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對相信這個行為沒什麽概念。”
“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不過我覺得自己可以透過相信某個東西來獲得心靈支柱,並且努力活下去。隻是我總是不知道該相信什麽才好。”
“那要是你相信的事物背叛了你呢?你會因此失去心靈支柱嗎?”
“或許會吧。但我覺得不隻有我是這樣,所有人都是。”
“如果是這樣,我很難跟你說出真相。”
“真相?你該不會是指這次的案件吧?”
“沒錯。你應該很難相信在海墟發生的事件真相。真相很可能會背叛你。”
“即使如此我還是有義務知道。這是為了過往所失去的東西……”同時也是為了往後將失去的事物。“沒關係,不管真相再怎麽難以置信,我都會相信槓野。”
吹向海邊的風冰冰涼涼地很舒服。這股風與海墟不同,沒有那種凝滯的沉重感。
“好。我就按照順序一件一件說明。”
“第一個遇害的是牧野先生吧。那件案子就跟刈手的推理一模一樣嗎?”
“使用船與繩子吊起屍體的部分應該是事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但在細節上還有必須考究的地方。”
“比方說?”
“透過連續殺人事件,我發現兇手往往以和目標物保持距離為前提來策劃行凶。到後來的時雨命案這點特別明顯,而我認為牧野命案也不例外。可能的理由有好幾個,不過兇手似乎認為自己跟目標無法麵對麵對抗。”
這點與刈手推測兇手是比遇害的被害者們還要瘦弱的人一致。正因如此,將屍體插在燈塔上企圖擺脫嫌疑的論點也不矛盾。
“哪裏不對?”
“沒有不對。隻是在這個狀況下,兇手把牧野叫出來殺害太過直接了。”
“也對。我記得刈手說明兇手是把牧野先生弄昏殺害以後,再把屍體插在燈塔上……”
“兇手沒那麽積極。屍體被插在燈塔上大概隻是個結果,兇手最初並沒有這個目的。”
“怎麽一回事?”
“比方說兇手察覺牧野想搭檢閱官的船逃出海墟,於是他搶先來到船上,把牽在船上的錨繩中間繞過燈塔,垂落懸崖的兩端其中一邊係在船上。另一端打成繩圈藏在手邊。接著兇手披著塑膠布之類的東西躲在船內等待牧野。此時牧野來了。牧野大概沒發現兇手就上了船,要朝海的方向啟程。船一開動兇手立刻現身,在牧野脖子套上繩圈。這是兇手唯一直接對牧野做過的事。接下來他隻要代替牧野操縱船隻即可。船會把牧野的身體吊上燈塔,最終形成了一如刈手推理的情況。”
“原來如此……燈塔跟船可以視為一種巨大的兇器。”
但這隻是枝微末節的觀點不同。知道了這件事,也無法成為鎖定真兇身份的關鍵。
“牧野先生的口袋裏放了詩集一頁,那也是兇手做的嗎?”
“附在屍體旁的月之詩不是單純的瘋狂舉動。詩集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要的意義是?”
“那是兇手給下個目標的黑函。那頁詩既然是從書籍上撕下來的,就表示兇手知道書籍藏在哪裏。看出含意的矢神與時雨才嚇得臉色發白。要是兇手舉報他們隱藏書籍的地點,自己將會身敗名裂。”
回想起來得知現場發現月之詩的時雨,看起來明顯失去冷靜。他無疑受到震撼。
“所以在此之後,矢神寧可打破外出禁令也要趕往藏書處的海岸大樓,也就合情合理了。他大概想直奔藏書地點確認吧。而這正中了兇手的下懷。兇手靠月之詩蠱惑了下個目標矢神,把他引至自己預期的地點。”
曾有人目擊矢神與時雨在得知牧野遇害後爆發口角衝突。時雨或許查覺到月之詩是兇手的圈套,才想製止矢神。然而矢神卻不聽勸跑去大樓。體格占優勢的他大概覺得自己就算撞見殺人犯,也能將對方製伏吧。
“所有的命案全都環環相扣。最初的牧野之死,成了引誘矢神前往大樓的關鍵。”
援野的說明逐漸轉向矢神的命案。
“時間是下午四點,太陽即將下山。加上天候不佳,那一帶開始變得很昏暗。但矢神大概是太心急了,沒帶照明就匆匆趕往大樓。但就算他帶了燈,也未必能注意到兇手的圈套。他一邊警戒一邊前往六樓的窗口。”
“書是藏在六樓啊?”
“沒錯。所以他像平常那樣走過架在五樓深穀間的橋。然而走到一半,他就摔落穀底。”
“是兇手把他推下去的嗎?”
“不,站在那邊把矢神推下去可不簡單。周圍沒有可以屏蔽視線的物體,一下子就會被他察覺。就算兇手像倉賣所說的那樣躲在四樓,也很難把握推落矢神的絕佳時機。”
“那兇手到底……”
“兇手在橋上設置機關。”
“橋上?”
“矢神他們使用的橋是用厚重板子加工的堅固橋麵,既不會輕易損壞,也很難動手腳。事實上掉落深穀的橋本身沒有動過什麽手腳,甚至也沒有損壞。然而橋上一定有某處設下了導致矢神摔死的陷阱。那麽兇手又怎麽製造陷阱?我認為陷阱跟殺人現場不自然散落的書有關。”
“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不過我覺得自己可以透過相信某個東西來獲得心靈支柱,並且努力活下去。隻是我總是不知道該相信什麽才好。”
“那要是你相信的事物背叛了你呢?你會因此失去心靈支柱嗎?”
“或許會吧。但我覺得不隻有我是這樣,所有人都是。”
“如果是這樣,我很難跟你說出真相。”
“真相?你該不會是指這次的案件吧?”
“沒錯。你應該很難相信在海墟發生的事件真相。真相很可能會背叛你。”
“即使如此我還是有義務知道。這是為了過往所失去的東西……”同時也是為了往後將失去的事物。“沒關係,不管真相再怎麽難以置信,我都會相信槓野。”
吹向海邊的風冰冰涼涼地很舒服。這股風與海墟不同,沒有那種凝滯的沉重感。
“好。我就按照順序一件一件說明。”
“第一個遇害的是牧野先生吧。那件案子就跟刈手的推理一模一樣嗎?”
“使用船與繩子吊起屍體的部分應該是事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但在細節上還有必須考究的地方。”
“比方說?”
“透過連續殺人事件,我發現兇手往往以和目標物保持距離為前提來策劃行凶。到後來的時雨命案這點特別明顯,而我認為牧野命案也不例外。可能的理由有好幾個,不過兇手似乎認為自己跟目標無法麵對麵對抗。”
這點與刈手推測兇手是比遇害的被害者們還要瘦弱的人一致。正因如此,將屍體插在燈塔上企圖擺脫嫌疑的論點也不矛盾。
“哪裏不對?”
“沒有不對。隻是在這個狀況下,兇手把牧野叫出來殺害太過直接了。”
“也對。我記得刈手說明兇手是把牧野先生弄昏殺害以後,再把屍體插在燈塔上……”
“兇手沒那麽積極。屍體被插在燈塔上大概隻是個結果,兇手最初並沒有這個目的。”
“怎麽一回事?”
“比方說兇手察覺牧野想搭檢閱官的船逃出海墟,於是他搶先來到船上,把牽在船上的錨繩中間繞過燈塔,垂落懸崖的兩端其中一邊係在船上。另一端打成繩圈藏在手邊。接著兇手披著塑膠布之類的東西躲在船內等待牧野。此時牧野來了。牧野大概沒發現兇手就上了船,要朝海的方向啟程。船一開動兇手立刻現身,在牧野脖子套上繩圈。這是兇手唯一直接對牧野做過的事。接下來他隻要代替牧野操縱船隻即可。船會把牧野的身體吊上燈塔,最終形成了一如刈手推理的情況。”
“原來如此……燈塔跟船可以視為一種巨大的兇器。”
但這隻是枝微末節的觀點不同。知道了這件事,也無法成為鎖定真兇身份的關鍵。
“牧野先生的口袋裏放了詩集一頁,那也是兇手做的嗎?”
“附在屍體旁的月之詩不是單純的瘋狂舉動。詩集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要的意義是?”
“那是兇手給下個目標的黑函。那頁詩既然是從書籍上撕下來的,就表示兇手知道書籍藏在哪裏。看出含意的矢神與時雨才嚇得臉色發白。要是兇手舉報他們隱藏書籍的地點,自己將會身敗名裂。”
回想起來得知現場發現月之詩的時雨,看起來明顯失去冷靜。他無疑受到震撼。
“所以在此之後,矢神寧可打破外出禁令也要趕往藏書處的海岸大樓,也就合情合理了。他大概想直奔藏書地點確認吧。而這正中了兇手的下懷。兇手靠月之詩蠱惑了下個目標矢神,把他引至自己預期的地點。”
曾有人目擊矢神與時雨在得知牧野遇害後爆發口角衝突。時雨或許查覺到月之詩是兇手的圈套,才想製止矢神。然而矢神卻不聽勸跑去大樓。體格占優勢的他大概覺得自己就算撞見殺人犯,也能將對方製伏吧。
“所有的命案全都環環相扣。最初的牧野之死,成了引誘矢神前往大樓的關鍵。”
援野的說明逐漸轉向矢神的命案。
“時間是下午四點,太陽即將下山。加上天候不佳,那一帶開始變得很昏暗。但矢神大概是太心急了,沒帶照明就匆匆趕往大樓。但就算他帶了燈,也未必能注意到兇手的圈套。他一邊警戒一邊前往六樓的窗口。”
“書是藏在六樓啊?”
“沒錯。所以他像平常那樣走過架在五樓深穀間的橋。然而走到一半,他就摔落穀底。”
“是兇手把他推下去的嗎?”
“不,站在那邊把矢神推下去可不簡單。周圍沒有可以屏蔽視線的物體,一下子就會被他察覺。就算兇手像倉賣所說的那樣躲在四樓,也很難把握推落矢神的絕佳時機。”
“那兇手到底……”
“兇手在橋上設置機關。”
“橋上?”
“矢神他們使用的橋是用厚重板子加工的堅固橋麵,既不會輕易損壞,也很難動手腳。事實上掉落深穀的橋本身沒有動過什麽手腳,甚至也沒有損壞。然而橋上一定有某處設下了導致矢神摔死的陷阱。那麽兇手又怎麽製造陷阱?我認為陷阱跟殺人現場不自然散落的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