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用,沒人同情他,曾經的尊貴,都是他的罪。
金麟君是被南蠻人給活活餓死的,走的時候,還不滿十一歲。
這個孩子,被人稱為亡國之君,永遠記錄在史書上。
他們給金麟君的諡號是“湣”。
北昌國無嗣而終。
他們讓奴婢住在素心殿裏,也好,不然去到陰間,沒臉見太後。奴婢沒用,辜負了太後的囑託。
董昭妃的故事
一個君王是不會容忍誰永遠揣著過去的功勞簿不停收稅的。當年的功勞再大也已經封賞過了,從此歸零,日後的事一碼歸一碼。可惜,人人都不懂這個道理,隻說君王誅殺功臣,刻薄寡恩。我倒覺得他們一個個都是自己找死。
平心而論,董家也是自己找死的。那時流傳著一句話:天下富貴歸騰州,騰州富貴屬董家。頂著這樣的名號,不被君王所忌,是不可能的。
董家祖上做的是絲綢生意,改朝換代的年景,世事維艱。薄家打天下的時候,缺金少銀,那一回,吃了敗仗,退到騰州休整。祖爺爺看薄家的軍隊,雖然敗了,缺衣少藥,形勢危急,卻還是紀律嚴明,不擾百姓,對比前朝官軍的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決意毀家紓難,支援薄氏。父親說,那時他還小,隻有五六歲,隻記得有些旁係的親屬擔心祖爺爺太冒險,吵鬧著分了家。祖爺爺傾盡所有,將積蓄、絲帛、房地都換成銀兩送給薄家做餉,還出麵勸服了騰州大半的商家出錢出力,贈衣送藥,支持薄氏。薄家軍以騰州為據,很快恢復了元氣,反敗為勝,扭轉戰局。
薄氏稱帝後,封賞功臣,將騰澤鹽場的經營權給了董家。國中大半的食鹽出自騰澤。
另一戶商賈功臣,是梵州的鄒家。鄒家祖上做的是典當生意,在梵州有幾十間鋪子。薄氏把梵麓鐵礦的開採權給了鄒家。梵麓山裏滿是最優的鐵礦,幾十年都采不盡。可惜,鄒家人丁稀少,沒能生出男孩繼承家業。
永利十一年,父親迎娶了鄒家的獨生女——董鄒氏,就是我的母親。從那時起,董家和鄒家的產業合二為一,成為國中首富。
母親生下一子一女,就是我與舍弟董湛望。
湛望比我小兩歲,是家中寵兒。從來富貴多紈絝,偏偏湛望是個有誌氣的,讀書上進,才智不凡。湛望不喜經商,立誌做官。
父親卻反對湛望出仕,總是說:“望兒,家裏錦衣玉食,做個富貴閑人不好嗎?兒是獨子,安安心心經營鹽場、礦場、當鋪、綢緞莊,學學打算盤、看帳本,一輩子衣食無憂,費神讀那麽多經世治國的書做甚?”
湛望自有他一番道理:“士農工商,自古商賈就是末流。錙銖必較全是商人行徑,為民請命才可流芳千古。”
父親勸不服湛望,心疼獨子,欲為舍弟花錢捐官。湛望知後,大鬧一通,嚴詞拒絕,當眾立誓,必要憑真才實學應試得中。
那是永興十九年的事了,湛望十六歲,我十八歲。那一年,父親最掛心的隻有兩件事,一件是湛望的前途,另一件就是我的婚事。來說親的人家很多,母親左挑右看,都不滿意,一直也定不下來。
永興二十年,薄氏第二任君王歸天,國喪之年,不辦嫁娶。
然後,是永熙元年,我已經二十歲,親事不能再拖,父親母親打定主意要在年內為我訂婚。聖旨送到董家時,堂屋裏的媒婆們還在誇讚著自家公子的好處。那捲織錦,蓋著禦印,給我冠上“昭妃”的封號抬進皇宮,從此成了他的女人。
他是薄氏的第三代君王。我一年到頭也見不著他幾回。每個女人都見不著他——他不是個愛在後宮裏耽時間的男人。那幾個終生以跟他作對為樂的薄氏兄弟,給他起了個綽號在貴族中流傳,叫“三刻君”,因他馭下刻薄寡恩、舊仇刻骨不忘,行事刻不容緩。此綽號傳到後宮,諸妃竊笑,因聯想到另一層不足外道的意思:他從不在妃嬪宮裏過夜,侍寢之時,隻耽三刻,事畢即走,無人報時竟也準得勝過沙鍾。他獨居宣正殿,不論寒暑,每日亥時三刻就寢,卯時三刻起身,晚間讀書三刻,早起晨練三刻。他從不一時興起,隻要訂下規矩,絕不破例。
他不立皇後,不設貴妃,後宮地位最高的四妃——容、惇、慶、昭,雨露均沾,各管一攤,如宣正殿裏的四腳福鼎,平穩安靜。
四妃之下,服侍他的女人們,都沒有封號,也看不出來他特別喜歡誰。
他封妃不挑外貌品行,隻看家世背景。連我在內,宮中四妃的模樣皆是尋常,來歷各有千秋:董家是國中首富,我這個昭妃在四妃中排位最末;容妃的父親是文官領袖,高居宰輔;惇妃的長兄是上將軍,人稱國中第一勇士;慶妃的父親是開國君王最小的兒子,也是貴族中爵位最高的,算起來慶妃還是他姑姑一輩。
他的子女一生下來就被送進福壽苑養育教導,與母親分開。經年不見,後宮的女人,都認不出自己的兒女,聽起來像個笑話。如此隔離,自然生疏,這是防範外戚的手段。女人,隻是為薄氏生育的工具。
我入宮後,久未懷孕。永熙四年,母親同意父親將鄒家的梵麓鐵礦開採權還給薄氏,希望我的日子能好過些。
他收回了鐵礦果然高興,賜了一件“鎮國”給我。“鎮國”是薄氏君王賞下的恩典,一塊雕龍陽刻的牌子,材質各不相同,正麵頂頭皆有橫書“鎮國”二字,以示薄氏禦賜,中央豎書君王年號。反麵頂頭刻著受封者名姓,下書恩典,多數都是“免死”、“世侯”、“永祿”、“久安”之類的雙字,是君王之諾,更是無上尊寵。
金麟君是被南蠻人給活活餓死的,走的時候,還不滿十一歲。
這個孩子,被人稱為亡國之君,永遠記錄在史書上。
他們給金麟君的諡號是“湣”。
北昌國無嗣而終。
他們讓奴婢住在素心殿裏,也好,不然去到陰間,沒臉見太後。奴婢沒用,辜負了太後的囑託。
董昭妃的故事
一個君王是不會容忍誰永遠揣著過去的功勞簿不停收稅的。當年的功勞再大也已經封賞過了,從此歸零,日後的事一碼歸一碼。可惜,人人都不懂這個道理,隻說君王誅殺功臣,刻薄寡恩。我倒覺得他們一個個都是自己找死。
平心而論,董家也是自己找死的。那時流傳著一句話:天下富貴歸騰州,騰州富貴屬董家。頂著這樣的名號,不被君王所忌,是不可能的。
董家祖上做的是絲綢生意,改朝換代的年景,世事維艱。薄家打天下的時候,缺金少銀,那一回,吃了敗仗,退到騰州休整。祖爺爺看薄家的軍隊,雖然敗了,缺衣少藥,形勢危急,卻還是紀律嚴明,不擾百姓,對比前朝官軍的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決意毀家紓難,支援薄氏。父親說,那時他還小,隻有五六歲,隻記得有些旁係的親屬擔心祖爺爺太冒險,吵鬧著分了家。祖爺爺傾盡所有,將積蓄、絲帛、房地都換成銀兩送給薄家做餉,還出麵勸服了騰州大半的商家出錢出力,贈衣送藥,支持薄氏。薄家軍以騰州為據,很快恢復了元氣,反敗為勝,扭轉戰局。
薄氏稱帝後,封賞功臣,將騰澤鹽場的經營權給了董家。國中大半的食鹽出自騰澤。
另一戶商賈功臣,是梵州的鄒家。鄒家祖上做的是典當生意,在梵州有幾十間鋪子。薄氏把梵麓鐵礦的開採權給了鄒家。梵麓山裏滿是最優的鐵礦,幾十年都采不盡。可惜,鄒家人丁稀少,沒能生出男孩繼承家業。
永利十一年,父親迎娶了鄒家的獨生女——董鄒氏,就是我的母親。從那時起,董家和鄒家的產業合二為一,成為國中首富。
母親生下一子一女,就是我與舍弟董湛望。
湛望比我小兩歲,是家中寵兒。從來富貴多紈絝,偏偏湛望是個有誌氣的,讀書上進,才智不凡。湛望不喜經商,立誌做官。
父親卻反對湛望出仕,總是說:“望兒,家裏錦衣玉食,做個富貴閑人不好嗎?兒是獨子,安安心心經營鹽場、礦場、當鋪、綢緞莊,學學打算盤、看帳本,一輩子衣食無憂,費神讀那麽多經世治國的書做甚?”
湛望自有他一番道理:“士農工商,自古商賈就是末流。錙銖必較全是商人行徑,為民請命才可流芳千古。”
父親勸不服湛望,心疼獨子,欲為舍弟花錢捐官。湛望知後,大鬧一通,嚴詞拒絕,當眾立誓,必要憑真才實學應試得中。
那是永興十九年的事了,湛望十六歲,我十八歲。那一年,父親最掛心的隻有兩件事,一件是湛望的前途,另一件就是我的婚事。來說親的人家很多,母親左挑右看,都不滿意,一直也定不下來。
永興二十年,薄氏第二任君王歸天,國喪之年,不辦嫁娶。
然後,是永熙元年,我已經二十歲,親事不能再拖,父親母親打定主意要在年內為我訂婚。聖旨送到董家時,堂屋裏的媒婆們還在誇讚著自家公子的好處。那捲織錦,蓋著禦印,給我冠上“昭妃”的封號抬進皇宮,從此成了他的女人。
他是薄氏的第三代君王。我一年到頭也見不著他幾回。每個女人都見不著他——他不是個愛在後宮裏耽時間的男人。那幾個終生以跟他作對為樂的薄氏兄弟,給他起了個綽號在貴族中流傳,叫“三刻君”,因他馭下刻薄寡恩、舊仇刻骨不忘,行事刻不容緩。此綽號傳到後宮,諸妃竊笑,因聯想到另一層不足外道的意思:他從不在妃嬪宮裏過夜,侍寢之時,隻耽三刻,事畢即走,無人報時竟也準得勝過沙鍾。他獨居宣正殿,不論寒暑,每日亥時三刻就寢,卯時三刻起身,晚間讀書三刻,早起晨練三刻。他從不一時興起,隻要訂下規矩,絕不破例。
他不立皇後,不設貴妃,後宮地位最高的四妃——容、惇、慶、昭,雨露均沾,各管一攤,如宣正殿裏的四腳福鼎,平穩安靜。
四妃之下,服侍他的女人們,都沒有封號,也看不出來他特別喜歡誰。
他封妃不挑外貌品行,隻看家世背景。連我在內,宮中四妃的模樣皆是尋常,來歷各有千秋:董家是國中首富,我這個昭妃在四妃中排位最末;容妃的父親是文官領袖,高居宰輔;惇妃的長兄是上將軍,人稱國中第一勇士;慶妃的父親是開國君王最小的兒子,也是貴族中爵位最高的,算起來慶妃還是他姑姑一輩。
他的子女一生下來就被送進福壽苑養育教導,與母親分開。經年不見,後宮的女人,都認不出自己的兒女,聽起來像個笑話。如此隔離,自然生疏,這是防範外戚的手段。女人,隻是為薄氏生育的工具。
我入宮後,久未懷孕。永熙四年,母親同意父親將鄒家的梵麓鐵礦開採權還給薄氏,希望我的日子能好過些。
他收回了鐵礦果然高興,賜了一件“鎮國”給我。“鎮國”是薄氏君王賞下的恩典,一塊雕龍陽刻的牌子,材質各不相同,正麵頂頭皆有橫書“鎮國”二字,以示薄氏禦賜,中央豎書君王年號。反麵頂頭刻著受封者名姓,下書恩典,多數都是“免死”、“世侯”、“永祿”、“久安”之類的雙字,是君王之諾,更是無上尊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