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近日劇院戲目改革,一度失傳的古劇《倩女離魂》被重新搬上舞台,由小宛的父親、副團長水溶親自操刀編劇——因老本子是南曲,京戲少有涉及,故而唱腔曲詞都要重新改過。隻是劇中旦角的行頭竟然無人可以形容,隻有個老戲迷賭咒發誓地說記得梅英曾經演過此劇,並有全套行頭,於是小宛查遍劇院服裝記錄——這便是今天開箱的大前提了。
眾目睽睽之下,小宛輕輕撣去真皮衣箱表麵的積塵,飛灰四散,露出烙印的精緻花紋,是一幅暗示性極強的*——男人背對觀眾,露出背上張牙舞爪的龍虎紋身,栩栩如生,雖看不到人的正麵,男性的陽剛霸氣卻早破圖而出;女人香肩半裸,紅衣初褪,正低頭做含羞解帶狀。不脫比脫更誘惑。
小宛頗有興趣地端詳片刻,這才用鉗子扭斷連環鎖——鑰匙早已丟失了——雙手著力將箱蓋一掀——
一股奇異的幽香撲麵襲來,小宛隻覺身上一寒,箱蓋“撲”地又自動闔上了。眾人情不自禁,發出齊刷刷的一聲微呼。
小宛納悶地看一眼會計嬤嬤,笑笑說:“不好意思,沒抬穩。”
定一定神,重新打開箱來,觸目絢爛琳琅,耀眼生花,重重疊疊的錦衣繡襦靜靜地躺在箱底,並不因為年歲久遠而失色。
小宛馬上熱淚盈眶了,總是這樣,每每見到過於精緻艷麗的戲衣,她都會衷心感動,仿佛剛看了一場催人淚下的煽情電影。
她的生命信條是:沒有東西是比戲裝更令人眩惑的了。那不僅僅是色彩,是針線,是綾緞,是剪裁,更是風骨,是韻味,是音樂,是故事。
醉在紗香羅影裏的她,會不自覺地迷失了自己,變得敏感憂傷,與平時判若兩人。與其說這是一種藝術家的天份,倒不如說是少女的多愁善感還更來得體貼。
眾人忍不住擁上前來,要看得更清楚些。小宛拿起最上層的一件中袖,隨手展開,忽地一陣風過,隻聽“嘣”地一聲,瞎子琴師的胡弦斷了。
小宛愕然回頭,正迎上瞎子混濁的眼,直勾勾地“瞪”著她,滿臉驚疑地問:“你們看到什麽了?”
“沒看到什麽呀。”小宛答。
瞎子不信地側耳,凝神再問:“你們真沒看見?”
小宛笑了:“我沒看見,難道你看見了什麽不成?”
不料瞎子一言不發,忽然踢翻凳子站起,挾著二胡轉身便走,那樣子,就好像見到了極可怕的事情一樣。
小宛又驚又疑,四下裏問人:“你們看見了嗎?你們看見什麽了嗎?”
話音未落,房頂上一聲巨雷炸響,積壓了一上午的雨忽然間傾盆而下,竟似千軍萬馬壓地而來,席天捲地,氣勢驚人。
屋子裏驀地涼爽下來,大家麵麵相覷,都覺得心中墜墜,遍體生寒。
半晌,會計嬤嬤吞吞吐吐地道:“難道是梅……”話未出口,已經被眾人眼中的驚惶噤住了,警惕地四下裏張望著,好像要在角落裏找什麽人似的。若說看見了什麽,的確是什麽也沒見著;若說沒看見,卻又分明感覺到有什麽事情發生了。都說盲眼人心裏最明白,二胡師傅是持重的老人,不會平白無故哄嚇人的。他說見著了什麽,就一定見著了什麽。
小宛猶自追問:“梅?是不是梅英?你們當真見鬼了?看見若梅英了?”
仿佛是回應她的問話,驀地又是一陣雷聲滾過屋簷,會計嬤嬤再也禁不住,“啊”地一聲,追著瞎子的後腳轉身便跑,大辮子硬橛橛地在空中劃了個折度奇怪的弧線,瞬時間消失在大門外。餘下的人也都一鬧而散,留下小宛,站在打開的衣箱前,醉在一箱的粉膩塵昏間,隻覺怪不可言。
那是一套結合了“女帔”與“古裝”特點雜糅創新的一種新式“雲台衣”,縐緞,對襟,上為淡青小襖,下為鵝黃腰裙,外披直大領雲肩綰風帶,鑲邊闊袖帶水袖,周身以平金刺出雲遮月圖案——亦同普通的“枝子花”圖型不同,對襟兩側圖案並不對稱,而是渾然一體,合成一幅,做工之精美心思之靈動堪謂巧奪天工。
旁邊更有一盛頭麵小箱,內裏頭花、麵花、點翠、水鑽、銀泡、耳環、珠串、髮簪……一應俱全。
小宛點頭讚嘆,很顯然,這套行頭出自獨家設計,而非承襲古本,便與梅蘭芳所創《洛神》的“示夢衣”、“戲波衣”,《太真外傳》的“舞盤衣”、“驪宮衣”,《嫦娥奔月》的“採花衣”,《木蘭從軍》的“木蘭甲”同理,那時的京城名伶很喜歡在一些古裝戲的行頭上自創一路風格,標新立異,爭奇鬥豔。這,也算是最早的服裝設計了。隻可惜,不知道這套“離魂衣”的原名該叫做什麽?又為何後來不見有人模仿,至於失傳?
一邊看,一邊已經不知不覺將全套裝扮裏三層外三層地披掛上身,略整絲絛,輕撣錦袍,忽然不能自已,水袖一揚,做了個身段,“咿咿呀呀”地唱將起來:
“他是個矯帽輕衫小小郎,我是個繡帔香車楚楚娘,恰才貌正相當。俺娘向陽台路上,高築起一堵雨雲牆。”
正是那《倩女離魂》故事:官宦小姐張倩女與書生王文舉自小訂婚,兩情相悅,卻被勢力母親強行拆散,倩女因此重病不起,魂離肉身,於月夜追趕王生而去。
眾目睽睽之下,小宛輕輕撣去真皮衣箱表麵的積塵,飛灰四散,露出烙印的精緻花紋,是一幅暗示性極強的*——男人背對觀眾,露出背上張牙舞爪的龍虎紋身,栩栩如生,雖看不到人的正麵,男性的陽剛霸氣卻早破圖而出;女人香肩半裸,紅衣初褪,正低頭做含羞解帶狀。不脫比脫更誘惑。
小宛頗有興趣地端詳片刻,這才用鉗子扭斷連環鎖——鑰匙早已丟失了——雙手著力將箱蓋一掀——
一股奇異的幽香撲麵襲來,小宛隻覺身上一寒,箱蓋“撲”地又自動闔上了。眾人情不自禁,發出齊刷刷的一聲微呼。
小宛納悶地看一眼會計嬤嬤,笑笑說:“不好意思,沒抬穩。”
定一定神,重新打開箱來,觸目絢爛琳琅,耀眼生花,重重疊疊的錦衣繡襦靜靜地躺在箱底,並不因為年歲久遠而失色。
小宛馬上熱淚盈眶了,總是這樣,每每見到過於精緻艷麗的戲衣,她都會衷心感動,仿佛剛看了一場催人淚下的煽情電影。
她的生命信條是:沒有東西是比戲裝更令人眩惑的了。那不僅僅是色彩,是針線,是綾緞,是剪裁,更是風骨,是韻味,是音樂,是故事。
醉在紗香羅影裏的她,會不自覺地迷失了自己,變得敏感憂傷,與平時判若兩人。與其說這是一種藝術家的天份,倒不如說是少女的多愁善感還更來得體貼。
眾人忍不住擁上前來,要看得更清楚些。小宛拿起最上層的一件中袖,隨手展開,忽地一陣風過,隻聽“嘣”地一聲,瞎子琴師的胡弦斷了。
小宛愕然回頭,正迎上瞎子混濁的眼,直勾勾地“瞪”著她,滿臉驚疑地問:“你們看到什麽了?”
“沒看到什麽呀。”小宛答。
瞎子不信地側耳,凝神再問:“你們真沒看見?”
小宛笑了:“我沒看見,難道你看見了什麽不成?”
不料瞎子一言不發,忽然踢翻凳子站起,挾著二胡轉身便走,那樣子,就好像見到了極可怕的事情一樣。
小宛又驚又疑,四下裏問人:“你們看見了嗎?你們看見什麽了嗎?”
話音未落,房頂上一聲巨雷炸響,積壓了一上午的雨忽然間傾盆而下,竟似千軍萬馬壓地而來,席天捲地,氣勢驚人。
屋子裏驀地涼爽下來,大家麵麵相覷,都覺得心中墜墜,遍體生寒。
半晌,會計嬤嬤吞吞吐吐地道:“難道是梅……”話未出口,已經被眾人眼中的驚惶噤住了,警惕地四下裏張望著,好像要在角落裏找什麽人似的。若說看見了什麽,的確是什麽也沒見著;若說沒看見,卻又分明感覺到有什麽事情發生了。都說盲眼人心裏最明白,二胡師傅是持重的老人,不會平白無故哄嚇人的。他說見著了什麽,就一定見著了什麽。
小宛猶自追問:“梅?是不是梅英?你們當真見鬼了?看見若梅英了?”
仿佛是回應她的問話,驀地又是一陣雷聲滾過屋簷,會計嬤嬤再也禁不住,“啊”地一聲,追著瞎子的後腳轉身便跑,大辮子硬橛橛地在空中劃了個折度奇怪的弧線,瞬時間消失在大門外。餘下的人也都一鬧而散,留下小宛,站在打開的衣箱前,醉在一箱的粉膩塵昏間,隻覺怪不可言。
那是一套結合了“女帔”與“古裝”特點雜糅創新的一種新式“雲台衣”,縐緞,對襟,上為淡青小襖,下為鵝黃腰裙,外披直大領雲肩綰風帶,鑲邊闊袖帶水袖,周身以平金刺出雲遮月圖案——亦同普通的“枝子花”圖型不同,對襟兩側圖案並不對稱,而是渾然一體,合成一幅,做工之精美心思之靈動堪謂巧奪天工。
旁邊更有一盛頭麵小箱,內裏頭花、麵花、點翠、水鑽、銀泡、耳環、珠串、髮簪……一應俱全。
小宛點頭讚嘆,很顯然,這套行頭出自獨家設計,而非承襲古本,便與梅蘭芳所創《洛神》的“示夢衣”、“戲波衣”,《太真外傳》的“舞盤衣”、“驪宮衣”,《嫦娥奔月》的“採花衣”,《木蘭從軍》的“木蘭甲”同理,那時的京城名伶很喜歡在一些古裝戲的行頭上自創一路風格,標新立異,爭奇鬥豔。這,也算是最早的服裝設計了。隻可惜,不知道這套“離魂衣”的原名該叫做什麽?又為何後來不見有人模仿,至於失傳?
一邊看,一邊已經不知不覺將全套裝扮裏三層外三層地披掛上身,略整絲絛,輕撣錦袍,忽然不能自已,水袖一揚,做了個身段,“咿咿呀呀”地唱將起來:
“他是個矯帽輕衫小小郎,我是個繡帔香車楚楚娘,恰才貌正相當。俺娘向陽台路上,高築起一堵雨雲牆。”
正是那《倩女離魂》故事:官宦小姐張倩女與書生王文舉自小訂婚,兩情相悅,卻被勢力母親強行拆散,倩女因此重病不起,魂離肉身,於月夜追趕王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