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 作者:李寒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事理論]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作者:李寒秋【完結】
李寒秋
1.1 序
1870—1871年發生的“普法戰爭”導致了德國的統一。法國喪失歐洲了大陸霸權,德國取而代之,這導致了歐洲外交格局的大革命,這一革命在後果上比上個世紀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更為嚴重。四十年多年後,終於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各國領導世界的時代就此開始衰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完全被歐洲以外的超級大國美國取代。
回顧德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其中既有傑出的外交大師俾斯麥的功績,也有普魯士長期以來在德意誌復興和統一運動中的積累的聲望,但是作為能左右德國統一和受德國統一印象最大的外部因素,法國的種種作用不可忽視。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主導下的法國外交戰略的種種失策,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德國的統一。當然,法國並不可能永久獨自阻擋德國統一的歷史趨勢,但麵對這一歷史進程,如何因勢利導,有效地鞏固和擴展本國的國家利益是當局者的責任。
德國的成功就是法國的失敗。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更有價值,因為成功的經驗往往類似,而失敗的經驗則各有各的不同。拿破崙三世以維也納體係的終結者和歐洲民族自決的保護者自居,卻把歐洲外交導人一片混亂。法國從中一無所獲,反而是其他國家受惠。他製造了有利於義大利統一的環境,更無意中促成了德國的統一,這兩國的統一削弱了法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地位,法國長期以來在中歐享有的絕對影響力也遭破壞。法國雖然沒有能力阻擋這兩國走向統一,但拿破崙三世反覆無常與自相矛盾的政策卻使統一的過程大為加快,同時也消解了法國依據其長遠利益建構國際秩序的能力。拿破崙三世要打破維也納體係是因為他認為法國受到了孤立,這的確是某種程度的事實。但到他的統治於1870年結束時,法國比梅特涅時代更加孤立。
1.2 歷史前鑒:本是朋比為奸,為何刀兵相見
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法國與普魯士不僅不是世仇,而且還是世交。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的波旁王朝為了對付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對法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大包圍,一貫扶植以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為代表的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中等邦國來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全麵控製帝國,進而掌控歐洲大陸霸權的企圖。法普交惡始於十八世紀以來普魯士的逐漸強大,開始積極參與歐洲大國角逐。但其間法普兩國時有分合,兩國間的矛盾均屬於正常的歐洲王朝間的戰爭。敵對與結盟轉換十分自然,相當有風度,雙方均能對兩國間的恩恩怨怨與分分合合不計前嫌。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釋放出了法國的偉大力量,拿破崙一世幾乎成為整個歐洲的絕對主人,普魯士被極度削弱,差一點就要亡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飽受蹂躪的普魯士,對拿破崙一世的壓迫難以忘懷。這一恐怖記憶催生出了德國民族主義,並使得素來保守的普魯士成為德國民族主義者的希望和德國統一運動的棋手。德國民族主義既是對法國革命普世主義的反抗,同時也是對法國民族主義的模仿。這一模仿在一代外交天才俾斯麥成為普魯士首相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現實主義政治家俾斯麥的領導下,這個野心勃勃的軍國主義民族,把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冶於一爐,假自由民主之皮,行專製集權之實,趁著以歐洲民族自決保護神自居的拿破崙三世所推行的混亂政策,亂中取利,一步步地將德國統一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為了現實。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雖然對戰敗的法國做了寬大的處理,但是建立在正統和均衡原則上的維也納體係卻束縛了法國的手腳,拿破崙一世帝國的光榮也一去不復返了。1830年的法國革命和1848年的歐洲革命動搖了維也納體係,但卻未能使其終結。拿破崙三世執掌法國政權之後,其首要的外交目標就是削弱俄羅斯和奧地利這兩個仇家,使法國擺脫維也納體係獲得行動自由。他沒有料到的問題是,雖然本國獲得了行動自由,也給了外交上的對手以行動自由。人們一般根據表麵上的威脅,隻注意到了飛揚跋扈的挑戰者,卻忽略了陰險狡詐窺伺者。國家也是如此,當拿破崙三世視俄國與奧地利為爭奪歐陸霸權的最大對手的時候,卻從未料到普魯士這個小大衛有朝一日會打敗法國這個巨人歌利亞。
拿破崙三世對普魯士懷有極大的好感,他認為,“普魯士是德意誌民族中,宗教改革、商業進步、自由憲政的典範,也是正統的德意誌王國中最大的代表,其輿論自由和人民參政權的普及遠遠優於其它德意誌國家”。這一判斷是真是假暫時不論,問題是對一個國家內政的評價不能成為對其外交政策的基礎。不管普魯士奉行何種政體、推崇何種意識形態,法國隻能根據兩國間的力量對比、利害關係與在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來製定對普魯士的外交政策。政治家不是知識分子,應該明白那些有關主義、信仰、國家與民族情感的“滔滔不絕的談論……並不比一個多愁善感少年的月下幻想更有價值”。不僅如此,而且拿破崙三世還繼承著波拿巴家族的傳統,以反對奧地利和打破維也納體係對法國的封鎖和遏製為己任。事實上,這兩點都判斷錯誤。奧地利是一個保守的國家,德意誌聯盟更是一個防禦性的體係,而且隻要奧地利在德意誌聯盟內部保持領導地位,法國東部邊境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證。由於德意誌聯盟的鬆散性,法國也可以保持對聯盟內的其它中小邦國的影響力。
李寒秋
1.1 序
1870—1871年發生的“普法戰爭”導致了德國的統一。法國喪失歐洲了大陸霸權,德國取而代之,這導致了歐洲外交格局的大革命,這一革命在後果上比上個世紀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更為嚴重。四十年多年後,終於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各國領導世界的時代就此開始衰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完全被歐洲以外的超級大國美國取代。
回顧德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其中既有傑出的外交大師俾斯麥的功績,也有普魯士長期以來在德意誌復興和統一運動中的積累的聲望,但是作為能左右德國統一和受德國統一印象最大的外部因素,法國的種種作用不可忽視。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主導下的法國外交戰略的種種失策,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德國的統一。當然,法國並不可能永久獨自阻擋德國統一的歷史趨勢,但麵對這一歷史進程,如何因勢利導,有效地鞏固和擴展本國的國家利益是當局者的責任。
德國的成功就是法國的失敗。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更有價值,因為成功的經驗往往類似,而失敗的經驗則各有各的不同。拿破崙三世以維也納體係的終結者和歐洲民族自決的保護者自居,卻把歐洲外交導人一片混亂。法國從中一無所獲,反而是其他國家受惠。他製造了有利於義大利統一的環境,更無意中促成了德國的統一,這兩國的統一削弱了法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地位,法國長期以來在中歐享有的絕對影響力也遭破壞。法國雖然沒有能力阻擋這兩國走向統一,但拿破崙三世反覆無常與自相矛盾的政策卻使統一的過程大為加快,同時也消解了法國依據其長遠利益建構國際秩序的能力。拿破崙三世要打破維也納體係是因為他認為法國受到了孤立,這的確是某種程度的事實。但到他的統治於1870年結束時,法國比梅特涅時代更加孤立。
1.2 歷史前鑒:本是朋比為奸,為何刀兵相見
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法國與普魯士不僅不是世仇,而且還是世交。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的波旁王朝為了對付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對法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大包圍,一貫扶植以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為代表的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中等邦國來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全麵控製帝國,進而掌控歐洲大陸霸權的企圖。法普交惡始於十八世紀以來普魯士的逐漸強大,開始積極參與歐洲大國角逐。但其間法普兩國時有分合,兩國間的矛盾均屬於正常的歐洲王朝間的戰爭。敵對與結盟轉換十分自然,相當有風度,雙方均能對兩國間的恩恩怨怨與分分合合不計前嫌。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釋放出了法國的偉大力量,拿破崙一世幾乎成為整個歐洲的絕對主人,普魯士被極度削弱,差一點就要亡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飽受蹂躪的普魯士,對拿破崙一世的壓迫難以忘懷。這一恐怖記憶催生出了德國民族主義,並使得素來保守的普魯士成為德國民族主義者的希望和德國統一運動的棋手。德國民族主義既是對法國革命普世主義的反抗,同時也是對法國民族主義的模仿。這一模仿在一代外交天才俾斯麥成為普魯士首相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現實主義政治家俾斯麥的領導下,這個野心勃勃的軍國主義民族,把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冶於一爐,假自由民主之皮,行專製集權之實,趁著以歐洲民族自決保護神自居的拿破崙三世所推行的混亂政策,亂中取利,一步步地將德國統一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為了現實。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雖然對戰敗的法國做了寬大的處理,但是建立在正統和均衡原則上的維也納體係卻束縛了法國的手腳,拿破崙一世帝國的光榮也一去不復返了。1830年的法國革命和1848年的歐洲革命動搖了維也納體係,但卻未能使其終結。拿破崙三世執掌法國政權之後,其首要的外交目標就是削弱俄羅斯和奧地利這兩個仇家,使法國擺脫維也納體係獲得行動自由。他沒有料到的問題是,雖然本國獲得了行動自由,也給了外交上的對手以行動自由。人們一般根據表麵上的威脅,隻注意到了飛揚跋扈的挑戰者,卻忽略了陰險狡詐窺伺者。國家也是如此,當拿破崙三世視俄國與奧地利為爭奪歐陸霸權的最大對手的時候,卻從未料到普魯士這個小大衛有朝一日會打敗法國這個巨人歌利亞。
拿破崙三世對普魯士懷有極大的好感,他認為,“普魯士是德意誌民族中,宗教改革、商業進步、自由憲政的典範,也是正統的德意誌王國中最大的代表,其輿論自由和人民參政權的普及遠遠優於其它德意誌國家”。這一判斷是真是假暫時不論,問題是對一個國家內政的評價不能成為對其外交政策的基礎。不管普魯士奉行何種政體、推崇何種意識形態,法國隻能根據兩國間的力量對比、利害關係與在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來製定對普魯士的外交政策。政治家不是知識分子,應該明白那些有關主義、信仰、國家與民族情感的“滔滔不絕的談論……並不比一個多愁善感少年的月下幻想更有價值”。不僅如此,而且拿破崙三世還繼承著波拿巴家族的傳統,以反對奧地利和打破維也納體係對法國的封鎖和遏製為己任。事實上,這兩點都判斷錯誤。奧地利是一個保守的國家,德意誌聯盟更是一個防禦性的體係,而且隻要奧地利在德意誌聯盟內部保持領導地位,法國東部邊境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證。由於德意誌聯盟的鬆散性,法國也可以保持對聯盟內的其它中小邦國的影響力。