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抗拒這種做法。
那張紙片的存在證明了背後有共犯。我甚至主張:考慮到兇嫌犯案當時的精神狀態,主兇嫌應該不是他才對。
和我有同感的辦案人員比比皆是,但上級的想法不一樣。
他們想讓事件早點落幕。因此最後以單獨犯案的說法結束了那個事件。
6
另外還有一名生還者,就是青澤家的幫傭,她才是真的可憐。
除了長期受到中毒後遺症之苦,有一陣子還被空穴來風地謠傳說是兇嫌。
恢復意識之後,她常常感到抱歉,喊著當初如果一起死就好了。她的家人也遭逢社會的冷眼看待,日子過得很辛苦。還好一家人團結一心,努力走過來了。
隻有去見她和她的家人的時候,我才會對該事件的兇手感到身為人類該有的憤怒。和她們接觸時,我才感覺到自己做的是正常人的工作。
出院之後,她仍受苦於強烈的罪惡感。
調查本部解散了以後,我又去她們家。看到她對女兒哭訴:“我實在不應該活下來。”當時我真的很生氣。
同一天,我也去看了另一名生還者。
我想趁著還沒忘記那種憤怒之前,先去看她。
去看那個回到已經沒有家人存在的家裏、那個事件的生還者。
至今我仍常常想:她真的看不見嗎?我曾經見過許多人都有相同的想法,我也免不了會那麽想。
那天也是一樣。
我一進去時,她仿佛正在等著我開門一樣,早已經站在玄關後麵了。
同時,在我報上姓名前,她已先喊出我的名字。
她穿著深藍色的洋裝。看起來像是喪服,醞釀出一種壯烈的美感。
她知道我在懷疑她。
大概從第一次碰麵的時候起,她就知道了吧。
她是個直覺敏銳得嚇人的女孩。一如我在看到她的瞬間,就認定她是兇手一樣,她和我交談的瞬間也發現到自己被懷疑了。
我們見麵談過許多次。除了反覆要求她提出證詞外,也聽她說了家人的許多事。當然表麵上我沒有提到任何懷疑她的話語,但我們彼此都心知肚明,知道自己分屬追蹤者和被追蹤者的角色。知道這一點的,也隻有我們兩個。
我向她報告事件的結案。
我隻說了一句:很遺憾。
相信她很清楚我說那句話的意思。
我抓起她的手,放了一隻紙鶴在上麵。我也給了另外一名生還者紙鶴。那是上下相連、看起來像是映在水中倒影,名為“通往夢境的路”的紙鶴。
我說明後,她用手觸摸,確定紙鶴的造型。
然後微微一笑。
刑警先生,我們好像這隻鶴呀。
她緩緩地說。
怎麽說呢?
我問。
不知道耶,我就是這麽覺得呀?
她側著頭回答。
我們彼此沉默了一下。我覺得她似乎說出了什麽很重要的訊息,隻是我無法明白。
你覺得夢是否會相連呢?
過了一會兒,她問。
如果是互相想念的人做的夢。
我回答。
真好呢,她說。
就這樣。
在那之後,我沒有再見過她。
7
那本書出版的時候,我人並不在日本。
當時我們正好和馬來西亞的警方進行研修和資訊交流。我是以教官的身分去的。那是一個巨大組織定期舉辦的教育製度,內容我也不是很清楚。
回國之後,我仍不知道那本書的存在。
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是以前的同事。他也是當初一起辦案的同事,他告訴我說:那本小說寫的就是該事件,作者好像是當時住在附近的小孩。
但我還是不為所動。一方麵是因為那是個讓我嚐盡敗北的心酸滋味的事件,我不想看到它被隨隨便便寫成創作小說;二來自己也不想看到多餘的描述,徒增不快。
但心裏麵多少還是很在意。
由於剛好要到警視廳出差,想找本書在電車裏看,所以我自然便買了那本書。結果在車上忙著討論公事也沒有時間翻閱。
後來讀完那本書,又是拖了幾個月以後。
老實說吧,至今我仍怨恨馬來西亞。
不,我跟馬來西亞倒是沒有什麽仇,隻是很遺憾那個時期自己不在日本。
如果出書當時就讀到那本書的話。
或者半年後也好,如果能夠早點讀到那本書的話。
我就不會有像現在這樣,常常因為不甘心而難以成眠的夜晚了。
8
讀那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感覺到的是:作者在案發當時年紀還很小,但是卻很能描述出當時的氣氛。
毫無疑問,作者做了詳細的調查。包含當時的街景、風俗等,都做了詳盡的報導。閱讀之際,過去走過的街頭景色又都從記憶深處復甦了。
你也知道日本的城市變化一向很迅速,動不動就看到哪裏被拆了、哪裏蓋了新的建築物。帳棚鷹架搭得令人眼花繚亂,每一次看到都有新的變化。甚至想不起之前的建築是什麽也是常有的事。
作為小說的成就如何,我不予置評,但是光從它能夠讓當時風景在我腦海中重現這一點來看,那種讀書經驗是我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隻是讀完某些地方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怪怪的。
那張紙片的存在證明了背後有共犯。我甚至主張:考慮到兇嫌犯案當時的精神狀態,主兇嫌應該不是他才對。
和我有同感的辦案人員比比皆是,但上級的想法不一樣。
他們想讓事件早點落幕。因此最後以單獨犯案的說法結束了那個事件。
6
另外還有一名生還者,就是青澤家的幫傭,她才是真的可憐。
除了長期受到中毒後遺症之苦,有一陣子還被空穴來風地謠傳說是兇嫌。
恢復意識之後,她常常感到抱歉,喊著當初如果一起死就好了。她的家人也遭逢社會的冷眼看待,日子過得很辛苦。還好一家人團結一心,努力走過來了。
隻有去見她和她的家人的時候,我才會對該事件的兇手感到身為人類該有的憤怒。和她們接觸時,我才感覺到自己做的是正常人的工作。
出院之後,她仍受苦於強烈的罪惡感。
調查本部解散了以後,我又去她們家。看到她對女兒哭訴:“我實在不應該活下來。”當時我真的很生氣。
同一天,我也去看了另一名生還者。
我想趁著還沒忘記那種憤怒之前,先去看她。
去看那個回到已經沒有家人存在的家裏、那個事件的生還者。
至今我仍常常想:她真的看不見嗎?我曾經見過許多人都有相同的想法,我也免不了會那麽想。
那天也是一樣。
我一進去時,她仿佛正在等著我開門一樣,早已經站在玄關後麵了。
同時,在我報上姓名前,她已先喊出我的名字。
她穿著深藍色的洋裝。看起來像是喪服,醞釀出一種壯烈的美感。
她知道我在懷疑她。
大概從第一次碰麵的時候起,她就知道了吧。
她是個直覺敏銳得嚇人的女孩。一如我在看到她的瞬間,就認定她是兇手一樣,她和我交談的瞬間也發現到自己被懷疑了。
我們見麵談過許多次。除了反覆要求她提出證詞外,也聽她說了家人的許多事。當然表麵上我沒有提到任何懷疑她的話語,但我們彼此都心知肚明,知道自己分屬追蹤者和被追蹤者的角色。知道這一點的,也隻有我們兩個。
我向她報告事件的結案。
我隻說了一句:很遺憾。
相信她很清楚我說那句話的意思。
我抓起她的手,放了一隻紙鶴在上麵。我也給了另外一名生還者紙鶴。那是上下相連、看起來像是映在水中倒影,名為“通往夢境的路”的紙鶴。
我說明後,她用手觸摸,確定紙鶴的造型。
然後微微一笑。
刑警先生,我們好像這隻鶴呀。
她緩緩地說。
怎麽說呢?
我問。
不知道耶,我就是這麽覺得呀?
她側著頭回答。
我們彼此沉默了一下。我覺得她似乎說出了什麽很重要的訊息,隻是我無法明白。
你覺得夢是否會相連呢?
過了一會兒,她問。
如果是互相想念的人做的夢。
我回答。
真好呢,她說。
就這樣。
在那之後,我沒有再見過她。
7
那本書出版的時候,我人並不在日本。
當時我們正好和馬來西亞的警方進行研修和資訊交流。我是以教官的身分去的。那是一個巨大組織定期舉辦的教育製度,內容我也不是很清楚。
回國之後,我仍不知道那本書的存在。
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是以前的同事。他也是當初一起辦案的同事,他告訴我說:那本小說寫的就是該事件,作者好像是當時住在附近的小孩。
但我還是不為所動。一方麵是因為那是個讓我嚐盡敗北的心酸滋味的事件,我不想看到它被隨隨便便寫成創作小說;二來自己也不想看到多餘的描述,徒增不快。
但心裏麵多少還是很在意。
由於剛好要到警視廳出差,想找本書在電車裏看,所以我自然便買了那本書。結果在車上忙著討論公事也沒有時間翻閱。
後來讀完那本書,又是拖了幾個月以後。
老實說吧,至今我仍怨恨馬來西亞。
不,我跟馬來西亞倒是沒有什麽仇,隻是很遺憾那個時期自己不在日本。
如果出書當時就讀到那本書的話。
或者半年後也好,如果能夠早點讀到那本書的話。
我就不會有像現在這樣,常常因為不甘心而難以成眠的夜晚了。
8
讀那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感覺到的是:作者在案發當時年紀還很小,但是卻很能描述出當時的氣氛。
毫無疑問,作者做了詳細的調查。包含當時的街景、風俗等,都做了詳盡的報導。閱讀之際,過去走過的街頭景色又都從記憶深處復甦了。
你也知道日本的城市變化一向很迅速,動不動就看到哪裏被拆了、哪裏蓋了新的建築物。帳棚鷹架搭得令人眼花繚亂,每一次看到都有新的變化。甚至想不起之前的建築是什麽也是常有的事。
作為小說的成就如何,我不予置評,但是光從它能夠讓當時風景在我腦海中重現這一點來看,那種讀書經驗是我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隻是讀完某些地方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