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在 1947 年分治之後,因為克什米爾爭端問題,導致兩國在政治方麵互相敵對,同時在軍事上也頻繁發生摩擦以及持續性的衝突。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幾乎從未中斷。這些衝突之中,有四次規模較大且影響力深遠,它們依次是 1947 年、1965 年、1971 年的三次印巴戰爭以及 1999 年的卡吉爾衝突,這些事件都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接下來詳細介紹一下第一次印巴戰爭:


    時間範圍:從 1947 年 10 月 27 日開始一直到 1949 年 1 月 1 日結束,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 1 年零 2 個月左右。


    背景及起因: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穆斯林占據大多數人口的克什米爾地區擁有自主選擇權,可以決定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當然他們也能選擇宣布獨立。然而,當時親近印度的土邦王公卻在 1947 年 10 月 26 日突然宣布克什米爾地區歸屬於印度所有。這一決定顯然與英國想讓這個土邦獨立的初衷背道而馳,於是他們開始煽動巴基斯坦部落武裝入侵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方麵見狀,立刻調遣軍隊進行抵抗,兩國之間的一場激烈爭奪就此展開。


    這場戰爭涉及到了參戰兵力、戰況結果等多個方麵。首先來看參戰兵力,印度投入了 2 個步兵旅、2 個傘兵旅、1 個坦克旅以及若幹土邦部隊,總計約 4 萬人;而巴基斯坦則投入了大約 5 萬人的兵力,其中大部分是部落武裝。


    至於戰況結果,可以說是相當慘烈。雙方共有約 1500 人在戰鬥中喪生。最終,雙方簽署了《卡拉奇協定》,正式劃定了克什米爾地區的停火線,也就是實際控製線。根據這條控製線,印度控製了當時克什米爾約 五分之三的地區和 四分之三的人口(約 400 萬),而巴基斯坦則控製了克什米爾 2五分之二的地區和 四分之一的人口(約 100 萬)。


    接下來再看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第二次戰爭


    這場戰爭發生於 1965 年 8 月 5 日至 9 月 23 日之間,整個過程持續了漫長的 49 天之久。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場戰爭的背景。1964 年 12 月,印度單方麵宣布克什米爾成為他們國家的一個邦,但這一舉動立刻引起了巴基斯坦和印控克區人民的強烈抗議。緊接著,印巴雙方就在停火線附近爆發了庫奇蘭恩衝突,造成 50 名巴基斯坦士兵不幸身亡。這使得克什米爾地區的局勢變得異常緊張。


    到了 1965 年 8 月初,印控克區的反政府武裝鬥爭愈演愈烈,巴基斯坦抓住這個機會,派遣了上千名所謂的“自由戰士”潛入印控克區。印度方麵則以防止巴基斯坦軍隊越過停火線入侵印控區為借口,不斷派兵進入巴控克區。就這樣,兩國之間的戰火再次被點燃。


    至於參戰兵力方麵,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軍事力量。印度派出了數個步兵師以及裝甲部隊,同時還有空軍的支援;而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調動了多個陸軍旅,並出動了戰鬥機和轟炸機等空中力量。雙方在邊境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一時間硝煙彌漫,戰火紛飛。印度方麵投入了 2 個軍部(第 1、11 軍)以及 8 個步兵師、2 個山地師、1 個裝甲師、1 個獨立裝甲旅還有 7 個空軍聯隊(西部邊境線第 1、3、4、8、9、18 聯隊、東部邊境線第 5 聯隊)總計大約 20 萬人;巴基斯坦方麵同樣投入了 2 個軍部(第 1、4 軍)、4 個步兵師、2 個裝甲師、1 個獨立步兵旅以及 11 個空軍中隊共計大約 20 萬人,可以說雙方參戰兵力規模旗鼓相當。


    經過激烈戰鬥後,戰況結果慘不忍睹。雙方都遭受了巨大損失,印度軍隊陣亡人數高達 6889 人之多,而巴基斯坦軍隊也付出了 1847 人陣亡的代價。在裝備損耗方麵,印度損失了 387 輛坦克,巴基斯坦則損失了 284 輛坦克;印度還損失了 93 架飛機,而巴基斯坦則有 55 架飛機被擊毀。在這場戰爭中,雙方不僅人員傷亡慘重,而且領土也各自有所得失。巴基斯坦在烏裏—蓬奇、拉合爾等地區失去了多達 810 平方公裏的土地,而印度則在阿克努爾、拉賈斯坦等地喪失了 4200 平方公裏的領土。在聯合國斡旋下簽署《塔什幹宣言》,兩國軍隊各自撤回到1965年8月5日前的實際控製線。


    接下來再看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第三次戰爭,也就是第三次印巴戰爭


    這場戰爭發生在1971 年 12 月 4 日至 17 日,這場戰爭持續了整整十四天之久。


    這第三次戰爭的背景複雜而深刻。曾經,巴基斯坦統一管理著西部的巴基斯坦和東部的孟加拉邦這兩個部分,但自從獨立之後,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大權卻都集中在了西部巴基斯坦人的手中。這種情況讓東部的孟加拉邦人民深感不滿,他們一直強烈要求實現全麵自治。於是,在 1970 年,一場規模巨大的\"不合作運動\"爆發了,這也是巴基斯坦獨立以來麵臨的最為嚴峻的分裂危機。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統采取了武力鎮壓的手段來應對東巴的分裂活動,結果導致了數以萬計的人員傷亡,同時還有多達一千萬的難民被迫湧入了鄰國印度。


    對於早就對東巴虎視眈眈的印度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趁著巴基斯坦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印度趁機加緊了對入侵東巴的戰爭準備。


    2、直接誘因則源於 1971 年 11 月初開始的一係列事件。當時,印度軍隊在印巴邊境地區集結兵力,不斷製造摩擦和衝突。這種緊張局勢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緊張,戰爭的陰影逐漸籠罩在這片土地之上。在印度對東巴展開試探性進攻時,巴軍由於錯誤地判斷了局勢,竟然從印度西部以及印控克區對印度的挑釁行為做出回擊。終於,在 12 月 4 日這一天,印度軍隊再也無法忍受,他們開始向東巴以及西巴發動了大規模的襲擊,至此,第三次印巴戰爭正式全麵爆發!


    雙方投入的參戰兵力也相當驚人:印度方麵出動了陸軍、海軍、空軍等三軍總計約四十六萬人(其中,東巴方向大約十六萬人,而西巴方向則大約有三十萬人);巴基斯坦這邊同樣不甘示弱,他們也投入了陸軍、海軍、空軍等三軍共計約三十四萬人(其中,東巴方向大概九萬人左右,西巴方向大約二十五萬人)。


    這次戰爭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條戰線來敘述,東線毫無疑問是這場戰爭的主戰區。印度軍隊從西南、西北、北部以及東部四個方位,同時向東巴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僅僅用了十四天時間,印度軍隊就成功攻占了東巴的首府——達卡。西線以空戰為主,同時在克什米爾、拉賈斯坦、蘇萊曼基地區進行了有限的地麵作戰,印攻占東巴全境後,宣布在西線實行“單方麵停火”。


    第三次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的戰況結果異常慘烈,印度最終取得了勝利,而巴基斯坦則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場激戰中,印度成功地將巴基斯坦分裂,並建立了孟加拉共和國。他們趁機侵占了西巴信德省 3600 平方公裏的領土,並簽署了《西姆拉協定》。根據該協定,雙方同意按照 1971 年 12 月 17 日的停火位置來劃定實際控製線。盡管這條控製線經曆了多次衝突和變故,但直到今天,它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最後是第四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也就是卡吉爾武裝衝突


    時間來到 1999 年 5 月 6 日至 7 月 17 日,整整持續了 73 天之久。在這段驚心動魄的日子裏,印軍針對滲入克什米爾地區的巴穆斯林聖戰人員展開了一場代號為\"勝利\"的作戰行動,這便是著名的印巴\"卡吉爾衝突\"。這次衝突堪稱是自 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武裝對決。


    首先看看這次衝突的背景。卡吉爾衝突前,印巴國內政局不穩,經濟蕭條,宗教極端勢力抬頭,雙方圍繞克什米爾問題鬥爭有所升級。1984年印軍發起“雲使”作戰行動,奪占星峽冰川大部;巴軍自1988年開始,有計劃地加大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滲透爭控,1998年底,支持穆斯林聖戰者滲透到停火線印側卡吉爾地區,導致印軍從斯利那加到列城的國家1號公路被切斷,印軍調集重兵清除入侵者,印巴衝突再次引燃。


    印度和巴基斯坦克吉爾衝突時雙方均部署了大量的軍隊。巴方有穆斯林聖戰者700餘名、正規部隊9000餘名參戰,穆斯林聖戰者沿印巴停火線展開,據守70多處戰略要地,正規部隊部署在距停火線10公裏以內的淺近地區,實施後方支援;印投入陸、空軍總兵力累計約7.6萬人,並將卡吉爾地區區分東、西兩個戰區作戰。


    最終,經過73天的衝突,印軍收複了絕大多數邊防哨所,將巴軍趕回控製線巴方一側,此役,印陣亡527人、傷1363人,巴陣亡211人、傷300餘人。


    總的看,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是宗教、政治、領土等集為一體的長期爭端,克什米爾問題是其根深蒂固矛盾的典型代表,多年來印巴雙方爭端不斷,根本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可以判斷,隻要兩國的領土問題得不到最終解決,兩國之間的武裝衝突甚至是戰爭是在所難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