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那樣,每個人都在進行各自的精神活動、知性活動。其中應該也有編輯、文字工作者和從事研究的人吧?應該有人心中藏著野心,把目標定在幾年後,認真地工作著。進行調查、思考、寫作。
肯定也有人中途遇到挫折吧?也有許多稿子不被任何人青睞、終成廢紙吧?但其中也有人開花結果,留下燦爛的成績吧?街頭上有許多隻知道在腦海中構思的人,也有許多根本不知道今後要寫些什麽東西的人。
像這樣,從這裏俯瞰整條舊書店街,會感覺心情很平靜。
這個世界就像是塞滿書的圖書館一樣,可以想見都是靠著大家一心想讀書的努力才能築夢踏實的。不管資訊再怎麽泛濫、再怎麽容易取得,最後還是得靠自己一個人很有耐性地逐字逐句閱讀呀。
有句話說:一個老人的死去,相當於一個圖書館的消失。
我覺得這句話用在這街上的每一家書店都很貼切。
我從學生時代起就浸淫在這裏,一開始連走進書店都會緊張,感覺老闆好像看透了我的知性程度。要從書架上取出什麽書,我都得認真想過才行。
好不容易去熟了,又開始為老闆的知識廣博而傾倒。
有時去找資料,找某本翻譯小說,才說出書名,老闆便能隨口答出:那本書在戰前戰後共有三次由不同的出版社翻譯過,三本都絕版了,倒是昭和十九年版的那架子上有。最新的版本放了好一陣子,最近又開始有銷路了。
聽得我目瞪口呆。
同樣的經驗,之後我遇過好多次,到其他的店也是一樣。我著實學到了不少,就業之後,也經常受到他們的幫忙。每一次都讓我為他們所累積的知識、從每日生意中培養的知識而敬畏不已。
所以我才會希望一直留在這裏。但願不要因為地震或火災讓這些貴重的知識毀損。真的,我是打從心裏這麽希望的。
嗄?我說得有點感傷嗎?
我想你可能知道吧?那本採訪筆記中所常提到的從書店,如今已經不存在了。
已經燒掉了。
9
我本來也不知道的。
上個禮拜,我剛好到k市出差。由於之前你的聯絡,我也覺得有些懷念,就將那本書放在公事包裏,在電車上東挑一點、西挑一點地翻閱,也很感慨地想起了那本採訪筆記。
因為還有時間,所以我就到舊書店聚集的區域逛了一下。
從書店是一定要去走走的。
可是不管怎麽繞,我就是找不到m書店。
我覺得很納悶,便問了附近的人,結果說是很久以前便遭遇火災了。書店後麵住著一個老人家,火源從那裏出來,延燒到書店。聽說老人家被燒死了。
經營舊書店的夫妻,因為住在別處沒有受傷,珍貴的善本書也都收放在家中的保險櫃裏。由於店裏放的都是易燃的紙類,短時間內,店裏的書就燒得一幹二淨了。
雖然有保險理賠,但同樣的書已無法再取得,據說那對夫妻已無心再重新開店了。
出外旅行或出差時,我很喜歡到各地的舊書店逛逛。尤其m書店又跟自己做的書有所關聯,所以我總覺得十分懊惱與遺憾。
火災是哪一年發生的嗎?
這個嘛,那本書出版約一年後……嗯,被你這麽一問,我倒想起來應該跟那通奇怪電話打來的時候前後相差不遠,至於誰先誰後,我現在就想不起來了。
10
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雜賀小姐,隻有互寄賀年片,不過她也不太會另外添上幾筆,而是寄來印刷好的明信片通知她在製藥公司上班了、結婚了等消息。因為感覺上她已經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我也就沒有特別想跟她接觸了。
倒是有一次,她突然寄來一張明信片。
那是出書之後,大概經過六年了吧?
信的內容很簡單。
我記得是她說有事到k市去、今年的百日紅也是開得十分燦爛等等平淡的內容。
是的,那張明信片應該沒有收在那個紙箱裏才對。你想看的話,下次我再帶來。不過內容真的就隻是那樣子而已。
詩?
啊,你是說遺留在案發現場的那首詩嗎?
她在書中並沒有刊載詩的內容,但她好像知道內容寫了什麽。在說好不對外透露的條件下,她讓我看了詩的內容。
果然你也知道嗎?
當時的報紙隻提到詩中有西方名字,結果至今仍不知道其意義,也搞不清楚是否真為兇手所寫的。
很奇怪的一首詩。不知道是詩還是信?
警方似乎徹底調查過是否引用自何處,結果斷定是寫信的人的創作。那個名字是否有意義?還是誰的暱稱?警方也詳細問過事件關係人,但始終找不到那個名字的線索,那不是常見的名字。
根據字麵的意義,可以判讀出:寫信的人原本就知道名為尤金尼亞的那一家人,他是來復仇的,可是好像一直都無法找出兇手和被害人一家的接點。
筆跡或許是故意還是因為某種理由,顯得很笨拙,讓人很難判斷出性別和年齡。
由於那封信是壓在桌上的花瓶下,隻能說是故意要讓別人看見的吧。
我和雜賀小姐一邊看著信的內容、一邊討論過究竟那是一封什麽樣的信。是誰為了什麽目的而寫的呢?
你怎麽認為?雜賀小姐問我。
肯定也有人中途遇到挫折吧?也有許多稿子不被任何人青睞、終成廢紙吧?但其中也有人開花結果,留下燦爛的成績吧?街頭上有許多隻知道在腦海中構思的人,也有許多根本不知道今後要寫些什麽東西的人。
像這樣,從這裏俯瞰整條舊書店街,會感覺心情很平靜。
這個世界就像是塞滿書的圖書館一樣,可以想見都是靠著大家一心想讀書的努力才能築夢踏實的。不管資訊再怎麽泛濫、再怎麽容易取得,最後還是得靠自己一個人很有耐性地逐字逐句閱讀呀。
有句話說:一個老人的死去,相當於一個圖書館的消失。
我覺得這句話用在這街上的每一家書店都很貼切。
我從學生時代起就浸淫在這裏,一開始連走進書店都會緊張,感覺老闆好像看透了我的知性程度。要從書架上取出什麽書,我都得認真想過才行。
好不容易去熟了,又開始為老闆的知識廣博而傾倒。
有時去找資料,找某本翻譯小說,才說出書名,老闆便能隨口答出:那本書在戰前戰後共有三次由不同的出版社翻譯過,三本都絕版了,倒是昭和十九年版的那架子上有。最新的版本放了好一陣子,最近又開始有銷路了。
聽得我目瞪口呆。
同樣的經驗,之後我遇過好多次,到其他的店也是一樣。我著實學到了不少,就業之後,也經常受到他們的幫忙。每一次都讓我為他們所累積的知識、從每日生意中培養的知識而敬畏不已。
所以我才會希望一直留在這裏。但願不要因為地震或火災讓這些貴重的知識毀損。真的,我是打從心裏這麽希望的。
嗄?我說得有點感傷嗎?
我想你可能知道吧?那本採訪筆記中所常提到的從書店,如今已經不存在了。
已經燒掉了。
9
我本來也不知道的。
上個禮拜,我剛好到k市出差。由於之前你的聯絡,我也覺得有些懷念,就將那本書放在公事包裏,在電車上東挑一點、西挑一點地翻閱,也很感慨地想起了那本採訪筆記。
因為還有時間,所以我就到舊書店聚集的區域逛了一下。
從書店是一定要去走走的。
可是不管怎麽繞,我就是找不到m書店。
我覺得很納悶,便問了附近的人,結果說是很久以前便遭遇火災了。書店後麵住著一個老人家,火源從那裏出來,延燒到書店。聽說老人家被燒死了。
經營舊書店的夫妻,因為住在別處沒有受傷,珍貴的善本書也都收放在家中的保險櫃裏。由於店裏放的都是易燃的紙類,短時間內,店裏的書就燒得一幹二淨了。
雖然有保險理賠,但同樣的書已無法再取得,據說那對夫妻已無心再重新開店了。
出外旅行或出差時,我很喜歡到各地的舊書店逛逛。尤其m書店又跟自己做的書有所關聯,所以我總覺得十分懊惱與遺憾。
火災是哪一年發生的嗎?
這個嘛,那本書出版約一年後……嗯,被你這麽一問,我倒想起來應該跟那通奇怪電話打來的時候前後相差不遠,至於誰先誰後,我現在就想不起來了。
10
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雜賀小姐,隻有互寄賀年片,不過她也不太會另外添上幾筆,而是寄來印刷好的明信片通知她在製藥公司上班了、結婚了等消息。因為感覺上她已經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我也就沒有特別想跟她接觸了。
倒是有一次,她突然寄來一張明信片。
那是出書之後,大概經過六年了吧?
信的內容很簡單。
我記得是她說有事到k市去、今年的百日紅也是開得十分燦爛等等平淡的內容。
是的,那張明信片應該沒有收在那個紙箱裏才對。你想看的話,下次我再帶來。不過內容真的就隻是那樣子而已。
詩?
啊,你是說遺留在案發現場的那首詩嗎?
她在書中並沒有刊載詩的內容,但她好像知道內容寫了什麽。在說好不對外透露的條件下,她讓我看了詩的內容。
果然你也知道嗎?
當時的報紙隻提到詩中有西方名字,結果至今仍不知道其意義,也搞不清楚是否真為兇手所寫的。
很奇怪的一首詩。不知道是詩還是信?
警方似乎徹底調查過是否引用自何處,結果斷定是寫信的人的創作。那個名字是否有意義?還是誰的暱稱?警方也詳細問過事件關係人,但始終找不到那個名字的線索,那不是常見的名字。
根據字麵的意義,可以判讀出:寫信的人原本就知道名為尤金尼亞的那一家人,他是來復仇的,可是好像一直都無法找出兇手和被害人一家的接點。
筆跡或許是故意還是因為某種理由,顯得很笨拙,讓人很難判斷出性別和年齡。
由於那封信是壓在桌上的花瓶下,隻能說是故意要讓別人看見的吧。
我和雜賀小姐一邊看著信的內容、一邊討論過究竟那是一封什麽樣的信。是誰為了什麽目的而寫的呢?
你怎麽認為?雜賀小姐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