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滿世界找詭:散客月下四海奇譚 作者:散客月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一座基督教聖殿,柏林大教堂的造型有點兒詭秘,至少,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樣。
第二天一早,我特地走到教堂跟前,隔著施布雷河仔細端詳了很久,巨石牆體每一塊岩石都鑲嵌得嚴絲合縫,青銅穹頂泛在朝陽下泛起藍色幽光,羅馬柱頂端的鏤空雕花、立麵牆外沿角上的青銅圓雕天使……每一處細節都精緻到無可挑剔。
我知道,二戰時,大教堂曾毀於戰火,僅存一個軀殼,戰後過了二十多年,東德政府才開始修復它,我承認,修復工程是相當成功的,修舊如舊,基本上恢復了歷史原貌。
但是,我怎麽看,怎麽覺得它缺了些什麽,所以覺得有些怪異甚至詭秘。
兩個月後的今天,在海因茨-凱澤教授的陪同下,我再次走近了柏林大教堂,終於,發現了問題之所在。
“教授,為什麽這座教堂沒有十字架?”我問道。
這幢一百來米高,生著一大四小五顆藍色圓腦袋的龐大廟宇,最大的穹頂上凸出一個小圓柱體,活像一個大胖子禿腦袋上頂著一隻小蠟燭杯,怪模怪樣。
宗教符號是宗教建築的點睛之筆,沒有十字架的教堂卻冠以教堂的名稱,如同鳥籠沒有掛鉤,呈現出一副無依無靠的可憐相。
老頭一聽到我的提問,頓時像被針尖紮了一下鼻尖一樣,低聲驚叫起來:“噢,散客,你真是……哪隻杯子裏沒咖啡你偏要端哪隻杯,好吧,給你答案,請跟我來。”
我們放棄了直接走進教堂正門的路徑,改向南側門走去。
剛拐過南牆,一道金光直刺眼球,光芒燦爛得讓人半天定不下眼神。
金光來自門前草坪,草地上,駭然樹立著一個黃金圓球,直徑至少一米,球體有鋼柱豎穿,鋼柱頂著一座三米多高的黃金十字架。
二、廟大招炮轟
教授領我走到十字架對麵休閑椅上坐下,緩緩向我道出緣由:“柏林大教堂的建設史,就是德意誌民族的興衰史啊……”
我點頭,我粗略讀過一些德國歷史書,很理解教授的感慨。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建築物,從開始建設到現在,不斷被拆了改建,建好再拆,二戰末期更是慘遭炮火轟炸。
早在我國大明成化元年(1465年),這座教堂就已經修建完畢,那時候,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德國還不存在,柏林這塊土地上有一個叫做“霍亨索倫”的小國,教堂是王宮的一部分。大約在清朝幹隆年間,普魯士王朝崛起,普魯士國王為顯示國力,擴建柏林教堂。
擴建後的教堂採用的是當時比較受爭議的“巴羅克式風格”設計,巴洛克(baroque)一詞本義是指海裏那些歪頭扭脖子醜陋得沒人要的次品珍珠。這種設計建造的教堂缺少基督教的神聖莊嚴,對稱的兩座方樓頂著尖帽子,給人感覺不像教堂,像鄉村土財主家為趕時髦翻修過的城堡。
海因茨-凱澤教授接過我給他買的飲料,喝了一口,向我細細敘說這尊黃金十字架的由來:
“十九世紀末,29歲的少年皇帝威廉二世登基,新皇帝不喜歡巴洛克建築,下令拆除柏林教堂,按照古典主義風格,修建了這座大教堂。小威廉登基之前,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政,普魯士國力雄厚,皇帝不惜工本造教堂,改造工程從1895年開始,精益求精,修修改改,工程一直延續了十年,到1905年才封頂。是一個跨世紀的大工程啊……
“您知道,德國是路德教的發祥地(即基督教“新教”),為了能與梵蒂岡的天主教教庭分庭抗禮,威廉二世一心要打造一座能在氣勢上超過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於是耗費巨資,打造了一尊重達一噸半的黃金十字架,樹立在穹頂上。
“後來,發生了戰爭……”說到這,教授嘆了一口氣,暫停了敘述,老人仰麵朝天,泛起滿麵悲涼。
我默默無語,耳畔仿佛響起隆隆炮火聲,心底卻冒出這麽兩句讖語:“樹大招風,廟大招炮轟……”
教授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繼續敘說:
“二戰結束後,柏林大教堂所在地劃歸東柏林,戰後百廢待興,許多戰爭中被毀壞的建築都陸續得到重建,但共產黨人不屑於重修宗教建築,直到1975年,處於搶救歷史文化的目的,才開始動工重建大教堂。
“重建後的大教堂,雖然恢復了昔日外觀的雕塑與穹頂,但十字架卻不能再回到天空——無神論者人當然願意頭頂十字架過日子。
“柏林圍牆倒塌後,柏林人重新打造了一尊新十字架——就是您現在看到這尊,重量質量與當年的黃金十字架完全一樣。
“但是,十字架造好後,問題出現了——無法安裝。”
聽到這話,我大不以為然:“不會吧,德國的建築機械可是世界一流的啊?”
教授望著我,笑了笑,說:“我知道,您想說,為什麽不用塔吊?”
是啊,塔式起重機是建築機械的基本設備,塔身跟隨樓層升,再高大樓也高不過塔吊的鋼臂嘛,現代人能造摩天大樓,靠的不就是這玩意兒?
“是的,一開始,我們的確動用了塔吊,可是,您不知道,塔吊根本不能在這裏立足。”教授用腳踩踩腳下的草皮,然後手指四方。說道:“柏林大教堂一麵臨水,三麵是草坪,土地疏鬆,大教堂高98米,沒有超過一百米的塔吊無法操作,而一旦在這裏豎起這麽大的起重設備,地麵便開始凹陷,起重設備本身的重量,加上十字架與冠狀支架的重量,地麵無法承受啊,十字架剛剛起吊,塔身便開始傾斜……”
第二天一早,我特地走到教堂跟前,隔著施布雷河仔細端詳了很久,巨石牆體每一塊岩石都鑲嵌得嚴絲合縫,青銅穹頂泛在朝陽下泛起藍色幽光,羅馬柱頂端的鏤空雕花、立麵牆外沿角上的青銅圓雕天使……每一處細節都精緻到無可挑剔。
我知道,二戰時,大教堂曾毀於戰火,僅存一個軀殼,戰後過了二十多年,東德政府才開始修復它,我承認,修復工程是相當成功的,修舊如舊,基本上恢復了歷史原貌。
但是,我怎麽看,怎麽覺得它缺了些什麽,所以覺得有些怪異甚至詭秘。
兩個月後的今天,在海因茨-凱澤教授的陪同下,我再次走近了柏林大教堂,終於,發現了問題之所在。
“教授,為什麽這座教堂沒有十字架?”我問道。
這幢一百來米高,生著一大四小五顆藍色圓腦袋的龐大廟宇,最大的穹頂上凸出一個小圓柱體,活像一個大胖子禿腦袋上頂著一隻小蠟燭杯,怪模怪樣。
宗教符號是宗教建築的點睛之筆,沒有十字架的教堂卻冠以教堂的名稱,如同鳥籠沒有掛鉤,呈現出一副無依無靠的可憐相。
老頭一聽到我的提問,頓時像被針尖紮了一下鼻尖一樣,低聲驚叫起來:“噢,散客,你真是……哪隻杯子裏沒咖啡你偏要端哪隻杯,好吧,給你答案,請跟我來。”
我們放棄了直接走進教堂正門的路徑,改向南側門走去。
剛拐過南牆,一道金光直刺眼球,光芒燦爛得讓人半天定不下眼神。
金光來自門前草坪,草地上,駭然樹立著一個黃金圓球,直徑至少一米,球體有鋼柱豎穿,鋼柱頂著一座三米多高的黃金十字架。
二、廟大招炮轟
教授領我走到十字架對麵休閑椅上坐下,緩緩向我道出緣由:“柏林大教堂的建設史,就是德意誌民族的興衰史啊……”
我點頭,我粗略讀過一些德國歷史書,很理解教授的感慨。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建築物,從開始建設到現在,不斷被拆了改建,建好再拆,二戰末期更是慘遭炮火轟炸。
早在我國大明成化元年(1465年),這座教堂就已經修建完畢,那時候,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德國還不存在,柏林這塊土地上有一個叫做“霍亨索倫”的小國,教堂是王宮的一部分。大約在清朝幹隆年間,普魯士王朝崛起,普魯士國王為顯示國力,擴建柏林教堂。
擴建後的教堂採用的是當時比較受爭議的“巴羅克式風格”設計,巴洛克(baroque)一詞本義是指海裏那些歪頭扭脖子醜陋得沒人要的次品珍珠。這種設計建造的教堂缺少基督教的神聖莊嚴,對稱的兩座方樓頂著尖帽子,給人感覺不像教堂,像鄉村土財主家為趕時髦翻修過的城堡。
海因茨-凱澤教授接過我給他買的飲料,喝了一口,向我細細敘說這尊黃金十字架的由來:
“十九世紀末,29歲的少年皇帝威廉二世登基,新皇帝不喜歡巴洛克建築,下令拆除柏林教堂,按照古典主義風格,修建了這座大教堂。小威廉登基之前,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政,普魯士國力雄厚,皇帝不惜工本造教堂,改造工程從1895年開始,精益求精,修修改改,工程一直延續了十年,到1905年才封頂。是一個跨世紀的大工程啊……
“您知道,德國是路德教的發祥地(即基督教“新教”),為了能與梵蒂岡的天主教教庭分庭抗禮,威廉二世一心要打造一座能在氣勢上超過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於是耗費巨資,打造了一尊重達一噸半的黃金十字架,樹立在穹頂上。
“後來,發生了戰爭……”說到這,教授嘆了一口氣,暫停了敘述,老人仰麵朝天,泛起滿麵悲涼。
我默默無語,耳畔仿佛響起隆隆炮火聲,心底卻冒出這麽兩句讖語:“樹大招風,廟大招炮轟……”
教授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繼續敘說:
“二戰結束後,柏林大教堂所在地劃歸東柏林,戰後百廢待興,許多戰爭中被毀壞的建築都陸續得到重建,但共產黨人不屑於重修宗教建築,直到1975年,處於搶救歷史文化的目的,才開始動工重建大教堂。
“重建後的大教堂,雖然恢復了昔日外觀的雕塑與穹頂,但十字架卻不能再回到天空——無神論者人當然願意頭頂十字架過日子。
“柏林圍牆倒塌後,柏林人重新打造了一尊新十字架——就是您現在看到這尊,重量質量與當年的黃金十字架完全一樣。
“但是,十字架造好後,問題出現了——無法安裝。”
聽到這話,我大不以為然:“不會吧,德國的建築機械可是世界一流的啊?”
教授望著我,笑了笑,說:“我知道,您想說,為什麽不用塔吊?”
是啊,塔式起重機是建築機械的基本設備,塔身跟隨樓層升,再高大樓也高不過塔吊的鋼臂嘛,現代人能造摩天大樓,靠的不就是這玩意兒?
“是的,一開始,我們的確動用了塔吊,可是,您不知道,塔吊根本不能在這裏立足。”教授用腳踩踩腳下的草皮,然後手指四方。說道:“柏林大教堂一麵臨水,三麵是草坪,土地疏鬆,大教堂高98米,沒有超過一百米的塔吊無法操作,而一旦在這裏豎起這麽大的起重設備,地麵便開始凹陷,起重設備本身的重量,加上十字架與冠狀支架的重量,地麵無法承受啊,十字架剛剛起吊,塔身便開始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