟著全部落入穀底,於是形成了我們見到的狀況。原本藏在六樓的書會移動到五樓的穀底,也是因為被兇手運用在陷阱上,隨著矢神一起掉了下去。”
矢神之死與屍體周圍散落書籍的理由就這麽解開了。既然兇手事先設下陷阱,推估死亡時間時的不在場證明自然也不成問題。
兇手似乎很清楚矢神等人平常會使用木板橋,否則行兇計劃不可能成立。
“然而事到如今也找不到這個詭計的證據。因為所有書籍全都被我跟刈手燒掉了。”檀野感嘆地陷入沉默,接著繼續道來。“我或許應該調查得更詳細,但我卻以檢閱官的任務為優先。這點可能也包含在兇手的計算內。也就是說他看準隻要將書籍運用在詭計上,檢閱官就會自動幫他處理掉證據。”
“就連檢閱官的行動也被算進行兇計劃裏了?”
“兇手利用檢閱官來湮滅證據。告密的人八成就是兇手本身。他向檢閱局舉發謎晶,刻意找來少年檢閱官。”
“告密的人不是牧野先生啊。”
檢閱官這種存在被罪犯利用,檀野恐怕也是頭一遭碰上這種事。他是否會感到榮耀受辱?或者他也可能不痛不癢。他的眼神沒有一絲變化,一如往常地漆黑深邃而清澈。
“我按照慣例遵守發現書籍立刻燒毀的命令,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失去線索。因此我晚了一步才得出矢神一案是肇因於死亡陷阱的結論。這或許正是兇手的目的。因為兇手還準備了另一個死亡陷阱。要是有人察覺某處說不定裝了設置型的陷阱,下個目標可能會逃過一劫。兇手精心隱藏這個真相。”
坡道逐漸趨緩,我們的行走速度自然加快。
再加把勁,就能回到我們該回歸的地方了。
“在兇手的計劃中,殺害順序也有其必然性。牧野揭開了序幕。他身上的詩集是連鎖反應的開關。下一個目標是矢神。這個男人眼見牧野死亡,做出了衝動的行動。最後有個男人因為他們的死採取自保行動,這個男人——時雨就是第三個人。”
復野的說明終於來到時雨的密室命案。
我依然深信這個密室是完美的。雖然兇手身為人類當然具有血肉之軀,我依然懷疑隻有幽靈能製造這個密室。
“時雨在美雨以及悠悠聽到聲響的晚間十點過後死亡。這點也符合我的相驗結果。然而當時雪已經停了,兇手無法在塔與宅邸之間來回而不留下腳印。再說兩扇門上都上了門栓,鍾樓的窗戶也都鎖著。這是我們的前提。”
“兇手也不可能搶在時雨先生之前躲進塔裏。否則他會被時雨先生發現。”
“沒錯。時雨對於逼近自己的危機展現了過度的反應,應該是因為見到牧野與矢神遇害,領悟到下一個終於要輪到自己。或許見到月之詩與兩人的死以後,他對真兇身份也有點眉目。然而他卻無法信任任何外人。於是他認定塔是安全地帶,決定在那裏過夜。”
“難不成……兇手也預測到時雨先生會在塔過夜?”
“與其說他預測到,更該說是他設計時雨這麽做。兇手深知時雨的個性,很了解當他被逼到絕境會採取什麽行動。兇手知道他會為了尋求安全而窩在塔裏。一切都是連鎖效應。”
“但密室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