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果然很虛弱,跑到永安宮門口才追上我,平時他比我快得多。
他攔著我,幾乎沒有力氣說話。“沒用的,魔蠱與人不同,不要浪費了你的陪嫁。”
“不浪費,隻要能救你。就算不行,我也要試一試才甘心。”我急著掙脫。
“雀兒,不用對幻士太好。你對我好,我會效忠你;你對我不好,我一樣會效忠你。好不好沒有區別,幻士是沒有感覺的。”十一站立不住,倒在地上,兩股藍色的水從他眼睛裏淌出來。
我托起他的頭,心疼地說:“就算你沒有感覺,可我有啊!十一,我喜歡你啊!”
天空突然雷電交加,有雨點落在我身上。
我聽見十一說:“雀兒,說不定天上的神仙也是幻士,沒有血也沒有淚,離去的時候,隻能下一場雨……”
思繁縣主的故事
這裏是寧朝的皇都,也是前朝的皇都,也是前前朝的皇都。這裏被富貴盛世堆砌了超過六百年,因為無與倫比的繁華——上下五千年,南北五萬裏都造不出第二個來——被稱為“繁城”。
他是泰昌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寧朝的七殿下。寧朝本是太平江山,皇帝和皇子們都好風雅逸趣。七殿下是十幾位皇子中唯一對“開疆拓土”、“保家衛國”、“耀武揚威”這些雄性詞彙感興趣的人,這讓他從兒時起便被自己的父皇嫌惡,也讓他在十幾位兄弟中間一直被孤立。七殿下的書法不行,也不會吟詩作畫,更不通音律,甚至對飲食、衣飾、宅第這些基本的生活享樂也漠不關心。他隻愛縱馬奔馳,習武打獵。被他奉為上賓的不是民間遊俠,就是邊疆將士。禦書樓裏所有排兵布陣的書,史籍館裏所有過往戰爭的記載都被他翻看過不知多少遍。隻有他曾多次上書說要堤防魑族人,他的父皇、叔伯和兄弟們全置若罔聞,不是嗤笑他小題大做,就是譴責他沽名釣譽。泰昌二十年,他滿三十歲,主動要求帶兵駐守西疆。他的父皇對此不置可否,他的大哥卻怕他有心將邊軍據為己有,百般阻撓。西疆的邊軍是寧朝唯一能打仗的軍隊。因為百多年沒有過戰爭,為免於財政上的巨大支出,寧朝軍隊人數被裁減到少得不能再少,加上免不了有人要吃空餉,號稱二十萬的寧朝軍隊,滿打滿算能有七、八萬人就不錯了。有一半駐守西疆,防範西塞的魑族人。另一半駐紮在繁城四周,守衛皇都。泰昌二十七年,他再度上書,要求增募軍隊,加強皇都的守衛。七殿下的不安分讓他父皇心煩,讓他兄長心驚,於是,在增兵的請求被駁回半月之後,他的父皇和兄長把他攆出了繁城,派去東瀛尋仙,求長生不老之藥。告訴他,找不到神仙,就不能回來。
魑族人崛起於西塞的苦寒荒涼之地,居無定所,馬上為家,臉上和身上有大塊的紋身,頭戴羽毛,身穿獸皮,用動物骨骼製作首飾,隻有語言,沒有文字,近乎未開化的野蠻人。寧朝人視之為鬼怪,稱其為“魑”。寧朝,有錦繡文章,有壯美山川,有歌舞昇平。寧朝人,以盛世上國自居,根本瞧不起魑族,不把那些“鬼怪”當人看,認定其與禽獸無異。
泰昌五年和泰昌十五年,魑族人兩次遣使來繁城,欲與寧朝通商。第一次來,皇帝親自設宴款待。西塞何曾有過寧朝這般精緻的膳食和餐具,竟是眼珠子都要掉在地上。宴畢,玉石酒杯、鑲金瓷碗、象牙筷子、都少了幾副。皇帝不以為意,說:“這些小鬼的眼皮子淺,就當送的見麵禮了,不必再提。”之後,寧朝從上到下,更不把這些魑族人放在眼裏。
第二次來,皇帝懶得親自接見,讓鴻臚寺應付。鴻臚寺的張大人耷著眼皮問魑族使者:“貴地有何物可與大寧交換?”魑族使者粗聲粗氣地說:“我們有虎骨、熊皮、駿馬、砍刀。”鴻臚寺的大人們聽了,笑做一團,說:“大寧一州的棉布和絲綢就夠買下整個西塞。大寧三十六州,個個富過西塞,通哪門子的商?貴使在繁城多住幾天就請回吧。大寧也不會讓貴使白來一趟,略備了些薄禮,估計也夠貴地十年八載的用度了。等用完了,再來吧。”
魑族使者對寧語半懂不懂,隻有一位使團副官似乎是聽出了鴻臚寺的譏諷輕視之意,噌地一聲抽出了腰刀,被魑族使者按住,兩個人嘰裏呱啦說了些什麽。
張大人斜眼睨著這些不會寫字的野人,從鼻孔裏哼了一聲,用不大不小的聲音對身後的同僚們說:“這些魑人,自取其辱。”
可惜張大人讀了許多書,也不能未卜先知。十二年後,寧朝泰昌二十七年,魑族人又來了,這次來的不是使團,而是軍團。魑族人挾著西塞的滾滾風塵,大舉入侵寧朝。西塞的貧瘠與苦寒鍛造了魑族人超強的戰鬥力,而在和平安逸中浸泡了太久的寧朝人根本無力抵抗,一觸即潰,四散逃命。魑族人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殺入了寧朝腹地,逼近繁城。當衛兵們站在繁城的烽火樓上,已經能望見魑族人的鐵蹄揚塵時,寧朝人才想起那位千裏之外的七殿下。皇帝當著一眾束手無策的皇子臣子們連聲長嘆:“悔不聽吾兒之言”。這時候,說什麽都遲了。就算七殿下在跟前,恐怕也無回天之力。趁魑族人還沒殺進城來,皇親國戚、高官顯貴們當夜就逃往東邊,把繁城拋在了身後。天剛亮,魑族人就進了城。
他攔著我,幾乎沒有力氣說話。“沒用的,魔蠱與人不同,不要浪費了你的陪嫁。”
“不浪費,隻要能救你。就算不行,我也要試一試才甘心。”我急著掙脫。
“雀兒,不用對幻士太好。你對我好,我會效忠你;你對我不好,我一樣會效忠你。好不好沒有區別,幻士是沒有感覺的。”十一站立不住,倒在地上,兩股藍色的水從他眼睛裏淌出來。
我托起他的頭,心疼地說:“就算你沒有感覺,可我有啊!十一,我喜歡你啊!”
天空突然雷電交加,有雨點落在我身上。
我聽見十一說:“雀兒,說不定天上的神仙也是幻士,沒有血也沒有淚,離去的時候,隻能下一場雨……”
思繁縣主的故事
這裏是寧朝的皇都,也是前朝的皇都,也是前前朝的皇都。這裏被富貴盛世堆砌了超過六百年,因為無與倫比的繁華——上下五千年,南北五萬裏都造不出第二個來——被稱為“繁城”。
他是泰昌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寧朝的七殿下。寧朝本是太平江山,皇帝和皇子們都好風雅逸趣。七殿下是十幾位皇子中唯一對“開疆拓土”、“保家衛國”、“耀武揚威”這些雄性詞彙感興趣的人,這讓他從兒時起便被自己的父皇嫌惡,也讓他在十幾位兄弟中間一直被孤立。七殿下的書法不行,也不會吟詩作畫,更不通音律,甚至對飲食、衣飾、宅第這些基本的生活享樂也漠不關心。他隻愛縱馬奔馳,習武打獵。被他奉為上賓的不是民間遊俠,就是邊疆將士。禦書樓裏所有排兵布陣的書,史籍館裏所有過往戰爭的記載都被他翻看過不知多少遍。隻有他曾多次上書說要堤防魑族人,他的父皇、叔伯和兄弟們全置若罔聞,不是嗤笑他小題大做,就是譴責他沽名釣譽。泰昌二十年,他滿三十歲,主動要求帶兵駐守西疆。他的父皇對此不置可否,他的大哥卻怕他有心將邊軍據為己有,百般阻撓。西疆的邊軍是寧朝唯一能打仗的軍隊。因為百多年沒有過戰爭,為免於財政上的巨大支出,寧朝軍隊人數被裁減到少得不能再少,加上免不了有人要吃空餉,號稱二十萬的寧朝軍隊,滿打滿算能有七、八萬人就不錯了。有一半駐守西疆,防範西塞的魑族人。另一半駐紮在繁城四周,守衛皇都。泰昌二十七年,他再度上書,要求增募軍隊,加強皇都的守衛。七殿下的不安分讓他父皇心煩,讓他兄長心驚,於是,在增兵的請求被駁回半月之後,他的父皇和兄長把他攆出了繁城,派去東瀛尋仙,求長生不老之藥。告訴他,找不到神仙,就不能回來。
魑族人崛起於西塞的苦寒荒涼之地,居無定所,馬上為家,臉上和身上有大塊的紋身,頭戴羽毛,身穿獸皮,用動物骨骼製作首飾,隻有語言,沒有文字,近乎未開化的野蠻人。寧朝人視之為鬼怪,稱其為“魑”。寧朝,有錦繡文章,有壯美山川,有歌舞昇平。寧朝人,以盛世上國自居,根本瞧不起魑族,不把那些“鬼怪”當人看,認定其與禽獸無異。
泰昌五年和泰昌十五年,魑族人兩次遣使來繁城,欲與寧朝通商。第一次來,皇帝親自設宴款待。西塞何曾有過寧朝這般精緻的膳食和餐具,竟是眼珠子都要掉在地上。宴畢,玉石酒杯、鑲金瓷碗、象牙筷子、都少了幾副。皇帝不以為意,說:“這些小鬼的眼皮子淺,就當送的見麵禮了,不必再提。”之後,寧朝從上到下,更不把這些魑族人放在眼裏。
第二次來,皇帝懶得親自接見,讓鴻臚寺應付。鴻臚寺的張大人耷著眼皮問魑族使者:“貴地有何物可與大寧交換?”魑族使者粗聲粗氣地說:“我們有虎骨、熊皮、駿馬、砍刀。”鴻臚寺的大人們聽了,笑做一團,說:“大寧一州的棉布和絲綢就夠買下整個西塞。大寧三十六州,個個富過西塞,通哪門子的商?貴使在繁城多住幾天就請回吧。大寧也不會讓貴使白來一趟,略備了些薄禮,估計也夠貴地十年八載的用度了。等用完了,再來吧。”
魑族使者對寧語半懂不懂,隻有一位使團副官似乎是聽出了鴻臚寺的譏諷輕視之意,噌地一聲抽出了腰刀,被魑族使者按住,兩個人嘰裏呱啦說了些什麽。
張大人斜眼睨著這些不會寫字的野人,從鼻孔裏哼了一聲,用不大不小的聲音對身後的同僚們說:“這些魑人,自取其辱。”
可惜張大人讀了許多書,也不能未卜先知。十二年後,寧朝泰昌二十七年,魑族人又來了,這次來的不是使團,而是軍團。魑族人挾著西塞的滾滾風塵,大舉入侵寧朝。西塞的貧瘠與苦寒鍛造了魑族人超強的戰鬥力,而在和平安逸中浸泡了太久的寧朝人根本無力抵抗,一觸即潰,四散逃命。魑族人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殺入了寧朝腹地,逼近繁城。當衛兵們站在繁城的烽火樓上,已經能望見魑族人的鐵蹄揚塵時,寧朝人才想起那位千裏之外的七殿下。皇帝當著一眾束手無策的皇子臣子們連聲長嘆:“悔不聽吾兒之言”。這時候,說什麽都遲了。就算七殿下在跟前,恐怕也無回天之力。趁魑族人還沒殺進城來,皇親國戚、高官顯貴們當夜就逃往東邊,把繁城拋在了身後。天剛亮,魑族人就進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