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妍聽得張挺的話,睜大眼睛,一時說不出話來,隻覺心跳得厲害。
“何時聽到的消息?王庭生亂是何時之事?”她忙問。
“十日前。”張挺道。
徽妍沉吟,從王庭傳信到朝廷,十日確是最快的,可見此事十萬火急。想到蒲那和從音,徽妍一陣揪心,十日之前,他們已是生死未卜。
“朝廷如何打算?”她忙問。
“尚無定論。”張挺搖頭,“老夫此番隨陛下巡京畿,昨日到了洛陽。陛下半夜起身,急召大臣商議此事,亦宣老夫問對。今晨,陛下回京,老夫慢一步,路過弘農,便想著告知女君一聲,故而到了府上。”
徽妍沉吟。
匈奴生亂,的確事關重大。朝廷多年不曾與匈奴有戰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一直行以胡製胡之策,讓匈奴分而不亂,既不會合力對付中原,也不會大亂而致散部襲擾。而如今,烏珊王庭大亂,打破了中原的苦心經營,前途未卜。
徽妍最擔心的,自然還是公主的兒女,想到他們,徽妍就無法平靜,思索片刻,即對張挺道,“我隨內侍一道去長安,到大鴻臚府去。”說罷,便入宅中去,稟報母親。
戚氏聞知,驚詫十分。
“你去做甚?”她說,“匈奴萬裏之遙,你一介女子,能做什麽?去到長安又於事何補?”
徽妍道:“母親,我在匈奴八年,得公主愛護,後來歸漢,亦公主之力。王子與居次,乃我從小帶大,雖非親生,勝似骨肉。如今公主與單於先後薨逝,二人又逢大亂,生死不知,我雖力薄,卻豈可安心在家?母親,我等剛從匈奴歸來,匈奴境況,我等比誰人都深知,朝廷若施救,亦可出綿薄之力,時不我待,與其坐等在弘農,不若先往長安,有事不致耽擱。”
王璟在一旁聽了,也對戚氏道,“母親,公主待徽妍有深恩,徽妍重情義,留在弘農必也寢食不安,不若便由她去吧。”
戚氏知道徽妍心情,亦不反對,隻得應許,卻叮囑道,“你去歸去,但隻可留在長安,切不可一時衝動便到匈奴去!那般凶險之地,豈是你這般閨秀可涉足,好不容易回來,躲得遠遠才是!”說罷,又向張挺一禮,“張內侍,老婦素知徽妍在匈奴多年,得內侍照拂甚多,老婦感激,自不待言。小女性情,內侍想必亦是知曉,心血起來,執拗難勸。此番往長安,老婦便將小女交與內侍,一旦小女要行莽撞之事,還望內侍務必攔住,或告知平準府周令丞,萬勿由她任性!”
“母親……”徽妍窘然:“母親之言,兒謹記便是,不必如此……”
張挺苦笑,向戚氏一禮,“夫人放心,夫人所托,老夫自當照辦。”
戚氏這才放下心來,頷首,“有勞內侍。”
半個時辰後,徽妍收拾好了物什,家人也備好了車,告辭家人之後,隨著張挺上路。
馬車疾馳在鄉間顛簸的道路上,徽妍卻覺得不夠快,想著萬裏之外的王庭,雙手冰涼。她想起自己離開時,曾囑托郅師耆照顧好蒲那和從音,而方才問張挺,他也不知郅師耆下落。
他們在一起麽?
徽妍心中倒是希望如此,他雖然追隨者不如別的兄弟多,但至少不會加害蒲那和從音。
他現在如何?有無危險?
郅師耆曾說,兄弟們都是狼。這話不錯,尤其是現在這樣陷入大亂之時,誰被誰殺掉都不足為怪。
……徽妍!郅師耆說,我等日後長大了,就到長安去看你!
……去看蓮花!
閉了閉眼,徽妍又想起了告別時,蒲那和從音紅撲撲的笑臉。
……你也保重。
郅師耆看著她,臉上雖失望,卻還是笑了笑。
心隱隱作痛,眼眶一熱,眼淚再也止不住。
她忽然很懊悔。
她覺得自己就像郅師耆說的那樣,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她明知這些事很可能會發生,明知蒲那和從音依賴她,信任她,卻還是走了。
她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他們是單於和公主的兒女,會被照顧得很好。
可是現在呢?
如果自己當初沒有走,她至少可以陪著他們,不用像現在這樣焦慮煎熬……徽妍把頭靠在隱枕上,低低抽泣,心如亂麻。
************************
塞外的亂事,對長安的繁華沒有絲毫影響。徽妍入城之時,仍見到大隊胡商出入城門,駱駝和車馬載滿貨物,行人接踵摩肩,形形□□,與往日無異。
直至進了未央宮官署,到了大鴻臚府裏,徽妍才陡然感受到緊張的氣氛。
屬官們進進出出,步履匆忙,還未到堂上,徽妍就聽到裏麵傳出一陣嘰裏呱啦的聲音,似漢話又不似,夾雜著濃重匈奴口音。待得入內,隻見大鴻臚承正坐在上首,案前坐著一個人,匈奴打扮,衣飾頗貴氣,卻神色憔悴。
大鴻臚承聽著他說話,一臉無奈,見得張挺和徽妍進來,如逢大赦。
“內侍與女史來到正好!”他忙起身,過來行禮,“內侍、女史,快快來,這匈奴人漢話說不清,譯人又都被丞相府召去了,二位快快幫我聽一聽,他說的甚?”
徽妍方才進來的時候就覺得那匈奴人有幾分麵熟,卻想不起是否見過,正思索著,張挺忽然道,“這不是……溫羅骨都!”
說罷,忙上前行禮。
溫羅也認出了張挺,大喜,忙還禮,一臉釋然,用匈奴話對他說了一通。
徽妍想起來,這位溫羅骨都,她的確見過。骨都,即骨都侯,其職為單於近臣。這位溫羅骨都,年過四十,身形瘦小,徽妍與他交道不多,但知道他很得單於信賴,且奉命輔佐太子。
張挺問候溫羅,說到太子,溫羅突然眼睛一紅,嚎啕大哭起來。幾十歲的人,當眾痛哭流涕,外頭許多人都好奇地望進來。大鴻臚承與張挺麵麵相覷,忙一邊勸慰,一邊請溫羅坐下,有話細說。
徽妍也在一旁坐下,聽溫羅敘述,方才明白。
就在他們歸漢之後不久,烏珊單於感到身體日漸不好,知道該安排後事了。王庭的形勢,他很是清楚,擔心太子鎮不住各部,很是心焦。溫羅看出了單於的憂慮,向單於提議,或可向漢庭求助,兩國和平多年,若匈奴亂起,中原亦無益處。若漢庭支持太子,諸部必不敢造反,可保傳位平安。
烏珊單於考慮之下,亦覺得溫羅之法是出路,便即刻派溫羅到長安來見皇帝。但與此同時,烏珊亦提防漢軍借機乘隙而入,進攻匈奴,故而溫羅與漢庭商議時,甚是謹小慎微,以致拖延了時日。漢匈兩地通信不便,單於去世、匈奴生亂的事,溫羅還是從大鴻臚府得知的,故而即刻趕來詢問。
說罷,溫羅又悲從心起,捶胸頓足,“是我誤了大事!以致太子遭難,王庭生亂!”
徽妍與張挺看著他,亦是欷歔。
“張內侍與妾得到消息,蒲那王子與從音居次不知所蹤,以骨都之見,他們會在何處?”徽妍忙問。
溫羅搖頭:“我離開匈奴時,王庭仍是太平,此亂一夜而起,我亦不知曉多少。隻記得我離開時,蒲那王子與從音居次都住到了郅師耆王子帳中。”停了停,他說,“照理說,王子與公主有仁昭閼氏的漢人侍從護衛,可二位亦知曉,郅師耆王子雖已封王,但勢力未壯。而諸王身後皆有萬騎,一旦混戰,隻怕……”
他沒說下去,徽妍與張挺相視一眼,憂心更甚。
正在此時,忽有宮使來到,說皇帝有令,召溫羅覲見。
完畢之後,他看到張挺和徽妍,一喜,道,“張內侍與王女史在此正好,陛下方才還問,張內侍回到長樂宮不曾,還吩咐徐內侍派車往弘農接王女史,想來亦是為了匈奴之事。二位既已到此,不若隨小人一道入見。”
徽妍知道此時也隻有皇帝能主持此事,能覲見卻是正好,忙與張挺行禮應下,一道前往。
******************
未央宮的宣室殿,是皇帝與群臣日常朝議之地。徽妍與張挺等人來到的之後,隻見裏麵已經坐著足有數十人,看服色,不乏丞相、大將軍這樣的重臣。心中一凜,不禁有些緊張,又有些欣慰。這般架勢,可見朝廷重視,意味著蒲那與從音脫險有望。
這時,內侍大聲報了,徽妍能感受到許多眼睛望過來,忙正色垂眸,與張挺等人一道入內,向皇帝伏拜行禮。
“眾卿請起。”隻聽皇帝的聲音從上首傳來,嚴肅而不失平和,“溫羅骨都乃匈奴使者。上月來到長安,奉烏珊單於之命,請漢庭助匈奴太子屈渾支繼位,然未及議定,單於薨逝,而陷內亂。張內侍、王女史皆為仁昭閼氏隨侍之長,在匈奴八年,對匈奴之事十分熟悉。今日朕將幾位請來,便是要與眾卿一道商議對策。”
說罷,他讓內侍請眾人入席,向溫羅問起他來中原之前,匈奴王庭的境況。
<a href="http:///"></a>
溫羅向皇帝一禮,殿上有譯人,他便直接說起了匈奴語,滔滔不絕。從烏珊單於向漢庭求娶閼氏的誠心,到屈渾支的正統之位,再到諸王子不義,慷慨激昂。
徽妍在下首,聽出了一些意思。溫羅的目的,是請漢庭出兵,懲治殺害太子的右賢王,平定匈奴之亂。
殿上的其餘人顯然也聽出了此意,皇帝端坐上首,似乎並不打算開口。一位大臣看向溫羅,道,“請問骨都,太子屈渾支如今已身故,漢庭助匈奴平叛之後,何人可為單於?”
溫羅答道:“我從匈奴來漢之時,單於早已做了準備,將太子的長子與次子送到太子閼氏母家烏孫。待得平叛,可將二位孤屠接回,以長幼之序繼位。”
大臣們聽得這話,目光暗自交換。
皇帝微笑,道,“貴國之事,漢庭已知悉。事關重大,還須商議。骨都為兩國之好奔勞,朕甚欣慰,賜帛五十。”
溫羅知道接下來不由他做主,隻得行禮謝恩,隨內侍退下。
他才走開,有大臣立刻道,“陛下,臣以為不可助匈奴!匈奴自相殘殺,於我有利!匈奴素來無義,若出兵相助平叛,待其恢複元氣,必反擊中原,我子弟白白殞命不說,反累父老受胡虜之苦,實不可為!”
話音才落,有人道,“此言差矣!陛下,臣以為,此時正是出兵之機!匈奴大亂,其內空虛,正好一舉將匈奴殲滅,逐出王庭!”
此言出來,許多人讚成。
“烏珊王庭,乃我北境心病,如今正是一舉祛除之時!”
“趁其混戰,各個擊破,占據漠北之後,北方再無邊患!”
……
殿中一片熱鬧,徽妍聽著眾人議論,與張挺皆沉默,各不言語。
皇帝一直沒有出聲,好一會,忽然將目光投向這邊。
“張內侍,王女史。”他緩緩道,“二卿在匈奴多年,未知如今之事,有何見解?”
張挺與徽妍相視一眼,忙向皇帝一禮,道,“臣服侍內廷,軍國大事,未敢輕言。唯有一事,仁昭閼氏所出兒女,亦未知下落,臣等惟願陛下念在閼氏及甥舅之義,將王子公主救出!”
皇帝沒答話,卻看向徽妍。
“女史亦是此意?”
徽妍觸到那目光,忙垂眸,向皇帝一禮:“妾亦如內侍所言。”停了停,又道,“然妾以為,滅烏珊王庭,是為不妥。”
眾人皆訝,看向徽妍。
徽妍鼓起勇氣,望向皇帝,道,“陛下,當今匈奴五部,烏珊亦不過其中一部。而五部之中,與漢庭最善者,正是烏珊。其雖占據漠北,卻乃中原與其餘四部之間屏障,妾以為,破之不可。”
聞得此言,即刻引得嗡嗡一片議論。
有人當即冷笑,“此婦人之見!”
徽妍回視那人,蹙眉道,“妾確乃婦人,然見識高低短淺,與妾是何人無幹。請問公台,此番漢庭出兵,可否將五部一並殲滅?”
那人愣了愣:“這……”
徽妍接著又問:“若不可,既滅了烏珊王庭,我朝可否即征調數百萬人充實漠北,築城防守?”
那人結舌,與旁人相覷。
“一舉征伐數百萬人實邊,談何容易。”有人答道。
徽妍冷冷道:“烏珊王庭地域之廣,甚於整個京畿。妾所言實邊人數,不過保守之計。更遑論漠北地氣貧瘠苦寒,不宜農耕,這數百萬人到了漠北,糧草皆須內地供給,未知公台可算過,每月須得多少,每年又須多少?”說罷,她看向皇帝,道,“陛下,漢庭若出兵滅烏珊,其不過為剩下的四部匈奴掃清障礙,不出一月,漠北便將為新來匈奴人瓜分殆盡,而漢軍將士,亦白白死傷。漢庭長期與烏珊王庭相善,其用意乃在於製衡其餘四部,也正是因此,四部為烏珊侵蝕,怨恨漢庭。一旦烏珊傾覆,其亂遠甚當前,先帝至今經營毀於一旦,伏惟陛下深思!”
她話音琅琅,雖柔和,卻擲地有聲。
一時間,殿上安靜,無人說話。
杜燾看著她,覺得甚是有趣,開口道,“以女史之見,我若助烏珊,日後其勢大,又當如何?”
徽妍反問:“烏珊為政以來,經營數十年,除了前番中原內亂,其勢可曾大到對中原有過真正威脅?”
杜燾抬眉,片刻,道,“不曾。”
徽妍道:“中原對匈奴,一向奉行以胡製胡,助弱滅強,不使任何一方坐大。或借烏珊製四部,或借四部製烏珊,又或在使四部互製。數十年來,漢匈之間未有大戰,而匈奴日衰,此上策也。如今棄上策而取下策,豈非不智?”
杜燾無言以對,道,“如此,女史以為如何?”
徽妍道:“妾以為,出兵助王庭平亂,乃是可取,然若借機滅烏珊,則不可。”
杜燾不再說話,袖手坐回去。
皇帝看著徽妍,唇間漸漸露出笑容,目光深邃。他環視一眼殿上,隻見方才說得激烈的那些人,此時都沒了言語。
“眾卿還有他議否?”他問。
隻有人提出了些出兵糧草之類的問題,再無人多說。
皇帝停頓片刻,道,“王子公主乃朕外甥,如今有難,朕當相助,此親義也,自不待言。朕意已決,應烏珊單於生前所請,出兵漠北,助王庭平亂。”
眾臣聞言,皆唯唯,伏拜行禮。
此事之基準議定,皇帝留下幾名重臣商議出兵的細節,其餘人散朝離開。相較於敲定大體之策,具體事務則更是費時費神,皇帝與眾人在殿中談了許久,直到掌燈十分,才終於散了。
外麵暮色已經降下,皇帝從案前起來,伸展了一下腰身和四肢。
“徐恩。”他喚了一聲。
徐恩忙從殿外進來:“陛下。”
“朕餓了,取膳來。”他說。
徐恩應下,卻沒有立即離開,看著皇帝,躊躇地笑笑,“陛下,殿外還有人求見,陛下看……”
連個膳也不讓人用,當他是什麽。皇帝腹誹,有些不高興,問,“何人求見?”
“是……王女君。”徐恩道。
皇帝一愣,看著他,片刻,即將目光投向殿外。
“哦?”皇帝的聲音不辨喜怒,“何事求見?”
“臣不知。”
皇帝頷首,麵色平靜,“宣進來。”
徐恩答應一聲,忙下去。
未幾,徽妍跟著徐恩進來,才與皇帝照麵,即伏拜在地,懇切道,“陛下,妾請隨王師往匈奴,伏惟陛下恩準!”
“何時聽到的消息?王庭生亂是何時之事?”她忙問。
“十日前。”張挺道。
徽妍沉吟,從王庭傳信到朝廷,十日確是最快的,可見此事十萬火急。想到蒲那和從音,徽妍一陣揪心,十日之前,他們已是生死未卜。
“朝廷如何打算?”她忙問。
“尚無定論。”張挺搖頭,“老夫此番隨陛下巡京畿,昨日到了洛陽。陛下半夜起身,急召大臣商議此事,亦宣老夫問對。今晨,陛下回京,老夫慢一步,路過弘農,便想著告知女君一聲,故而到了府上。”
徽妍沉吟。
匈奴生亂,的確事關重大。朝廷多年不曾與匈奴有戰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一直行以胡製胡之策,讓匈奴分而不亂,既不會合力對付中原,也不會大亂而致散部襲擾。而如今,烏珊王庭大亂,打破了中原的苦心經營,前途未卜。
徽妍最擔心的,自然還是公主的兒女,想到他們,徽妍就無法平靜,思索片刻,即對張挺道,“我隨內侍一道去長安,到大鴻臚府去。”說罷,便入宅中去,稟報母親。
戚氏聞知,驚詫十分。
“你去做甚?”她說,“匈奴萬裏之遙,你一介女子,能做什麽?去到長安又於事何補?”
徽妍道:“母親,我在匈奴八年,得公主愛護,後來歸漢,亦公主之力。王子與居次,乃我從小帶大,雖非親生,勝似骨肉。如今公主與單於先後薨逝,二人又逢大亂,生死不知,我雖力薄,卻豈可安心在家?母親,我等剛從匈奴歸來,匈奴境況,我等比誰人都深知,朝廷若施救,亦可出綿薄之力,時不我待,與其坐等在弘農,不若先往長安,有事不致耽擱。”
王璟在一旁聽了,也對戚氏道,“母親,公主待徽妍有深恩,徽妍重情義,留在弘農必也寢食不安,不若便由她去吧。”
戚氏知道徽妍心情,亦不反對,隻得應許,卻叮囑道,“你去歸去,但隻可留在長安,切不可一時衝動便到匈奴去!那般凶險之地,豈是你這般閨秀可涉足,好不容易回來,躲得遠遠才是!”說罷,又向張挺一禮,“張內侍,老婦素知徽妍在匈奴多年,得內侍照拂甚多,老婦感激,自不待言。小女性情,內侍想必亦是知曉,心血起來,執拗難勸。此番往長安,老婦便將小女交與內侍,一旦小女要行莽撞之事,還望內侍務必攔住,或告知平準府周令丞,萬勿由她任性!”
“母親……”徽妍窘然:“母親之言,兒謹記便是,不必如此……”
張挺苦笑,向戚氏一禮,“夫人放心,夫人所托,老夫自當照辦。”
戚氏這才放下心來,頷首,“有勞內侍。”
半個時辰後,徽妍收拾好了物什,家人也備好了車,告辭家人之後,隨著張挺上路。
馬車疾馳在鄉間顛簸的道路上,徽妍卻覺得不夠快,想著萬裏之外的王庭,雙手冰涼。她想起自己離開時,曾囑托郅師耆照顧好蒲那和從音,而方才問張挺,他也不知郅師耆下落。
他們在一起麽?
徽妍心中倒是希望如此,他雖然追隨者不如別的兄弟多,但至少不會加害蒲那和從音。
他現在如何?有無危險?
郅師耆曾說,兄弟們都是狼。這話不錯,尤其是現在這樣陷入大亂之時,誰被誰殺掉都不足為怪。
……徽妍!郅師耆說,我等日後長大了,就到長安去看你!
……去看蓮花!
閉了閉眼,徽妍又想起了告別時,蒲那和從音紅撲撲的笑臉。
……你也保重。
郅師耆看著她,臉上雖失望,卻還是笑了笑。
心隱隱作痛,眼眶一熱,眼淚再也止不住。
她忽然很懊悔。
她覺得自己就像郅師耆說的那樣,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她明知這些事很可能會發生,明知蒲那和從音依賴她,信任她,卻還是走了。
她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他們是單於和公主的兒女,會被照顧得很好。
可是現在呢?
如果自己當初沒有走,她至少可以陪著他們,不用像現在這樣焦慮煎熬……徽妍把頭靠在隱枕上,低低抽泣,心如亂麻。
************************
塞外的亂事,對長安的繁華沒有絲毫影響。徽妍入城之時,仍見到大隊胡商出入城門,駱駝和車馬載滿貨物,行人接踵摩肩,形形□□,與往日無異。
直至進了未央宮官署,到了大鴻臚府裏,徽妍才陡然感受到緊張的氣氛。
屬官們進進出出,步履匆忙,還未到堂上,徽妍就聽到裏麵傳出一陣嘰裏呱啦的聲音,似漢話又不似,夾雜著濃重匈奴口音。待得入內,隻見大鴻臚承正坐在上首,案前坐著一個人,匈奴打扮,衣飾頗貴氣,卻神色憔悴。
大鴻臚承聽著他說話,一臉無奈,見得張挺和徽妍進來,如逢大赦。
“內侍與女史來到正好!”他忙起身,過來行禮,“內侍、女史,快快來,這匈奴人漢話說不清,譯人又都被丞相府召去了,二位快快幫我聽一聽,他說的甚?”
徽妍方才進來的時候就覺得那匈奴人有幾分麵熟,卻想不起是否見過,正思索著,張挺忽然道,“這不是……溫羅骨都!”
說罷,忙上前行禮。
溫羅也認出了張挺,大喜,忙還禮,一臉釋然,用匈奴話對他說了一通。
徽妍想起來,這位溫羅骨都,她的確見過。骨都,即骨都侯,其職為單於近臣。這位溫羅骨都,年過四十,身形瘦小,徽妍與他交道不多,但知道他很得單於信賴,且奉命輔佐太子。
張挺問候溫羅,說到太子,溫羅突然眼睛一紅,嚎啕大哭起來。幾十歲的人,當眾痛哭流涕,外頭許多人都好奇地望進來。大鴻臚承與張挺麵麵相覷,忙一邊勸慰,一邊請溫羅坐下,有話細說。
徽妍也在一旁坐下,聽溫羅敘述,方才明白。
就在他們歸漢之後不久,烏珊單於感到身體日漸不好,知道該安排後事了。王庭的形勢,他很是清楚,擔心太子鎮不住各部,很是心焦。溫羅看出了單於的憂慮,向單於提議,或可向漢庭求助,兩國和平多年,若匈奴亂起,中原亦無益處。若漢庭支持太子,諸部必不敢造反,可保傳位平安。
烏珊單於考慮之下,亦覺得溫羅之法是出路,便即刻派溫羅到長安來見皇帝。但與此同時,烏珊亦提防漢軍借機乘隙而入,進攻匈奴,故而溫羅與漢庭商議時,甚是謹小慎微,以致拖延了時日。漢匈兩地通信不便,單於去世、匈奴生亂的事,溫羅還是從大鴻臚府得知的,故而即刻趕來詢問。
說罷,溫羅又悲從心起,捶胸頓足,“是我誤了大事!以致太子遭難,王庭生亂!”
徽妍與張挺看著他,亦是欷歔。
“張內侍與妾得到消息,蒲那王子與從音居次不知所蹤,以骨都之見,他們會在何處?”徽妍忙問。
溫羅搖頭:“我離開匈奴時,王庭仍是太平,此亂一夜而起,我亦不知曉多少。隻記得我離開時,蒲那王子與從音居次都住到了郅師耆王子帳中。”停了停,他說,“照理說,王子與公主有仁昭閼氏的漢人侍從護衛,可二位亦知曉,郅師耆王子雖已封王,但勢力未壯。而諸王身後皆有萬騎,一旦混戰,隻怕……”
他沒說下去,徽妍與張挺相視一眼,憂心更甚。
正在此時,忽有宮使來到,說皇帝有令,召溫羅覲見。
完畢之後,他看到張挺和徽妍,一喜,道,“張內侍與王女史在此正好,陛下方才還問,張內侍回到長樂宮不曾,還吩咐徐內侍派車往弘農接王女史,想來亦是為了匈奴之事。二位既已到此,不若隨小人一道入見。”
徽妍知道此時也隻有皇帝能主持此事,能覲見卻是正好,忙與張挺行禮應下,一道前往。
******************
未央宮的宣室殿,是皇帝與群臣日常朝議之地。徽妍與張挺等人來到的之後,隻見裏麵已經坐著足有數十人,看服色,不乏丞相、大將軍這樣的重臣。心中一凜,不禁有些緊張,又有些欣慰。這般架勢,可見朝廷重視,意味著蒲那與從音脫險有望。
這時,內侍大聲報了,徽妍能感受到許多眼睛望過來,忙正色垂眸,與張挺等人一道入內,向皇帝伏拜行禮。
“眾卿請起。”隻聽皇帝的聲音從上首傳來,嚴肅而不失平和,“溫羅骨都乃匈奴使者。上月來到長安,奉烏珊單於之命,請漢庭助匈奴太子屈渾支繼位,然未及議定,單於薨逝,而陷內亂。張內侍、王女史皆為仁昭閼氏隨侍之長,在匈奴八年,對匈奴之事十分熟悉。今日朕將幾位請來,便是要與眾卿一道商議對策。”
說罷,他讓內侍請眾人入席,向溫羅問起他來中原之前,匈奴王庭的境況。
<a href="http:///"></a>
溫羅向皇帝一禮,殿上有譯人,他便直接說起了匈奴語,滔滔不絕。從烏珊單於向漢庭求娶閼氏的誠心,到屈渾支的正統之位,再到諸王子不義,慷慨激昂。
徽妍在下首,聽出了一些意思。溫羅的目的,是請漢庭出兵,懲治殺害太子的右賢王,平定匈奴之亂。
殿上的其餘人顯然也聽出了此意,皇帝端坐上首,似乎並不打算開口。一位大臣看向溫羅,道,“請問骨都,太子屈渾支如今已身故,漢庭助匈奴平叛之後,何人可為單於?”
溫羅答道:“我從匈奴來漢之時,單於早已做了準備,將太子的長子與次子送到太子閼氏母家烏孫。待得平叛,可將二位孤屠接回,以長幼之序繼位。”
大臣們聽得這話,目光暗自交換。
皇帝微笑,道,“貴國之事,漢庭已知悉。事關重大,還須商議。骨都為兩國之好奔勞,朕甚欣慰,賜帛五十。”
溫羅知道接下來不由他做主,隻得行禮謝恩,隨內侍退下。
他才走開,有大臣立刻道,“陛下,臣以為不可助匈奴!匈奴自相殘殺,於我有利!匈奴素來無義,若出兵相助平叛,待其恢複元氣,必反擊中原,我子弟白白殞命不說,反累父老受胡虜之苦,實不可為!”
話音才落,有人道,“此言差矣!陛下,臣以為,此時正是出兵之機!匈奴大亂,其內空虛,正好一舉將匈奴殲滅,逐出王庭!”
此言出來,許多人讚成。
“烏珊王庭,乃我北境心病,如今正是一舉祛除之時!”
“趁其混戰,各個擊破,占據漠北之後,北方再無邊患!”
……
殿中一片熱鬧,徽妍聽著眾人議論,與張挺皆沉默,各不言語。
皇帝一直沒有出聲,好一會,忽然將目光投向這邊。
“張內侍,王女史。”他緩緩道,“二卿在匈奴多年,未知如今之事,有何見解?”
張挺與徽妍相視一眼,忙向皇帝一禮,道,“臣服侍內廷,軍國大事,未敢輕言。唯有一事,仁昭閼氏所出兒女,亦未知下落,臣等惟願陛下念在閼氏及甥舅之義,將王子公主救出!”
皇帝沒答話,卻看向徽妍。
“女史亦是此意?”
徽妍觸到那目光,忙垂眸,向皇帝一禮:“妾亦如內侍所言。”停了停,又道,“然妾以為,滅烏珊王庭,是為不妥。”
眾人皆訝,看向徽妍。
徽妍鼓起勇氣,望向皇帝,道,“陛下,當今匈奴五部,烏珊亦不過其中一部。而五部之中,與漢庭最善者,正是烏珊。其雖占據漠北,卻乃中原與其餘四部之間屏障,妾以為,破之不可。”
聞得此言,即刻引得嗡嗡一片議論。
有人當即冷笑,“此婦人之見!”
徽妍回視那人,蹙眉道,“妾確乃婦人,然見識高低短淺,與妾是何人無幹。請問公台,此番漢庭出兵,可否將五部一並殲滅?”
那人愣了愣:“這……”
徽妍接著又問:“若不可,既滅了烏珊王庭,我朝可否即征調數百萬人充實漠北,築城防守?”
那人結舌,與旁人相覷。
“一舉征伐數百萬人實邊,談何容易。”有人答道。
徽妍冷冷道:“烏珊王庭地域之廣,甚於整個京畿。妾所言實邊人數,不過保守之計。更遑論漠北地氣貧瘠苦寒,不宜農耕,這數百萬人到了漠北,糧草皆須內地供給,未知公台可算過,每月須得多少,每年又須多少?”說罷,她看向皇帝,道,“陛下,漢庭若出兵滅烏珊,其不過為剩下的四部匈奴掃清障礙,不出一月,漠北便將為新來匈奴人瓜分殆盡,而漢軍將士,亦白白死傷。漢庭長期與烏珊王庭相善,其用意乃在於製衡其餘四部,也正是因此,四部為烏珊侵蝕,怨恨漢庭。一旦烏珊傾覆,其亂遠甚當前,先帝至今經營毀於一旦,伏惟陛下深思!”
她話音琅琅,雖柔和,卻擲地有聲。
一時間,殿上安靜,無人說話。
杜燾看著她,覺得甚是有趣,開口道,“以女史之見,我若助烏珊,日後其勢大,又當如何?”
徽妍反問:“烏珊為政以來,經營數十年,除了前番中原內亂,其勢可曾大到對中原有過真正威脅?”
杜燾抬眉,片刻,道,“不曾。”
徽妍道:“中原對匈奴,一向奉行以胡製胡,助弱滅強,不使任何一方坐大。或借烏珊製四部,或借四部製烏珊,又或在使四部互製。數十年來,漢匈之間未有大戰,而匈奴日衰,此上策也。如今棄上策而取下策,豈非不智?”
杜燾無言以對,道,“如此,女史以為如何?”
徽妍道:“妾以為,出兵助王庭平亂,乃是可取,然若借機滅烏珊,則不可。”
杜燾不再說話,袖手坐回去。
皇帝看著徽妍,唇間漸漸露出笑容,目光深邃。他環視一眼殿上,隻見方才說得激烈的那些人,此時都沒了言語。
“眾卿還有他議否?”他問。
隻有人提出了些出兵糧草之類的問題,再無人多說。
皇帝停頓片刻,道,“王子公主乃朕外甥,如今有難,朕當相助,此親義也,自不待言。朕意已決,應烏珊單於生前所請,出兵漠北,助王庭平亂。”
眾臣聞言,皆唯唯,伏拜行禮。
此事之基準議定,皇帝留下幾名重臣商議出兵的細節,其餘人散朝離開。相較於敲定大體之策,具體事務則更是費時費神,皇帝與眾人在殿中談了許久,直到掌燈十分,才終於散了。
外麵暮色已經降下,皇帝從案前起來,伸展了一下腰身和四肢。
“徐恩。”他喚了一聲。
徐恩忙從殿外進來:“陛下。”
“朕餓了,取膳來。”他說。
徐恩應下,卻沒有立即離開,看著皇帝,躊躇地笑笑,“陛下,殿外還有人求見,陛下看……”
連個膳也不讓人用,當他是什麽。皇帝腹誹,有些不高興,問,“何人求見?”
“是……王女君。”徐恩道。
皇帝一愣,看著他,片刻,即將目光投向殿外。
“哦?”皇帝的聲音不辨喜怒,“何事求見?”
“臣不知。”
皇帝頷首,麵色平靜,“宣進來。”
徐恩答應一聲,忙下去。
未幾,徽妍跟著徐恩進來,才與皇帝照麵,即伏拜在地,懇切道,“陛下,妾請隨王師往匈奴,伏惟陛下恩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