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極力鼓吹王權至上的貴族和地主們,更是空前活躍。他們宣揚用暴力征服和排斥其他民族,鼓吹沙文主義的“愛國精神”,強調軍隊要無條件地服從國王,要不顧一切地進行擴張戰爭。


    這樣,威廉一世繼位不久,普魯士的軍事實力便急劇增長,從而為發動王朝戰爭準備了條件。


    威廉一世登基後,由於改組內閣和加快改革軍事,曾一度麵臨政府危機。當時,德意誌仍然處於紛亂狀態,國內外的鬥爭形勢非常複雜。威廉深深感到,要想加強統治地位,進而統一德國,光有決心還不行,還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助手。他經過反覆挑選,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人選,他就是最忠實的保皇分子俾斯麥。


    1862年秋,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相兼外交部長。這位鐵腕人物上台後,與羅昂和毛奇一起加緊軍事改革,積極進行擴軍備戰,使普魯士很快就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1864年,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起,發動了侵略丹麥的戰爭,從丹麥奪得了什勒斯維希地區和基爾海灣。


    1866年,普魯士又聯合義大利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取得勝利後,徹底取代了奧地利在德意誌邦聯中的盟主地位。


    此後,普魯士不僅成為最大的一個德意誌邦,擁有人口2400萬,而且還糾集北部的22個邦國,組成了“北德意誌聯邦”;1867年7月,普魯士國王正式成為聯邦元首,被推舉為聯邦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


    當時,所謂的“邦聯”和“聯邦”,是兩種不同的聯盟體製。1815年,以奧地利為首而建立的“德意誌邦聯”,是一個由許多擁有獨立主權的邦國所組成的政治聯合體,這些同民族的邦國,在政治上是各自獨立的,隻不過在外交和軍事方麵採取某些聯合行動。1867年,在普魯士控製下建立的“北德意誌聯邦”,則基本上已成為統一的國家,有統一的立法,在外交和軍事上採取統一的行動。


    威廉一世成為北德意誌聯邦的元首後,更加積極地採取了集權措施。


    首先是在政治上嚴格控製聯邦委員會。北德意誌聯邦的聯邦委員會,由所有參加國的政府派出代表組成,但普魯士在其中居於領導地位。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兼任聯邦首相。


    其次是在軍事上掌握實權。一個最明顯的事例,就是聯邦委員會曾強迫南德並未參加聯邦的4個大邦,即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和黑森一達姆斯塔特,同聯邦簽署了軍事協定。根據協定,普魯士總參謀部變成了德意誌的最高軍事機關。


    當時,南德的4個大邦之所以沒有參加北德意誌聯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法蘭西帝國從中作梗,法國對於緊鄰它的這幾個邦國尚有頗大的影響力,便鼓動它們與普魯士分庭抗禮。


    這樣,消除法國對南德4大邦的影響力,並阻遏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便成了普魯士在建立北德意誌聯邦以後的重大政治目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普魯士王國的統治者早就把希望寄託於戰爭手段。


    1870年7月,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悍然發動了對普魯士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總參謀長毛奇和軍政部長羅昂,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使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宣告結束,從而導致了德意誌的最後統一。


    1871年1月18日,在普法戰爭尚在進行的過程中,在法國首都附近的凡爾賽宮裏,威廉一世正式宣布了“德意誌帝國”的建立,並加冕為皇帝。普魯士王國依靠戰爭手段變成了德意誌帝國。


    5 充滿仇怨的德法關係的歷史回顧


    二戰結束後,德國人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反省之中。同樣,以阿登納為首的德國政治家們也在思考著德意誌民族的前途及其出路。通過對兩國歷史的深入研究,阿登納認為兩國必須走出冤冤相報的怪圈,才有前途可言。這個怪圈就是兩國“相互之間……根深蒂固的敵意和不信任”,以及為爭奪歐陸霸主地位而不斷兵戎相見,以致惡性循環的狀態。


    這個怪圈濫觴於公元三世紀起日耳曼人對高盧的大舉入侵。公元三世紀,日耳曼人大舉入侵高盧,其中西哥特人與勃艮第人在入侵後分別建立了王國;5世紀80年代,法蘭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也開始入侵高盧,到6世紀中葉,法蘭克人開始統治整個高盧。兩國之間怨恨的種子大概是這個時候播進土壤的。


    產生於5—6世紀之交的法蘭克國家在查理統治時期(768—814)達到極盛。查理也因此而被當時的人視為“歐洲的統治者”。但由於查理帝國是在征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集合體;並且帝國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各地發展很不平衡;另外,帝國實行的采邑製導致了“王室的徹底削弱、豪紳顯貴的獨立和帝國的瓦解”,所有這些,導致了中央權力的動搖和分化。因此,在查理大帝死後,他的不穩固的帝國便難以維持了,最終走向瓦解、分裂。817年,虔誠者路德維希把帝國分給三個兒子羅塔爾、丕平、日耳曼人路易,自己則保持最高權力。829—833年,虔誠者路德維希企圖為他第二次婚姻所生的兒子查理(即禿頭查理)獲得一個分國,引起他的三個年長兒子的反抗,他們發動戰爭反對父親。840年路德維希死後,三個兒子羅塔爾、日耳曼人路易、禿頭查理又彼此混戰。最後,他們於843年在凡爾登簽訂了著名的關於三弟兄瓜分帝國的條約。條約保留了長兄羅塔爾的皇帝稱號,而帝國的領土則分為三個部分。帝國西部的領土阿奎丹尼亞,即後來發展並稱為法蘭西的“西法蘭克王國”,由禿頭查理獲得;東部的巴伐利亞等地區,即後來發展並稱為德意誌的“東法蘭克王國”,由日耳曼人路易獲得;歸羅塔爾的則是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兩塊領土之間——從萊茵河口起到羅納河口止——的一長條地區和義大利。凡爾登條約的重大意義在於大體確定了後來的法、德、意三國的雛形。但“這種劃分是極其草率的,尤其是界於法德之間的楔形地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仍為法、德兩國時常發生爭執的地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寒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寒秋並收藏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