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滿世界找詭:散客月下四海奇譚 作者:散客月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喜歡聽辛格講歐洲,講奧地利,講他的家鄉維也納,他說維也納的歌劇院比我們的京戲還熱鬧,許諾說戰爭結束後要帶我去維也納聽歌劇。
“後來,他父親弄到了美國簽證,一家人便離開了上海。
“辛格一家走後不久,我便收到這封信。那是一個冬天上午,那天陽光很溫暖,我在樓下天井裏曬太陽看書,郵差給我送來這封信。正要拆信看,父親回家了,我怕父親看見,連忙夾緊了書中--就是這本《西洋醫療史》。
“父親手裏拿著一張報紙,神色慌張地說,快,馬上收拾行李,下午兩點的船票,我們到香港去。
“報紙上刊登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美日開戰,就意味著租界不保。
“由於時間太匆忙,所有的書都沒法帶走,我記得當時父親把書都打包放進了地下室,本來我是一直捧著這本書的,等我幫媽媽收拾完衣物,書已經不見了。
“我們一家人到了香港,一去就是四十年,直到大陸打到了四人幫,政府歸還了這處房產,我才得回到上海。
“唉……房子還在,但裏麵所有的家具器物都不在了,書籍更是無影無蹤……我就把房子租給了原先住裏麵的居民。
“人上了年紀,總想落葉歸根,孩子都成人了,各有自己的家,老伴過世後,我又回到了這裏……”
老人一席話令我噓唏不已,看看老人手中的信,我不忍再問信的內容,雙手奉還那張彩色圖片,打算告別。
老人沒接畫片,說,“你留著做個紀念吧。“
(五)歌劇院之緣
兩年以後。
本來是晚上八點的航班,到十點還不能登記,真沒想到國際航班也會延誤。
我百無聊賴,在機場書店瞎逛,買了一本《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傳:一幅肖像》——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的生平,隨意翻看。
淩晨兩點,飛機終於起飛了。飛行時間十二個小時後,到達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機場時,時間反而倒退了六小時,國內已是中午一點多。這兒天剛亮。
此次來布達佩斯,是參加一次博物館行業的學術交流會。
下榻的飯店在多瑙河西岸,對麵是佩斯城區,綠樹叢承托起一幢幢尖頂、圓拱頂的或是紅瓦屋脊,窗戶宛如一幅歐洲古建築全景圖。
樓叢中,一幢十八世紀宮殿式建築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心忽地一震,掏出錢包,抽出兩年前白老太太送我的那張畫片,畫麵上的建築物與眼前這幢大房子何其相似。
問了服務台,原來那是匈牙利的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一定更宏偉,我決定去看看。
歐洲城鎮街巷行人寥寥,田野裏也看不到農人耕作,乘大巴從匈牙利進入奧地利,沒有看到國界線,沒有邊檢。汽車進入音樂之都維也納,四周也是一片沉靜。
到達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門前廣場,才看到眾多人群,多半都是遊客。
歌劇院門前一行擎天大柱縮小了遊客身形,畫片與實體之間的反差就如廊柱下女神石雕與門衛的體型差距,大象與小貓。
“這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代建築……”同行的齊老師指著廊柱向我介紹建築特點。
“進去看看吧。”我建議說。
“這可不是隨便想進就進的,參觀必須提前預定,每天遊客名額是受限的。”齊老師曾在法蘭克福學習過,不止一次來過維也納。
“那我們買票進去吧,在這裏聽一場歌劇是我多年的願望。“
“哈哈,那更不可能了,這家歌劇院每年演出300次晚場,節目提前半年排定,票價昂貴不說,至少也得提前幾個月預訂。”
(六)依人先入
事實上,那天晚上,我還是走進了維也納歌劇院,當晚演出的是莫紮特名劇《魔笛》
晚上七點,小車成隊駛進劇院門前庭院。各色晚禮服女士,在身著黑色燕尾服的先生們攙扶下,步入劇院大門。
我在一名侍者引領下,穿過一行行著名作曲家的半身大理石像,再轉過兩條半圓弧型的油畫走廊,才進入我的座位,真不錯,竟是一個三樓的小包廂。
馬蹄鐵形劇場空間遼闊,目光所及之處,一片金碧輝煌,洛可可式線條裝飾著每一個角落,席位多到數不過來。
數數有多少個樓層總可以吧。
還沒來得及數樓層,包廂內,一個倩影躍入眼簾,著實把我驚了一下。
包廂已經有人了。
(七)同為座上客
演出尚未開始,包廂裏燈光明亮,包廂裏有兩個席位,一個女孩占據了左邊的位置,見我進來,她笑盈盈地從坐席上站起來,向我打招呼。
“您好……”一口標準清晰的普通話。
“您,您好……”我半天沒反應過來。
那女孩二十三四歲的模樣,瓜子臉,學生頭,眉清目秀,笑容中含著一對酒窩。白色連衣裙顯出窈窕身姿。頗具江南女子風韻。
“我叫君君……”
我也自報姓名。
我們握手,然後坐下。
這時,劇場燈光漸暗,演出大廳上空,序曲迴旋。
“後來,他父親弄到了美國簽證,一家人便離開了上海。
“辛格一家走後不久,我便收到這封信。那是一個冬天上午,那天陽光很溫暖,我在樓下天井裏曬太陽看書,郵差給我送來這封信。正要拆信看,父親回家了,我怕父親看見,連忙夾緊了書中--就是這本《西洋醫療史》。
“父親手裏拿著一張報紙,神色慌張地說,快,馬上收拾行李,下午兩點的船票,我們到香港去。
“報紙上刊登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美日開戰,就意味著租界不保。
“由於時間太匆忙,所有的書都沒法帶走,我記得當時父親把書都打包放進了地下室,本來我是一直捧著這本書的,等我幫媽媽收拾完衣物,書已經不見了。
“我們一家人到了香港,一去就是四十年,直到大陸打到了四人幫,政府歸還了這處房產,我才得回到上海。
“唉……房子還在,但裏麵所有的家具器物都不在了,書籍更是無影無蹤……我就把房子租給了原先住裏麵的居民。
“人上了年紀,總想落葉歸根,孩子都成人了,各有自己的家,老伴過世後,我又回到了這裏……”
老人一席話令我噓唏不已,看看老人手中的信,我不忍再問信的內容,雙手奉還那張彩色圖片,打算告別。
老人沒接畫片,說,“你留著做個紀念吧。“
(五)歌劇院之緣
兩年以後。
本來是晚上八點的航班,到十點還不能登記,真沒想到國際航班也會延誤。
我百無聊賴,在機場書店瞎逛,買了一本《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傳:一幅肖像》——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的生平,隨意翻看。
淩晨兩點,飛機終於起飛了。飛行時間十二個小時後,到達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機場時,時間反而倒退了六小時,國內已是中午一點多。這兒天剛亮。
此次來布達佩斯,是參加一次博物館行業的學術交流會。
下榻的飯店在多瑙河西岸,對麵是佩斯城區,綠樹叢承托起一幢幢尖頂、圓拱頂的或是紅瓦屋脊,窗戶宛如一幅歐洲古建築全景圖。
樓叢中,一幢十八世紀宮殿式建築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心忽地一震,掏出錢包,抽出兩年前白老太太送我的那張畫片,畫麵上的建築物與眼前這幢大房子何其相似。
問了服務台,原來那是匈牙利的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一定更宏偉,我決定去看看。
歐洲城鎮街巷行人寥寥,田野裏也看不到農人耕作,乘大巴從匈牙利進入奧地利,沒有看到國界線,沒有邊檢。汽車進入音樂之都維也納,四周也是一片沉靜。
到達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門前廣場,才看到眾多人群,多半都是遊客。
歌劇院門前一行擎天大柱縮小了遊客身形,畫片與實體之間的反差就如廊柱下女神石雕與門衛的體型差距,大象與小貓。
“這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代建築……”同行的齊老師指著廊柱向我介紹建築特點。
“進去看看吧。”我建議說。
“這可不是隨便想進就進的,參觀必須提前預定,每天遊客名額是受限的。”齊老師曾在法蘭克福學習過,不止一次來過維也納。
“那我們買票進去吧,在這裏聽一場歌劇是我多年的願望。“
“哈哈,那更不可能了,這家歌劇院每年演出300次晚場,節目提前半年排定,票價昂貴不說,至少也得提前幾個月預訂。”
(六)依人先入
事實上,那天晚上,我還是走進了維也納歌劇院,當晚演出的是莫紮特名劇《魔笛》
晚上七點,小車成隊駛進劇院門前庭院。各色晚禮服女士,在身著黑色燕尾服的先生們攙扶下,步入劇院大門。
我在一名侍者引領下,穿過一行行著名作曲家的半身大理石像,再轉過兩條半圓弧型的油畫走廊,才進入我的座位,真不錯,竟是一個三樓的小包廂。
馬蹄鐵形劇場空間遼闊,目光所及之處,一片金碧輝煌,洛可可式線條裝飾著每一個角落,席位多到數不過來。
數數有多少個樓層總可以吧。
還沒來得及數樓層,包廂內,一個倩影躍入眼簾,著實把我驚了一下。
包廂已經有人了。
(七)同為座上客
演出尚未開始,包廂裏燈光明亮,包廂裏有兩個席位,一個女孩占據了左邊的位置,見我進來,她笑盈盈地從坐席上站起來,向我打招呼。
“您好……”一口標準清晰的普通話。
“您,您好……”我半天沒反應過來。
那女孩二十三四歲的模樣,瓜子臉,學生頭,眉清目秀,笑容中含著一對酒窩。白色連衣裙顯出窈窕身姿。頗具江南女子風韻。
“我叫君君……”
我也自報姓名。
我們握手,然後坐下。
這時,劇場燈光漸暗,演出大廳上空,序曲迴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